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數據圖解】情報應援系列:疫情峰期台灣消費商品內銷如何變化?
台灣COVID-19疫情來勢洶洶,商業經營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面對未知的環境,未來流通研究所抓取2020上半年,同樣處於疫情高峰期間的消費商品數據變化,發布首則「情報應援系列」圖解。希望藉由分析過去疫情高峰期間的具體數據趨勢,為同樣正在奮戰的夥伴們提供一點參考方向。
📣情報應援系列1⃣:2020H1疫情峰期台灣消費商品內銷如何變化?
2020上半年台灣社會同樣面臨嚴峻的疫情挑戰。遠距工作教學、社交限制等措施陸續實施,與過往大相逕庭的疫情生活型態快速投射在消費商品結構與購物通路的變化上。
盤點2020上半年消費性商品內銷變化可以看到,不少熱銷多年的商品意外掉出榜外,取而代之的則是向來銷售表現平平、甚至已陷入衰退的防疫關聯商品。而這樣大幅度的銷售變化,正好可做為推估後續各式商品銷售表現的重要參考依據。
💡 2020上半年TOP 20 銷售成長商品:疫情應對商品全面暢銷、宅居零食商機迎來爆發
2020 H1消費商品內銷成長排名20強全數均為疫情應對商品。其中食品與飲品合計佔11席,耐久存且食用便利的各式罐頭、冷凍水產食品、冷凍肉類、速食麵及冷凍加熱即食品銷售成長顯著。此外,宅居零食商機也受到注目,肉乾果乾等脫水食品、冰淇淋、啤酒、碳酸飲料等「療癒食品」銷售同步成長,「非正餐經濟」成為疫情下不少食品製造商與零售通路企業大力推動的行銷訴求。
除食飲品外,個人及家庭清潔消毒用品、疫情阻絕防護用品也是構成2020上半年高成長商品名單的重要類別。例如漱口水等清潔用品、塑膠橡膠手套等,銷售金額均年增超過30%。而乾洗手等液體清潔劑、個人清潔化妝品等清潔用品銷售也迎來近年少見的高成長浪潮。
承續2020上半年疫情衝擊帶來的消費變化,2021年在本土疫情延燒的情況下,消費者勢必更加嚴謹依循疫情生活型態準則,加上清潔消毒觀念已全面深入民眾生活習慣,預期將帶動冷凍食品、各式罐頭、零食飲料、清潔用品、口罩手套等商品銷售規模持續增長。
💡 2020上半年TOP 20 銷售衰退商品:出遊、社交、工作關聯商品銷售遭受衝擊
2020上半年銷售陷入衰退的商品類型多為出遊、社交、工作關聯品項。例如行李箱包、服飾鞋履、彩妝保養、冷藏餐食、太陽眼鏡、隱形眼鏡等商品,2020 H1銷售規模均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木製與非金屬製家具年增14.2%的銷售表現,以辦公OA家具為主的金屬製家具2020上半年銷售卻陷入衰退,顯示遠距辦公等防疫措施的影響範圍,已由個人消費進一步擴及至企業採購。
2020上半年陷入銷售衰退的商品類型中,有不少為過往擁有穩定銷售成長基礎的商品,卻意外在疫情影響下陷入衰退,顯示疫情下民眾工作及生活動線出現的大幅轉變。例如冷藏餐食與烘焙食品2020上半年銷售金額分別下跌9.39%及6.87%,主因為受到遠距工作導致上班族群餐食消費規模下跌的影響。此外,因民眾外出頻率與觀光客購買規模同步縮減,擁有12年漲幅超過兩位數紀錄的隱形眼鏡,也在2020上半年陷入銷售衰退。
由於當前疫情狀態較2020上半年更為嚴峻,影響範圍正持續擴大,預估在民眾生活型態全面恢復前,上述相關商品銷售規模將持續疲軟。
✍️完整圖解分析請前往:https://reurl.cc/YWLky4
-----------------------------------------------------
【外部資源連結】
疫情來襲,思科將以技術相挺,協助企業完成遠距辦公需求,針對遠距所需提供多項免費試用服務。
思科Webex免費試用方案👉http://cs.co/6181y8ZbF
思科資安免費試用方案👉 http://cs.co/6189y8ZbL
Meraki雲端網路架構免費試用方案👉http://cs.co/6180y8Zb0
【資料註記】
1.資料來源為各企業發布及各主管機關Open Data平台資訊,經程式彙整及計算後詳實呈現,若後經發布單位修改調整,則以發布單位更新資訊為準。
2.為避免成長率失真及排名代表性不足,排名資料剔除銷售金額低於新台幣2億元之商品類別,類似商品採累加計算後呈現。
3.調查數據為國內及國外品牌在台生產製造並做為內銷用途之銷售金額,不含原裝進口商品。
4.統計基礎為產品細項類別,包含多項同類型關聯商品,非代表單一商品銷售金額與成長率。
#商業數據圖解
#零售產業
#電商產業
#生活產業
思科 保養 品 在 WorkFace Taipe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式語言⭐️】一分鐘理解物聯網,技術小白也能懂IoT在幹嘛?
#C式語言 第十七話「物聯網」
英文名稱「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
一想到物聯網,大家腦海中想必浮現的都是有「老鷹翅膀」上掀式車門的特斯拉,透過車內軟體聯網,能以聲控語音通話、導航與車況監控雙向數據回報;又或是智慧冰箱,結合人工智慧與物聯網功能,主動提醒使用者進行冰箱保養,甚至提示冰箱最佳使用方式!
👉一句話看懂物聯網:「將物體連上網路,讓裝置可以像人類一樣,通過網路進行資訊的讀取與傳遞、同時也通過網路取得資訊並執行某些動作。 」
早在1995年,比爾蓋茲就在《未來之路》一書中,展開智慧家居的想像,成為物聯網概念的濫觴。經歷十多年物聯網技術研發後,思科系統公司執行官John Chambers,在2015年更說到:「未來將從Internet of Things的時代發展為Internet of Everthing的時代。」
👉在未來,不是各種東西會透過網路串聯,而是所有一切都將透過網路串聯。
物聯網時代不可不知的3個商業模式:
1️⃣資料販售與交換:
企業不再依賴硬體販售獲利,轉而依靠資料交換,所謂「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模式將成為主流,由於「資料為王」的特性,硬體價格變得低廉甚至免費,對台灣以硬體銷售為主的商業模式,硬體價值壓縮有極大殺傷力,如何以物聯網時代的「資料觀」思考,將是台廠面臨最大的考驗!
2️⃣產品即「服務」:
硬體連網後,企業獲得大量使用者資料,藉由大數據分析、軟體升級或人力服務配合,幫使用者解決問題,並以售後服務盈利。
3️⃣產品「共享」:
這模式中,廠商擁有硬體產品,使用者依硬體使用量付費,實為一種「租借」模式延伸,商品的製造、維修等都是公司負責,如YouBike在租借前30分鐘免費,之後每隔30分鐘收10元,利用連網系統,讓自行車調配達到最大效率!
⚡️在物聯網時代,冰箱不只是一台保冷設備,吸塵器也不只清掃功能,雲端資料庫將串連不同的資訊系統,主動提供使用者服務;在生產端以「系統佈局」思維取代「單一產品」思路,更是未來產品規劃時不可或缺的基礎!
🔵 在物聯網上,唯一的限制是想像力 | 康容 Roan Kang TEDxTainan(影片)
https://youtu.be/1y9GjSEyIFA
🔵 30個關鍵字!讓你搞懂物聯網 (IoT)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34549/bn-article-34549
🔵 物聯網帶給汽車廠商的革命,豈只是用手機當個車鑰匙那麼簡單
https://www.inside.com.tw/amparticle/6433-what-the-internet-of-things-means-for-car-companies
--
🔵立即加入WorkFace Taipei 臉書社團
【C式熟成】線上例會/十問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workface.taipei.live/
思科 保養 品 在 李忠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520疫情後,臺灣未來四年經濟看法
第一個兩岸貿易是一種“虛假貿易”臺灣對大陸的貿易比例佔25%左右,對香港的貿易比例在12%左右,加起來約37%。
但是這個貿易大部分是臺灣的虛假出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依據國際貿易的主體——跨國公司去分析,大部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實際上是臺灣本土零組件廠商對中國大陸臺資代工廠商的出口。
所以這次貿易衝突,打出了一個謊言,這個謊言就是臺灣對陸港出口比例很高,臺灣經濟嚴重依賴中國經濟。現在你們也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日益困難,臺灣並不受任何影響,我很早就提過,臺灣這種貿易形態非常特別,臺灣不做品牌,專注代工的模式也需要得到正名,我想這是第二點。四五年前,我就抨擊仍有相當一部分產業人士堅信所謂利潤在品牌端,而代工處於產業利潤最低端所以必須拋棄掉的奇怪論斷。
如果我們迴歸市場機制去看問題,那麼很容易理解所謂的價格是受到市場供需影響,而市場的供需歸根結底來說,就是看技術門檻被誰掌控。80年代之前,電子和半導體產業是品牌製造不分家,並無所謂代工廠和品牌廠的細分。因此電子產業和半導體產業是絕對的高技術門檻產業,技術緊緊掌握在少數品牌廠商手中,由於是自有產能,因此每家品牌製造的產品都“獨一無二”,因此造就了品牌的神話。
但2000年以來,隨着臺系ODM代工的興起和開源式操作系統的興起,歐美廠商奉行“品牌至上”,走上輕資產品牌化道路,放棄了自主製造能力轉而專攻市場營銷和品牌,在新興品牌站穩市場前確實風光一時。但新興品牌也藉着ODM廠商崛起和操作系統開源拉低產品設計製造門檻的東風,得以快速山寨製造出同質化的產品,並憑藉低價競爭策略,硬是將產業的利潤率由高階水準拉到中低階水準,憑藉中國低廉的人力和研發成本搞得歐美品牌虧損連連。
歐美品牌自我拋棄最具技術門檻的製造業務短視的委外代工,不再具備獨有的硬件技術而專攻品牌,無論是研發、創新與創意甚至品牌溢價統統在ODM廠商代工高度同質化下被迅速抹平,歐美品牌除封閉的iOS生態系統獨此一家別無競爭對手的Apple外無一例外被中國品牌一一上演滅門慘案。這就是所謂的“品牌至上”的偏見帶給歐美電子品牌的結局。
臺系供應鏈專注代工,開創了ODM代工模式和晶圓專工兩大商業模式創新,也開創了臺灣電子產業三十年的榮景。因爲代工實際上就是B2B模式,臺灣供應鏈事實上是全世界品牌的夥伴,是真正在做全世界的生意。經過數十年的發展,ODM廠商越來越少,能夠撼動產業的僅剩下臺系大廠鴻海、和碩、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外加美系偉創力。而臺系廠商壟斷全球電子代工75%的份額,形成了事實上的產業壟斷。
而當前的品牌廠卻是遍地開花,當百事可樂、康師傅、甚至前英語補習教師、相聲演員都來自辦品牌賣手機的年代裏,可以想象品牌端的門檻已經降到了何種程度。在這樣的品牌大亂戰局面下,也不難理解爲何專注品牌的SONY、LG、聯想的日子都很艱難,即使貴爲全球智慧機一哥的Samsung,如果我們剝離半導體業務單看行動通訊業務,根據市場研究公Strategy Analytics的統計,Samsung已經有多個季度在智慧手機業務領域掙扎在虧損的邊緣。
我是要講一下,雖然文章頭頭是道,不過,你知道代工廠裡面幾乎都是外勞天下,臺灣代工幾乎都是用低薪,低價的產品來搶佔代工市場——回應網友的問題。
低階代工業事實上都已經遷離臺灣,大部分在中國和東南亞,這部分是用外國的勞工、外國的資源和環境、水電來賺錢匯回臺灣(也就是歐美下單—臺灣接單—中國製造的三角貿易模式),說得直白一點,富士康在中國剝削勞工以後把盈餘匯回臺灣發股息紅利,就是臺灣白得的錢。
另外臺灣每年對中國貿易順差高達七八百億美元,大多是代工廠與臺灣母公司貿易創造的,從側面也能反映出代工業對於臺灣總體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的關鍵作用。
最後,代工廠的遷徙與佈局關乎整個供應鏈的聯動與羣聚,譬如廣達把高階伺服器代工線搬回臺灣,就帶動上游數十家供應商從中國撤到臺灣,帶動的整體經濟效益不能直接以個別企業的角度思考。最後,以臺灣傳統電子代工大廠鴻海爲例,其年淨利潤約43-48億美元,甚至遠超過南韓的現代汽車集團。而臺系代工廠雖然以低毛利率被詬病,但若以每股收益率或淨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事實上南韓的現代汽車集團比富士康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而有些臺灣代工品牌也是必須用美國德國的機械才能生產出臺灣品牌,我沒有看過臺灣交給國外的終端產品是用臺灣製的機械生產出來的,也就是說,初生產的毛胚和粗加工是臺灣工具機沒錯,但是要交給國外的時候卻是用外國機械研磨出來的,外國品牌的產品幾乎也是用他們國家的機械作為終端處理——
第一,臺灣的機械設備屬於全球一流水準,以五軸中高階工具機來說,臺灣出口值高居全球前五,至於臺灣亞太菁英制造的X=30m超大型航太五軸加工龍門,則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大型客機、戰機機體承重結構的核心製程設備,並不能以某一設備的產地來判斷臺灣的製造業與機械工業水準,難道美國從臺灣買軍用芯片,大型航太工具機是美國沒能力的體現?
第二,臺灣的製造業一向在國際上競爭力非常強悍,除半導體外,高階精密機械更是如此。臺灣在70-80年代的高階工具機性能就已經達到美國當地中流廠商水準,但售價僅是1/2左右,如此高性價比讓臺灣工具機迅速打垮美國機床業,迫使美國政府在1986年出臺《自我限制協議》(VRA),重點打擊臺灣和日本機床對美出口,又在到期後單獨對臺灣產製高階機床追加2年進口限制,方纔保住了美國本土機牀業的一口氣。
美國目前本土一些較大型機床企業事實上也都賣身退出競爭,譬如MAG北美公司、SMS公司等都已經是臺資控股了。
第三,全球化的今天,不應該太過於拘泥於設備產製於何處,正如榮總、長庚、臺大的醫療水準高,難道醫師還要會做核磁共振儀才算高明麼?同樣的手術刀,爲什麼有的醫師可以做開顱手術,心臟置換手術,爲什麼有的醫師只能做普通手術?設備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和運用先進設備的技術能力,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大力扶植的中芯國際趕不上臺積電步伐的原因之一。
臺廠與南韓Samsung都有着通吃產業鏈的規劃,不同的卻是臺廠甘願隱身幕後,專注技術和服務,做默默數鈔票的無名英雄,因此,臺廠與全部的品牌廠都是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鴻海可以在大客戶諾基亞轟然倒下的時候依然穩定成長,因爲臺廠的商業模式事實上跳出了單一品牌興衰週期律,而與產業的全部品牌共生共榮,因此也就能隨產業發展穩健成長。
南韓的Samsung既是代工業者又是品牌業者,與衆多品牌廠商本質上是一種零和博弈的生死關係,雖然目前風光無限,但終究還是未能跳出品牌的興衰律。
臺系廠商的競爭策略,正是巧實力的體現,不比氣盛而比氣長,藉助客戶夥伴關係實現研發、製造、人才、資本的根留臺灣的同時行銷全球,以少量的投資帶動數十倍上百倍的現金流,以小博大獲得可觀的收益。由於避開品牌,規避了某些市場的政治風險,得以無視政治關係冷熱變化穩定透過各大品牌將臺灣製造銷往各地。這種務實低調的商業模式,穩紮穩打的踏實策略確實值得產業界更加認真看待臺系產業鏈的未來潛力。
這個是我幾年前寫過的,呼籲業界重視高技術代工鏈的價值。現在也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第三點就是臺灣未來的經濟還是很樂觀的,五大因素撐着,一個是臺積電,幾乎是一己之力把全世界的高科技產業鏈都磁吸到臺灣來,你看看谷歌,微軟,美光,亞馬遜,思科,高通,ARM,ASML,Imec,蘋果,應用材料,康寧等等。
全部都羣聚到臺灣,要跟臺灣的半導體技術做整合,從研發端深度對接臺灣的產學研界,全球高科技龍頭齊聚一堂,這般榮景除了硅谷,其他國家可以說是千年未有。
第二個因素就是美國嘛,美國現在的政策太明顯了,發函給500大企業要他們加強跟臺灣連接,再到最近組建“人才循環大聯盟”,再到制裁中國,那不是逼供應鏈搬家是什麼?低階的成衣代工可以去越南,但是面板呢?半導體呢?主板呢?伺服器呢?遷廠的話不到臺灣到哪裏?
你看看這次歡迎臺商投資方案,招募來的臺商,超過5000億都是因爲美國的關稅給逼回臺灣的嘛,美國這個大趨勢不變,對抗在加強,美國的態度越強硬,臺商就越得回家保命,這個趨勢能撐起臺灣未來5-10年的長期經濟表現。
第三個因素就是內需能撐得住,無論是前瞻,5+2,還是國防自主,綠能計劃,這哪個都是數千億的大項目,而且都有國產化的要求,像是國防這部分,過去臺灣是買飛機,KMT不還是想買意大利的M346嗎?買了那就是花錢養活意大利的航太工人,甚至維修都要人家授權。現在臺灣自己做T-5高教機,超過55%的採購金額留在臺灣,維修保養100%在臺灣做,拿錢養活自己的航太工人,培養自己的工程師,把原本的外購變內需,這種也是非常大的利多因素。
第四個就是從政策層面看,臺灣正在加速放寬各項法規,逐步鬆綁不合時宜的舊制度,以打造亞太地區最佳的投資及創新環境。無論是多元上市,還是金融沙盒,或者說是全球首個無人載具條例,亞洲第一輛獲得牌照的無人車等等,臺灣現在對於創新的友善度,事實上已經遠遠超過深圳,上海,首爾和東京,這對於搶佔下一波科技爆發帶來的商機是非常有利。
第五個就是整個臺灣的經濟體質很優秀,持有的海外淨資產高達1.2萬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三,外匯儲備也是全球前五,人均持有專利量,人均出口量在亞洲名列前三,人均淨金融資產高居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整個銀行體系很少有呆賬壞賬,主權信用評級也很優秀,展望都是穩健向好
鄭凱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