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我們都是時間旅人》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0.10.17 - 2020.10.24...
愛 因 斯坦 哲學 在 我是老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你可能是「多重潛能者」嗎?要不要測測看?
在《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書中有一份測驗,包括以下20個問題,測試的結果可以用來作為了解自己是否有「多重潛能者」傾向的參考:
1. 你會因為好多種不同主題而感到滿腔熱忱、興奮莫名?
2. 你很難從兩種興趣當中選定一項?
3. 你會自己打斷自己,丟下未完成的工作,改做另一項?
4. 當你確實懂了某件事的作法,或者精通一項活動之後,會覺得無聊,想要嘗試新事物?
5. 你從小就對於「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有很多答案?
6. 朋友及同事會來找你詢問各種事情,甚至超越你的職掌領域,而他們很欣賞你能把看似不相關的主題連結在一起的能力?
7. 你想出點子後,寧願授權出去或者另外雇人,讓別人把點子落實?
8. 你曾經形容自己是「18般武藝,樣樣通、樣樣鬆」,或是「半瓶水」?
9. 書店或圖書館在你眼中像是糖果店,每一個角落都陳列著充滿吸引力的事物?
10. 你很難回答「未來5年內打算做什麼」這個問題?
11. 朋友曾建議你去參加益智問答節目,因為你「對什麼都知道一點」?
12. 別人說過他們喜歡和你交談,因為你對他們的計畫或活動都表現出熱忱?
13. 你對於傳統的時間管理法與組織經營方式,例如,長程計畫或詳細的行程規劃,抱持懷疑態度?
14. 你上大學時,選擇了跨領域的學科或者雙主修?
15. 你在大學時,專攻某一特定項目,但畢業後又進入其他新領域?
16. 你在工作上展現出能力、甚至大獲成功後,曾覺得寧可做點別的事,雖然你還不確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17. 某件事持續做一兩年後,你會心癢,想改做其他事情?
18. 家人或朋友曾經建議你,「應該定下來,在一個領域闖出名號,不要一直轉換跑道」?
20. 你不信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因為你「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A,也「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B,又「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C……。
這20個問題只要回答9次以上的「是」,就屬於「多重潛能者」(順帶一提。上述測驗,我有17個問題答「是」)
而在另一本書《沒定性是種優勢》有提到,由於「多重潛能者」的多元性與變動性,自然不會只有一種工作模式。根據其多元領域是「同步進行」(同時做多種不同的是)或「依序發生」(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一陣子,之後再換其他領域),以及其多元發展的領域不同以及個人對「穩定度」的偏好程度高低,可以歸納出四種模式:
1. 集體擁抱模式:
擁有一份多面向的工作或事業,可以同時有多個身份或頭銜,且工作在不同領域中切換。例如像是導演,可能同時會有不同專長共同發揮的空間。
2. 斜槓模式:
同時擁有兩份或多份兼職或事業,會用固定的頻率在這些工作項目間切換。
3. 「愛因斯坦」模式:
擁有一份可以完全支持生活上財務所需的全職工作或事業,但同時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追求其他熱衷的事物(會這樣命名,是因為愛因斯坦在發展「狹義相對論」時,正職其實是專利局的職員。)
4. 浴火鳳凰模式:
在某一個產業領域待了幾個月或幾年之後,放下既有的成果,轉而投入新領域重新開展新的事業。
《沒定性是種優勢》裡提到,大多數人對於「多重潛能者」這種沒有固定模式、無法預期與掌控、不符合既有職涯發展價值觀的做法仍沒有太高的接受度,因此「多重潛能者」會在三個領域碰到難題:
1. 工作:如何發展出讓「多重潛能者」可以優游自在的工作與謀生模式?
2. 生產力:如何一心多用?如何在必要時保持專注?
3. 自尊:如何克服不安全感、罪惡感,面對可能有的外界批評,以及害怕自己終其一生無法被肯定,甚至懷疑自己不夠優秀。
《沒定性是種優勢》也提醒「多重潛能者」要能分辨「期望的終點」與「只是倦怠、排拒」間的分別:有時候壓力會造成排拒感,讓你誤以為事情該結束了,要能夠察覺自己是處在「還應該要堅持一下」的狀態是「多重潛能者」避免一事無成必須有的判斷力。
#老查隨意讀
愛 因 斯坦 哲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人類歷史,有哪句口號改變世界?「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香港出了可媲美柏拉圖、蘇格拉底、孔子、甘地、林肯、海明威、愛因斯坦……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
愛 因 斯坦 哲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我們都是時間旅人》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0.10.17 - 2020.10.24
👏感謝 時報 的熱情贈書
-
「如果有誰選擇二路之一繼續前行,越走越遠,你以為這兩條路會永遠背道而馳嗎?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尼采
-
本集關鍵字:
#熵 #熱力學第二定律 #馬克士威精靈 #電子對湮滅 #單電子宇宙 #塊狀宇宙 #愛因斯坦 #相對論 #薩托方塊 #胡賽爾 #時間意識 #霍金 #時間簡史 #祖父悖論 #佛洛依德 #海德格 #尼采 #永恆回歸 #異星入境 #盧米埃兄弟
-
參考電影:
1896《拆牆》
1962《去年在馬倫巴》
1997《迴路殺手》
2006《全面啟動》
2016《異星入境》
2017《星際效應》
參考資料:
Davies, Paul
1996, About Time: Einstein's Unfinished Revolution.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Deleuze, Gilles
2016,《尼采與哲學》,河南大學出版
Freud, Sigmund
2017,《文明與缺憾》,商務出版
Gleick, James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
Hawking, Stephen
2012,《圖解時間簡史》,大塊文化
Heidegger, Martin
2002,《存在與時間》,桂冠出版
Husserl, Edmund
2009,《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商務印書館
Nietzsche, Friedrich
2014,《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大家出版
Rovelli, Carlo
2017, The Order of Time
中譯本,2019,《時間的秩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Analysis of Tenet: Philosophy of Time Inversion
愛 因 斯坦 哲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愛 因 斯坦 哲學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人愛旅行,不用多說。不過有多愛?在肺炎蔓延時仍然去旅行是否恰當?當我腦袋仍然交戰時,打開Facebook,在各國封關、港人滯留的新聞下面,留言幾乎一面倒責罵港人「抵死」、「去得旅行預咗啦」。幾個星期前,有航空公司用$88優惠賣機票,港人熱議應否預購年中機票;誰料,病情急轉直下,大家就風向一轉。究竟風險評估錯誤去旅行,滯留海外是否「抵死」?我想不通,決定將問題帶上「好青年荼毒室」討論。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女嫁穆斯林】瞞家人拍拖4年信埋伊斯蘭教 為巴基斯坦老公學煮咖喱:佢話我Rubbish!(果籽) (https://youtu.be/xT3rvyE00eY)
【東方昇與狗】沒養狗的愛心狗奴 花約萬元醫治流浪狗:牠有病你不會丟下牠 (果籽)(https://youtu.be/RpvKaDArWrc)
【平貴PK戰 】$980北極冰水vs $15法國礦泉水 品水師試唔試得出?(果籽) (https://youtu.be/u7mmj7LOnZY)
【魚肉燒賣比拼】 點心顧問盲試六大叮叮魚肉燒賣 冠軍有魚香味又彈牙 最差一陣麵粉味連咬開都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QsF59sHD3Wk)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果籽 #好青年荼毒室 #機票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