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兒少參與公眾議題推動政策
#從體制外到體制內
#從野百合走到立法院的兒少議會
昨天在立法院有一場 #以兒少為主體 的會議,由50位兒少擔任主講者,把自己的公共政策意見跟立委們說。
很高興兒少們邀請我共同主辦這場活動,他們在立法院侃侃而談,從生活出發,提出兒少遭遇的困境,論述政策和對政府的期待。
讓我想起,在我以前身處的 #野百合世代,連大學生們要發聲,都必須要奮不顧身的在 #體制外 衝撞,才有那麼一點機會被聽見。
但30年後的今天,年齡更小的兒少們直接在 #體制內 的立法院發聲,不只立委們,連公部門都派代表們與會聽取兒少建言,這正代表了台灣的改變,我們的民主、自由及平等真的愈來愈往前。
#提出修憲案納入兒少表意權
除了推動 #十八歲公民權 外,我在立法院內提出的 #完善人權保障 修憲草案( http://bit.ly/3rm9PtQ ),也是目前院內唯一一份明確保障兒少意見表達權益的草案:
「兒少並得自由表達其意見,其意見應隨其年齡及成熟度,予以顧及。」
我認為這不僅是兒童權利公約的直接落實,更代表台灣社會開始逐步正視兒少的聲音。
#囡仔人有耳有嘴
過去很多人用「囡仔人有耳無嘴」這句俗語來否定兒少的的思考能力及表達權利,但這次兒少報告的內容等於 #直接打了這句話一巴掌,因為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兒少對於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權力不對等的問題、社會及全球性的議題都非常有想法。
從服儀或「禁愛令」等校規,到性別平等教育、禁止歧視成長空間、性少數學生校內困境以及兒少公民政治參與權,這些兒少不僅有清晰的觀察與思路,其廣度和深度更超越許多 #思維仍停留在戒嚴時代的大人。
#歧視一直存在
我長期關注性別平等議題,在立法院教文委員會致力推動更好的性別平等教育。我知道性平教育做的還不夠好,但是今天在現場聽到多位兒少的親身經歷,才發現不只是不夠好而已。
💬有男同學至今還因為個性陰柔被罵娘砲。
💬有老師在課堂上用嘲弄的語氣談論多元家庭,說同性戀「怪怪的」。
💬大多數的學生習慣而且覺得「霸凌」是一件常發生的事。
💬性平法16年,還有四分之一學生沒上過性平相關課程。
這些現身說法讓我們知道,目前做的真的還不夠。
當我們希望孩子學習更多,編排課綱、設計學習歷程檔案、發展校內特色課程、推動雙語教育、辦理實驗教育,各式各樣對教育的規劃一直在進行時;我們必須謹記:
要先能不受傷害,學生才能夠好好學習。
如果學校仍然有各種歧視和不平等,孩子根本無法好好學習;這就是性平教育或人權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要的原因。
昨天有一位兒少發表時說「兒少是在歧視中長大的」,我會記得這句話,繼續在立法院努力。
#和兒少一起推動政策
發表會中也有一組特別介紹兒少的交通權,讓我收穫許多,因為這是我第一次透過兒少的視角看到交通權利的不同面貌。聽完後我也現場回饋,他們的看法相當重要,未來可以與其他有需要的群體,例如:孕婦、行動不便者、帶幼兒的家長等,一起做評估規劃,藉此讓這塊土地更加適合每個人生活。
謝謝兒少們珍貴的意見,促進公民參與、讓年輕世代發聲,一直是我堅持推動的方向,因為台灣的未來是我們所共同擁有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