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參加了北醫附醫主辦的全人關懷-實踐工作訪研習,感觸良多,在這與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想,讓大家在中秋連假享受月光美景時也思考一下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當年還在日本習醫時,教授常常反覆告訴我們醫學裡唯二“絕對”的事-
1. 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絕對。
2. 唯一的絕對就是,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會面臨死亡
傳統上醫學院所受的教育往往是如何醫治病人,關於死亡這件“必然”的事,反倒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有一種“病人的死亡等於醫師的失敗”的感覺,雖然知道“絕對”會發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應對。
兒科與其他科不同的是,在執行醫療過程當中,大部分的醫療決策與病情解釋的對象,不是病患本身,而是家屬---病患的父母親。理所當然的也會面臨當病童到了已需要面對緩和醫療或不積極急救的情況。這樣的情境讓我不禁在課堂上,回想起自己在日本接受訓練時的種種情景。
自2010年返台,時間飛快,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了。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但是2001年剛自醫學院畢業的我,嚮往是成為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因此我在日本十年的醫師生涯中接觸且參與了不少早產兒的治療。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可說是相當先進(依照我的老師的說法,日本人手這麼靈巧,這麼會做模型,非常適合做早產兒醫療…這樣好像早產兒醫師都是愛公仔的宅宅),而當時日本全國1000g的新生兒存活率高達8成,換句話說不管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或是像我曾經被外派到,人口可能10萬不到的日本海港口小城 舞鶴市,即便是1000g的早產兒,10人裡面也8人能夠能存活。因此在日本服務的那幾年,我們團隊也常常成功的救活500g甚至是400g以下的寶寶。但是無論怎麼順利,該遇到的還是會來的,實習醫師第一個秋天,負責了一位28周,出生體重800g的單胞胎男孩,出生第一週期間,順利的度過了肺部及心臟等問題,進入了第2周。當時我們醫院的規定是,負責醫師在病童拔管前需全天留院執行第一線照護。因此當時應該是連續住在醫院的第10天左右,心想應該在撐一下,兩三天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就當開始討論何時拔管的那幾天,突然血壓變低、末梢循環變差,身體出現浮腫,檢查電解值後判定是腎上腺功能的問題,因此給予類固醇治療。隨著血壓上升,開始排尿後浮腫也逐步改善,當晚十二點於大夜交班時叮嚀主護理師,目標血壓不超過70mmHg,注意尿量後,我就進去值班室休息。大概凌晨五點左右被大夜護理師叫醒,說血中氧氣含量頻繁的掉至危險範圍。起床一看,小朋友膚色蒼白,活力差,當下立即抽血並立即執行腦部超音波,一放上超音波探頭立刻發現是腦部出血,且是大範圍出血。一向溫和不太罵人的我也忍不住對著大夜護理師說“怎麼顧的,搞什麼啊”。當下護理師早已淚流滿面,頻頻向我說對不起。當時的我應該是氣到神智不清了,回了一句“不要向我說對不起,你應該是向他的父母親道歉”。待當時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向家屬說明當晚所發生的事情,並解釋目前情況相當不穩定且就算救起來預後也預期相當不好。說明完後的第二天,家屬回覆決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聽了家屬的回覆,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機會,家屬不應該就這麼放棄治療。但是主任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有時不在長短,即使短暫,共處的美好記憶卻是可以永恆活在人的心中。千萬不要將自己定義之醫療成功,單純地建立在病人的生存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不全力愛自己的小孩。也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早走,反而有更多的家長會將小孩子生病過世的責任加附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有時做這樣的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有多麽困難。當下主任也與我分享兒科死亡宣告的技巧以及兒科如何讓小朋友與家長告別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若是當下已執行復甦式一段時間,感覺回不來時,一般來說,家長往往無法當下告知醫師停止急救,因為喊停止等於宣告死亡,這對家長來說是難以承擔之重。因此可向家長說明「小朋友已經很努力了,再加油下去對小朋友來說真的太累了,是否讓他好好休息」。另外,最後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抱小朋友,讓一家人能有好好獨處的時間。因為有一些早產兒出生後就住進保溫箱,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抱過自己小朋友。第一次抱他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抱他,所以抱小朋友時盡可能的把身上的管路都拔掉,監控系統也盡量拿掉,並且轉靜音。醫療團隊則在護理站看螢幕確認心跳等生命徵象。聽完主任的說明後隔天,那位28週的小朋友的生命力也慢慢轉弱,因此我們也急忙的聯絡了家屬來與小朋友做最後的會面。這是我第一次送走我負責的小朋友,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當螢幕顯示心跳逐漸轉慢、停止。主任帶我進去,向家長宣告及確認死亡時間,當下真的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3天前才在規劃是否拔管,而現在這個瞬間我卻在宣告他生命的結束。而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當我們團隊送小朋友離開加護病房時,爸爸媽媽轉身像我們深深的一鞠躬並向我們說“謝謝你們的照顧”,老實說當下家長對我們道謝,真的非常意外,就如同主任說的,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每一個全力燃燒的生命,即使短暫,也可以是永恆的。就如同我,“他”應該也一直活在他父母親的心裡。
小朋友走了不就後,那位主護理師也離職了,一年後某個機會,她回到單位,善良的她還是向我反省,也許那天她再多注意一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不確定,只能說是我們團隊,尤其是身為主責醫師的我實力不夠,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只能檢討,繼續向前走,如同當時的主任說的,我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還有小朋友在等著我們救。所幸那位護理師後來也回到她的家鄉,在京都隔壁的福井縣再度繼續新生兒醫療服務。醫護團隊對病患全心的投入,其實自己也還是需要心靈的依靠,尤其是努力結果不如預期時,精神的支援更不可少。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也發現醫護人員面臨生死交關的場景,心靈的安定對於醫護是多麽的重要,許多一線醫療人員因為無法承擔他人生命的心理壓力而造成許多憾事,台灣日前也發生過,因此北醫附醫也開始關注照護員工們的心靈健康。這不僅是照顧員工,同時也間接地增加醫療品質,給病患及家屬更好的醫療照護。
急救責任醫院定義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前有個警員被刀刺]
在香港暑熱的七月,一位警員於鬧市被人用刀刺傷,血流如注,警員生命受到嚴重威脅,送往醫院治理。
對於警察於值勤時受襲,記者上網搜集市民的反應。刊登了這樣一篇報導,題為「網民有嘢講:希望個警察冇事。」
內文引述討區留言,兩名網民這樣說:
「有時真係唔知啲人點諗,少少嘢,畀人捉咪算囉,襲乜嘢警呢?後果嚴重咁多。」
「我唔覺得做得警察就預呢一日,不同既情況有不同既解決方法,相信個個警員都想平平安安返屋企。希望受傷既警員快啲好番。」
刊登報導的,是剛被逼停止出版的香港《蘋果日報》。
不過,那是遠在16年前,被刀刺的警員名叫朱振國,於2005年7月19日於深水埗行咇,遇上一名23歲廖姓青年,朱警員截查該青年並請他拿出身份證,青年亮出一把生果刀,插向朱警員頸部,朱負傷追捕數十米,失血過多,心臟一度停頓。朱警員送往醫院後,腦部缺血引致全身癱瘓,變成植物人。
在2005年至2007年,朱警員的消息,長據於全港報紙的當眼處。只是一張《蘋果日報》,關於他受傷之後的遭遇和動向,至少有百多篇,全部都是關心他及其家人的福祉的正面陳述。
我當時在另一報社《明報》工作,被派往採訪於廣華醫院留醫的朱振國,亦有採訪其妻子、母親及9歲女兒。當時,全香港群情洶湧,社會上上下下都祝願朱警員早日康復。
朱警員被刀刺後,現場出現了兩名熱心市民,從事銀行的蕭先生及飛機工程的趙先生,兩人懂得一點急救,看到朱警員浴血街頭,他們留下來替朱警員止血,獲頒好市民獎。
朱警員受傷時只有31歲,一名年輕爸爸當值受襲,那時警隊及政府受壓,需要為朱警員找尋最佳治療方案。而曾經治療過於英國火車意外嚴重受傷的鳯凰衛視主播劉海若的北京腦科專家凌峰教授,更南來香港,到廣華醫院看朱警員。
那時我是記者妹,被派往廣華醫院守候凌峰來,醫院大堂現場的「墟冚」情況至今難忘。至少數十名記者從早到晚長駐大堂,等待這位北京名醫來港,給朱家燃點希望。在空檔的時候,我跟瘦弱但漂亮的朱太,及朱警員六旬的母親閒聊。兩個女人自朱警員受傷忙得團團轉。
朱母本來忙打麻雀湊孫,惡噩傳來令她哭到昏倒;本來是幸福小婦人的朱太,帶着9歲女兒出現。女兒十分精靈可愛,在鏡頭前稚氣地說叫懶睡的爸爸早點起牀,聽得人心酸。其妻更把朱警員的婚照讓我們刊登,郎才女貌,好一對璧人。朱妻說:「愛警察,因為愛他夠正義。」如此句子,抄寫在報紙,合乎民意,不突兀。
傳媒對朱警員的描述慢慢由平實轉為正面。《蘋果日報》最初的突發消息只寫警員遇刀刺,後來轉為形容「勇警朱振國遇襲」「英勇捉賊遇襲受傷」。襲警青年被告上法庭,表示跟家人口角後拿刀準備打劫,被截查時慌亂刀刺警員,認罪後被判囚六年,律政司上訴至十年。
翻查當年《蘋果日報》,關於朱警員報導詳細,全港市民上下都關心他。在港聞、體育版、娛樂版,作家專欄,都看到大家提及朱振國的遭遇。
有熱心市民到天后廟祈福把平安符送到醫院,還有深水埗魚檔東主義賣龍躉替朱振國籌募醫療費,英超球隊曼聯訪港球員也送上親筆簽名足球(朱警員是曼聯球迷)。
連一名在赤柱坐牢的囚犯,都兩度寫信支持朱警員,勸勉他在病榻中「別放棄」。當年政黨支持度,也受到朱警員影響。自由黨在民調中支持度上升,是因為該黨熱心為朱振國籌醫藥費。
朱振國病情嚴重,由於腦部失血,水腫,腦細胞死亡,手腳痙攣,不能自控大小二便並要插喉。
蘋果日報的專欄作家高慧然,在朱受襲三年後仍沒有忘掉他,寫了一篇專欄歌頌默默貢獻的普通人朱振國:「一個普通警員,在街頭截查藏刀疑徒時被割傷頸部……警員的使命促使他跑完人生最後五十米……聞者心酸,一個兒子,一個父親,為了做好他那份工,從此不能再盡他的倫理責任。」
一個警員被刀刺,民情洶湧,甚至轉過來令警方及政府感受到壓力。
老弱婦孺,朱太朱母及朱女兒,母親節獲邀上電台節目,參加民間團體的殘疾人士記者會。三個大中小女人的訴求,獲全港不同立場的傳媒熱切報導:「希望爭取有中藥醫療,希望爭取有高壓氧治療。」警察部破例又破例滿足家人訴求,不同年代一哥親身探望,並由警察部保送朱警員北上到廣州進行百餘次高壓氧治療。
直至2011年,朱妻控告該襲警青年(服刑完畢但已破產)、警隊及政府索償,入禀高等法院,至2016與政府達成和解,向朱家付錢賠償,朱振國警員的遭遇,才於公眾視線淡出。
作為一個有點年資的記者,我親身經歷過,香港市民是如何尊重、愛護、尊敬為香港人安全付出性命的警務人員。那種民情,甚至倒過來讓警隊及政府感到苦惱。
但彼一時此一時。時光飛逝,16年前朱振國受襲的時候,警務處在港人心中的評價一致甚高。
港大民意研究所數據顯示,2005年底有75% 受訪者表示滿意警務處表現,不滿意的只有5%。時至今日,不滿意警隊的受訪者比例上升至47%,滿意的只有37%。
而對香港政府整體滿意的市民,比例亦由2005年的近6成,下跌至近來的2成4。不滿意港府的,在2005年只有1成人,至今上升至6成。
對警隊對香港政府,按港大民研數字所看到,十六年來,出現幾近相反的倒置。
於是,幾天前,2021年的7月1日,一名警員在銅鑼灣被刀刺,民間的反應亦和16年前出現了差異。
持刀的中年男士,令警員身體受到嚴重傷害(從危殆至變成穩定),被追捕時,持刀者自行用刀插自己胸口而去世。當值那天,萬計警力在銅鑼灣,為要不讓任何集會遊行發生。
警方把事件定義為「孤狼式恐怖襲擊」;但網上卻有人稱該男士為「義士、烈士」,警方再指出這種說法是「美化暴力」「鼓勵恐怖活動」。有人帶孩子到事發地點獻白花,警方更出言讉責,或發告票懲罰有人亂拋垃圾。
是甚麼,在十六年之間,讓曾經向以性命保護香港人的警察,那滿有的愛戴、擁護、尊敬之情掏空了?
(圖為當年我在病房外採訪朱警員妻子刊於《明報》的報導,當年誤寫朱被刺月份為十月,事發應為七月)
急救責任醫院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 【新增2例本土個案!台灣首名醫師感染確診,疑照護重症患者及插管時遭感染,再傳給護理師女友;指揮中心擴大匡列464名接觸者,全數陰性;但醫師感染源指揮中心未說明】
COVID-19(新冠肺炎、又稱武漢肺炎)本土疫情升溫,桃園一家醫院有1名醫師及護理師確診,是繼上月(12月22日)長榮紐西蘭籍機師確診後,再度出現本土病例,並是國內第2起醫院感染;去(2020)年2月間,另一間醫院的院內感染,造成護理人員、清潔人員及陪病者共8人感染。桃園地區的專責醫院因鎮守入境第一關,從疫情開始迄今收治的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責任吃重,國內2起院內感染都發生在桃園的醫院。
此案昨晚已在社群媒體傳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12)日在臨時記者會中證實,北部(桃園地區)一名30多歲年輕醫師,因照顧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又稱武漢肺炎)的病人,疑照護患者時及協助麻醉科醫師插管時遭到感染,再傳染給同住的護理師女友。
■屬院內感染、非群聚感染,但感染來源指揮中心未說明
陳時中表示,此名醫師在1月4日、5日密集進出一位病情惡化的病人的病房進行治療,4日時病人急救插管時也在現場協助。1月8日自覺身體有些許不適,10日就醫採檢,今日確診。醫師的同住護理師女友,則在9日開始也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同樣在10日採檢,今日確診,指揮中心判斷並非工作染疫,而是被醫師男友感染,兩人目前症狀輕微、病情穩定。
指揮中心自昨夜起,大規模匡列接觸者,一共採檢464人,包括密切接觸者55人(醫院員工29人、住院病人及陪病家屬26人)、擴大採檢醫院員工234人、住院病人及陪病家屬175人,採檢結果全數陰性;全院員工將會在3天後再次採檢。
陳時中強調,此案目前定義為「醫院院內感染」,而非群聚感染,現正進行分艙分流、擴大匡列接觸者等管制措施。
至於,該名醫師的感染源是否為已列入確診的個案?或是新增個案?今日臨時記者會上,針對記者提問,指揮中心卻未做說明和釐清,僅強調,「感染源不是英國變種病毒的個案。」
■確診醫師足跡公布,1月9日到過相同地點民眾請加強自主管理
陳時中表示,確診醫師的疫調已經大致完成,1月4、5日接觸病患後,6~7日在醫院上班;9日休假,下午1點步行至星巴克國際門市停留30分鐘喝咖啡,再前往振宇五金行桃園國際店買東西。桃園市衛生局已經針對這些地點進行消毒,購物中心也已暫停營業。
【確診醫師疫調及足跡】
1月4日 接觸確診病患協助插管
1月5日 接觸病患
1月6日~7日 醫院上班
1月8日 出現輕微症狀
1月9日 休假,下午1點左右到星巴克國際門市喝咖啡、然後到振宇五金買東西
1月10日 不舒服,篩檢後確診
至於同樣染疫的護理師女友部分,陳時中表示目前仍在核對足跡,同時強調,這2名醫師和護理師,外出時都有戴口罩,僅在吃飯、喝咖啡時拿下口罩。因為某些地方是醫師感染前去的,指揮中心正請警政單位協助,再與確診者溝通核對,確認後公布,也請這段期間去過這些地點的民眾,確實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後,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下午3點半也出面說明疫情狀況,他表示昨天接到通知後,桃園環保局緊急出動對確診者到過的3個場所消毒。因疫情擴大,過年前桃園市府舉辦的大型活動將延後到年後,視疫情狀況舉辦,並停止市府所屬機關舉辦的尾牙,另外將協助桃園地區11家防疫責任醫院的物資調度與病床調度,協助保持防疫能量,進行長期的應變準備。
桃園衛生局長王文彥補充指出,確診醫師與護理師女友的足跡出現的地點,將進行停業與消毒,也呼籲,「1月8日到9日間到過相同地點的民眾,也可主動前往責任醫院要求採檢。」
■醫院採取分艙分流措施,相關接觸病人採1人1室,不會再重演「和平式封院」
台灣迄今防疫成果較其他國家堅實,原因在於記取SARS時醫療體系崩潰的教訓,此次醫院無論醫療防護物資準備及篩檢防線流程都更確實。今再傳院內感染,陳時中宣布對該院採取6大措施:
1.住院病人只出不進:由於相關接觸的醫護人員都要檢疫14天,會影響醫院人力,加上病房需要調度清潔,因此來急診就醫的病人,若要住院則需轉院,維持醫院病人「只出不進」。直到人力陸續回歸、病房清消完畢。
2.匡列39名醫護相關接觸人員居家隔離。
3.門急診照常開設。
4.取消所有探病行為,陪病限制1人並採實名制。
5.將可能有風險的區域病人,先全部移至1人1室的病房觀察14天,清空的樓層全面消毒。
6.全院員工3天後安排採檢;隔離病人14天期滿後再採檢。
陳時中表示,目前將相關醫護人員的在醫院內的足跡,包括病房、護理站、ICU病房、一般病室等整層樓全數清空,移動到另一層樓,空出的高風險樓層會進行大規模消毒,等都清消完畢,沒有問題才會重新安排病人入住,並且將被移出的病人安置於另一層樓、1人1室的病房中。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目前並沒有將已經住在院內的病人轉院,因為門、急診照常看診,每天都會有一定數量要新住院的病人,對此該院目前不再多收,轉院僅針對這些還未入住的病人。
陳時中表示,目前有明確且標準的分艙分流措施,「絕對不會有像2003年SARS和平醫院封院的可能。」石崇良則說,上述的6大管制措施,會等到所有醫護人力檢疫期滿,回歸正常上班,才會解除。
■是否插管感染?陳時中、張上淳說法不一
插管是高風險的醫療行為,2003年SARS時,台灣有74名醫護人員感染SARS,占全部感染者10.6%,其中7人不幸死亡,罹難的包括2名年輕住院醫師、1名牙醫和4名護理人員。而多名感染及死亡醫師,都在進行插管時遭病人傳染,一名資深急診醫師透露,當年大家聞「煞」色變,許多醫院幾乎都讓沒有急救經驗的住院醫師上場插管,加上當年疫情初期防護裝備不足,新手插管時間長、病人噴出物也多、防護又不足,都增加了感染風險,「這次COVID-19多數醫院都有共識,讓中生代醫師上場,有些醫院是急診科和麻醉科輪值,同時還給插管獎金,提高插管的成功率、減少風險。」
SARS後期,麻醉科和感染科醫師才主導成立插管團隊。至於,此次遭感染的桃園地區醫師,究竟是否也在協助插管時被感染,今日記者會上出現指揮官陳時中與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看法不同的狀況。
陳時中脫口而出表示,醫師疑似在確診個案的插管現場,因此染疫。但張上淳表示,確診醫師在發病前2、3天,密集對重症確診個案執行醫療處置,再參考相關的疫調足跡、周遭接觸者採檢陰性的結果來看,可以確定是在照顧該名確診病人的過程中染疫,但因為負責執行插管的是麻醉科醫師(採檢陰性),因此不一定是在插管時造成感染。
張上淳表示,現在醫護在為病人插管、甚至做任何醫療照護處置時,都一定有全套防護裝備,只要醫護動作正確,都不容易被感染。張上淳提到,「目前國內COVID-19確診病人中,有2人正在插管治療中,包括傳染給醫師的這名病人。」
專長感染科學、現為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認為,醫師在執行插管時被感染的機率不高,尤其插管的麻醉科醫師並沒有被感染。他表示,為了避免病人因插管不適咳嗽產生飛沫,增加風險,現在多數醫院的麻醉科醫師會先對病人麻醉,再以「影像式插管」來降低風險。透過螢幕引導插管行為,也就是傳統插管的管子是很短的喉鏡,插在看到病人的聲帶位置上,因此醫師執行時與病人口鼻很接近,甚至只有1、20公分,才能看清楚插管位置;現在透過影像,就能跟病人保持一點距離,減少被飛沫傳染的風險。
「比較有可能的,是照顧病人,或採檢病人的過程,一旦鬆懈不注意;或是病人房間有病毒,沾染到後沒有即刻洗手而被感染,」陳世英認為。
疾病管制署前署長、三軍總醫院感染及熱帶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峰義則表示,現在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都蠻齊全,「被感染的機率不高,但不代表不可能」;院內感染也有可能是間接感染造成,醫護人員若沒有百分百做到勤洗手,就有可能因碰觸到一些附著病毒的物體(fomite),不知覺又摸臉、摸鼻子,讓病毒進入黏膜造成感染,「雖然這種情況不容易發生,但偶爾出現個案也是可能的!」
張峰義說,只要社區有病毒,就有可能出現院內感染,這是可預期的狀況,但現在的重點是強化感染管控的系統,包括醫院要做好感染管制措施,包含監測系統、良好的動線、做好病人分流、提高醫護警覺心;社區也要不斷宣導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這些都做好,就算發生院內感染,也不至於造成大規模傳播。」(文/陳潔、何柏均;圖/楊子磊、中央社)
#延伸閱讀
【重返和平──SARS隔離黑洞中難以告別的記憶】http://bit.ly/3aMLzrK
★以獨立報導,堅守新聞價值,#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疫情 #院內感染 #醫師確診 #護理師確診 #COVID19
急救責任醫院定義 在 急救責任醫院定義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急救責任醫院分級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pttuserboy也提到1.媒體來源: udn 2.記者署名趙容萱3.完整新聞標題: 影/台中中華路夜市遭縱火祖孫3人被救出 ... ... <看更多>
急救責任醫院定義 在 台中地區醫院名單 - 醫院醫院幫幫忙 的推薦與評價
國軍台中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急救責任醫院;249.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大里仁愛醫院,急救責任醫院;250.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大甲李綜合醫院,急救責任醫院;251.,, ... ... <看更多>
急救責任醫院定義 在 急救責任醫院定義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急救責任醫院分級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pttuserboy也提到1.媒體來源: udn 2.記者署名趙容萱3.完整新聞標題: 影/台中中華路夜市遭縱火祖孫3人被救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