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啊你啊◎魏如萱
我最喜歡和你一起發生的 是最平淡最簡單的日常
面對面看著彼此咀嚼食物 是最平靜最安心的時光
我不喜歡你和別人發生的 是最曖昧最不明的隱藏
面對面看著彼此假裝正常 是最可怕最噁心的事啊
*欸嗚欸嗚欸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咿耶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咿耶咦 嗚喔喔 喔
欸嗚欸嗚欸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咿耶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欸 嗚喔喔喔
咁講你不知我愛的只有你 你啊你啊
哪會轉頭就要走 一個兩個三個 你愛的到底有幾個
麥擱講白賊話 我的心就要 痛甲一直流血
欸嗚欸嗚欸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咿耶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咿耶咦 嗚喔喔 喔
欸嗚欸嗚欸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咿耶欸
嗚嗚嗚喔喔 咿耶欸 嗚喔喔喔
咁講你不知我愛的只有你 你啊你啊
哪會轉頭就要走 一個兩個三個 你愛的到底有幾個
麥擱講白賊話 我的心就要 痛甲一直流血
咁講你不知我愛的只有你 你啊你啊
哪會憨甲安捏啦 一天兩天三天 駕快你就愛著別人
想欲甲你作伙 想欲你是我的 攏是一場空
我最喜歡和你一起發生的 是最平淡最簡單的日常
面對面看著彼此咀嚼食物 是最平靜最安心的時光
*註:此段歌詞有兩種版本,網路流通版的「欸」與專輯歌詞印刷版的「咦」,本文參考演唱聲音及作詞人社群網站發文版本,選用網路流通版。
--
歌詞正字版本提供: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22800454445724/permalink/1252849741440792/
敢講你毋知
kám-kóng lí m̄-tsai
我愛的只有你爾爾
guá ài--ê tsí-ū lí niā-niā
哪會越頭就欲走
ná ē ua̍t-thâu tō beh tsáu
一个兩个三个
tsi̍t-ê nn̄g-ê sann-ê
你愛的到底有幾个
lí ài--ê tàu-té ū kuí-ê
莫閣講白賊話
mài koh kóng pe̍h-tsha̍t-uē
我的心就欲
guá ê sim tiō beh
疼甲一直流血
thiànn kah it-ti̍t lâu-hueh
敢講你毋知
kám-kóng lí m̄-tsai
我愛的只有你爾爾
guá ài--ê tsí-ū lí niā-niā
哪會戇甲按呢啦
ná ē gōng kah án-ne--lah
一工兩工三工
tsi̍t-kang nn̄g-kang sann-kang
遮緊你就愛著別人
tsiah kín lí tiō ài-tio̍h pa̍t-lâng
想欲佮你做伙
siūnn-beh kah lí tsò-hué
想欲你是我的
siūnn-beh lí sī guá-ê
攏是一場空
lóng-sī tsi̍t-tiûnn khang
--
◎作者簡介
魏如萱(英語:Waa Wei,1982年10月10日-),台灣花蓮縣富里鄉人,台灣創作歌手、廣播主持人,綽號「娃娃」。魏如萱因音樂風格多元四度提名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並在第31屆金曲獎憑專輯《藏著並不等於遺忘》獲獎。
--
◎小編Chen賞析
2016年魏如萱發行《末路狂花》專輯,其中收錄的歌曲〈你啊你啊〉是傳唱度極高的作品。魏如萱曾在訪談中自述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與朋友閒談的生活碎片:「我那天跟朋友在聊天,剛好講到ㄋㄧㄚˇㄋㄧㄚ這個詞,我覺得好可愛,想要順手把它記下來,用注音打進手機裡,出現的選字變成你啊你啊,就靈機一動,想要用這兩個字寫一首歌,講一個日常生活的故事。」*
〈你啊你啊〉是意象相對輕薄的作品,歌詞用字淺白,第一次聆聽時很快就能捕捉到作者想談論的「愛與日常」此一主題。這首歌詞以「說話」作為創作發想基礎,作詞策略多是建立在語言的聲音表達此一特色之上,更加仰賴讀者透過聽覺進入到作詞者的創作語境中。
作者選擇捨棄華麗的辭藻,改以充滿「說話感」的文字,作為其抒情能量的來源,透過第一人稱的「我」向戀人訴說情志,建構出整首歌詞的日常景象。本文將這首歌詞的文字策略歸納成兩個重點,一是口語化、修辭單純的語言方式,二是在歌詞中巧妙地以多語種拼接進行的語言實驗。
由華語寫成的第一段歌詞中,以連續「最⋯⋯」的排比句式,建構出主體「我」對戀人「你」的渴望與期待。從「平靜」、「平淡」到「噁心」、「可怕」,深陷其中的戀人「我」的愛與日常,「喜歡/不喜歡」輕易地就受到你所牽動,透過「最」所隱含「再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了」來表達這樣強烈且單純的意念。
第二段被大眾戲稱「外星語」的歌詞,細看會發現皆是由漢語語法中的「語氣詞」所組織而成。一般語法規則下,語氣詞需要結合前後文搭配表達說話時的語氣,在〈你啊你啊〉裡,作者打破了語法規則,將彼此之間無法有機連結的多種語氣詞,透過聲音旋律連結,成為朗朗上口的副歌。相對於第一段歌詞聚焦在「我」對你的傾訴,這段副歌所描繪的是戀人間對話的場景,作者以語氣詞剪裁日常生活的種種片刻,透過語氣詞之間微弱且曖昧的連結性,這樣語言的斷裂感,或也可以理解為戀人之間溝通的失能。
第三段歌詞以閩南語寫成,仍舊維持著「說話」的基調,但比較華語與閩南語段落,會發現在閩南語段,說話者對「你」的心理距離拉得更近了。從首段「喜歡/不喜歡」你的行為,側面展現我的愛之深沉,到閩南語段「我愛的只有你」、「想欲甲你作伙/想欲你是我的」,直白地將愛與渴望說出口。
最後談回這首歌的靈感源頭——華語「你啊你啊」與閩南語「爾爾」的諧音雙關。作者善用這樣通過聽覺所製造出的語音的歧異性,將兩種不同語言的字詞,進行語意的連結,在歌詞「咁講你不知我愛的只有你/你啊你啊」中,閩南口語中時常在句末以「爾爾」強調「只有」的力道,在這句歌詞中「只有」經過「爾爾」與說話者的對象「你啊」扣連在一起。「我愛的從來就只有你而已,只有你啊」是戀人最深切真誠的告白。
作者自述「因為東方人天生就是害羞,很多字眼平時是說不出口的,但當切換語言時,卻說得出口了」。〈你啊你啊〉乍看是一首構詞簡單、意象單純的作品,但作者在作品中通過有意識地拼接兩種聲腔、對固有語法進行破壞,讓這首歌詞在較為小巧的結構、始終維持在直白口語的抒情方式下,仍保有多種聲音的層次感。
參考:
Vogue:魏如萱 超可愛洗腦神曲《你啊你啊ㄋㄧㄚˇㄋㄧㄚ》(https://www.vogue.com.tw/feature/content-30299)
Marie Claire:魏如萱:「我長得不好看,所以別人都不要我」,但我只是想唱歌啊(https://www.marieclaire.com.tw/community/styleselect/45999?atcr=d28ea2)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12.html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魏如萱 #你啊你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2014-2019)」介紹 訪問主編: 姚時晴 內容簡介: 創作的歷程如同「對鏡」。鏡中有時抽象,有時變形,有時戲謔,更多時候是將「我」隱蔽自身的難題留在現實世界!但也正因為這些難題(這些最幽微的命題),才得到不同於現實的向度與演繹,詩才更顯得可貴...
意象修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郭源潮 ◎宋冬野
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
悲歌三首買一切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
買公主墳的烏鴉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買石灰街車站的海鷗
山水禽獸和年少一夢
買太平湖底沉年水墨
哥本哈根的童年傳說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
◎作者簡介
宋冬野,1987年11月10日出生於中國北京,是著名的中國民謠歌手,音樂創作人,代表作品包括〈董小姐〉、〈安和橋〉等。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這是中國詞曲創作歌手宋冬野在 2017 年發行的作品,宋冬野也憑這首歌詞,獲得第 29 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關於這首歌詞的含義,宋冬野本人在 2018 年 5 月時,在微博上給出了一種說明,但他也說,「一首歌其實被怎麼解釋都是對的⋯⋯聽歌的人和寫歌的人是平等的」。而今天,透過這首歌詞,我想跟大家聊聊,寫作時常常使用的、讓文字產生詩意的一種方法:陌生化。
「陌生化」簡單來說就是「不直說」或是「不用日常的語言說」,以中文為母語的人,稍微讀一讀歌詞應該就能感受到郭源潮的歌詞的確「不日常」。
以下我用 4 句歌詞,來說明它們到底陌生在哪。也試著用大家國中讀過的修辭來輔助解釋,說明〈郭源潮〉為何能產生詩意: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
|借代|
這兩句話中,最為陌生的,就是「崑崙」與「蓬萊」,在中國傳統神話《山海經》中,崑崙山是西王母所在的仙境,蓬萊山也是八仙所在的神山。
回到歌詞中,宋冬野就是透過「崑崙」與「蓬萊」這兩個陌生化的傳統詞彙,代指仙境。整句歌詞來看,就是指:用悲歌三首,買到仙境般的生活,在其中落腳生活、暢談思想。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
|調換順序、引用|
根據宋冬野自己的解釋,「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引用自中國民謠歌手萬曉利的歌曲〈陀螺〉,歌中把人比喻為陀螺,並說人「在慾望裡轉/在掙扎裡轉/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就改寫自「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
這段改寫之所以成功,不只因為他把一般人習慣的詞語「東窗事發」和「麻木」拆開,變為令人有點熟悉又帶些陌生的文字,更厲害的是,「東窗事發的麻木」被他拆成「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後,有了新的意思。
「事發」延續上一句的政治意義,可以指任何重大事件的發生,而「樹木」在文學中,也是相對「高大、壯盛」的意象,符合「大事發生」的急迫感、嚴重感;而「東窗之麻」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則有「從東邊的窗戶看見外面麻之類的植物」,窗戶的開闊意象,加上麻相對「柔軟、矮小」的特質,讓整句頗有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悠閒感。
因此,這句就有了兩種意思:
(1)東窗事發的麻木
(2)重大事件的緊張+觀看自然的悠閒
而且兩種意思,放在歌詞中,都非常通順。這就是將常用的詞,拆解重組成陌生的句子,進而讓它「一詞多義」,歌詞因此容易打動不同族群的人。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
|婉曲、借代|
想要解釋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我們可以先將句子拆開,變成「風月」、「難扯」、「離合」、「不騷」。
首先聊聊「難扯」, 扯是牽動、拉動、使某個事物改變位置的意思,難扯, 因此也可以解釋成「難以改變」。像這樣需要延伸、聯想,委婉的談論一件事,在修辭學上,稱為婉曲。
接下來,要理解「風月」,則需要用前面提過的借代。「風月」有兩種解釋,第一是「風花雪月」的簡稱,代指情感慾望之類的事。
另外一種解釋則是,風、月都是容易隨時間變動的事務,中國古典文學中,也很常以「月」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因此,整句話翻譯起來就是「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當然,也有人會翻譯成「情感慾望之類的事情,已經難以扯動我的心緒」
而「不騷」這句話中,騷是憂愁、憂慮的意思,不騷就是指「不憂愁、不憂慮」。
「離合」則再一次用到借代。字面上來說,「離」是指「分離」,「合」是指人「相聚」,但這句話要說的當然不只分離和相聚,「離合」是「悲歡離合」的代稱,意思就是人際之間的各種紛擾,「離合不騷」則是「我已經不會再為人際之間的悲歡離合感到憂愁」。
無論採用哪種說法,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兩句話呈現的都是一個人看盡世事滄桑,對於人世一切已經麻木,因此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這個人的想法,就算歷經人事的悲歡離合,這個人也已經心如止水。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
|引用、轉品|
這段歌詞中,宋冬野使用了古典的詞彙:「層樓」、「餘生」,並用古雅的詞句,「誤⋯⋯」代表「耽誤了誰」,另外也把形容詞轉品為動次,寫出「亂餘生」這樣的句子。從詞彙到句式都很陌生。
而「層樓」與「少年」的句子,引用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郭源潮〉融合了這闋詞的意義,「層樓終究誤少年」就是指:年少時,為了寫出憂愁的詩詞,耽誤了許多大好時光。
不過,即使不知道辛棄疾的詞,這句話也有另一種別具風味的解釋:層樓本身就是高樓的意思,同時也是人仰望的目標。在現代社會中,高樓不免令人想起都市、浮華夜景或資本主義。
因此這句話也可以解釋成,少年時追求榮華富貴,或者從家鄉來到都市追逐理想,卻因此耽誤大好時光。但這似乎是許多人逃脫不了的業障,詞句中用了「終究」這個詞,加深了這句話無可違抗的命定感:一代代的年輕人,即使聽過上一被追逐理想失敗的故事,作為少年,總是會情不自禁,被理想的光芒吸引,卻因此耽誤了年少的時光。
然而,如果能夠拋下理想的執著與桎梏,卻可能面臨另一種煩惱:過度自由,可能讓心靈飄零無依。若年少的理想與找工作、賺大錢合流,那麼老後的飄零無依,就不僅是心靈,也可能是沒錢買房、無法養老的、經濟上漂泊與凋零。
兩句話合起來看,世界彷彿注定殘酷,追逐夢想使人耽誤年少時光,但如果選擇自由,也同時要承擔漂泊的痛苦。在「不日常」的陌生化詞句中,宋冬野兩句話就說盡人世的無奈。
歌詞之所以動人,可能包含幾個層次:文辭優美、故事動人、視野/意境遠闊。今天談的只是最基礎的「文辭優美」,如果想知道整首詞的故事和意境,下面附上幾個連結,有興趣都歡迎點進去,看看對這首詞深入的解析。
►宋冬野自己曾在微博上解釋這首詞,現在已經找不到,這裡有人備份他的微博全文:
為什麼有人說宋冬野的《郭源潮》是他寫過的最好的歌曲呢?
https://bit.ly/38CDNC2
► 這篇文章提到,為什麼〈郭源潮〉可以感動中國音樂界
大麻的民謠啟蒙《宋冬野》北京民謠當代傳奇
https://bit.ly/3yGrrTI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宋冬野 #郭源潮
意象修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突圍(選段) ◎楊智傑
(一)
是沙塵暴中
一粒沙的失眠
或篩自海面
又落回海面的雨。寂靜
重組
又完成了細節
從虧損到完足,辭海中同字首單詞
衍生著
未定義的事件──
是溫熱的沙,昏沉
的雨
微觀構成的整體亦容許例外
並在足夠遼闊的
可能性中,有限的移動
是沙(或者雨)
其意志皆不可逆。唯一的傾聽者
離去時刻
是太陽
曬暖無處不在的陽台
是沙或者雨
所有的存在
(三)
萬物都是自己的屋簷
延緩著抵達
本質
黑暗冰涼的心
室內的燭火循環
雨滴表皮輕微
蒸發
破裂。旋即恢復下墜
一切努力,無一不是關於
必要性的推遲
像屋簷的雨
分流、匯聚、迂迴轉進
看雨的孩子
溫柔的眼睛,一切的抵達
與岸邊
銀亮、冰涼的潮汐──並無分別。
萬物仍是彼此的屋簷。
--
◎作者介紹
楊智傑,一九八五年生於台北,南國孩子,人模狗樣。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等。詩集《深深》、《小寧》、《野狗與青空》。
(出自《野狗與青空》作者介紹)
--
◎小編宇翔的最後一篇賞析
(本賞析略為脫離本周主題,不以時序前後的差異作為研究基礎,〈突圍〉與〈超上海2019〉為同年發表的詩作。本篇將以兩首詩各自但隱隱相連的寫作策略為討論對象,擴充詮釋並比較分析)
我們既是眾生的一部分,又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孤獨、苦悶與哀愁。即便是沙也有它的失眠,它的破碎。一個人躺臥的睡姿竟也與沙漠中一座月牙狀沙丘如此神似,在風中消磨。一個人流下的淚,當中的水分竟可能是千百年前另一個人撫摸過的浪。這首詩所揭示的微細與共通,甚至科學一點的解釋也有無限的詩意,譬如海洋中礦物質微量元素組成的比例總是維持恆定,正恰好與人體血液中礦物質的比例一樣,我們的先祖來自海洋,我們曾是海洋的一部分,正如你我也都是《辭海》中的一部分,萬物與萬物相應而生,互文並且創造,當一雙眼搜索到早晨裡的葵葉上,葉上三點水,當水的意志從偏旁介入心中,心中暗湧的詞彙定然不止一個,萬物在複雜中衍生著自身,有時不可定義,有時訴諸於詩意,憑藉想像,且這想像只屬於你。
這首詩中渺小的意象正〈突圍〉著它的主題,是這樣的宣示:例外可以被容許,整體由微觀構成,像沙粒堆砌出大漠,水分子激湧著洋流──無限的碰撞與巧合,一切都可能發生,這世界足夠遼闊(在此是帶著詩人的溫柔與樂觀的,毋寧說是他的詩觀),因此我們理應移動,讓沙去傾覆它的大漠,讓水去改向它的洋流,縱然我們的移動有限,但正因有限而無限激勵、挑釁,並且一旦為之便不可逆,縱然僅只一粒沙的滾動,一珠水的蒸散,微觀必然推動龐觀,那沙可能已經吹到某人的窗前,那水可能正在某個孩子的眼中滿溢、流動,承載透明。
「萬物都是自己的屋簷」,「屋簷」的意象值得深究,其實下一行就已透露,抵達正被「延緩」,因此這溫馨的意象,無非要求著旅人停留。在此,旅人其實也就是萬物,不信你問李白:「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天地是旅舍,開放、包容著我們。幾百年後蘇軾進一步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將這概念向「個人」推進,假若我將自己的肉身看作旅舍,我也只是我人生中所走過的行人。又過了幾百年,楊智傑在〈突圍〉中,或許在哲學上又更進一步,反對這個人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姿態,也就是說:假若我們的一生只在自己的屋簷下獨身度過,我們的本質無非向內塌縮,自己的一顆心,黑暗冰涼而已。
在這獨身的屋簷下,詩人點起了一根蠟燭,這火的元素驅動燃燒,讓萬物以輪替、交換、延異,繼續下去──果然元素被推動了:雨水開始蒸發、破裂,聚合復下墜,流動、集合、形成烏雲,開始大雨,最終抵達一個孩子看雨的眼中,盈盈中充滿光輝,比看燭火的眼睛更亮,更有情。這孩子的眼睛如一滴露,裡頭因絕對的孤寂而得以剔透,容納全世界──水的元素因火的協助,抵達了無窮的愛與好奇。
這愛與好奇如此有說服力,因為這一切都只是物質在試圖完整自己,無形中表達了自己,在自然中整合並擴及。
而這孩子眼中的水,又與岸邊的潮汐有何分別呢?沒有分別,因為萬物不再是自己的屋簷,萬物「仍」是彼此的屋簷。最後一個「仍」字多安慰,彷彿前面的誤解都不算數,我們也曾眼看著一個人自私、背叛、逃離,但我們篤信還有相遇,胸懷諒解,心中對他說:「我們仍是朋友」、「仍然可以依靠彼此」,是這樣一種化解,直接全不隱諱,抵達不可思議的同理、共情,僅僅一個「仍」字,沒有別的語言,惟堅信的「仍」,在詩的最後,給人一瞬震懾與長久的鎮定。詩人的意志柔軟循環,透過詩,以水象,迂迴轉進我的眼底,幾乎改變了視網膜的構造,修正了折射的曲度,彷彿我正視見的這世界不再窮兇、暴力。
〈超上海2019〉(請見文末附詩)則是完全不同的路數,它試圖揭示這世界的窮兇與暴力,因為溫柔的世界固然真實,但真實的世界不免充塞暴力。
在這首詩中,意象突然闊大了起來。我尋思這作詩法,似乎的確是逼不得已,或者一種涵括的,網狀的,設計的,幾近3D建模的困難。彷彿不那麼巨大就無法將當中的迷惘、錯亂化為具象,就無法承載這世界中,種種細微的爆炸。超上海是虛構的,如真實世界的投影,毋寧反過來說,真實世界才是它的投影,因為真實世界更加虛構、不可捕捉、猶疑,一旦微觀去看,就會陷入這萬花筒與幻燈片,看似真切、鮮豔、明亮,其實單薄、重覆──沒有生命的實感。因此,詩的一開頭就以矛盾修辭法揭示了這困境:
「深度虛構的人民可能突然立體起來」
虛構到底,反而突然立體。整個東亞可能僅是腦中幻象,所有現實細節:石牆、粉塵、麵館、影像,都可能只是一場夢的繁殖、量產,永遠如陀螺旋轉,不為了甚麼地,那樣空轉。
「贗品般六月的光奪窗而入午後的大雨」
楊牧也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在〈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楊牧說,當外頭嘈雜趨於休止,風雨打落了蕉葉,天空投下虛假的陽光──這強烈的時空感,卡爾維諾也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說:「幻想即是下雨的所在。」一瞬間,一個人對於時空的搜索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幻想,想到這雨勢擴及到了哪裡;想到世界之大,有些地方也萬里無雲;想到雨水作為象徵,這複數的龐雜;想到歷史或許是分歧的,並且進一步,將在此刻分歧得更多,如一棵博弈樹開枝散葉。不僅是意象龐大,在細微之處,甚至連量詞都乘載著超負荷,諸如「一千個線上賭場同時刷牌/ 一萬尾外送的機械魚」甚至「地鐵清潔員、文創區保安、無政府主義者/ 或無人工廠巨大機械臂」這些人影重重如鬼魅,其數目當然也是不可窮盡。
這量與質的放大、壓迫、瘋狂,近乎吞沒了我的閱讀感官,我很好奇它將如何接續下去,即便它的斷句與分行帶來頓挫的節奏,有效地推進,鏡頭長短交錯,適時抒情,我確然仍處在不安之中,我渴望某種秩序,或許這正是作者要求的效果,不安。而詩歌最終拒絕了單一的律法,揚棄秩序,它走向了矛盾的揭示,並整合矛盾。當我讀到這一段時,彷彿全明白了:
「劉不再回覆。2019在超上海
一組5G訊號
暮空中,劃破了自己生命中的萬里無雲感」
紛雜的雨聲消失了,一個人的心中無比靜謐。因為一切都是矛盾、對比,龐大混沌畢竟只是兩極的一面。因此現實無非就是超現實,未來無非就是過去,反之亦然。而敘事者無非就是那重重的鬼影,同時是我的祖輩,也是劉。
我注意到,縱然可能只是我的超譯,但我發現,「劉」這個姓氏與「留」和「流」完全同音,而這兩個同音字又是矛盾的對比。似乎指涉著時間的主題,2019的難題,超上海的困境──留就是流,流就是留,如果2019是過去,也絕對是未來。那麼到底甚麼是2019?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我想到援引一個古老的典故,一講就能明白。
葉維廉在《比較詩學》中指出「時」的字源,在古字的形象上乃一個人「足踏地面」,形象的演變引發了「止」和「之」兩個字的誕生,同時兼含動(之)和靜(止),因為足踏地面既是行之休止,亦是止而將行,近乎一種舞蹈的律動。太陽的行而復止,止而復行,這瞬間的停駐與延續,同時包容過去與未來,對初民來說,便是「時」──這原本抽象的意念,存在於古字之中,其實是具體事象的活動,也是生存環境的提示,不如說,是太陽與時間在表達自己。漢語的這種結構甚至影響了大導演艾山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在電影中發明了「蒙太奇」的技巧。
那麼,「2019超上海」到底是什麼?毋寧問,時空是什麼?「2019超上海」既是過去,又是未來。但也絕對可以倒過來說:它不是過去,更不是未來。那麼「2019超上海」到底位於什麼時空?這時間與空間所拼組而成的標題,中間夾了一個「超」字,是暗指時間與空間彼此超趕,永遠變動、不可定義嗎?這兩極的融合與騷動,無休無止,詩中不斷出現過去與未來,卻絕口不提「現在」。如果再自問一次,什麼是時空?劉,我想,現在,答案已經在你我心底。
--
超上海2019 ◎楊智傑
—— 這是一個昏昏欲墜的過去
深度虛構的人民可能突然立體起來
東亞的腦皮層上
發燙的金融區靜靜產卵:
石牆、粉塵、一些粗劣麵館、中央電視和賽博格電影
贗品般六月的光奪窗而入午後的大雨,增加了歷史分歧的維度──
2019我與劉在半島酒店碰頭
劉,一如既往,從未出現。像一個殘次的幽靈
思緒清晰,但呈像模糊……
擴增實境、浮空投影、行動支付。各種奇觀驅使我們
閉眼走向祖輩的外灘,在麻將館與
二胡聲中尋求對抒情時代最後的誤解
從2019到2019。沒有一次我真正
想起過去。出租車師傅拉嗓:「对美贸易战
我看还要再打十年以上」
烈日一片漆黑
我變得更盲,也許,更不確定
──又一座新上海懸浮於上海上空!
往東,往電視塔。往北
工人體育場、「冰雪大世界」。一千個線上賭場同時刷牌
一萬尾外送的機械魚
同時故障
劉似笑非笑,像那唯一不願透露結局的人
「明日我們都將更容易
讓兒孫
從擦亮的空氣中看見未來的財政部門。」劉不明白
時間,這全新的信貸業務
正迫使另一代人在黑暗中屈膝、倒下
成為地鐵清潔員、文創區保安、無政府主義者
或無人工廠巨大機械臂
確保未來和
未來間的包裝,嚴格遵循明亮清晰的標示……
劉不再回覆。2019在超上海
一組5G訊號
暮空中,劃破了自己生命中的萬里無雲感
我知道他將是最後被傾倒在江面的人。顱骨碎裂
永遠改變了記憶的環並一一被回收至黑色塑膠袋裡
劉。
2019,要理解現實僅屬
一次性的超現實
此後我們身體、心靈和家族史將異常柔軟
讓孫輩在彩繪飛機上,滑iPhone,等傳到前頭的好消息──
四面八方都是陰沉、明亮而非物質的蛹。
而那曾在強光中破產的祖輩背著我
陌生的方言對我說
「劉,你從外幣到房產金融的知識都不夠」
2019。這是一個昏昏欲墜的過去,但它仍然是過去。
也毫無疑問是未來。
(本詩曾獲林榮三文學獎)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文學獎是波是浪,卻不是海的本身。
——向陽,2003年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楊智傑 #林榮三 #林榮三文學獎 #時空 #渺小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4/20210403.html
意象修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2014-2019)」介紹
訪問主編: 姚時晴
內容簡介:
創作的歷程如同「對鏡」。鏡中有時抽象,有時變形,有時戲謔,更多時候是將「我」隱蔽自身的難題留在現實世界!但也正因為這些難題(這些最幽微的命題),才得到不同於現實的向度與演繹,詩才更顯得可貴。於是經過選輯,這本詩選留下2014-2019這五年的「鏡像」,如同過去《創世紀》也曾經以不同的抽屜留下明信片、植物膠囊、太尖的筆、多音節的意象,或以保險櫃留下「完形」(Gestalt)。
本書共分六輯,108家詩人的108首詩各有「姿態」。從輯一的〈寂寞平均律05〉為開端,即使「某些細節失去倒影」,但詩人要的仍然不是修辭學的那種乾燥。
編者自序:創世紀編輯部
一首詩的美學歷程,其實也是一種「鏡像階段」。詩人在篇幅有限、寬幅侷促的鏡中,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供自我校讎!既是讓「鏡子」重新送返一個「意象化」的世界,同時也送返一個「我」作為詩人「理應如此」的存在與形象。
寫下一首詩,更多時候是等待讀者去注釋「那秘不示人的部分」,獲致理想的觀看與理解。雖然鏡中有時抽象,有時變形,有時戲謔,更多時候是將「我」隱蔽自身的難題留在現實世界!但也正因為這些難題(這些最幽微的命題),才得到不同於現實的向度與演繹,詩才更顯得可貴。於是我們選輯,留下2014-2019這五年的「鏡像」,如同過去《創世紀》也曾經以不同的抽屜留下明信片、植物膠囊、太尖的筆、多音節的哀愁,或以保險櫃留下「完形」(Gestalt)。
拉康認爲「鏡像階段」本身的成立要由第三人稱(他者)的目光支持。同樣的,我們或許是透過微笑,或許是某種閱聽的愉悅,那些原本邊界曖昧、不明確的東西才得以確認。因此作者和讀者在這本選集裡,就像回到某種造景,用一種最親密的方式相遇、指認。也為了這些,我們巧設名目,妝點五年一次的紀念日,就在特殊紙材的影像裡告訴讀者:詩歌是地球轉動的傾斜角,我們小小的日常也有四季,像一年四期的創世紀。
本書共分六輯,108家詩人的108首詩各有「姿態」。從輯一的〈寂寞平均律05〉開始倒數一種輝煌,即使「某些細節失去倒影」,但詩人要的仍然不是修辭學的那種乾燥。透過不斷書寫與折返,我們一再調整姿態,讓寫作一直保持創造性,重組那些光怪陸離的政治語彙,也重組那些悲傷的事。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