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入手《德語課》是高中時期,對當時的德國似懂非懂,看到放在新書區便買了回去,這麼多年後,在改編電影《#偷畫男孩》上映消息出來時,才發覺就是當年那本憑直覺帶回家的小說。在這些年間,二戰、納粹竟成為我極有興趣的文學與電影議題之一,這部電影在故事與鏡頭上,更可與近年來相當喜愛的電影《無主之作》和《燃燒女子的畫像》相互對照。
⠀⠀⠀⠀⠀
《偷畫男孩》述說原為多年至交的一對好友,麥克斯走上了藝術家一途,顏斯則成為了不怒自威的警官,因為當時政府頒布的「禁畫令」,看似一視同仁、盡忠職守的顏斯就此成為平庸之惡,父權和極權合而為一,一幅一幅掠奪,一幅一幅燒毀,摧毀了昔日回憶,扭曲了一段友情,撕裂了兩個家庭,模糊了道德分野,甚至因此賠上了下一代的人生。被大時代波及的他們走過二戰的生與死,納粹的起與落,但是這些價值觀從未撼動顏斯眼中的決絕以及無情,服從或違抗、毀滅或偷竊都成為一種執念,導致年幼的小兒子西吉在是非善惡中不停擺盪,哥哥喪命,姐姐離家,他只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守護這些僅存的美好,盡其所能私藏、竊取畫作,就是讓它們幸免於難的唯一方式。
⠀⠀⠀⠀⠀
整部電影迷漫著壓抑、哀傷、窒息的氛圍,就如極權之迫害、無用之暴力和沉默之共犯,所有的創作自由都成為病態的象徵,最初,人們因歌頌美而創造藝術,卻為了追求所謂「服從的快樂」,「盡職的義務」,整個時代的思維模式讓無數人成為這起歷史巨大悲劇的幫兇,似乎所謂的人性與良善,都在冰冷疏離的海灘上隨風散去。
⠀⠀⠀⠀⠀
戰爭會結束,悲劇會過去,廢墟中的倖存者抱殘守缺,這也是普利摩李維《滅頂與生還》窮盡一生探討的一大命題 —— 創傷記憶。那些活下來的人,過去不停與社會、與親人對抗,現在則必須與自我、與記憶對抗,親眼見證創傷對人性帶來的深遠影響。有趣的是,《偷畫男孩》裡沒有任何人走過集中營,甚至刻意避談戰爭的毀滅性衝擊,然而,早在戰爭爆發之前,極權統治就已經從根本撕裂了無數靈魂。如此匪夷所思又難以理解的世界,那遲遲無法完成的作文,不再需要深藏的畫作,散落滿地的小動物屍體,黑夜裡越燒越烈的火焰,父親銳利冰冷的神情,成為西吉被迫面對創傷記憶的內在灰色地帶,僅剩痛苦、恥辱、矛盾與絕望日夜啃食。
⠀⠀⠀⠀⠀
人們沒有選擇時代、命運的權利,挺過動盪的倖存者往往活得並不光彩,人類的意志力其實比想像中更為薄弱,區分善惡或一昧咎責,早已不是轉型正義的最重要的課題,本片也再度提醒世人,該以什麼方式銘記、思辨極權背後真正的罪惡,才是歷史傷痕為人性帶來最沈痛的警示。
⠀⠀⠀⠀⠀
⠀⠀⠀⠀⠀
⠀⠀⠀⠀⠀
▍改編自戰後文學的經典之作《偷畫男孩》現在可至 CATCHPLAY+ 線上觀賞,除了國內外最新精選影劇隨選隨看,還有同步全球的 HBO GO 和 BBC First,豐富多元的內容相信也能滿足每一位歐美影迷與劇迷:https://bit.ly/2R5BKRi
快樂頌電影線上看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曾獲兩次坎城金棕櫚殊榮的英國左翼名導肯.洛區(Ken Loach)在一次訪談當中被要求給年輕影人一些建議。別於多數人會先從電影開始提,他卻說道:「看書,接著了解這世界發生什麼事,然後參與政治、傾聽、辯論、與人會面、觀察他們的際遇、檢視他們的論點、提問,最後找到問題所在。」
.
「要記得研讀歷史,唯有知道我們怎麼來的,才知道我們在哪裡,這就是歷史。要有政治參與感,要對極右翼為什麼會出現有所認知。也要懂得判讀經濟的漲跌。」直到最後一句話肯.洛區才回到電影本身:「於是看看別人拍的電影,然後說:『好吧,我喜歡他們在做的事,他們是怎麼辦到的?』我就是這樣來的。」
.
有別於許多導演是先信仰了電影,才思考自己要拍攝什麼樣的作品。對於肯.洛區而言,電影卻終究只是一個傳達其政治理念的載體。好比坎城影展歡慶六十週年時,曾邀請各國名導拍攝短片,集結成《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 To Each His Own Cinema》(2007)。其他人都在歌頌電影院的美好經驗,他在自己執導的部分卻得出了「反電影」的結論(或者至少是「反主流電影」的)。
.
在他的短片《快樂結局 Happy Ending》之中,一個藍領工人帶著兒子去戲院排隊買票,怎料商業院線上映的片子全是老調重彈之作,父子越看越沒勁。最後父親說,乾脆不看電影了,「去看足球賽吧!」
.
許多導演每拍一部作品就在苦惱下一部能有什麼新的招,但肯.洛區不同,從他早期的代表作《鷹與男孩 Kes》(1969)到五十年後的《抱歉我們錯過你了 Sorry We Missed You》(2019),其實形式風格沒有太大落差,也皆旨在關心庶民疾苦,為了不讓觀眾看到明星而出戲(他形容這些明星身上有著「不現實的光澤」),他大多數作品也只找非職業演員出演。若說有什麼明顯的轉變,就是肯.洛區近年的作品越趨悲觀,也反映了他對當代社會的看法。
.
在坎城折桂的《我是布萊克 I, Daniel Blake》(2016)與《抱歉我們錯過你了》的背景都在英國紐卡索,故事都在描繪勞工的慘況,也涉及對官僚主義的批判、指控社會福利制度的失能。不過肯.洛區的角度仍然是回歸到對人的觀察,他相信只有當我們去凝視這些人的處境的時候,才會感受到環境對他們所造成的戕害。
.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的概念是對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檢視。許多人以為成為自僱者,從此生活能更彈性,自己可以作為自己的老闆。殊不知你只是換了一個形式繼續為他人作嫁,而且實際上工作量增加更多、薪資更低,而且又無應有的勞工權益保障。對肯.洛區而言,這儼然是資方發明的新剝削策略,而有數百萬英國人正深陷在類似的陷阱之中。
.
肯.洛區深知電影不能解決問題,但他卻說:「它能讓你帶著問題離開。它能讓你對生活有一種洞察力,既可以描述衝突,也鼓勵人們團結。這也是我的電影試圖做到的。」
.
從影將近六十年來的肯.洛區,從來沒有一部作品在商業市場上獲得大好成績,即便被公認是當代最偉大的英語片導演之一,他也從沒有獲得過奧斯卡獎提名。這或許是因為他對政治議題的激進表態,使之在主流影壇往往被視為異類,尤其他公開對巴勒斯坦人的聲援,更被極右派斥為反猶主義者。不過他卻覺得既然心裡存有大是大非,何必惺惺作態?
.
甚至連影評人,他也不怕得罪。在2014年接受《衛報》專訪時,肯.洛區發表了一番對影評人的嚴詞批評,他說:「影評人大致上就是那些生活在昏暗的房間裡的人。他們沒有見到那些在拯救醫院或發展社區互助運動的人,也沒有見到那些在現實世界中參與政治鬥爭的人,也不會見到那些工會組織者。」
.
各位同意嗎?
.
想要重溫肯.洛區經典作品,現在CATCHPLAY+正在舉辦『CP+無限看方案首月$57』的活動。
.
肯.洛區 連結: https://bit.ly/3q2wBX2
.
輸入代碼【TGHFF57】就可以享有$57元優惠,任選觀賞 洛伊安德森完整作品,也有歷屆金馬入圍得獎好片如《返校》、《大佛普拉斯》;新科金馬影后陳淑芳飾演的 《孤味》短片前作、還有和侯孝賢導演合作的《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也可以重溫影帝莫子儀的知名前作《台北歌手》、《相愛的七種設計》等好片,活動期間內兌換代碼看片還有資格抽iPhone12等好禮!
CATCHPLAY+ #肯洛區
快樂頌電影線上看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父的鹽
歐陽娜娜前幾日登台央視,在中共國慶日唱「我的祖國」,這反映了歐陽家的家庭教育,完完全全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在過往,傅娟經常拿她對於三個女兒的教育方式,在媒體上大書特書,甚至被奉為一種典範,如今來看,根本是虛偽不實.
華國人經常將「反教育」、「非教育」,當成一種「教育」,向台灣人推廣,要人們向他們學習,事實上,那不過是一場金錢與政商關係堆砌起來的龐式騙局.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歐陽家塑造了一種上流階層的幸福家庭景象,女兒有才華,有氣質,唸名校,還擁有一對開明的父母,他們奉行自由主義的教育方式,讓女兒們選擇自己的興趣學習,家人們感情融洽,孩子們很聽話,不對父母有任何不滿-即使不逼迫她們,她們仍然滿意的往各自想要走的路去,獲得自己的成就.
然而,歐陽家沒告訴你的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林青霞贈送的一雙鞋子,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他父母的裙帶關係,就算這三個孩子看起來跑向各處,其實那隱形的絲線,都牢牢握在父母的手裡,不管怎麼走,都走不出去.
歐陽式的教育的確給了孩子們一些自由,不過最終都走到父母給她們安排好的道路上,相較於傳統中牢籠裡的鳥,他的欄杆是更加透明而且廣闊無邊,那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襁褓,一草一木都有他的特殊安排,而鳥是沒有什麼自覺的,他在無意識間配合父母的動作,從一枝樹梢飛到另一座花園,其實,是從舞台的另一個場景飛到另一個場景.
是的,我就是在說,楚門的世界.
「對我來說,私生活和公眾生活沒什麼分別.我的生活就是楚門的世界.楚門世界就是一種生活,一種高尚的生活,一種真正幸福的生活.」
這是楚門的世界裡的梅爾,所說的台詞,她扮演楚門的妻子,她是一個廣告行銷的高手.
歐陽家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活在觀眾的眼球裡,不過不同的是,觀眾並不愛看,他們一家佔據了龐大的媒體資源,每一則關於他們女兒,他們一家和樂融融的樣子,或者是母親高貴的教養技巧,都像是一種強迫推銷,即便人們表達了極度的厭惡,特定媒體還是強迫他們的消息映入受眾眼簾.
我彷彿聽到背後隱藏的聲音,有位節目製作人在後頭低語,「看吧,多看一點吧,給我們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女兒個個都是導演精心安排的的演員,每一則消息都蘊藏著商業利益,透露出一股不真實感,也許他們還會對著鏡頭這麼說,「我曾嚐過其他牌子的可可豆,還是覺得這種最好.」
歐陽妮妮11歲,歐陽娜娜7歲時,女兒們還未成年,傅娟隨即開設了「妮娜娣國際有限公司」,這可以看出她的野心,雖然歐陽式的教育強調「孩子自己的選擇」,「把喜歡的事情做到變專業」,但無論是拉琴、跳舞、溜冰,最終都會回到一條線上,歐陽家族的明星事業.
歐陽娜娜的求學過程是破碎的,雖然被譽為提琴高材生,但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經歷,雖然保送師大附中國中部音樂班,但僅讀了一年,便「在家教育」,雖然考取了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但讀了兩年就休學了,媒體報導是雜務太多,被退學,但歐陽家稱,「選擇了放棄奬學金而留在亞洲生活與學習」是「她自己的人生規劃」,然後,依舊是在家自學.
在她2014年就學期間,即悄悄的到了中國,開始她的演藝事業,各種名牌代言、戲劇、綜藝節目和演奏會,歐陽式的教育,雖然號稱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本質上是一種功利主義,Chanel or Converse大中華區代言人,這都和教育無關,只是在複製父母對待姊姊的模式,不過多了一把提琴而已,而且更早、更窄,更讓人無言以對.
她擁有與普通的孩子相仿,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點滴嗎?她擁有與同儕共同的生活經驗嗎?她明白這個社會的道德規範嗎?她能辨識其他人的情感嗎?她能明白他人的感受嗎?她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行嗎?更重要的是,她快樂嗎?
各種標誌自己的標籤與頭銜,在達到當下目的後,就沒有實踐的必要了;還沒達到真正的成就,就宣稱了她已經達到了,急於替她收集更多讚美和掌聲,好匯聚更多的鎂光燈,轉化為商業的利潤.
還沒做好的時候,就用做好了的態度去稱讚她,孩子也就不會明白什麼是好,做到好是什麼模樣;做到了一半,就讚美她已經很努力了,所以沒必要繼續做下去,孩子就不會明白付出與回報是什麼道理,也永遠無法享受到憑自己努力得來真正成功的滋味;付出的,與得到的回報不成正比,僅付出了一點,就得到不符合自己成就與地位的名聲和利益,孩子就會認為不踏實,努力好像是白費了一樣,多餘的一樣,不用特別努力,就可以得到一般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努力與不努力,也就沒什麼差別了,他可能學習到放棄努力,或者是,迷失在物質與他人崇拜之中,失去了自我,認為得到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努力錯了方向,挖東牆來補西牆,當成是一種收穫,好比我辛苦的種植番茄,卻始終無法結果,父母塞來了滿車的水果香蕉,當成是自己種的,當成是一種獎賞,除了讓孩子感覺到是一種搪塞,心中的不確定與不安全更可能逐漸擴大,這個世界失去了真實,我明明種的是番茄,卻得到了一堆香蕉.
揠苗助長,半途而廢,或許可以說是歐陽式教育真實的面貌,每一個學習成長過程中,所閃現的曙光,應該是繼續學習的啟示,而非急於收穫的終點站,就像剛發芽的新苗,把那剛舒展的葉片,都當作花瓣,削下來當成供品,這株草就會忘記自己本來的面貌.
17歲,100場的演奏會,宣稱完成了一種成就,說這是一種圓夢,一邊拍手,一邊鈔票從天而降,提琴上的弦,卻越撥弄越是粗糙,這個女孩,不過是枯竭心靈的消耗品.
最終,將孩子送上了一個統戰的舞台.
歐陽娜娜的統戰陰影,並不只在那中共的國慶日,早在那重返校園的那一天,就能看個明白,她轉到伯克利音樂學院,說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居然在伯克利音樂學院創辦歐陽娜娜獎學金,她說,「你只要是全亞洲內的中國人,學傳統樂器的,你都可以來申請這個獎學金.」
不知道一個學提琴的怎麼突然想起要發揚傳統樂器,條件又設定只有中國人,只有中國人才能申請,是要他人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嗎?一個台灣出生的藝人,居然專門為中國人服務,明明是一個學生,卻當起金主,這令人想起了孔子學院,不知是否要支配起學校來?
自那時候起,或者更早,歐陽娜娜已經成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空殼娃娃.
歐陽家族將女兒教育成一個純粹利益的工具,為獨裁政權服務,我想,這起風波,他們要負最大的責任.
這令人想起電影「鵝毛筆」中的場景,一個修道院專門收容孤兒,教她們要守貞,要有教養,最後,在她們不滿16歲的時候,把她們嫁給年歲可以當父親的貴族老頭,這就是她們誦念經文時,唯一而且最終的目的.
電影中的少女,西蒙娜,最後讀了薩德侯爵的書,和裝潢工一起私奔,歐陽娜娜是否有像她一樣的勇氣和智慧?或許,她會永遠被禁錮在紅色的大房子裡,稱自己是自願的,很快樂,很開心,充滿愛.
「愉悅的奴隸是自由罪苦澀的敵人.」
瑪麗.馮.埃布納.艾申巴赫如是說,歐陽式的教育為她創造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隔離,她聽不見其他人的聲音,出賣了她真正的祖國-台灣以後,她聞聞大海的味道,感受這片天空,覺得生活很美好.
但他人的美好被破壞了.
在中國派18架戰機,侵入台灣西南、西部、北部及西北空域,跨越海峽中線,甚至聲稱「海峽中線」不存在,最靠近的,甚至只要68公里,就能進入台灣,的這個時候,她跑去中國唱「我的祖國」.
中國攜來了武漢肺炎,人人都活在恐懼之中,中共制定了港版國安法,抓捕香港人,那些跟她一樣年紀的孩子,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拚了命的,也要過來台灣.
他們聞的大海,是戰慄的味道,人們看的天空,不安而且惶恐,連我們自己的飛機劃過去,都以為是敵人的戰鼓聲.
活在台灣的人們,很卑微,要的,只是一片寧靜.
當妳唱著「迎接他的,只有獵槍」,可知道獵槍對準誰?
當妳歌著「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可曾知道妳頌讚的英雄,是即將殺死妳朋友、親人、同學的殺人犯?
妳可曾記得妳生長的地方是在何處?
妳出生在台灣的首都裡的一家醫院,而不是北京.
妳不是妳的祖先,那裏不是妳的祖國.
妳不要為了錢,為了更多的錢,出賣了妳的靈魂.
華國人的道德觀,是粗鄙而且落後的,這反映在他們的政治觀點上,他們寧願去責備一個孩子遇難後,勇敢振作的母親,說,她在消費自己的孩子,遇到真真正正在消費自己孩子的父母,中共徹底消費出生在台灣的女孩,用她來損害全體台灣人的利益,他們無視;他們習慣去質問死去孩子的母親,「妳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見到了為了謀求更多利益,把孩子投入火坑的父母,追求更多才藝、名校,扭曲的教養,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滿足家長欲望、想像的容器,任由獨裁的國家恣意妄為地往自己喜愛的方向捏來揉去,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他們企圖使人無聲.
他們扯林志玲,卻不知林志玲拒絕了春晚,中共國慶上唱我的祖國,是怎樣的一種宣示,怎樣的一種政治活動,歐陽娜娜的行為,是怎樣的逾越了底線,那不是跪著,那是趴在地上,用舌頭去吸吮.
扯到台商要不要法辦的,一群人闖紅燈,難道就沒違法了嗎?紅綠燈應該要廢了嗎?昨天沒抓到闖紅燈的人,今天闖的人就讓她繼續闖個過癮嗎?如果法律的目的,是為了遏止闖紅燈的人,那就應該徹底執行,樹立規範,讓其他人見了有人被開單,停止自己的腳步,否則,人們將闖個沒完,因為沒人會有事.
至於扯到什麼大陸是你不可迴避掉的舞台,台灣沒有能力提供舞台給她,這番類似用屁眼來思考的說詞,就彷彿再說,一個人去偷竊的時候,架上的商品是如何琳瑯滿目,一個人去賣淫的時候,嫖客的老二是你不可迴避的市場.
做了損害他人利益的事,居然是怪她人不給他更多的金錢,好用來滿足她,超商裡,有人在打工,他們辛苦而且心安理得地賺取報酬,何曾如同歐陽娜娜,篡奪她人的意志,置無辜的人於險境,在他們被侵犯的時候,代替他們跑到兇手身旁說,「是,我們樂於被侵犯」,「再給他們更多的教訓」?
她是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而讓人們放棄「自己本來應該擁有的」,「僅存的」歸屬之地.
用數千萬人的生家性命,餵保她一個人的私利.
在華國人的觀點,「台灣之光」就是男盜女娼,要其他人剩下,少許的,去注入她慘白的夢想,名牌包包,父母的房產,為了歐陽家族的慾望,使台灣人自己無法成為自己.
只有出事了,才會要台灣人來庇護自己的罪,沒有比這種更惡質的消費,欺騙了其他人,還要受害的人讚美,把偷盜當成一種無比光榮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偷的人教做台灣人.
要窮人去成就自己的奢華,要無辜的人滿足他們更多的人民幣.
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你們還算是個人嗎?
歐陽家無法教給歐陽娜娜的,那就由國家來教育;一群人企圖拿別人的皮膚煉成名牌包包,或者將他人的毛髮拿到名車的頭燈前焚燒,那就由充滿智慧與正義感的公民們,來將他們從頭至尾,重新清洗一遍.
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但如果有一個國家,要所有人為自己的認同道歉,
你認同他們,認同他們傷害的每一個人,那,你就必須向所有人道歉.
你要如何毀掉一個人呢?
那就是在她做錯的事情的時候,瘋狂的稱讚她,憐憫她,擁護她,這樣子,不叫做溫柔,叫做殘酷.
你要如何毀掉一群人呢?
那就是在人們做對的事情的時候,瘋狂的詆毀他們,謾罵他們,制裁他們,這樣子,當下一個勇敢說出真實的人出現,他將變得格外艱難,膽怯,甚至消失,由一群自滿於犯錯的人取代.
在你頭上的是星空,在你心中的,是道德的法則.
一個人的品格,是如此不明顯,只有在進退維谷之中,才能顯現.
不要讓你的原則,像是流星一樣,稍縱即逝,不要讓你的島嶼,像是孤單的浮冰,載浮載沉,BROTHER.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茂雷 TOMOYO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捍衛我們的島】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