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代價:22次戰役斬首181萬|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國自孝公時,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從農戰兩個方面革新內政,爭霸中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終於以武力統一中國。在兼併過程中,普遍存在斬首現象,秦漢之際一致認為秦國是崇尚詐力的虎狼之國,魯仲連更明確提出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對於秦國的斬首現象,清代史家梁玉繩作過一定研究,統計出秦國有記載的斬首數量是166.8萬人,認為「史所缺略不書者尚不知凡幾,從古殺人之多,未有如無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認為秦國斬首數量在170萬左右。學者們的統計的數據略有不同。本文力圖針對秦國斬首現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業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數量決定一個國家的張大程度,掠奪人口是戰爭的目的之一。軍隊是一個國家人口的精華部分,擊敗敵軍,將戰俘轉化為本國的軍隊和奴隸是古代戰爭的常規做法。秦國違背常規,實行軍功爵制度,將斬首數量作為調動士氣、衡量軍功和獲得富貴的標準,使秦國成為一架效率極高的斬首機器,加快了兼併六國的進程。
一、秦國斬首的原因考察
戰國七國中何以只有秦國崇尚斬首,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強烈的帝王意識,軍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風。
首先,秦國歷代君主具有強烈的帝王意識
秦國僻處中國西部的落後地區,西周末年畜牧業仍是其主要經濟活動。遊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國多勇士,馬匹又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商周王室積極利用秦的強項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早在舜時,秦之先祖大費負責為舜調馴鳥獸。三代時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養馬服務於商周王室。身為家臣的秦人很難參與到商周貴族社會生活的核心層面,對禮樂儀式和文物充滿神秘和嚮往。他們嚮往文明,但認識到的僅是禮樂文明的外在形式。由於秦人主要為王室提供娛樂和軍事的服務,秦人理解不了權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積。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駕送有功才獲得了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為貴族,「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終於可以體驗嚮往已久的禮樂儀式,可以和貴族們平等交往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稱霸為主成為很多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躍躍欲試。他以挺進中原為目標。但其計畫因崤之戰而被晉阻擋,只稱霸西戎。東方六國以夷狄之國待之,對其持敵對防範的態勢。穆公後秦國內政的混亂到獻公告一段落。秦國兼併天下的大業於獻公時期啟動。其子孝公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深以為恥,效祖(穆公)法父(獻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國力大增,奠定了秦國兼併六國的政策和制度基礎。以後的歷代秦君,均以稱王為目標,秦惠文君在為君14年改稱為王,秦武王曾言:「寡人欲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88年自封為帝,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封禪泰山,巡行全國,刻石立碑。
秦國歷代的統治者對成為帝王充滿渴望,迫不及待,毫無顧慮,只求效率。秦孝公對商鞅提出的帝王霸強的四種不同方案只對強國之術感興趣。任用商鞅實行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改革,奠定秦國吞併天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農戰成為秦國政治的核心。
第二,軍功爵制的推行
爵位起於三代,西周統治者根據血緣親疏,軍功大小和部族勢力強弱等條件來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勝利果實,維護新的統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後便是世襲繼承。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征伐先後由諸侯、大夫、家臣而出。這些新興力量需要新制度調動社會資源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後,按軍功貢獻授爵日益代替世襲制,獎勵軍功成為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共同內容。
李悝在魏國變法,「食有勞而祿有功」,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絕減百吏之祿秩」,燕國有「公子無功不當封」的制度。秦國實行的軍功爵制最系統最具體最可操作,基本特徵如下:軍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級的一般條件是斬首一個。不同爵位佔有相應數量的土地、宅地、賦稅、奴隸,在公共活動中享有相應的飲食標準。
爵位還可以用來為自己或家人贖罪贖身等。這樣士兵一斬首一富貴(土地財富權利)三者形成了一個循環。秦國的軍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標準是士兵斬首的數量,佔有土地奴隸,獲得賞賜,贖罪贖身都和爵位有直接關聯。爵位成為富貴權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著在爵位上,而獲得爵位的唯一條件是斬首數量,這樣軍隊的戰爭熱情便被調動起來。秦國軍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備。
軍功爵制的目的是壟斷人們的改善政治經濟地位的手段,如果獲利多途,軍功爵制度的作用就會被消解。秦國在經濟上重農抑商,要想致富必須依賴土地,要獲得土地必須去上戰場上斬敵之首以換取爵位。
秦國建立了以十伍為單位的戶籍制度,實行連坐讓國民互相監督;焚燒詩書以愚昧國民。而齊國文化和商業發達,趙國盛行盜墓和娛樂業,秦國則不存在這些消解軍功爵製作用的問題。秦國的相關政策為軍功爵制構成堅實的支持,不會因其他的漏洞脫空。
第三,重農尚武華戎雜糅的民風
秦國地處西陲,本為遊牧之國,穆公稱霸西戎,增加了少數民族文化在秦國的成分。因此秦國的文化雜糅華戎。重農尚武,民風質樸彪悍。核心地區在並渭谷地,好稼穡植五穀,農業發達,民風樸質無華,不崇文禮。秦國版圖廣闊,很多地區戎狄之風濃厚。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以秦尚農好武樸質無華之民風,加之以嚴格的管理,形成驚人的組織力量。
荀子說:「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口,古之吏也。人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人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日: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關於其他各國風俗的大致情況,嚴耕望先生概括說:「齊國濱海,工商發達,政治無約束,其民活潑,較富厚,富知識。魯宋梁陳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穡桑麻為業,其民又深濡舊文化傳統,故節儉好蓄藏,惇厚重義多君子。衛及三晉地在太行東南,大河內外,居天下之中,四方交匯,民風不純。其舊風大抵剛武尚氣,輕於走險,趙衛尤甚。楚民輕剽,悍勇而伐韌性。」
由於民風不同,秉性各異,加之以不同的管理手段,便造成了各國軍隊戰鬥力的不同。其中秦國的民風對軍功爵制最為支持。從獲利致富的角度言,齊國靠工商魚鹽,趙國靠搶劫盜墓,賣藝王侯。魯宋梁陳地居河南大平原,以稼穡桑麻為業,其民又深濡舊文化傳統,故節儉好蓄藏,楚越南方氣候條件好,資源豐富,無凍餓之患。秦國重在農業和畜牧,農重土地,畜牧尚弓馬,商業不發達。
比較而言,除了秦國以外,其他國家獲得生存資料致富渠道較多,唯獨秦國只能依靠農業。只要秦國政府控制住土地的分配,也就控制了國民的生存問題。秦國實行軍功爵制,以斬首數量授予爵位,以爵位分配土地。秦國國民要想佔有土地致富必須去打仗,荀子說這是非鬥無由。而在其他國家除了鬥以外還有其他手段。
在習性上,齊國政治自由,文化發達,怯於公戰,魯宋尚儒,楚人缺乏韌性,趙人慷慨悲歌,很難有效地組織起來,在戰場殺敵斬首。而秦民質樸無華,重農尚勇,不尚文禮,追求現實利益。推行軍功爵制難度較小。秦國的軍功爵制既適合秦國重農尚武的民風,又壟斷了秦民致富的途徑,所以秦國人民將戰爭視為獲利之途,聞戰相賀,戰鬥熱情被大大激發。
苟子在比較了各國的制度後說:「秦人其生民郟口,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口,隱之以口,忸之以慶賞,酋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口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各國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是秦國,而強的根源在於秦國的制度創新,將戰爭簡化為斬首數量,將社會生活簡化為爵位,使斬首成為授爵的唯一條件。這樣秦國就被制度改造成一架動力十足便於駕駛的斬首機器,通過吞噬其他國家人民的生命實現了對全國的兼併。
二、秦國斬首統計表
關於秦國的斬首的材料主要在史記中,公開的出版物中只有梁玉繩先生根據史記作過統計,筆者依據中華書局出版十捲標點本《史記》作出完整的秦國斬首數量統計表如下(上頁圖)
上表囊括了在《史記》當中透露出的秦國斬首的所有信息,22個戰役斬首累計181萬人。據《史記六國年表》統計,秦國發動的戰役共有93次,由六國發動的戰爭有38次。
71次戰役沒有透露斬首數量。目前關於秦國斬首數量記載的制度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71次戰役不可能不斬首。由於秦斬首數量巨大,並使斬首制度化,魯仲連才說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裴因集解」引用了蜀漢文臣譙周的話:「秦用衛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皆以惡之也。」
《秦律封診式》中記載兩件事,一是士兵為爭奪首級而自相殘殺,另一個是秦國士兵割下陣亡戰友的頭顱以充戰功。這兩個案例為魯仲連和譙周的分析作了最有力的旁證。為增加斬首數量不惜自相殘殺和宰割陣亡戰友,足見秦國軍隊的斬首熱情。秦國在兼併戰爭中,斬首的實際數量遠遠超過可查的181萬,既不利於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為當時無數個家庭帶來難以彌補的身心痛苦。
秦國以武力吞六國,實現了對全國的佔領。為美化戰爭,使秦朝合法化,秦始皇將兼併戰爭描述成從戰亂的六國中解放人民的戰爭,並在各地的刻石大肆宣揚。琅琊石刻日:「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
據《史記六國年表》統計由秦國發動的戰爭有93次,六國平均每個國家發動戰爭6.3次;秦國在22次戰爭中斬首數量就達181萬。戰亂死亡本由秦國造成,秦始皇卻將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給社會造成的災難加到六國頭上以作為武裝兼併合法化的理由。先秦至漢初的人們普遍認為秦國是尚詐力棄禮義的虎狼之國,可見,秦始皇通過巡遊刻石美化自己的宣傳作用並不大。武帝以後,人們認可了大一統的皇權專制形式,因而對開此政局的秦國統一全國的真正原因和手段不再深究,而是以「馬上打、馬下守」的觀點肯定秦國武力兼併的合法性。
關於秦國統一的原因流行的觀點是:順應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願望,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將秦始皇的幾幅石刻所表達的思想和上面的觀點比較,就會發現流行的觀點是在按照秦始皇的思路理解問題,只不過是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劉澤華先生對此提出質疑(參見劉澤華先生的《中國王權主義》一書)。
如果沒有間諜活動配合下的戰爭和大規模的斬首,秦國兼併六國的過程可能極為漫長。認識到戰爭和斬首的作用,會使我們對秦國勝利原因的認識更接近歷史真實。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愚孝者百事不順 在 口訣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文作文秘笈★★★★★
《菜根譚》是國文作文引用名言錦句的絕佳
來源,因為它有濃厚的道德八股風格,又是
駢體文,題材又廣泛,很適合用來應對國文
作文常出的八股題目。
(主要也是國文老師通常很喜歡這種風格)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1.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2.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 風花雪月本閑,而擾攘者自冗。
3.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4.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
5.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 ,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6. 世態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
7.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8. 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
9.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
10.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11. 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芳。
12.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13.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 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14.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 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15. 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
16. 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17.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18.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19. 風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閑者操其權。
20.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21.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地之穢者多生物 ,水之清者常無魚 。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 ,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22.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23. 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笑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24. 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25.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26.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勢必潛消。
27.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28.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29.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30.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31.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是爛漫,便成惡境美。履盈滿者,宜思之。
32. 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生之感。
33. 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聞耳。
34.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35. 身不饑寒,天未曾負我;學無所獲,我何以對天。
36. 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
37. 神人之言微, 聖人之言簡, 賢人之言明, 眾人之言多, 小人之言妄。
38. 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末俗以繁華相尚,始覺冷淡處趣味彌長。
39.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40.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41.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42.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
43.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44.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 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
45.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暗昧處見光明世界。
46.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47.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生可行也。
48.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 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49. 言不可盡信,必揆諸理;事未可遽行,必問諸心。
50.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51. 人生不可安閑,有恆業,才足收放心 。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檢德。
52. 處世以忠厚人為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
53.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54. 用功於內者,必於外無所求;飾美於外者,必其中無所有。
55.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弟子求顯榮,不如教弟子立品行。
56.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弟立根基。
57. 學長者助人之道,識君子修己之功。
58.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59.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60. 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61.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62. 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規我之過者是也;何者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63.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64. 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65.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終能上人。
66. 何謂享福之才,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67. 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68. 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痴獃以防死。
69.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
70. 時光,濃淡相宜,人心,遠近相安。流年,長短皆逝。浮生,往來皆客。
71.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72.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
73. 以忍制己情,以恕制人情。
74. 志要高華,趣要淡泊
75.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
76.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77. 一失足為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78. 澹泊之士,必為穠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
79. 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
80. 人生待足何時足? 未老得閑始是閑。
81. 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 心中多少樂,只來種竹澆花。
82. 人生一世有三樂:開卷讀書,閉門修禪,一語濟世。士君子貧不能濟物,遇人迷障處,出一言點化之,亦為濟世濟人。
83. 少年人要心忙,忙則攝浮氣;老年人要心閑,閑則樂余年。
84. 人之交友,不出趣味兩字,有以趣勝者,有以味勝者。然寧饒於味,而無饒於趣。
85. 懶可卧,不可風;靜可坐,不可思;悶可對,不可獨;勞可酒,不可食;醉可睡,不可淫。
86. 能於熱處思冷,則一世不受凄涼;能於淡處求濃,則終身不落枯槁。
87. 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
88. 清閑無事,坐卧隨心,雖粗衣淡飯 ,但覺一塵不染.憂患纏身,煩憂奔忙,雖錦衣厚味,只覺萬狀苦愁。
89. 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語人,一笑不可輕假人。
90. 山居有四法:樹無形次,石無位置,屋無宏肆,心無機事。
91.貧賤之人,一無所有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92.人人愛睡,知其味者甚鮮;睡則雙眼一合,百事俱忘,肢體皆適,塵勞盡消,即黃粱南柯,特餘事已耳。靜修詩云:「書外論交睡最賢。」皆哉言也。
93.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94. 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享世間清福,未有過於此也。
95. 古之人,如陳玉石於市肆,瑕瑜不掩 。今之人,如貨古玩於時賈,真偽難知。
96. 說得一句好言,此懷庶幾才好; 攬了一分閑事,此身永不得閑。
97.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98. 人言天不禁人富貴,而禁人清閑,人自不閑耳。若能隨遇而安,不圖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閑之有?
99. 若想錢,而錢來,何故不想;若愁米,而米至,人固當愁。曉來依舊貧窮,夜來徒多煩惱。
100. 酒入舌出,舌出言失, 言失身棄,余以為棄身,不如棄酒。
愚孝者百事不順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四月一日,愚人節。
是張國榮的死忌。
也是劉霞的生日。
張國榮患了抑鬱症,選擇在愚人節,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躍而下。
劉霞患了抑鬱症,因為丈夫劉曉波,以言入罪,被關獄中;她本人,長期遭軟禁。
生存,就是抗爭。她深信,她們的愛情,比中共政權長久。
不必羡慕偉大愛情,情花,從來由淚水灌溉。
天若有情天亦老,從來銀漢隔雙星。
《從來銀漢隔雙星》黃偉民寫於2013年1月7日
劉曉波、劉霞兩夫妻的聖誕和新年,是怎樣過的?
一個在獄中,一個遭軟禁。
三十年前,如果兩人拿著八字,向你問命,問他們會有好的婚姻麼?而你,假設又能看到他們夫妻今日的磨難,你又會怎樣回答?
他們的是好姻緣,還是壞姻緣?
初學八字的時候,年過八十的老師,曾語重心長的說:
問命的人,一般都會關心,自己是否有一段好婚姻,問的容易,但答,就很艱難。兩情相悅,性格相和,並不一定有好的婚姻。
五十年夫妻,男的身體好,女的也要健康,否則,只是相愛,病床餵藥,這算是好婚姻麼?
健康好,還要經濟條件佳。貧賤夫妻百事哀,激情過後,生活就是柴米油鹽了。更好的愛情,都難敵生活的折磨。
金錢、身體都無問題,還要免於橫逆。中國人,命運隨風,無妄之災,比比皆是。長空折翼,浪裡行舟,愛情,可以增加淒美;婚姻,就只留下遺憾。
一切平順,還要看子女。有兒女,又要看他們健康愉快,懂孝順感恩。無兒女,又要看是否晚年孤寂。
男命又不能突然發富。
身弱發富,比劫當頭。比肩劫財,一定剋財。財星,就是妻子。丈夫發達,妻子災怏。或者橫財天降,但夫妻隔角。
身旺發富,財星臨門。財星,是妻子,也是女人。錢來了,女人也來了。天干見財,看得見的女人;地支見財,看不見的女人。正財,正正常常的女人,偏財,古古怪怪的女人。
反正,突然發達,無論男人身旺身弱,失意的,必然是妻子。
幾十年夫妻,窮唔得,富唔得,病又唔得,無子女是遺憾,有子女又要他健康快樂和孝順。
所以,問命的人,問有沒有幸福婚姻,都是想你恭維兩句,但好的婚姻,萬中無一,婚姻不美,則言出必中。
八字合婚,一般術者,先看年支。
地支六合,鼠配牛,虎配豬,兔配狗,龍配雞,蛇配猴,馬配羊。
合,就是吉;冲,就是凶。
鼠冲馬,牛冲羊,虎冲猴,兔冲雞,龍冲狗,蛇冲豬。
地支的六冲六合,看八字配婚,有它的依據,但不全面。
年支,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地支六合,表示這對男女的性格相合;地支六冲,表示兩人性格,南轅北轍。
問題是,性格相容,不一定相愛;急先鋒和慢郎中,往往可以吵鬧到白頭。
因此,術者往往看年支之餘,再看日支。
八字上,日支是夫妻宮,看婚姻狀況。
男命日支忌是比劫。因為,比肩劫財,必然剋財。財星是妻,所以,坊間稱這種男命為剋妻之命。
女命日支忌是傷食。因為,傷官食神,必然剋官。官星是夫,所以,坊間稱這種女命是剋夫之命。
男命日支最好坐傷食,因為傷食生財,是旺妻命。
女命日支最好坐財星,因為財能生官,因此是旺夫命。
此外,日支不能有冲,因為冲者去也。男命女命,都忌有冲。日支受冲,不能一婚終老。
日支又不能有刑,因為刑者,折磨也。刑在夫妻宮,雖不分手,但冷戰折磨,至死方休。
日支又不能有合,代表配偶的夫妻宮有合,即情不在宮,感情有外攀之象。
日支五行,又要看是吉是凶。吉是助力,凶是負累。
看完年支日支,再看日主的天干。
天干有五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合則有情。男女兩人合婚八字,能有合的,固然有情,但看合化之後的五行,對兩人的八字,是喜神還是忌神,喜神是吉,忌神是凶。
如甲木日主的男命,對著個己土日主的女命,不但相合,合而化土,丈夫對妻子,必然痛惜有加,如珠如寶。
但合化了土,土這個五行,對男命女命而言,是用神還是忌神?屬用神當然上上大吉;忌神,則可能情深緣淺了。
日主天干有合,也就有剋。
庚金剋甲木,辛金剋乙木,壬水剋丙火,癸水剋丁火。
男女兩命的日主,合是吉,剋則凶,不合不剋,則是無咎無譽。
男命日主的五行,是女命八字的用神,這個配婚,有利女方;女命日主的五行,是男命八字的用神,則有利男方。
雙方日主的五行,剛巧都是對方八字的用神,則是雙方有利的婚配了。
這些都是坊間術者,用來算八字合婚的標準,但我最重視的,還是男女兩命的大運,必須步伐一致。
性格可以不同,五行可以相逆,但夫妻得意失意的時間表,應該一致,方能稱為好姻緣。
五十年夫妻,不會一帆風順。懂八字的人,亦明白,大運吉凶,會次序輪替。好運,不外乎二、三十年,壞運,也不外乎二、三十年。好運走完,壞運會來,壞運完了,好運又至。花開花落,月圓月缺。
夫妻,應該是吉凶一致的。
男命,2013年開始行十年好運,理論上,女命,如果是夫妻,2013年打後的十年,也應該行運。不是最好,也不能差,這才合理。
如果兩支命放在眼前,同樣的十年,男行運,女失意;者,女的風雲際會,男的落拓江湖。這兩人會有好的婚姻嗎?
很多人重視命,但影響你的,往往的是運。
性格合,五行配,但運程步伐不一致,做成很多磨人怨偶。
一位女士問命。結婚二十年,有一兒一女,但夫妻兩人,同住一屋,已經沒有說話十年了。
兩人背境相似,屋邨長大,教育普通。大家在工廠相識,女是文員,男是司機。
階層一致,財政相近,背境學歷,都在同一世界。拍拖結婚,順理成章。
但生命的步伐不同。
女的由小文員,變小主管,然後是大主管。由小工廠轉大公司,再轉大集團。繼而出外談生意,歐洲美國的跑,大陸睇廠,南北的轉。
男的仍是司機。
女的當了主管,責任重了,眼界濶了,理解市場的威力,知道福利背後的可怕。男的仍是職業司機,仍是當年的眼界,鬧警察鬧政府鬧李嘉誠。
女的關心歐債危機,男的只知政府有錢唔派。
女的收入愈高,男的愈覺自卑。
漸漸女的負責所有家庭開銷,男的更覺家中無發言權。
女士說:
他從來無變,變的是自己。
她只是無法忍受,為何他可以從無進步。
由好姻緣變怨偶,只因行運步伐不一致。
沒有第三者,沒有飛來橫禍,沒有病痛纏身,經濟拾級而上,子女健康孝順,但就是婚姻不佳,相對無言。
相處五十年,婚姻由好變壞易,由壞轉好難。
古人合婚,皆因盲婚啞嫁,男女素未謀面,用八字吉凶作依據,攞點憑藉。今人自由戀愛,自己抉擇,尚要倚靠八字合婚,就絕對煩惱自尋了。
白頭到老,感情和暢的姻緣,萬中無一。所以,老師教落,真的要答,說一句:
婚姻有欠完美。
百發百中,問命者數十年後,都說你料事如神。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