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
在家族的治療中,每當出現父母一方與子女形成對抗另一方的現象時,稱為「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也就是夫妻間的衝突會將孩子拉進來,以迴避夫妻間的壓力。
.
比方說,妻子對於無動於衷的丈夫有所怨恨,最終會將這一情緒轉移到子女,而把他們綁在身邊事事干涉,也會對孩子抱怨丈夫,希望能站在自己這一邊。當然孩子也不可能總是站在母親那邊,即便主要照顧子女者多為母親,時而也會有站在父親那邊而與母親為敵的情況。
.
家庭系統的三角關係會引發諸多問題,首先是妨礙夫妻間問題的解決。健康解決夫妻吵架的方式不是生氣後就轉身不溝通,而是要面對面坐下來,明確傳遞自己與對方為何如此生氣,是尊重彼此、顧慮彼此並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
.
然而當三角關係一旦形成,會將自己的委屈傾倒給子女,同時也希望子女支持、站在自己這一邊,這樣就不需要跟自己配偶面對面地誠心溝通,問題也就難以解決。
.
如此狀態持續下去,夫妻在情感上將會漸行漸遠,雖然會減少直接的衝突吵架但也不再有溝通機會,於是就會形成「 #情感離婚」。換句話說,即便住在一起卻也好似陌生人的狀態,這時會出現夫妻利用子女傳遞訊息給對方的現象。
.
👩🏻「叫爸爸吃飯。」
👧🏻「爸,媽媽說要吃飯了。」
👨🏻「跟媽媽說我不吃。」
👧🏻「媽,爸爸說他不吃。」
.
有的夫妻還會為了讓子女站在自己這一邊而互相競爭,不斷地跟子女灌輸對方的錯處,而自己才是對的。要是子女站在對方那邊進而批評自己的話,就會將憤恨的對象擴及到子女身上,以至於子女也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
家庭系統三角關係的最大問題,在於子女不能過自己生活,因為自小就是父母夫妻關係的仲裁者,也會自認必須是父母吵架的仲裁者,最後就算長大成人也無法脫離父母。
.
其實夫妻間大聲吵架是很常見的,只不過從來不曾在父母吵架之後看到健康的夫妻溝通,理所當然產生「生氣就是錯」的意識。
.
就客觀角度來看父母的關係,會發現在衝突情況下,因為母親的 #沉默 不動讓父親更加生氣,而所謂的健康關係不會是單方面生氣或單方面忍耐,是彼此都能對話的關係。任何人的相處很難想法都一致,不開心、心情不好也必然發生,此時若雙方皆能適當表達自己意見或想法,才能維持對等關係與持續維繫。當然這過程或許會出現激烈爭執,要是恐懼的一方選擇單方忍耐或配合的話,就會埋下矛盾的火線。
.
當成年子女依舊被父母立場同化,無條件接受父母想法與評斷基準的情況時,我們稱為「 #未分化」(undi¬erentiation)。年幼時沒與父母分化是很正常的,但當成人後就必須分離,父母的人生與自己的人生不同,要脫離父母的判斷或角度,擁有自己的判斷基準與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才行。
.
------
📚 本文摘至《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了解更多👉🏻https://bit.ly/2XYTVvH
.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共鳴,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得到認同;但有時擔心關係斷裂、被人指責、被人討厭,於是不斷的忍耐。明明在生氣卻又不發作,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可能會出現令人擔憂的一次性大爆發,嚴重時將造成憂鬱等精神問題。
.
面對他人與自我的情緒,究竟該如何應對,才能不傷己傷人?
這本書特別收錄兩大心理單元,藉由「心理小學堂」了解情緒的原因,以及大腦與情緒間的作用機制;另外「做自己的心理師」能幫助你了解目前的情緒問題,並根據結果進行探討及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讓你在學會如何認同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能表達 #剛剛好的生氣 。
.
#哇賽心理學 與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合作,邀請大家來留言抽書和抽購書優惠!🎁
只要在貼文底下留言 「#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或分享「感到生氣時都會做什麼?」我們將會在9/30抽出被幸運之神眷顧的你~🤭(指)
#情緒沒有分好壞 #好書推薦 #不敢生氣 #壓抑 #slfcare #心理學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30的網紅威力 Willi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影片的主題不是要和大家分享運動科學, 而是想和大家聊聊「三個正確養成運動習慣的心態重點」, 所以我今天會分別介紹: 1. 辨識情緒和感受 2. 該如何用成長心態而非定型心態面對失敗? 3. 不連續錯過兩次 #辨識情緒和感受 辨識情緒為什麼和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有關係呢? 以大腦神經科學的觀點來說...
「情緒產生」的推薦目錄:
情緒產生 在 心靈野馬dj EMM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看完這本書,覺得如釋重負。
媽媽是一個特別容易感受到內疚的角色,因為妳身邊有個無法自理生活的愛人,同時妳的所有做為都可能影響他一輩子的身心健康,妳期待自己能做得完美甚至給出妳這輩子不曾擁有的一切。但又偏偏妳是一個人,不是機器。你會累、妳有所限制。
這本書提到內疚感分成兩種形式,「理性」的內疚和「不理性」的內疚,當你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產生內疚時,屬於不理性的內疚,因為妳其實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感受,就像是你感覺好冷,有人跳出來說你怎麼可以覺得冷呢?我不覺得一樣是不理性的。每個人的感受性不同,如果你因此產生內疚,會產生壓力,無法解決的壓力累積到一個程度再堅強的人也會崩塌。
而理性的內疚可以使你變得更好,比如你和人約了時間,你因遲到而感覺內疚,這是理性的。你下次會知道可以提早出門避免這樣的情況產生。
這是我第一次學習處理內疚的知識,當我理解我花了太多時間在承擔不理性內疚帶來的壓力,整個人輕鬆多了!
書中也提到許多有效處理內疚的實際作法,比如問自己:「我有多大影響力?」「還有誰對這件事有影響力?(各佔幾%)」來找到自己需要為這件事負擔多少責任,需要共同負擔解決這個狀況的人有誰,一一溝通和互相合作,不但能真正解決狀況,也能讓自己保持平衡和健康。
推薦這本書給常過度負責任而產生壓力的你,一起保持平衡和健康。
#內疚清理練習 #平衡 #健康
#壓力釋放
情緒產生 在 小魚共游-職能治療師/游泳教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好夥伴 #豆豆老師 好評不斷的 #正向教養工作坊 又開新的一堂課啦~
絕對不是因為我和豆豆老師也是私下的好朋友 才會這麼推薦這堂課的~ 真的是因為 #正向教養 真的是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 用這些招式化解了不少育兒日常的崩潰時刻😅 更何況長遠來看 有很多研究確實顯示 這套教養方式 可以讓孩子感覺到 #歸屬感 和 #價值感 🥰
而豆豆老師的課程 已累積不少家長學員的好評 有興趣的爸爸媽媽看下面👇~
偷偷說~這次課程 竟然有得學又有得拿XD 有限量小禮物!🎁
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快手刀報名起來!🏃♂️🏃♀️
---------------------------------------------------------------------------
以下內容轉自:#小島休日
🎉 9月熱評再加開!
【阿德勒心理學|豆豆老師的正向教養工作坊】
🎁限額專屬好禮!回饋小島之友
前四名報名即贈多功能切菜神器
💁♀️ 豆豆老師工作坊,可以學到什麼?
#學員好評回饋
👉「發現大人常常只是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忽略了孩子犯錯時正是給予正向教養的好時機。」── 學員 孫O洲
👉「非常多示範,可以學習到孩子行為冰山下的感受,讓孩子感覺被愛、被關心、被理解、被接納。」── 學員 林O宗
👉「學習到如何讀出孩子的內在情緒,並陪伴他(她)安全的經歷各種情緒,產生未來與人建立連結的養分。」── 學員 林O玲
💁♀️關於正向教養工作坊
#情境體驗 #角色扮演 #造句練習
一般教養法強調如何修正孩子行為
正向教養法源自阿德勒心理學
著重理解與引導
探討孩子失控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
協助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處理衝突
學會彼此尊重
建立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感
報名連結放在下面留言裡喔👇
情緒產生 在 威力 Willi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天影片的主題不是要和大家分享運動科學,
而是想和大家聊聊「三個正確養成運動習慣的心態重點」,
所以我今天會分別介紹:
1. 辨識情緒和感受
2. 該如何用成長心態而非定型心態面對失敗?
3. 不連續錯過兩次
#辨識情緒和感受
辨識情緒為什麼和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有關係呢?
以大腦神經科學的觀點來說,
在我們產生對應的行動之前,
會先有「事件 Event」發生,
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情緒 Emotion」,
例如:快樂、難過、恐懼、生氣、驚訝、厭惡這類的基礎情緒,
情緒產生後隨之而來的會是「行動 Action」或「感受 Feeling」。
以我昨天沒達成運動計畫作為舉例,
沒達成運動計畫就是「事件」,
而我產生的「情緒」主要是「厭惡」甚至包含了一點「生氣」,
這樣的「情緒」造就了我的「感受」,
所以像一般我沒達成計畫時我的感受會是「厭惡和氣自己為什麼沒辦法將時間掌握的更好一些,來確保自己能達成計畫。」
我們都是人,
我們都會有情緒和感受,
有負面情緒更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我們希望一個行為或習慣要能夠長期持續,
透過心態轉換和正增強來確保自己在實踐的過程能獲得成就感和快樂的情緒是非常重要!
#該如何用成長心態而非定型心態面對失敗
我這邊引用史丹佛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心態致勝這本書中介紹的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
定型心態會聚焦於錯誤和失敗,
成長心態則會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
以連續運動計畫來說,
今天我失敗了,
我可以選擇用定型心態聚焦在「厭惡和氣自己為什麼沒辦法將時間掌握的更好一些」的感受當中,
我也有能力選擇用成長心態去思考我該如何在未來去預防類似的情況發生?
要如何預防,
不只思考和計畫很重要,
更關鍵的是採取對應的「行動 Action」。
#Never miss twice
這個概念是我從「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的部落格中學到的,
Never miss twice的概念很簡單,
就是讓自己不要連續錯過兩天,
即便失敗了,
只要隔天馬上重新採取行動就好!
選擇用行動來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運動、重視身體健康的人」,
而不是以聚焦於「我的計畫失敗了,我是一個糟糕的人」這類的負面評價,
並且用克服困難、採取行動後的快樂情緒來正增強運動習慣,
同時練習在養成運動習慣和照顧身體健康的過程中給予自己正面評價,
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達到「全人健康」的狀態。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ngwei_li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oachChingWeiLin/
個人網站: https://chingweilin.com/
超核心桃園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nVKTB/youtube
超核心林口店 Facebook: https://lihi1.com/cjLgm/youtube

情緒產生 在 TEEPR 叭啦叭啦研究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原來是這樣啊!
看完才知道狗狗其實沒有很喜歡抱抱的感覺,但我就是想抱牠,超療癒的啊~
#挖特輯 #冷知識 #寵物 #狗狗血型
◆挖特輯冷知識◆
1.狗狗其實不喜歡被擁抱,81.6%被擁抱的狗狗會出現ㄧ種不適、壓力大或焦慮的現象,他們會認為擁抱這個動作侵犯了牠們的私人空間
2.狗狗對氣味十分敏感,他們的嗅覺是人的一百萬倍,狗狗可以透過主人不同情緒產生的氣味來辨別出主人的情緒變化,他們甚至能聞得出人類是否懷孕或是生病哦
3.遛狗的男人成功搭訕心儀對象的機率比一般人高3倍
4.狗狗的血型有13種
👉訂閱TEEPR 亮影片: http://bit.ly/1EGQnr4
👉訂閱TEEPR 亮新聞 : https://goo.gl/NjiNSe
👉TEEPR官網 : https://www.teepr.com/
亮新聞IG讓你人生更有意義👉https://goo.gl/7N75h4
關鍵字:動物溝通、左腦思考、右腦思考、擁抱、壓力、焦慮、氣味、懷孕、搭訕、血型、寵物、毛小孩、鬆獅、狐狸犬、博美、黃金獵犬、柯基

情緒產生 在 林大熊 練吃樂生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樂活健身心得交流,真實歷程分享『邊鍛鍊邊吸知邊調整』是極為有效於融會貫通的健身模式!~
示範自體重量的負荷加上短組間休息足以讓我在18分鐘的鍛鍊內完成120下深蹲,60下伏地挺身,60下三頭肌推撐,充份適量的刺激腹肌,以棒式鍛鍊核心肌群,減脂紀錄 鍛鍊心得分享。
台灣健身風氣著重在看見腹肌,其實這確實也是證明體脂肪降低的最佳鐵證,雖然會造成我現在的上傳影片壓力比較大,但是只要達成了減脂肪到12%的目標,就可以輕鬆舒服的在網路上和大家分享健身歷程了,哈哈~
我要表達的是,我去消化感受所有評論為正面的力量,正面看待嚴厲的批評,確實是可以幫助自己更加嚴謹的鍛鍊飲食起居,嚴師出高徒,科科。
但我也承認,溫暖的鼓勵對我的鍛鍊情緒產生更好的心理氛圍,我會有一種為了感謝大家正面善意的鼓勵打氣而更加慎選食物,食量,進食時機,更加在鍛鍊時強調自己目標肌群的感受度和力竭感,也會配置咖啡在一天當中攝取的時間點,確保自己能有更深層的睡眠幫助肌肉合成。
瘦肉精豬仔 的 樂活健身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6%A8%82%E6%B4%BB%E5%81%A5%E8%BA%AB-LinTing-Fitness-1425190247800481/

情緒產生 在 一出手就成交- 台中館講座|情緒決定事業講座線上報名中 ... 的推薦與評價
台中館講座|情緒決定事業講座線上報名中: reurl.cc/6yqZqM 講座電話報名中: ... 為何我無法掌控我的情緒? ... 我們遇到特定的事情,會有特定的情緒產生, ... <看更多>
情緒產生 在 【關於情緒】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以及,有辦法掌控它嗎?)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 情緒 】 情緒 是如何 產生 的?(以及,有辦法掌控它嗎?)|《 情緒 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 · Comments • 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