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分享接種疫苗經驗,應各位來訊敲碗,今天繼續聊聊歡歡的 #篩檢初體驗!
【前情提要】因美國疫情升溫,學校新政策:無論是否完全接種疫苗,學生都得每週至少安排一次 #covid19screening。歡歡8/8入境洛杉磯後三天,就在8/11前往學校檢測囉!
#篩檢前
學校為消化龐大篩檢量,幾乎每天上中下午篩檢站都有開。只要先透過線上預約時間,回答一些包括有無症狀與接觸史等問題,就可前往免費篩檢。行前通知只有:「#30分鐘前請勿飲食!」其實不須它提醒,我心裡七上八下哪吃得進東西?滿是緊張就怕外國醫護人員戳鼻孔會不會比較痛?當天上午比預約時間早了半小時抵達,果真看到長長人龍,但行進速度挺快,我只排了不到十分鐘就掃描預約通知QRcode入場。這時候,護理師交給我 #一根吸管 #一只漏斗 #一管試管 讓我一頭霧水?不是要戳鼻孔嗎?
#篩檢時
護理師親切說明流程:入座後開始咬吸管幫助分泌唾液 #just_like_chewingGum,接著把乾淨的唾液(不可以有痰或食物殘渣)透過漏斗裝進試管裡面。原來這並不是台灣熟知的 #鼻咽採檢 #NoseSwabs 而是 #唾液採檢 #SalivaCollection。別以為只是吐口水很容易,要蒐集到七八分滿試管的唾液,尤其還是在天乾物燥的加州又已經三十分鐘沒喝水,我整整花了十分鐘才完成。相較之下,台灣的PCR雖然不大舒服,但速度與效率確實快上許多。
最後把試管蓋子蓋緊後,交給篩檢站的醫護人員,對方會檢查唾液樣本是否足量與乾淨,才會放行。臨走前還會送你一包一模一樣的檢測包,因為有過第一次的經驗後,下次就能選擇自助蒐集唾液樣本,直接 #drop_off 到篩檢站就好了,還真是既能節省人力又可有效因應全校師生得每週普篩的龐大數量的好解方!
#篩檢後
雖然有被告知結果報告需要等24小時,但其實當天上午十點半篩檢完,晚上大概八點多就拿到報告了。結果當然是:#NotDetected ~我終於拿到 #CampusPass啦!但也收到提醒:七天後請再次篩檢!不過少了對戳鼻孔的恐懼,讓我更樂意高頻率進行篩檢。現在就等月底打完疫苗,獲得更有保障的防護力前,我還是會保有從台灣帶去的三大好習慣 #戴口罩 #勤洗手 #減少出沒群聚場所!
*補充說明*
回寄居處路上,特別查詢關於「唾液篩檢」到底效果如何?發現知名醫學期刊刊登研究顯示,從口水篩檢的準確度,其實並不遜於「鼻咽篩檢」,都是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核酸或棘蛋白,所以後端作業程序差不了多少。比較大的不同在於:人力與時間成本。
#鼻咽篩檢 優點是有專業醫護人員協助實行,採檢時間通常半分鐘解決,相當快速。但缺點也正是因為需要專業醫護人員,才能採樣到正確位置,需要更多人力。而當戳鼻孔時,一般人大多會覺得不舒服而反射性掙扎,甚至我出國前幫我檢測的醫師還說他曾經被架拐子跟被打到鼻子還流鼻血(醫護人員辛苦了!)在這過程如果噴出飛沫,就容易提高採檢人員的感染風險。因此必須準備包括全套防護衣、護目鏡等裝備成本也都會提高。
#唾液篩檢 優點是可以自己來,過程也比較舒服,有專業人員在旁邊監督的話準確度也不低。但缺點除了採檢時間需要拉長,檢體準確度也有可能隨著嘴裡有食物殘渣、痰垢等雜質影響結果,所以實驗室通常需要多一道手續把唾液中的雜質去除後再送檢。而放給民眾自己採檢,不正確的步驟與方式,也可能導致檢體品質不穩定性高。
其實兩者都有利有弊,目前美國FDA已經通過「唾液檢測」的EUA,而台灣除了機場外,仍沒有普遍使用的原因,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爬文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哦!因為這篇文已經寫太長了,看到這裡的給你的耐心一個掌聲!過幾天等歡歡搬進宿舍後,找時間上線跟大家繼續來聊!
快篩流鼻血準嗎 在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 Dr. 黃世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冠快篩,被篩檢心得】
前幾天剛整理完〈新冠快篩「被」篩檢小技巧〉,受到不少媒體朋友關注與報導,讓更多人能掌握被篩檢的訣竅,謝謝願意分享的各位!
若醫護朋友想在篩檢站張貼「被篩檢三技巧」的圖片,我將PDF版本的連結貼在留言處,歡迎下載使用。
不過,話說回來,就在貼出文章後沒幾天⋯⋯
「黃醫師,這週四有沒有空?」
「是,怎麼了?」
「你協助篩檢站,也屬於高風險人員,要不要來”被”快篩一下?」
「啊!好⋯⋯好喔⋯⋯」
所以,我今天真的「被」快篩了 XD
跟大家分享一下接受快篩的感覺。
1⃣幫我篩檢的醫師,是兒科的學妹,這時候,有沒有把學弟妹教好,自己體會最深了!學妹動作相當順暢,採檢棒一下就深入了鼻咽。
2⃣採檢棒剛進入鼻孔時,還不太有感覺,一直到頂到鼻咽時,才發現真的很不舒服,這時候若沒有心理準備,絕對會嚇一跳!那種感覺,就像游泳時水跑進鼻腔那樣。
3⃣採檢後用鼻腔呼氣時,會有一絲絲血腥味,鼻子深處還會有一些分泌物,往後流入咽喉就變成痰。
4⃣學妹採檢的很紮實,篩檢棒停留時間也夠長,結果應該很準確。
5⃣因爲我知道原理,所以不躲不閃,頭還刻意往前微微頂了一下,使得過程很快,只花了3秒鐘。
還好,沒有流鼻血⋯⋯
※
今天,和我一同被篩檢的,還有隔離病房與重症單位護理師們。
被篩檢真的很不舒服,之前有些病人接受篩檢後,多多少少會抱怨篩檢動作不夠溫柔。
可是,大家知道嗎:#重症單位的護理師,以及 #可能接觸染疫患者的醫護人員,還有還有,幫忙 #清掃病房收拾感染性廢棄物的阿姨,他們為了確保患者與同事安全,也必須常規接受篩檢。
👉每隔一個禮拜,就要被戳一次鼻子!
真的,真的是辛苦了⋯⋯
這幾天,每日確診人數漸漸趨緩的背後,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第一線默默的付出。
看得見的,我們高聲打氣,
看不見的,我們感念在心。
希望大家的努力,能讓疫情就這樣繼續穩定。
#剛好感謝你
快篩流鼻血準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快篩流鼻血準嗎 在 親子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三胎,伯基+肝素,肚皮越來越大,打針開始會瘀青了,便秘嚴重,吃伯基+肝素,開始有流鼻血、手腳容易瘀青,前2天去拿藥,醫生說寶寶有些大喔,(21w+3,寶寶 ... ... <看更多>
快篩流鼻血準嗎 在 誰該用家用快篩?流鼻血還能篩嗎?要戳很深很痛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誰該用家用 快篩 ? 流鼻血 還能篩嗎?要戳很深很痛嗎? 家用 快篩 試劑QA|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 完整影音:https://cplink.co/Fsi6zsI8 衛福部日前核准民眾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