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儀能否預測地震
【地動儀惹了誰?千年後遇輿論震動】
地動儀根本無法預測地震,國民自信轟然倒塌變笑話、「國寶級發明被證明是騙局」、「教科書騙了我幾十年」……這幾天,那只寄寓先民智慧的地動儀,在千年後遭遇了一場「輿論震動」。
筆者20多年前上小學,課文中並未說地動儀能預測地震,而是地震發生後,能及時判斷方位。又遍查如今中小學課文,無論是人教版,還是其他省市版,關於地動儀的描述均為:「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而非「預測」。
而且,如果單憑「課本中地動儀是後人復原的模型」,就認定地動儀沒用,照此邏輯:課本中秦皇漢武畫像都是後人復原的,所以,整部中國歷史都是假的?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的地動儀科學與否,理應在專業刊物上由科學家來回應。如果尚無定論,就動輒訴諸大眾媒體,並拿大家熟悉的教科書「開刀」,則往往會在公眾科學文化素養相對不高的當下,造成認知的混亂。
回過頭來看,這則新聞不過是「炒冷飯」。早在幾年前,有科學界的所謂「打假達人」,就把地動儀和中醫,都踢進「偽科學」的範疇,「中國古代沒有科學」之類言之鑿鑿,也頗有市場。科學需要質疑精神,但得有理有據,如果大而化之、為了質疑而質疑,不禁會讓人質疑其動機來。
這一現象,並非孤例。近年來,教科書批判熱層出不窮,而首當其衝的是語文和歷史課本。在任何一個民族國家,語文和歷史教科書,都擔負著敘述民族國家起源、建構核心價值的重任。這並非說教科書就不能反思、不用修改,因為時代在變,觀念在變。事實上,從2001年教材的壟斷局面被打破後,各地教材內容與時俱進,百花齊放。這之中,也有不少為了改而改,三五年就一大改,唯恐背上「保守」之名,卻讓不少師生無所適從。其實,保持教材適當的穩定性,與教材改革,同等重要。
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難免都有其局限性。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數學課本中,不少與計算新中國成立前地主如何剝削人民有關。再比如,有人指出一些歷史課本中,歷代皇帝長得差不多,不過是同一頭像,換了不同的服飾罷了。這些自然都需要更新、修訂。
但有一些批評,往往啼笑皆非,甚至別有用心。比如,有的認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太暴力太血腥,與法制社會背道而馳,該撤;有的認為朱自清《背影》中,父親翻越欄杆送桔子,違反了交通規則,該撤;有的認為《愚公移山》中愚公太蠢了,為什麼不繞過去呢?有的認為陶淵明是個不稱職的男人,老婆孩子都餓着,還死要面子「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之中,固然反映了思想的多元化,但通過所謂一些專家之口和媒體廣為傳播之後,則流毒匪淺。
這些觀點不僅喪失了歷史固有之同情,而且淪落為庸俗的求證主義、批判主義,瓦解着中華民族反抗精神、獨立精神、奮鬥精神、親情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根基。按此邏輯,不少文學和歷史,都可以順理成章地被顛覆:比如李白就是個騙子,誰的白髮,能有三千丈呢?
如此質疑,不要也罷。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張衡 #地動儀 #地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