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2016 年 10 月 7 日,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
為回應平埔族正名訴求,落實歷史正義,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為「平埔原住民」。
此一決議,讓多年來的平埔正名運動看見遲來的曙光。
然而,平埔原住民此稱謂就字面意義推想,應該是來自二十世紀初,殖民者族群分類中的「平埔族」。
一般認為平埔族是承繼清代番人分類中的「熟番」而來。現今平埔運動者,也主張在日治時期的戶籍登記被登記為「熟」者,應該恢復其族群身分。
那麼,什麼是「熟」?熟番的分類如何轉變成為平埔族並延續至今?
談到清帝國對臺灣的原住民分類,大略可分為「生」、「熟」番。身分的認定,過往都以服膺帝國文明化程度與繳納賦稅為辨別的基準。
也就是說,一般人大概不會反對作為「熟」番群體,一定比「生」番更符合帝國的「文明」。
實際上,回到番人分類的歷史發展過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從康熙朝以來,帝國所認知的番社分類系統「野番」、「土番」是延續荷蘭時期以來「贌社」制度下在賦稅原額而展開的認知,並不具文明化概念的投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年間甫歸化的岸裡社群生活慣習,在方志中的描繪並不符合帝國「文明」的樣態。
直至康熙末年,官方對番人的分類稱謂才從「野番」、「土番」轉變至「生番」、「熟番」,後來也因界碑、番界的成立,才出現「界內熟番」與「界外生番」的對應。
此一轉變開始排除原本繳納賦稅、卻生活在番界外的番社,例如阿里山社(今鄒族)就從原本的「土番」分類中,被劃歸為界外的「歸化生番」。
然而,熟番族群類屬的確立,則是要遲至乾隆朝才完成。
當時地方官員們為了執行中央朝廷主張的族群政治,因而必須穩定清帝國在雍乾年間形成「生」、「熟」番的分類體系,所以開始制定一系列的熟番政策,用以作為區別不同人群的邊界。
伴隨政策的執行,熟番身分逐漸被固定下來。至此,今日大部分被歸為平埔族的番社,正式定著在「熟番」的範疇。地方社會也開始出現壁壘分明的「熟番」、「漢人」族群邊界。
簡單的來說,「熟番」一詞從清初開始,就不是「自然」或「科學」的族群分類,而是在賦稅架構下,被清帝國逐步以行政規範所產生的群體。
不過,也因為熟番身分具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開始出現不少漢人藉由轉變族群身分進入番社,以享利益的情況。
例如:屬於巴宰族的岸裡社通事家族潘士萬一系原本是粵人,但經過抱養的方式成為「熟番」。
清帝國由於沒有具備現代國家精確的戶籍制度作為參考,因此官員們識別熟番的辦法,是以具備十八世紀以來帝國規範「熟番特徵」與否為準則(這類特徵最為顯著,是因為居住在番社、進入編屯等符合官方制度規定),而無關乎本身是否具有血緣、外在體徵等生物性特質。
也就是說,一個漢人如果具備「熟番」特徵,很可能就能被視為熟番。
也因如此,到了十九世紀,這些因制度而形塑的「熟番」族群類屬,恐怕早就與清初甫進入帝國版圖的番社人員組成大相逕庭。
如果說清代熟番是帝國對番人分類下的產物,那麼平埔番則是十九世紀地方社會區別族群邊界的稱謂。
平埔番一詞,並不全然是「熟番」類屬的代稱,而是指來自平原地帶的番人。甚至,居住在平原的阿美族也曾被稱為平埔番。
在此舉噶瑪蘭為例,傳教士馬偕在北臺灣的調查,將番人已被清帝國征服與否劃分為「生番」與「非生番」,在非生番中又分為「平埔番」、「熟番」與「南勢番」。
平埔番是指十九世紀初剛歸化的噶瑪蘭三十六社,他們穿著漢服、剃髮留辮,甚至是建立廟宇祭祀偶像、神主牌。
熟番是指西海岸已經非常漢化的原住民部落;南勢番則是居住在奇萊平原,被漢人征服而未開化的部落。
清帝國所遺留的「熟番」、「漢人」人群分類在朝代易幟後,出現不同的變化,並影響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分類工作,且延續至今。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斯卡羅 #羅妹號事件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原住民 #排灣族 #馬卡道族 #生番 #熟番 #分類 #帝國
📖歡迎至網站閱讀【#鄭螢憶:熟番、平埔番與平埔族:帝國對「番人」分類的歷史】完整文章:https://bit.ly/2WO32yq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恢復 原住民身分 在 劉育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頂的孩子】拍得真好,製片張鐵志老王賣瓜,不算自誇。
有些地方還是有節奏過快的問題,包括字卡說明和口白互相干擾,但整體來說,實景有之,動畫戲劇有之,訪談量多且受訪者觀點可互相參照比較,而且還以一個社頂小人物貫穿頭尾,厲害極了。
影片在最末拉出犀利的論點:「羅妹號事件在台灣歷史中,成為國家力量進入恆春半島前夕的關鍵事件,此後,經歷不同政權交替,都讓原住民逐漸失去自主性,文化與認同消逝,造就了現在恆春半島原住民所身處的複雜情境。」最後搭配的畫面,是''墾丁社頂16原住民 身分被取消''、''爭恢復原民身分 墾丁社頂將開公聽會''的新聞剪報(連結見留言區),看似沒有終點,卻也是司法扞格族群認同的另類戰役起始,且至今未明,值得我們繼續追索下去。
看或不看【斯卡羅】的人,都可以參考這部【社頂的孩子】,花個1.5小時認識一下台灣南端歷史,也是很好的學習。
*圖片來源:公視+
恢復 原住民身分 在 郭鴻儀-議員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鄉親ㄟ~今日記者會整理,緩步開放、守時接種、持續防疫,向正常生活邁進,讓我們一起努力。
#大型接種站說明
#校園開放規範
#台南車流監測
#夜市防疫裁罰規定
一、施打疫苗預約說明(圖一)
1.預約者優先
大型接種站一定要預約,可以用line預約,也可打電話到區公所。有預約者在預定時間到都打得到,準時到即可,不要太早來排隊。當日名額有限,以預約者優先。#沒有預約者請不要到施打站排隊。
登記時間請參考各場次。65歲以上、5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市民朋友,請先透過「#台南打疫苗」官方LINE帳號預約接種。(連結:https://
p.tainan.gov.tw/u/fuha)或是聯絡各公所用電話預約。
(1)7月10日:新營體育場
(2)7月10日:東區復興國中
(3)7月10日下午、11日全天:善化慈濟聯絡處
(4)7月11日:慈濟高中
(5)7月10、11日:佳里奇美醫院
另外,7月10、11日成大醫院、7月11日永康奇美醫院也開設疫苗接種服務門診,可洽醫院網路掛號系統。
2.唐鳳政委開發的疫苗預約系統,請第九類、第十類對象的市民朋友登記意願,即日起至7月12日下午5時前至 https://1922.gov.tw/登記,再等待1922通知。(圖二)
3. 不挑疫苗、輪到你就去打
疫苗沒有好壞,輪到你就去打。經過認證的疫苗,都有保護力,染疫才是最危險的事情,打疫苗一定可以保護你。AZ、莫德納疫苗都有保護作用,請大家不要聽信謠言,有疫苗就去打。
二、校園開放規範(圖三、四、五、六)
1. 操場依學校規定時間開放,不開放設施,需實聯制、戴口罩、動線管制。
2. 運動場館關閉游泳池、籃球場、兒童遊戲區,南瀛天文館採預約制。
3. 暑期課輔維持線上,暫緩服務學習。
三、台南車流監測(圖七、八)
1. 周末車流逐漸成長,已經快要恢復三級警戒前的水準,請市民朋友不要疲乏,台南要持續維持嘉玲。
2. 呼籲外縣市的朋友,現在還是三級警戒,請減少跨縣市移動。如果發現群聚或違規,警察會依法執行取締。
四、夜市防疫裁罰規定(圖九、十、十一)
1.台南小吃店多,包括餐廳、夜市。餐飲與小吃攤的生計,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如果無法做到防疫要求,市府不會開放。
我們再三要求,將嚴格稽查,並依照防疫指引,希望能維持商家、消費者安全。
2.攤商若不配合,將移請權責機關開罰或停業。
3.若有疫調需求或發生確診案例,夜市須配合市府滾動式調整措施或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