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四)
[100題生活題目]NO.67第二次的pacast訪談-高敏感與內向者
-----------------------
在第一次FASOLA的訪談後,我的生活又恢復到了日常當中。隔了半個月,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去吃炒飯的時候,叮叮一聲我的手機跳出一個私人訊息,看著這個頭像,我心想:這是誰呀,好像有見過?
隨手點開來看,竟然發現是一個常常在內向者社團裡,分享高敏感內向者主題的-我是泡芙鑽pacast訪談邀約。
我震驚的腦袋一片空白,除了FASOLA以外,還有人要邀約我嗎?可是,我還有什麼可以分享的!?
冷靜點!冷靜點!我對自己這樣說,慢慢的把她長長的邀約看完。
妹妹問我為什麼要拿著手機發呆,我默默的把手機遞給他看,看著菜單想選個炒飯來吃,卻怎麼樣也選不出來。
恭喜啊妹妹說,把手機遞給我,看我還看著菜單在掉淚,一個字都讀不下去,她接過菜單說我看我還是先點餐好了。
#第一印象
我對泡芙鑽的印象是從「安靜是種超能力」的作者-Jill開的「內向者小聚場」社團開始的。
內向者在社會比例上偏少,在以外向者為主流的社會上有許多吃虧的劣勢,例如低調不喜歡受人注目、喜歡獨處、安靜、喜歡獨立作業...
因此這個社團給了許多內向者喘息互助的空間,形成獨有的特殊社群。
而在內向者裡又有更少數號稱只佔的4%人口的「高敏感者」身體感受力豐富,共感能力強,情緒容易被影響,接受到負面訊息憂鬱、思維過多總是被說想太多...
泡芙鑽就是專門經營這種少數族群的自媒體。
她採訪各式各樣在日常生活裡的高敏感內向者,分享同樣族群的人,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自己的特質,活出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我寫的一些文章,很符合內向者的感受時,我會把文章分享到內向小聚場的社團裡,泡芙鑽也因此注意到了,把我默默的收進訪談名單,觀察了幾個月後,我們約個時間聊聊對於這個主題的看法。
#初次的語音聊天
一開始我對於泡芙鑽的提問是感到困惑的,她問我自己的高敏感特質和別人不同,會不會感到很困擾。我本身就只會注意有興趣的事物,然後一頭熱栽進去的人,很少會把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雖然可以深刻的挖掘自己的內在找到自己是誰,可是我卻缺乏跟外部比較認識一般基準值的常識。
與其說我會煩惱自己怎麼跟別人不一樣,產生自卑的心理,不如說只要我覺得別人那個樣子很棒,我就心生嚮往覺得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我就可以變得跟他一樣。
這個思路最後有兩種結局,第一種就是我找到的方法真的達到一樣或類似的成果,第二種就是我只追求這個人閃亮的成果,卻忽視這個人背後看不到的努力和人格特質,然後痛苦的放棄,順便責備自己怎麼那麼沒有用。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逐漸了解彼此,都有共同的特徵和煩惱,雖然在高敏感者裡大部分都是調停者,我是INTP邏輯學家,相對來說是偏理性和邏輯思維的,但是靈魂都下載到一個對外界訊息有高度感受的身體。
相較我只喜歡鑽研自己的思維感受,替它們分類,找出背後的思維動機,泡芙鑽則是喜歡觀察別人,蒐集大量的人格數據樣本來做為她分類評估的對象。
#互相學習的部分
泡芙鑽藉由我對自己的深刻覺察來幫助她理清自己的內在部分;我則向她學習其他人是什麼樣的?一般人在想什麼?我跟其他人的差異在哪?藉由外部資訊這樣對照比較,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狀態,方便我跟外界溝通,才不會老是雞同鴨講。
#我該分享什麼樣的內容是高敏感內向者族群所需要的?
她給了我17道問題的訪綱,像是談談受害者情節、煩惱與思考語句、聊聊5年後的目標等等。
在第一次訪談時我做了功課,我發覺音頻錄製的重點本身不在於分享者講了什麼多豐富的內容,而是在於聽眾能不能正確理解和吸收你想傳達的東西。
我的課題就定為「我該分享什麼樣的內容是高敏感內向者族群所需要的?」
泡芙鑽給我的17道問題,很多都很深難以簡潔回答,如果要認真回應,我想應該會變成大學那種昏昏欲睡的理論課。牙一咬之下,我捨棄要灌輸許多理論的想法,改成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用實體去比喻抽象的概念,跟泡芙鑽討論把提問分類拆成上下兩集;訪綱也改成語音唸出來的文字訪綱,修改一些贅字,在錄音時照著唸語氣會很自然又順暢。
🧙♂️和有理念契合的人,共同努力創造成品,
並且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和充實。之後我們很常交換對生活的覺察和感悟,促進互相的成長。不經意的和有趣的人邂逅,這也是經營自媒體裡意外的驚喜。
🌿泡芙鑽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uffsrachel/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
#100道生活題目
#我是泡芙鑽
#第二次的pacast訪談
#高敏感
#內向者
#異業合作歡迎私訊三妍良語
#圖文合作歡迎私訊三妍良語
意外驚喜成語 在 一大粒小台客-Noemi Giulio Ev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傳說在這裡走一遭必破除孤寡」👉
🥂我們夫妻一起走過 #第九年了
誰說 酒吧裡沒真愛?😂
當年我們各自隻身在上海旅居工作時在酒吧裡見第一次面,後來又在朋友聚會巧遇才二見鍾情。交往兩年,雖然一直還沒有結婚的念頭,但是在人生的規劃上漸漸走在一起,一起決定離開上海,去找居住更合適的地方。
那時候台客爸還不認識台灣,我們就一起回來環島,澎湖、綠島、東海岸、北海岸,中央山脈合歡山…然後他就愛上台灣了(應該可以另闢成一篇 #情定台灣的旅遊路線 介紹...)。
最後一站我打出淡水牌,沒有失手過的 #小畢的故事河堤(年輕一點的應該不知道小畢的故事了吧😅),催情度100%,傳說在這裡走一遭必破除孤寡,八字一撇變兩撇。只是!我沒有料到這兩撇直接變成驗孕棒上的兩條線了!
看到驗孕棒兩條線,臉上馬上變三條線!一定會馬上回頭再多買兩支來驗,當初買保險套是有沒有那麼勤?!
那個知道快要當爸的倒是很得意,畢竟這是確定小蝌蚪不是空包彈的moment。也確定自己挑的母雞會下蛋。
自己則是鬆了一口氣,原來莫名其妙的嗜睡跟瘋狂成長的食量是不是中年危機。
一開始會交往其實是被台客爸的真誠打動,讓我萌生想定下來的念頭(想對他負責的念頭)。他在我最獨立、自我最高漲的階段認識我。
當時單身的台客媽有著高薪穩定的外商工作,生活多彩多姿,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啊不就國文好棒棒成語接龍)。但是不論我的費洛蒙如何分泌,就是無法成功把狀態改為穩定戀愛。年屆三十,我原本已經放棄感情這件事,對自己充實的單身生活其實也覺得很滿足,不刻意追求穩定的關係。
但是!大概正因為更認真做自己了,反而吸引來真正欣賞自己的人。
原來費洛蒙沒那麼難懂,就是 #頭頂噴出來一團自信的霧!
知道懷孕以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先跟誰分享?如果是已經結婚的狀態,相信懷孕的消息只會帶來大家愉快驚喜的祝福,但是先懷孕了就會衡量,因為不知道大家會如何反應,所以決定先告訴會感到 #驚喜的人,再告訴會 #驚訝的人,再告訴結果場面可能發展成 #驚聳的人!所以最後知道的人是我的洋公公!😂
洋公公非常不能接受,原因是他覺得自己還很年輕,跟史恩康納萊一樣義氣風發,怎就要被叫成阿公了呢!?所以儘管我們所有其他人很快就接受我懷孕的事實,但是花了滿多時間才讓他接受自己已經要當阿公的事實。
後來結婚後一直到今天,我們面臨的常態,不是遠距離戀愛,而是遠距離婚姻。我們決定定居在台灣之後,台客爸的工作每個月有幾乎一半的時間是在差旅中不在家的。當年懷孕產檢的過程,很多時候都必須自己來。
台客爸在喜宴前一天突然決定剃掉頭髮,以更生人的姿態面對眾人。😆老公不喜做樣子給人拍照,所以我們的婚紗照只有喜宴的側寫紀錄。
結婚週年紀念日剛過,正式進入第十年。
昨天煮了台客爸喜歡的椒鹽檸檬蝦,他讚不絕口就算了,直說這個他可以吃一輩子不膩。謝謝老公總是全盤接受我能呈現出來的每一種味道。
這樣剛好,因為沒意外的話他是註定要跟我在一起一輩子的啦😂
未PO先猜有人想知道(其實是自己很想爆) -
特別感謝超有才又貼心的新秘 Judy 揪低 - Makeup & Hair Design ,讓我專心追酒還能美美的🥰,還親手幫我製作鮮花花冠❤️
禮服白紗都不是租的。白紗現在還吊在我的衣櫃裡,是在台北 Fiona Lai 手工婚紗訂製的;西裝在 格蘭訂製西服Grand Custom Tailor。
==========🔥好康開團中🔥===========
超划算海鮮團開團中!
超媽們自己都先囤貨了!
把握最後4️⃣天!
#卡馬龍白晶蝦
#卡馬龍嚴選食材
👉開團頁面:https://mami.pops.tw/v17hd
意外驚喜成語 在 Simon Chang 張 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攝影是種聽寫。 "
【#小日子九月號 張雍 創意現場專欄】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先學會將視覺轉化成聽覺的傾聽
by 張雍 Simon Chang
心理學家弗洛依德 (Sigmund Freud) 曾建議他的學生們去學織毛衣,主因忙碌的雙手能幫助心理醫師在傾聽時能更專心。仔細試想,在聽他人說話時,那彷彿會自主思考的雙手,不總是下意識地就是要找些事情讓傾聽的心思無法專一? 攝影最困難之處,其實並非光影、線條或構圖的掌握 - 而是傾聽。而相機的設計巧妙地解決了弗洛依德的顧慮 - 雙手忙碌於對焦與光圈調整之際,攝影者那好奇的心思恰好有機會專注在琢磨眼前故事的紋理。
二十五歲時離開了家鄉,搬到捷克開始學習全然陌生的捷克語。除了文法活潑的斯拉夫語之外,同時也深入當地生活感受東歐攝影語彙的思維邏輯。對照語言學習以及在布拉格電影學院修習攝影的經歷,彼此間竟有種惟妙惟肖的聯繫。
學習新的語言,聽、說、讀、寫不外乎是漸進的順序,然而初學捷克語時,那些上方頂著勾勾或一撇符號的特殊斯拉夫字母,諸如: á, č, ď, é, ě, í …等,光是想要聽懂對方大致的語意和發音,便掙扎了好一番氣力。同時間也以布拉格為據點,頻繁穿梭於捷克各地進行攝影故事的收集;英文是自己唯一流利的外語,然而鄉間小鎮居民們除了母語捷克文,老一輩捷克人只通德文或俄語。始終好奇不同環境裡人們的故事與處境,然而當具體的語言剎那間被剝奪了那想當然耳的實用性,我反而更加倍努力想要”聽”出一個什麼端倪、熱切渴望知道眼前新朋友們當下的心情、過往回憶、未來的期盼、喜好甚或秘密 – 如同幫一部還聽不懂對白的電影劇情想辦法配上字幕、替鏡頭前邊那群令我著迷的各式角色,透過細膩的感應甚或天馬行空的想像逐格配音 (dubbing)。
適逢每個熱切”想要聽懂”的當下,那些快門與光圈的旋鈕,讓手裡那台相機看起來像極了某種少了天線的收音機 – 各項微調的嘗試只求調整到故事能被順暢地聆聽、可被清晰辨識的正確頻率。如此將視覺轉化成聽覺的練習,是十五年前搬到歐洲開始學習全新的語言時所意外發掘的驚喜,迄今始終樂此不疲。
在台灣所接受的攝影教育總讓自己急躁地搶著發言,往往尚未將故事先用眼睛打量仔細便匆忙按下快門,迫不及待想要知悉結局 - 畢竟那是個講究標準答案、追求效率、強調競爭評比的氛圍,制式規格與量化生產是過往經濟奇蹟勝出的邏輯,很可惜,並不是個對攝影友善的環境。異鄉生活與四處旅行,我學會如何透過攝影來聆聽,不再急著找出答案,更遑論人事物當下的樣貌很可能只是一個什麼的結果,並非原因,每個獨立的個體更蘊藏著獨一無二的謎題。選擇透過攝影來聆聽,更能格外自在地將心底琳瑯滿目的提問,瞬間轉化成一幅幅具體的光影和定格的秘密。
靜下心來聆聽,似乎讓原先只顯影在二度空間的影像就此有了心跳與呼吸。
2010 年搬到巴爾幹半島北端的斯洛維尼亞,語言學校的老師說,就聽說讀寫的角度看來,斯拉夫語的書寫其實單純 – “只消寫下你所聽到的那個字”,沒有中文抑揚頓挫的四聲語調、更沒有破音字或諧音。這個”寫下你所聽到的那個字”的事實,不也正是攝影聆聽的本質? 好似童年小學課堂上的聽寫,從老師所覆誦的一個成語、某個字、或一個詞,聽到後再默寫出來,那是求學階段最開心的回憶之一,闃然無聲的教室裡,國語老師不疾不徐地唸出每一個字,邊聽邊想像著那個字的輪廓、搜索專屬於那某個聲音的意象,試著用方才削尖的鉛筆一筆一劃刻滑過那預先寫好姓名與座號的隨堂試卷紙。
遙遠記憶裡,那鉛筆筆尖劃過紙張默寫時的聲響,像極了相機內部正雀躍地開闔著的快門 - 兩種聲波不約而同地描繪出當頻率被準確銜接時的悸動與歡欣。
攝影也是種聽寫。
不過就是透過眼睛來擁抱故事原本的樣子,進而允許比較沒有偏見的聽覺甚至 - “直覺”取代常為過往經驗與成見所蒙蔽的雙眼,讓每張照片有機會成為一個被聽見的”字”;接著再從諸多深刻且真誠的”字”當中,重新排列組合,進而羅列出一首首獻給生活與存在的詩。
我們自以為我們擅長聆聽。人們卻鮮少將傾聽視為一門需要時間與耐性去學習的技能,透過四目交會的攝影,從對方的角度來傾聽、試圖理解彼此的相同或差異的成因,在這個愈顯瘋狂也分歧的世界,不是種顯得更珍貴且必要的練習?
張 雍 Ljubljana, Slovenia 09.08.2018
http://www.oneday.com.tw/%E3%80%90%E5%BC%B5%E9%9B%8D%E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