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在此給你們一個建議:當你的孩子評判自己並表現出懷疑和抱怨時,一定要認真對待。
首先,要就這些問題主動與他進行溝通,表現出興趣,傾聽他的疑慮。這個過程是一種練習,以備日後之用。長大成人後,孩子會習慣於尋求這種「社會支持」—與身邊親近的人探討自己的困難,獲得有用的資訊或積極的情緒回饋。我們會在後文裡看到這種社會支援,對一個人的自尊將產生多麼重要的作用。
其次,透過你的建議與經驗分享,你可以幫助孩子相對地看待自己的憂慮。不過,必須注意一些原則。同時請記住,如果童年時期沒有跟孩子進行這樣的溝通,就別再指望青春期能與他溝通了,到那個時候,孩子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比小時候更嚴重得多,而他向你傾訴、吐露心事的能力,卻已經大大退化……
不要急於插手干涉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他需要獨自面對一些困難,這是很正常且必要的過程。你只需留意他所面臨的困難,是否超出他的能力範圍,父母僅在孩子應付不了,或者極為焦慮的時候才出手。也不要扮演「心理醫生」,打探他心裡的所有想法,當他不肯透露的時候,父母要懂得退讓。
每天胡亂猜疑孩子的心思是無用的,比如說:「我知道你對我們這麼兇,是因為你不開心。」然後強迫孩子說出他心中的疑慮,這種做法可能適得其反,使得他更加不想告訴你,甚至還會降低他的自尊,破壞他完整的人格和心理自主的感覺。
.
issue
決定幫助孩子鞏固他的自尊時,表達關心,但避免過分干涉。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別「逼迫」孩子談心,這種感覺很糟。尤其是在孩子坦誠以告之後,再罵孩子一頓,或者進行說教,這種感覺更是糟糕透頂。
即使是親子間,也要有界線。尊重孩子現在還不想表達,這尊重給不出去,孩子就容易關閉自己的心。
祝願您,能在談心的過程中給出尊重,這比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重要得多!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相信每位父母都會希望小朋友對自己有信心卻不會自大。有人會形容小朋友自大、輸不起作「自尊心太強」,但「自尊」是什麼?對小朋友成長有多重要? 「自尊」,其實就是我們怎麽看待自己、是否喜歡眼中的自己。這種對自己評價的目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關鍵。當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是正面積極,就能令我們更勇於面對困難和失...
恰如其分的自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指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願望、感受的同時,又尊重別人的想法、願望、感受的能力。它是可以不帶挑釁地說「不」;不帶歉意地去要求某些事情;面對批評冷靜地回應……
二十世紀六○年代末期,關於自我肯定的早期研究顯示,自我肯定不僅可以讓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為自己贏得尊重,還可以令人自我感覺良好,提升自尊。自我肯定需要足夠的自重,這樣才能為自己在別人面前爭取權利,包括表達權、反駁權、回應權、要求權等等。然而,為自己爭取權利,也表示要冒著打擾對方,令對方不快的風險。
這就是為什麼低自尊者(他們十分害怕遭到排斥)比其他人更難自我肯定:「如果我拒絕,對方會生氣。」「如果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會鬧翻。」當一個人不能自我肯定的時候,他就會採用其他的人際關係行為:
一、抑制行為—奴顏婢膝
忍受與他人的關係、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覺、習慣於全盤接受別人的想法和要求、不懂得拒絕是其主要特徵。這種行為總是跟低自尊密切相關。
二、攻擊行為—獵豹與刺蝟
無論主動性有多強,明確強調自己的需求和觀點,而忽視他人的需求和觀點;或是遭遇對方抵制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反抗,與之爭吵或進行威脅,這種行為總是與不穩定的高自尊密切相關,像是「我不能忍受他人的反駁」、「我的需求必須得到尊重」。
有時,在低自尊的人怒不可遏的時候,我們也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此種行為。
學會「自我肯定」必然會提高你的自尊。而且,當你學會如何自我肯定後,你就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有時你會選擇不只顧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與其光顧著讓自己高興,不如做對的事。」
懂得用暫時讓步來避免一場無用的爭執,也是高自尊的表現!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這是我常常提到的心靈成長功課。在實務上,肯定自己還包括設立界線,有賴有效的自我表達。
一個人有足夠的自信,就不會那麼容易感覺被冒犯,人我關係也會比較穩定。而自信則展現了自己跟自己的關係,這也是我曾經談到的跟自己和解。
祝願您,能覺察低自尊跟缺乏自我肯定的關係,學習自我肯定可以帶著我們走出自我懷疑的谷底!
恰如其分的自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接受失敗
「失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這句格言出自一九九八年在攀登印度布洛阿特峰(八四 ○七公尺)時,意外去世的登山運動員埃裡克.埃斯科菲埃。埃斯科菲埃生前是個「力量驚人,令其他登山運動員害怕的怪物」。一九八七年,他遭遇了一場嚴重車禍,從此半身不遂。但具有挑戰精神的他(說明他屬於高自尊)繼續登山,直至意外死亡。
一般來說,沒有人喜歡失敗。然而,為了改變,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因此我們得要承擔可能失敗的風險。正如我們的一位病人所說:「我們要接受的不是失敗,而是『會失敗』這個念頭。」有時候,當心理醫生認為病人需要經歷失敗,才能去除心理障礙時,會「特意要求」他失敗一次,而不是讓他不惜任何代價地避免失敗。
我們對塞巴斯蒂安就是這麼做的—他來我們診所諮詢,因為他依靠服用抗憂鬱藥治好了憂鬱症,但很不放心,害怕憂鬱會復發。他覺得患憂鬱症的經歷令他變得脆弱,在他眼裡,他是因為缺乏自信而引發憂鬱症,然後憂鬱症又反過來令他更加不自信。
害怕失敗和自信不足的心理,一直困擾著塞巴斯蒂安。在與他深入交談之後,我們發現了他的恐懼的來源:他的父親是一個焦慮而專橫的完美主義者,對孩子的評價總是十分地嚴苛。
孩子們的成績單,會在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被大聲地念出來,沒考好的孩子就遭殃,即使那只是相對來說成績差了一點點。他從來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因為「好好學習是分內的事」。因此,塞巴斯蒂安被養成了一種極為嚴格的訓令式思維:「你應該一次就學會」、「你永遠都不能犯錯」、「你必須要掌握所有知識」等等。他的自尊水準因此低得出奇,總是害怕自己表現得不好。
在治療的時候,塞巴斯蒂安很清楚自己問題的原由,但顯然他不能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我們採用了被認知心理治療師稱為「現實檢驗」的治療方法:透過現實來檢驗預言是否為真。換句話說,讓他真的失敗一次,看看成人後的失敗,是否和童年時的失敗一樣可怕。
在說服了塞巴斯蒂安並徵得他的同意之後,我們決定讓他進行三次「檢驗」,在每次「檢驗」中,他都要讓自己失敗:
一、去一家電腦商店,告訴售貨員他完全聽不明白店員的說明。
二、去自己所住街區一家熟悉的店鋪,假裝在挑選完東西後才發現沒帶錢。
三、故意遺漏工作週報的一部分,不做好充分準備。
這三次檢驗的難度是逐漸遞增的,但我們都已經事先確認了不會引起太大問題,包括工作週報。
塞巴斯蒂安完成了檢驗,發現失敗並沒有招致任何災難,他的自尊反而提高了—售貨員承認自己解釋得不太清楚;商店老闆笑了笑,讓他先把東西拿走,下次再來付錢;同事們則對他表示問題不大……漸漸地,塞巴斯蒂安成功地消除了因過度害怕失敗,而綁手綁腳的心理障礙。他的憂鬱症也因此加速痊癒。
以下是幾個如何應對失敗的建議:
一、看待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
這是缺少行動力的人身上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除了巨大的成功和災難性的失敗,他們想像不到還有什麼其他結果。由於他們很清醒地看到自己不能獲得成功,於是預計自己會遭受災難性的失敗。
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調整一下對失敗的看法即可。
二、記住每個人都曾經失敗,正在失敗或將會失敗
我們的社會對於失敗的態度很虛偽:當人們慶祝成功的時候,經常會忘記提起成功之前遭受的失敗。於是,很多人以為別人沒有失敗過。但成功的人一般是以失敗開頭的。我們經常參加精神病學大會,注意到很少會聽到大家談論某個方法的失敗,然而討論失敗的方法和討論成功的方法一樣有意義。
在與年輕的心理治療師討論的時候,他們經常告訴我們,他們聽從資深醫師的建議,並嘗試他們推薦的方法,但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於是他們得出結論,自己是資質平庸的醫生,自尊受到打擊。實際上,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很可能對自己初期的摸索閉口不談,而只展示好成果,這能使他自尊得到提升。
三、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和經驗
將你的失敗看作瞭解自己的資訊來源,而不是自己無能的證據。如果你可以達到此種心態,每一次失敗都會使你離成功更近一步。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傳統教養對於「失敗」,常給予負面回饋,這其實讓大人小孩都會傾向畏懼改變。就我的觀點來說,只要有意識地繼續努力,就比較不像「失敗」,比較像「還沒成功」。
我很喜歡圖裡的比較,相對於傳統思維,更能鼓舞人心,並且踏實地看待自己。這也符合正向教養的精神,一個自動自發的孩子,常常比不敢輕易嘗試的孩子,會有更多的「失敗」,不是嗎?
祝願您,能重新定義「失敗」,並且藉此更認識自己!
恰如其分的自尊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相信每位父母都會希望小朋友對自己有信心卻不會自大。有人會形容小朋友自大、輸不起作「自尊心太強」,但「自尊」是什麼?對小朋友成長有多重要?
「自尊」,其實就是我們怎麽看待自己、是否喜歡眼中的自己。這種對自己評價的目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關鍵。當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是正面積極,就能令我們更勇於面對困難和失敗;相反,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那麼影響的就不單止不懂面對輸贏,還會時刻都感受到痛苦。
那為何一個自尊強的人,有時反而給人不好的印象?法國心理治療師 Christophe André 與精神病學家 François Lelord 的學說就指出,「自尊」除了強弱之外,原來還有穩定與否這個層面。如果以縱軸表示穩定程度,以橫軸來代表高低水平。那我們就可以清楚看到,自尊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參考資料
周行(譯)(2017)。恰如其分的自尊(原作者:C. André, F. Lelord)。台灣:方舟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恰如其分的自尊 在 吳若權幸福書房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自尊會帶來更多的認同感和價值感,但也可能因為過度的自信,而影響人際關係,或是因為太過自滿而輕敵,也就是降低處於競爭狀態時,應該有的警覺性。這段影片跟你分享《恰如其分的自尊》這本書的精華。
恰如其分的自尊 在 【樊登好書試聽】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尊就是你怎麼看待自己 ... 的推薦與評價
自尊 就是你怎麼看待自己?你喜不喜歡眼前這個你?」 #作者出生於法國的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與另一位作者弗朗索瓦. ... <看更多>
恰如其分的自尊 在 [心得] 閱讀札記:《恰如其分的自尊》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讀完這本書,再次反思書名所言「恰如其分的自尊」,同時檢視自身日常生活,乃至從小
到大的一些經驗,一邊琢磨書中內容一邊思考,潛藏在腦海中或混沌或朦朧的想法亦隨之
沉澱、清晰,或至少能找到相對應的參考點。我想,這正是閱讀帶來的神奇作用。「自尊
」這概念可說是方方面面滲透在個人與群體之中,其影響力可謂是不知不覺,甚至你不特
別去注意它,它還是會如內建導航系統般,驅使你不自覺去做出符合你自尊水平的一些行
動。
為何會這樣描述呢?其實這也是初讀完這本書後,讓自己感到不可思議,進而去思索而得
到的小小發現。有時要挖苦一個人,會說他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然而自我感覺良好是
不好的嗎?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表現很好,但偏偏旁人都不這樣覺得,就很有可能得到那明
褒暗貶的評語。對應到這本書所探究的「自尊」,自身的表現與他人的評價似乎正與自尊
的形塑密切相關,當一個人缺乏對自身的客觀了解,只是一味地自吹自擂,就算一無所成
卻熱衷為失敗找藉口,那在旁人眼中看來,顯然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現,而這樣的人又能
稱得上是擁有「高自尊」嗎?
在這本《恰如其分的自尊》中,介紹並闡述了四種關於自尊的型態或水平,分別有「穩定
型高自尊」、「不穩定型高自尊」、「穩定型低自尊」、「不穩定型低自尊」。為了讓讀
者能在閱讀中對應自身狀態,書中也加入了自我檢測量表,可供讀者透過那些精心設計後
的問句,進行必要的自問自答,藉此看到自身的自尊屬性,無論是高或低、穩定或不穩定
,總是有望加深對自己的理解與看到問題點的所在,如封面所述這是──一本廓清自我,
化解痛苦的自尊重建指南。
在第一章〈自尊心的三大支柱〉中,提到自尊由「自愛」、「自我觀」與「自信」等三大
成分所組成。唯有這三者發展均衡,才足以造就恰如其分的自尊,進而促使個體的內在與
外在都均衡發展,並且在面對他人與自我時減少衝突與矛盾,發揮出個人價值與在群體中
的定位。低自尊的主要表現,大概有害怕失敗、容易退縮、畏懼他人目光等;高自尊則表
現出近乎相反的面向,追求成功、積極向前、接受他人的讚賞等。
穩定或不穩定的差別,主要在於遇到各式情境的考驗時,那些組成自尊的元素,是否會因
此而有所動搖或改變。穩定的高自尊者,就算面對失敗或他人的奚落,多是能保持正面的
自我肯定,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只為邁向下次的成功。但若是不穩定的高自尊,則可能要靠
合理化那些失敗,與反駁他人的負面評價,來維持不一定那麼穩固的自尊心。穩定的低自
尊者,在面對失敗時相對平靜,只因他早已認定自己如何努力都不會成功,他對自我的評
價是偏低的,每當他人對其發表貶低其價值的評價,只是在鞏固與確立他的自我認定。不
穩定的低自尊,則時常表現出「自我懷疑」的傾向,對於成功或失敗都保持戒慎恐懼的態
度,只因他常處於積極與消極相互拉鋸的情緒狀態,有時也渴望透過他人的讚許來鞏固自
己時有起伏的自尊心。
在此書的第五章〈自尊從哪裡來?〉,可以看到自尊的起源與童年經驗可說是密不可分。
自我意識是組成自尊的一大成分,書中也提到,兒童大約在八歲左右,開始具有整體的自
我心理意識。他們開始能描述自己是誰、在想什麼、感覺如何等,也會意識到在逐漸長大
的過程中,自身是有連貫式經驗的完整個體,不會突然變成有別於昨日的自己的另一個人
。可以說,從小潛移默化之下,個人所養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就是構成自尊的基礎。雖
然書中也談到,對於八歲之前的兒童的「自尊」形成過程的研究並不多,追溯自身的童年
回憶,或者是觀察生活周遭遇到的孩童,也能看到一些值得省思的端倪。
就拿筆者的自身經驗來說,在從小的家庭環境,雙親算是實施比較傳統式的「打罵教育」
,常用責罵來取代說理或溝通。這讓身為長女的我,總是擔心自己會不小心說錯話或做錯
事,有時父親一個臉色不對,就會讓我下意識想避開有他在的場合,深怕他接下來會對自
己發脾氣。每當父親板起臉,母親就會好意提醒我,不要表現不好讓父親生氣。就算在逐
漸懂事的過程中,也能得知雙親的嚴格主要是希望自己能進步。在青少年時期的自己,可
說是格外排斥雙親的教養方式,甚至時而言語頂撞或消極不配合,就算這樣做換來的是更
讓人難堪的責備、打罵,連同在課業表現上,自我放棄式的不得志與茫然無措。
如今,三十多歲的自己,看著這本探討「自尊」的書,回溯自身的兒時記憶,逐漸能同理
當時的自己。值得欣喜的還是,此時的自己已非被動式地等待被父親責罵的小孩,能理解
那擔心表現不佳,而用虛張聲勢的言語來武裝自身的「心虛」;或者採取將事情擱置一旁
,不行動的拖延戰術,來逃避眼見心想的「失敗」結局。知道自己為何會如此想或那樣做
,可以說是重新建構「自尊」的重要根基。害怕失敗與拒絕被批判,讓成人後的我,下意
識選擇不斷地自我批判,同時對於無論是求學或就業終須面對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或多或少都感到排斥而不樂於去面對。
說回書中內容,自尊重建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在測驗中得知自己
應是屬於「不穩定型低自尊」後,我倒是沒有太多焦慮或難過的情緒,畢竟要改變自己也
須先從了解自己開始。在第十一章〈我愛自己故我在〉就談到了從自身為出發點,透過調
整自我認知與行為模式,來重新建立與鞏固立足在這社會,總需擁有且能靠自己把握住的
「自尊」。書中也提到,無論高自尊或低自尊都無絕對的好壞,最重要是意識到且培養自
重與自愛的精神,在群體生活中也能與他人互相支持、合作,讓雙方都有機會看到更恰到
好處的「自己」。
組成自尊的重要元素中的「自信」,儼然是達成提升或穩固自尊的重要基石。自信與行動
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少了行動的自信或少了自信的行動,都如同建立在沙灘中的堡壘,經
不起浪花的侵襲,只要一有考驗對於自身能力的信任度的事件發生,哪怕只是他人有意無
意間的一句評語,都可能瓦解看似風平浪靜的表象,甚至讓無所適從的個體,回歸自我懷
疑與逃避退縮的惡性循環。因此,透過行動逐步培養自信,同時在自信的滋養中維持行動
力,在或多或少的失敗中逐漸看到自身的能力與天賦,終能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的坦途。
寫到這邊也先做個結論──那就是,自尊其實也是認識自我,同時幫助個人活出真實自我
的原動力。一個人的自尊高低與穩定度,並非一成不變,當你能在每一件確實完成的小事
,看到自己的進步與逐步累積的經驗,自信心就能逐漸養成,而那對於攸關個體如何立足
於世的自尊,可以說是起了關鍵作用。自尊也會影響他人看待自己,連同自己與他人互動
的模式,可以說是只要你睜開眼睛,甚至在夢境中的一些潛意識活動,都與有形無形的「
自尊」息息相關。無論是低自尊或高自尊,在充分理解自身狀態之後,選擇突破或維持現
狀,都不失為與自我和平共處的良方。更重要的還有,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畢竟仍
是獨立的個體,卻避不開需要與他者共存、競爭的社會,個人的內在與面對外界的平靜或
平衡就顯得格外重要。
釐清進而接納自身的自我評價,若自身表現在他人眼中或優良或低劣,也剛好可以客觀去
檢驗或重新評估。擁有自知之明與樂於應變的能動力,相信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也能
還給自身一步接著一步無人滋擾的海闊天空。
卓敬檸/2022.05.12 01:4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187.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2291632.A.16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