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
一般來說,社會的進步是基於兩個世代的對立。
當個體在成長時,脫離父母權威是個體發展中最主要的關鍵,卻也是最令人難受的副作用之一。能夠完成分離是件必要的事。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演進的同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程序。
—西格蒙特‧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
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建構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 非得做一個「好」父母?
心理治療師席薇.嘉蘭(Sylvie Galland)強調:「討論親職這件事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精力以及情感,投射太多爭議點及強勢的意見在親職的想像之中。其中有許多對於親職的迷思,是無意識地把兩代間的人生經驗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堆疊而成。只因為父母的角色是被社會推崇、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人生,也對我們人生的許多決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她接著說:「對父母來說,卸下親職任務在生活上其實不容易適應,因為需要從過去那種被需要、不可或缺的習慣過渡到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之中,例如開始出現一些失去身分認同、感到無用或是念舊的情懷。」
這些感受顯現了家長自動把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綁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然而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可能會自認為父母是一種「不可或缺」也理所當然必要存在的角色,固定在一個不能變動的立場中,終而無法脫身。
嘉蘭繼續道:「儘管卸下養育小孩、青少年的家長身分後,父母會有種如釋重負和重獲自由的感覺,卻也會同時出現一種空洞感,迫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放手。目前新的親子關係研究越來越多,其中像是:如何成為成年人的父母?尤其重要。」
對嘉蘭而言,為人父母都需要學會如何放棄自己的職責。當然不是指全然拋棄,只不過,這樣的親職觀念的確需要改變,因為身為父母,並不會永遠是父母,更不會是成年人的父母。
在大多數著作裡,在處理成年人的親子關係問題時,最經典的基礎理論反而很少被重新質疑或討論。太過武斷的種種言論,很多時候只是在不斷地肯定這些親子關係的事實狀態,甚至被奉為聖旨。例如:「所有的父母當然都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當家長在貶低自己小孩的時候,其實是在用激將法,激勵他們而已⋯⋯」「家長其實沒有惡意啦!」「一日父母,終身父母」「我們就算成年,永遠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諸如此類的。
我們對於父母都有美好的想像,會把親子關係、父母職責以及自然血緣關係三者混為一談。但是這樣的人生,是很苦的!
這些其實都是受到「反正也改變不了的既定事實」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不管是群體也好,個人也好,都是以一種消極抵抗的表達方式來消耗父母親職力的展現。這樣說來,「父母的職責不僅不是在保護小孩,實質上只是潛意識地、盡其所能的守護每個人心中(或群體中)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這樣的形象極其重要,得免於任何的詆毀,唯有在變成研究個體心理層面和社會和諧議題時才會被質疑。」
■ 對親職任務結束的哀悼
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這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不會有例外,若是去否認,可能會比哀悼還來得苦痛。
要解決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正視當親職關係結束時的哀悼。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而當孩子的,將來也會成為獨立個體。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儘管從這個稱呼,我們無法得知他背後那段漫長的自我建構過程,但也已不再需要一個額外的父母了,他自然能夠在他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成為自我。
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完美地總結出我們的觀察:「卸下親職的目的,其實是在切斷和父母情感上的連結,並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對話者。當事人就能在心理層面上,為自己重建親子關係。」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3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這段摘文,談到的是我常說的「情感獨立」。簡化來說,也就是我們得先成為自己,再發展關係。
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可能突然會做「父母」?
做人失敗,做父母就容易荒腔走板。然而,父母的形象很偉大,所以有人寧可抓著父母的形象不放,遺忘自己都沒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很熱衷於當父母,卻不在意好好修養自己。但矛盾之處在於,愛自己都做不到,要拿什麼來愛人?
祝願您,能活出自己,這意味著不輕易接受社會套在每個人身上的角色劇本!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有捨才有得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追日 ◎楊瀅靜
連你的影子都喜歡
即使面目模糊
走在你的身後
當自己也是你的影
與影並肩
同樣隨形
只注視你
追日或許是愚蠢的行為
但沒有日
就沒有影
沒有你
就沒有風景
--
◎作者簡介:
楊瀅靜,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等,出版過詩集《對號入座》(2011)、《很愛但不能》(2017)、擲地有傷(2019)
--
◎小編黃冠維賞析:
<追日>的語言明朗而且層次豐富,作者使用了富有條理的結構表達了模糊但有邊界的情感投射,在安排主體我與客體的行動中,兼容了你/我、讀者/作者間既並列又相容的可能性,是一首沈而不溺的佳作。
影的象徵在詩的世界觀是關鍵的設定,它既是客體(日、你)的延伸,也是變體,亦是主體(我)參與客體的心理空間;在實象中,影表現了在不同角度下,客體的扭曲,此扭曲並非強加的操作,而是兩者本身存在形成的自然關係。
首段影的模糊有幾種可能性,一是心理形象作文字描述造成的模糊,二是在觀看客體過程不同角度的動態變化,三則回到「日」的屬性:不能直接觀測,要仰賴間接的虛象,然而不論指涉為何,影皆與客體相連。
第二段我走向影的行動,將對方視作自己的延伸,在本段的注視中,除了展現追的歷程所形塑的親近感,也開啟了詩追求的命題:為何而追。
終段闡釋我、日和影的交互作用產生風景,風景是作者留給讀者的空間,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擁有什麼風景。
筆者在讀詩的過程想到臺語中有影/無影的概念(真的/假的),但這裡提到的假是的操作型定義是假借、憑依意涵的假。生命常仰賴某種存續的手段或目標,那個投射可以是一個他者或主體存在的狀態。詩中追求除了是客體,可能也包含追求客體的歷程中,當下的自己吧。
--
美術設計:幸秀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0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情詩 #楊瀅靜 #追日 #很愛但不能 #影 #風景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她的書寫,是對死亡的一種愛撫。
我的瑜珈老師說,人不會死,只會離開。但這其中必須經歷很長的頓悟、練習與實踐。大多數人活著都忙不過來了,「沒事」哪有餘力去與死亡相處呢。然而,「有事」的時候總是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獅子的點心》這本書,用最溫柔的方式切入,讓我們對死,有稍微的心理建設,或是有所慰藉。
童年就父母雙亡的女主角雫,在三十三歲臨終的彌留之際,見到了比自己還年輕的媽媽,所以認不出對方來。小川糸用幽默的口吻讓媽媽說出;「妳這孩子真沒禮貌,媽媽來看妳,妳竟然連我是誰都不知道」時,我完全達到一種爆哭又爆笑的分裂狀態。媽媽最後說自己就是為了來接雫,所以才先去天堂的。這段安排的巧思,不知能撫慰多少早早失去父母的讀者。
據說小川糸本人有養一隻比熊犬。我在八歲那年,也有了一隻陪伴我十七年的比熊犬。像雫一樣,我從懂事以來就渴望有一隻狗。有寵物的人,很容易將情感投射在故事中的六花身上。六花是前一位病人留下來的小狗,雫一進獅子家園後,它就一直跟在她身邊。每晚他們都睡在一起。像是實現了雫唯一的心願。我不知道狗懂不懂死亡,有時假想如果我的狗再也看不到我,牠是否會一直等我等到心碎?
然而愛狗的小川糸在這一題,卻是做了完全相反的處理。彌留的雫也見到六花的前主人夏子,她因為擔心沒有人照顧六花而無法真的離開。但六花比人類更懂事,牠不希望雫為了它忍著痛苦不肯離開。動物最擅長陪伴,直到最後一刻。它們或許比我們更懂生與死,不過就是「一扇門開的方向不同罷了」。
全文:https://meet.eslite.com/tw/tc/article/202107020002
#完全哭爆
#獅子的點心
#小川系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有捨才有得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21 其實這集本來是電視金鐘獎??
01:15 其實想報名金馬獎ㄉ志祺
01:54 什麼是應該「斷捨離」的情境
02:53 無法斷捨離的2個心理狀態與2種心理機制
04:45 不要再逃避現實啦!
05:16 猶豫不決的時候可以嘗試的方法
06:03 「取捨」很重要!志祺的人生經驗談
06:28 報告!發現戀人劈腿!請問單兵開如何處置?
06:53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寫不出金鐘腳本ㄉ土龍
|腳本:喜歡堆放垃圾在家ㄉ土龍
|剪輯後製:很想幫志祺都垃圾ㄉPookie
|演出:捨不得丟垃圾ㄉ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放手,是一門學問!你的心,也要「斷捨離」:https://bit.ly/2RoZgEA
→三種心理因素,阻礙你的「斷捨離」:https://bit.ly/2Ro79tV
→【林黛羚專欄】斷捨離第一步,察覺自己的情感投射:https://bit.ly/2zPizjI
→為什麼無法丟掉東西?用斷捨離的十項法則幫助親友-《我決定簡單的生活》:https://bit.ly/2ydKUOE
→《懶惰主婦持家術》:關於斷捨離,真正重要的問題只有兩個:https://bit.ly/2RoXi75
→四個簡單地實踐斷捨離的方法:https://bit.ly/2ICljnh
→為什麼做好做滿的殺傷力這麼大─談談承諾一致原理:https://bit.ly/2ydzFWr
→讓你無法認賠出場的「沉沒成本謬誤」:https://bit.ly/2RlI8Qd
【 延伸閱讀 】
→ 遇到感情背叛時的療癒法則,心理師:斷捨離不夠,還要加上「補」:https://bit.ly/2O20zv3
→#50【伊森】5分鐘看完2014關於斷、捨、離的書《少,但是更好》:https://bit.ly/2O4g5Xv
→斷捨離的簡單生活(二版):https://bit.ly/2QtymKh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台灣除了一些民生議題之外,我想最引起大家關注的就是跟選舉有關的訊息,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對於要把票投給誰,對於每個候選人他們的政見,有什麼樣的想法跟看法,都有一套自己的說法。
似乎好像哦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但事實上你我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可能透過一些媒體的操作,或者是民調的操作,去左右了我們的那一張票,到底要投給誰?
甚至於有沒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操作,我們有可能把票投給那個我們原本不可能支持的人?
這個說法我想你聽到一定是覺得有一點誇張、危言聳聽,但事實上呢在1994年美國的肯塔基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這是有可能的!
兩位學者喔蓋德爾跟錫爾滋,他們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我們其實是很容易被這些所謂的民調影響的!
這兩位學者把180個受試者分成九組,讓他們聽到不同的訊息,然後去檢核他們因為這個訊息在投票決定上會有什麼影響,其中一些人聽到的訊息是對於民主黨候選人正面的描述,而且說他們很有可能高票當選。
在這樣的訊息介入之後,這些受試者在沒有特定的政黨喜好的狀況底下,有70%的人會把票投給在那個訊息當中,所提到的民主黨候選人。
但反過來,當這個訊息改成是對共和黨的候選人有利的時候,這個投票傾向就會很明顯的偏向共和黨候選人,甚至於這其中還有曾經身為共和黨黨員的人,只要這個訊息當中,出現了民主黨候選人當選的呼聲比較高,他就會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這樣的景象。
所以回觀一下,蓋德爾跟錫爾滋他們的研究也說明了,為什麼政治人物這麼在乎媒體上面,特別是民調的一個排名。
這個也很容易呼應到心理學裡面,研究的從眾行為、從眾現象,因為對你我來說,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是錯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站在多數人的那一邊。
那當然如果進一步研究投票的行為,和每一個投票人對自己手中的那一張票的情感投射,我們都很希望自己投下的那一張票是所謂有用的票,那當然如果我投給會當選的候選人,這就是所謂「有用的票」。
所以你會發現不管社會怎麼樣的進步,我們多麼高舉著民主的大旗,或者是選民素質這樣的訴求,你會發現人到頭來我們做很多決定,我們仍舊是很容易受到這些外部信息的影響。
那如果瞭解了這一點,其實反身看看自己,為什麼所謂的「獨立思考」這麼的重要?不管你是面對政治投票的選擇,甚至於自己生涯選擇!
就像很多人在大學選填科系,或者是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投入的是熱門的行業,可是現在的一個問題就在於,當你在選擇大學要念什麼科系,或者當你要在職場上求職。
在那個時空底下,大家認為熱門的行業,其實很有可能它已經走過了高點,也就是說它即將要不斷的往下探底了,那這個時候你因為當下媒體的訊息,事實上我們很清楚知道,媒體告訴我們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事,但是不代表未來的一個趨勢跟走向。
可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底下,我們永遠會是那個被操弄的人,更可怕的是如果回到你的人生,你永遠接上的是趨勢在高點的最後一棒,也就是要往下走的第一棒。
所以談到這邊,當你接觸到任何訊息的時候,首先你要質疑的是媒體給你的訊息,真的是大多數的人的意見嗎?
再來第二層,如果他真的是大多數人的意見,你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從眾呢?
勇敢的走自己路,那麼它的前提就是我們必須要有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那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都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有一天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情感投射 心理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專題籽:男女之間】
韓劇盛行,暖男頓成大勢,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時代經已過去。儘管每個人對暖男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大抵離不開體貼細心、善解人意及懂得煮飯,更有網民歸納為:情感上的暖,心理上的懂得。暖到入心,試問誰不動心?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吳秀波及《橫道世之介》的主人公均是典型暖男,而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都敏俊,更把暖意無限放大,荼毒萬千少女、熟女,就連身邊的女性朋友也大喊「韓劇是女人的AV」。暖男是萬千理想好男人的集大成者,跟「港女」一樣只是情感投射,不應反應過度,但作為一個男人,善解人意懂得煮飯,幾時都會加分。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