《公共服務時數究竟服務了誰》#深夜抱怨文 #文長慎入
既然是深夜,一定是抱怨文。
各級學校日剛結束,對於升上國高中的「新手父母」而言,除了搞懂108課綱之外,還有一項不算簡單的任務:「我要安排孩子到哪裡做公共服務?」
原本讓孩子增進對自我了解、增加生活經驗的美意,套上每學期做滿六小時轉換免試入學積分的機制,現在成為一項「協助孩子比序」的基本動作。注重升學成績的部分學校甚至明白跟家長表示,一定想辦法安排校內服務把時數「衝滿」,大家不必操心擔心,聽學校指示就對了。
那麼其他學校家長怎麼辦呢?請孩子問學長姐、line一下家有國中生的左鄰右舍、上網搜尋有提供公共服務時數的單位,這才驚覺自己晚了好幾步,「老鳥」早就搶光名額,不知道排到何年何月或只剩下路途遙遠的幾個單位了。
搶到名額也別太開心,還有孩子那一關要過!特別是不一定能獨立前往的國中生,才剛脫離國小沒多久,還是得依賴家長評估內容和交通接駁,預約前家長們考量各自的喜好、有空能帶孩子去的日期、尚有名額的服務內容…。說實話,早就把孩子的意願踢到邊邊,拜託幫忙配合一下,不然六小時從何而來啊?
還有還有,國中生們又比高中生們再「困難」一些!
根據公共服務的實施辦法,並非每個單位都能獲得學校認證,因此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家單位成為最「安全」的選擇,部分基金會也可以(但注意還是需要先向學校確認是否認證)。然而多數只針對高中職以上開放,開放給國中生的寥寥可數,我猜想或許是國中生能承擔的任務和能力還有限,硬要開放也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的確很為難!
或許是聽到家長們大吐苦水,很多學校會利用大型活動徵求志工,沒有活動就安排清潔服務工作,畢竟公共環境總要維護、地上落葉永遠掃不完,幫老師跑跑腿也很需要,總之不必舟車勞頓也真有付出,的確是不錯的選擇。只不過再怎麼「開職缺」就是這幾種,全校人數加總還是僧多粥少,還得時時刻刻注意學校在哪公布開缺,實際情況運作起來,仍然很難滿足時數需求。
看到這裡,是否已經倒抽一口氣?原來人生這麼難!
這是家長和學生的角度,那麼「被服務」的單位怎麼想呢?
還記得我是國七菜鳥家長的那一年,怯生生地跟孩子到了某圖書館分館櫃台報到,櫃台人員一臉冷漠:「是某某國中的某某某嗎?你今天負責整理書跟上架,等下我帶你去負責區域。媽媽,你等時間到再來接她就好囉!不用陪在她旁邊喔!」看來已經應付過無數家長的他們,有種看盡千帆皆不是的無力感。
這樣的感受與事實相距不遠。除了女兒之外,蒐集其他人的經驗,大多接觸的對口相對冷漠,公事公辦懶得多說什麼,被分配的任務都是簡單重複、單調封閉的工作,「服務前訓練」越少越好執行,反正來的學生們大多是「過客心態」,既非自願也沒興趣,要求太多被抱怨刁難、不要求又得自己收拾「後果」,只好派些不用頭腦、做壞了也無傷大雅的例行性事情,平安順利就好,別找麻煩就好!
當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志工服務是這樣的經驗,可能會產生哪些感受和想法?又學到了什麼「壞習慣」呢?
有人問過孩子的專長嗎?
有人引導孩子觀察社區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嗎?
有人真的花時間整理需要志工服務的地方嗎?
有人為國中生、高中生進行工作流程設計,讓他們更融入當下的工作環境嗎?
如果都沒有,只是要他們做那些「我們不想做的事」,誰會高興接受呢?
我們的孩子從這些服務時數學到的是「敷衍了事」、「形式重於內容」,既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更別提什麼探索興趣、社區互動了!
有些學校已經漸漸進行改革,包括與社區的非營利組織長期合作,或者與真有需要的單位討論工作內容,讓學區孩子們可以跨出校園就近服務,也和社區共存共榮,嘗試體會社會課本中所說的這些名詞;然而絕大多數的孩子們仍必須自力更生,寄望爸媽們能找到什麼有趣點的資訊,祈禱緣分一線牽了!
我協助成立的國中生社團 What if lab 假設實驗室在討論疫情影響的課程中也提到公共服務時數,疫情期間幾乎全數取消,脫離這些場館後竟然找不到其他選項,然而這個社會顯而易見需要關心的人事物卻這麼多!
「難道我們看到的都是假的嗎?」
「難道我們能力真的只能做這些事嗎?」
「如果服務不是志願,還叫志工嗎?」
這堂討論課還沒結束,接下來的他們似乎想為這個現象「自願」做些什麼,發現了這個政策誤差、大家的痛點需求,實在超期待這群國中生的下一步!
而我們大人是否也該反省一下,為何選擇忍受這樣虛有其表的教育政策?這是我們要的嗎?公共服務時數最後「服務」到的,難道是大人的自以為是、一廂情願,還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樣板?
#做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志願序積分是什麼 在 王政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差一題,多一些】
今天最熱門的議題無非就是國中會考成績放榜,跟往年不太一樣,我的臉書畫面沒有被幾個5A或者幾個第一志願洗版,挺有意思的.
我要恭喜獲得5A++或者拿到單科A的同學,你們在你所擅長或者喜歡的領域獲得了回報,請繼續加油.
今天下午,我們學校邀請了幾位畢業校友返回母校為學弟妹分享他們的人生歷程及職場觀察.
A校友是本校第一個選填護理專科學校的男生,當年他的成績不怎麼樣,在家長支持及學校鼓勵之下,選讀了他感興趣的技職學程,多年之後,因為表現傑出獲得賞識,現在在大型教學醫院開刀房擔任外科助手,也是爽中青年軍醫護組的固定班底;B校友當年成績稍好,但因為興趣使然,我們支持他"高分低填"就讀了偏鄉社區高職的餐飲科,後來創紀錄的成為該校第一位推甄錄取高餐應用外語的學生,如今他在雲品國際酒店擔任櫃台,主要負責外籍人士的接待;C校友成績中等,當年也是導師鼓勵與支持她的興趣下,選填了一般女生不會填的高職建築科,後來繼續選讀大學土木工程系,並成為他們班上第一位考取研究所的學生,目前在台中私人事務所擔任工程師;另外一個原本邀請的D校友則是國中就展露了他的運動天賦,我們鼓勵他就讀社區高職的體育專班,後來在台灣青少年西洋劍排名前8,直升體育大學,並一舉奪下台灣全運會西洋劍金牌,就讀研究所時,就在擊劍館擔任教練,後來他因事無法前來.
在下午的這場分享之前,學生們都已經知道自己的成績,有幾個差一題就可以拿到A的同學,甚至差兩題就可以5A的同學,情緒難免低落.
介紹這四位校友時,我刻意略去他們的國中成績,只介紹他們的目前工作,問大家:你知道這些校友的共同點是什麼嗎?
一陣納悶.
我說:他們都不是在國中時成績最好的那一群人,甚至有幾個連好都稱不上.但他們現在都在自己的領域找到一片天.
我繼續說:差一題,人生也許不會怎麼樣,但多一些,人生就會很不一樣.
多一些甚麼?
這四個校友的人生歷程都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事,並且在過程中付出努力、忍受寂寞、堅持信念.他們當年比你們現在的成績或許差了更多題,但他們願意為自己的人生多付出一些,因此生命有了不同.
他們給學弟妹的建議共同點是:思考、主動、負責、感恩、吃苦、堅持、走自己喜歡的路.
我要告訴你們:讓他們可以登上舞台的梯子是聽說讀寫算,而不是題本上的ABCD;讓他們願意抬出梯子登上舞台的是興趣與熱情,而不是單純按照積分高低排列的志願序.
強烈學術性向很好,為了感興趣的領域吃苦付出也很棒.
少一題也許真的不會怎麼樣,但多一些堅持、多一些勇氣、多一些吃苦、多一些投入、多一些信念、多一些為了夢想即使曲折也不放棄的邁進,是一趟獨一無二的人生.
志願序積分是什麼 在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愈來愈大,注意的已不僅是孩子的教育,是台灣的教育。
教育三書 1.1
一、前言
學校教育,誰都可以談,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曾在學校熬過十年、二十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觀點。面對今天仍然問題重重的教育,想為教改找到一個突破格局的共識,並不容易。
在教育三書中,我的切入點是:每個人先問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學校一天長達七、八個小時排排坐的聽課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算是會教書的人,許多很複雜的概念,我可以用簡單的白話授課。很多各科系的學生,上過我微積分的課,隔了一、二十年寫信給我,說的第一句話經常是:「我一直很懷念你,你對我影響很大,但老師,我記得的不是微積分,而是你說過的一些話。」
三、四十歲時,讀到這種信,我會感到沮喪。但後來我想通了。
大學是一種環境,人在大學𥚃「混」,就在學東西。授課者傳達給學生的,不是教材的細節,而是「視野」,知識的視野。當然,進入研究所的專業課程,情況就不一様,教授講課的內容與水準,對學生要踏入專業研究,確實有関鍵的影響,因為研究所的專業還在發展,涉及專業知識的品味,與正在發展中的知識流向。
但不論在哪個階段,研究所、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學前,教育最關鍵的不是別的,而是學生本身認識世界的動力、投入、不斷的自我提問、反駁與探索。不要以為這些能力是成年人才有,正好相反,越小的孩子越具備這些能力,一般大人反而失去這種特質。
這是人原始的秉賦,幼兒就是用這種創造性的學習能力,一下子學會好幾種語言,而且掌握很好的語感。可是我們的教育卻用最笨拙、最沒有效率的講課聽課考試評鑑,取代他們原有生動探索的學習方式。
剝奪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只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我們一直用反教育的方式在辦教育。
事實上,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是「學習經驗的複製」。我們現有的大人,不論學歷多高,都是在講課、聽課、考試、升學的環境中長大;自然誤以為學習只有這種方式。然後努力要把這種學習的經驗,複製給下一代,卻無法檢視,甚或抗拒其他遠為有效有趣的學習方式。
我們努力在為自己的小孩,爭取所謂較好的師資;施加較緊迫的外在壓力,不譲小孩荒癈功課,或變成怠惰。
殊不知每一個小孩最好的老師,就是他自己與他的同儕,還有,偉大的自然;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就來自他「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想了解世界、參與世界的熱情」。
然後我們努力在找一個對小孩是「他者」的所謂「老師」,取代他內心的那些最好的老師;努力在用一套冰冷的教材與規訓,一種笨拙的教法,澆熄他內在最有效的學習動力。
年來我斷斷續續,動手書寫教育三書,想從實踐面談三階段的教育,如何改用「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為思考教育的核心,為台灣教育尋找新的出路。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書二、國小的教育
書三、大學教育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教育部應該跳出現有格局,努力推動下列我要説的「擴大自學計劃」。這計劃會從根本,一步步改變台灣教育的面貎。
更重要的是:拜今日網路流通之賜,這計劃沒有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沒有厚此薄彼的困擾,沒有城鄉差距。
也無需強制某些學生家長接受某種「偉大的理想教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喜歡的學習方式。
所以社會也不會有強大的反彈。
我先來談國高中的教育。請先耐心讀完做法本身,稍後我再來多作解說。
第一階段:
立即把國高中所有學科課程按淺、中、深三種程度,與民間及出版社合作,編成三套不同程度的教材,內含:
A、紙本教材加工作薄;
B、徴求全國最好的教學工作小組,分別把各學科拍成活潑又清晰的教學Video, 開放在網路,供全國學生免費學習。兼亦發展問題對話網站,徴求教師及志工與學生解疑。
C、針對課程進度,編測驗卷,國高中各12階梯。
D、學生學科「起惑點」診斷卷。
淺、中、深三套的用意,不只譲學生可依自己的程度選擇,更譲學生對某一單元摸不清時,可以參看其他版本的解說。
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反覆的一看再看、一想再想。
任何人只要進入網路,都可以免費接觸這三套教材,並下載。
第二階段:
1、教育部宣布放棄學年制,例如高中學生只要完成高中12階梯測驗及格,就完成高中學科部分的要求,倘若藝能技術社團課程亦修習完畢,就可以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年限不拘。讓每一個孩子想學再學,依教材順序,自由編訂學習進度,對自己負責。
國中亦然。(國小在「書二」中另談,主要是用分組討論與教學代替台上講課。)
2、擇試點進行自學實驗:
找幾所學校,譲願意自學的學生(一般須經家長同意,但特殊狀況可有例外)入學。亦徴求教師志願加入。
實驗學校學生不須依照固定時間,上學科的功課。學校開放空間,用來規劃自學與共學,提供約六人小組學習與討論的小隔間,內有放映機及討論桌。學校可以協助分組。
進度學生自訂。學科方面,學校不再考試評分。各學科教師改當諮詢員,在辦公室分両班、或三班輪流值班,供學生自己串門去問問題。
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權力關係。學科教師不用對學生的功課評分,自己身上的教學壓力也大幅減輕,教師與學生可望成為知識上無所不談的忘年朋友。
學生去學校除學習與討論學科之外,其他主要的活動在術科:辦種種社團、學戲劇、跳舞、木工水電、打球、上體育、聊天、討論生活教育⋯。
這種學校栽培出來的學生,比起現在這種靠教師講課及集體管理的學校,一定更充滿活力,學習興趣高昻。
由於學科靠網路,人人可以得到第一流的講師解說與教導,於是城鄉差距消失,明星學校不再。
然後教師成長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教師失去了手上的權威,只有靠自己的真材實學,才能回答學生的問題,否則門可羅雀,很快就被邊緣化。
第三階段:
視試點狀況,不斷修正改進,然後依條件是否成熟,逐年逐步擴大到全國。
---待續
/黃武雄 2017/03/15
志願序積分是什麼 在 【國中會考序位區間】2022 | 什麼是填志願序的誤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國中會考序位區間要發布了~看不懂序位區間嗎?序位區間對於選填 志願 有什麼幫助?想知道自己應該留多少名額給夢幻 志願 嗎? ... <看更多>
志願序積分是什麼 在 基北區免試入學可填幾個志願?高職一校有多個類科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免試入學Q4:基北區免試入學可填幾個志願?高職一校有多個類科,都算1 個志願嗎?為什麼志願也會和超額比序積分有關? A:每個學生最多可填30 個志願。 高中是1 校算1 ... ... <看更多>
志願序積分是什麼 在 不要小看志願序!沒弄好將會後悔莫及!免試入學成績中段 ...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6/24)開始進行志願選填,除了用之前講到的序位區間做判斷之外, 志願序 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竹苗、桃園、屏東、台東和花蓮的同學,一定要想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