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牛發出淒厲的叫聲,後面要上場的鬥牛仍被披蓋上錦衣當戰袍,準備上競技場,《高年級實習生》錦衣玉服,一老一小像展示一種「成功」的具體樣貌,跟《華麗上班族》中的辦公室,都是打通隔間、一致化的設計,辦公室像小型 T 台,走過之處,都有成排「觀眾席」,自己小劇場正巡演的莫名亢奮,讓我們產生走「時裝秀」的錯覺,管你起薪多少,你一身行頭秀的是自己潛力。
勞工愈被貶值的當代,愈穿得像極具增值空間的「未來商品」然而我們是何時走向 今日衣著華麗的貧困的?如今最尖銳的貧富差距畫面,可不是像《悲慘世界》的衣衫襤褸對照貴族大吃大喝,而是貧者空間與時間的快速擠壓 無論你行頭多華麗,都逃不了上流水線、為 KPI 獻身的命運,如今的勞工問題不是 22 起薪低、薪水凍漲的問題,而是我們正在集體貶值中,《華麗上班族》揭露 22K 只是個開始.....
這次在娛樂重擊寫的 是這二十幾年來 職場與勞工價值的快速變化 請大家多指教!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6412
快速時裝勞工 在 Head x Lov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快速時尚與成衣產業》
不得不說,這幾年來
Zara跟H&M這種快速拷貝高端走秀
改良成一般市民可以穿得版本
與Uniqlo這種大量製造廉價成衣的商業模式
大量席捲全球的服裝市場
台灣也在這股風潮之中
人人都至少有一件這些品牌的服飾。
但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
便宜的背後到底藏著是什麼呢?
其實血汗工廠這個詞
一直像附骨之蛆般的附著在這些大廠身上
只是多數人選擇遺忘。
大家可以看看下列幾個連結:
H&M血汗工廠紀實(上)時尚達人領銜主演
http://www.storm.mg/lifestyle/41555/20150209
H&M血汗工廠紀實(中) 工人縫製的外套,
整年薪水也買不起
http://www.storm.mg/lifestyle/41557/20150209/
H&M血汗工廠紀實(下) 所謂最低薪水,
不過讓自己工作時不會暈倒
http://www.storm.mg/lifestyle/41562/20150209/
內容為挪威最大報《挪威晚郵報》(Aftenposten)
邀請3名潮牌服飾年輕顧客,
前往柬埔寨,實際體驗成衣工人的生活。
========================
下面文字純轉錄於報導內容:
(給不想點進連結的朋友們看看)
實際體驗工人的工作、飲食、居住現況後,
深刻瞭解那根本不是人過的日子。
年僅17歲卻是挪威最出名時尚部落客之一
的安妮肯(Anniken Jørgensen),
ㄧ次聽工人講述貧窮生活的悲哀,
她忍不住內心煎熬,開口告訴對方:
「我知道你們清楚日子過得很糟,
但我想你不瞭解多糟糕,
那根本不能接受(It is not OK at all)。」
親手縫製的衣服要花一年工資才買得起
對於柬埔寨成衣工人的生活,一天不能花超過3美元。
(注意,是食衣住行全包!)
#成衣工人過得快樂嗎?
索克蒂帶著淺淺微笑禮貌地說:
「我不快樂,我的家庭失去的這麼多東西,
一直活得好辛苦,我們甚至負擔不起足夠的食物…..」
2014年初柬埔寨發生的勞工流血抗爭,
就是活不下去的成衣工人,
激烈要求政府調高最低薪資,調高到160美元
(約新台幣5055元),政府與商會卻堅持,
只能加到100美元(約新台幣3160元),
那場抗爭至少5名工人,遭警方開槍殺害。
路維清楚記得新聞畫面:
「工人臉上貼著『我們需要$160』的貼紙,
160美元在挪威根本不算甚麼,
他們現在每個月只拿100美元,
服飾店裡隨便一件毛衣就這麼多錢……工人要求的,
不過是讓自己工作時不會餓到昏倒。」
#工人好高興有人在乎
回到挪威的安妮肯,回想那個旅程仍然會流淚。
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是個不到20歲的女工,
她說自己不要在那裡工作,
但實在太窮、沒有選擇,工廠工作好累、
薪水又低,很希望能做別的,
那個女孩的家庭背景,更讓安妮肯情緒崩潰:
「她只有19歲,告訴我她很小的時候,
媽媽在挨餓中死去,那是甚麼人生啊?
為甚麼人生得要這樣開始?她媽媽會死,
不是因為生病、或被殺,
竟然是因為沒有錢買東西吃……」
三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
《挪威晚郵報》勸阻他們對外發言,
僅有倡導永續時尚設計的網站Ecouterre取得讀家專訪。
路維則說:
「我對時尚的看法改變了,買衣服比較挑剔,
更尊重所擁有的衣物,
那都是一個個有夢想跟希望的人縫製而成,
我能夠買得起,是因為他(她)只拿很低的薪水。」
========================
或許有人會說:
「這跟我無關」
「我的經濟狀況就只允許我買便宜的衣服阿?」
「好看就好阿,想這麼多」
「那些國家我一輩子也不會去阿?」
「窮國本來就替強國服務」
「物競天擇,很合理阿?」
「有哪家成衣廠不血汗?」
「阿不就天經地義?」
雖然不可否認,這些品牌都有其優點
策略靈活/執行力強等等
但企業的成長
不該是靠剝削與壓榨而來
而企業茁壯後的作為
更不該是繼續無止盡的膨脹
而是要回饋到整個社會與國家!
的確,我不諱言我有買過uniqlo
我也不會說我完全對H&M沒興趣
但我的用的物品
已經有8成不是這種大量生產的物品
我也不需要買一大堆我穿不到的衣服
以國外獨立品牌/國內設計師/古著為主就好
而當我的經濟能力更好時
我就會完全捨棄一般的大眾時尚。
唉,人類與很多動物不同的地方
不就在於我們有"同理心"
在看到自己以外的人痛苦會跟著"難過"
這份情感更能跨越物種
讓我們甚至有餘力照顧其他生物。
那為什麼我們選擇把幸福
建立在剝削其他比我們落後的國家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