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過這本書。而這封信要和你介紹的《廣度》,恰恰提出了和《異類》針鋒相對的觀點。
簡單來說,《異類》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刻意練習」、成為專才的重要性;而《廣度》這本書就如它的標題所言,更強調「廣度」在成長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觀點,談一談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愛潑斯坦為什麼反對「深度」?
先簡單介紹一下《異類》和《廣度》兩本書各自的主要觀點。《異類》一書中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廣度》主要針對前兩個,我們就重點談兩本書有交集的地方。
先來看《異類》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環境和起步的時間很重要。你生對了時代,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甚至你生對了月份,一開始比同年級同學大了幾個月,容易成為孩子王,後來就更有可能成為領袖。《異類》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什麼事情要做好,需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
針對這兩個觀點,《廣度》這本書又是怎麼說的呢?
《廣度》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早期優勢或者說早期的刻苦練習對於長期發展來講幫助不大。《廣度》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它的副標題,講在這個專業化的世界中,通才更能夠取勝。
簡而言之,《異類》強調起跑線上的優勢,一開始佔優,後面就越發展越好;而且強調人要投入大量練習,成為專業化的人才。《廣度》則認為,早期優勢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比起專業化,現在的世界更需要的是通才。
《異類》的觀點你應該很熟悉了,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主流觀點。這封信我們介紹《廣度》,就稍微展開看一下《廣度》的作者愛潑斯坦是怎麼論述他的意見的。愛潑斯坦從四個角度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愛潑斯坦把世界上的事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規則明確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打高爾夫球、做銷售、編程序,成功的標準非常清晰。在這些事情上,一萬小時定律是成立的。
但是還有第二類事,就是大量規則不明確的事情,比如創業。我在之前的信中講過,成為億萬富翁比登上珠峰更難,因為後者目標清晰,訓練方式固定,而前者沒有可以遵循的通用標準。愛潑斯坦認為,對於這樣的事,就算投入大量時間練會了一個單一技能,意義也不大。愛潑斯坦還特別提醒,要警惕那種「因為自己手裡有了一個錘子,因此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方式。
其次,愛潑斯坦講專業人士的判斷未必就更可靠。有的專業人士過於相信自己的訓練和固有的方法,結果有時候表現甚至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比如對股票的預測,對選舉結果的預測等等。
愛潑斯坦還舉了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說一項研究發現,每年心臟病專家聚集起來開年會的時間段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會降低。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心臟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做手術,而手術本身有風險,因此手術總量減少帶來了患者死亡數量的減少。換句話說,有些患者不做手術可能還能活過這段時間,結果因為做手術反而喪命了。這個統計結果提示,專家的判斷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第三,愛潑斯坦認為,方向比毅力更重要。愛潑斯坦也承認毅力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堅持、永不言退,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卻未必是美德。
愛潑斯坦講,世界上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你怎麼知道自己選的路就是對的呢?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越有毅力可能越糟糕。
《廣度》這本書講了許多改變人生道路而成功的名人故事。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梵高。梵高年輕時做過牧師、傳教士、店員、藝術品交易員,對每份工作梵高都做得很認真,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直到接近三十歲,梵高才開始學習繪畫,並且迷上繪畫藝術。我們知道,最終他是作為畫家而流芳百世的。
最後,愛潑斯坦還舉出了很多實際案例,說明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只懂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廣泛涉獵的通才。這樣的例子你肯定也能想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愛潑斯坦提出結論:面對複雜問題、特別是沒有明確衡量標準的問題時,廣度比深度更有用。人要懂得放棄和退讓,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後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時間,但可能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反而省了時間。每一次拓寬人生道路的嘗試,只要處理得好,都會成為人生的閱歷,並不白走。愛潑斯坦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講喬布斯當年旁聽的一門書法課,後來對他設計麥金托什電腦和其他產品發揮了作用,因為喬布斯對藝術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門課。
要廣度還是要深度?
介紹完愛潑斯坦的觀點,問題來了:我們該信誰的呢?是《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的刻意練習、成為專才,還是愛潑斯坦說的多加嘗試、追求廣度?兩位作者都舉出了很多現實案例支持自己的觀點。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兩人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也可以並行不悖。
但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更加實際。比如你剛下班,接下來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選擇,因為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如何選擇呢?其實還是要回到理性的分析上來,而不是聽信任何現成的答案。
我常常講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就想一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按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這自然不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類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種人通常是天才,比如達芬奇、牛頓、愛迪生、喬布斯,還有用數學建模來進行投資的文藝復興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等等。不過,這類人的數量在世界上可能連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我們雖然能講出不少這樣的名字,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聚光燈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看看身邊,這樣的人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當然,如果把要求放低一點,只說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人,可能還是能找到一些的。
再看第三類人,有深度,沒有廣度。這種人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或許我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和第三類反過來,有廣度,沒有深度,這樣的人也比較多。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類人我們不用考慮;第二類人雖然你我都很嚮往,但很難成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在第三類和第四類中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要成為第三類或第四類,哪一種對你比較容易?此外,第三類和第四類人,在生活中哪一種相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答案是第三類,也就是比起有廣度沒深度的人,還是有深度、但廣度有所欠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贊成愛潑斯坦的看法呢?並非如此。我專門和你分享這本書,正是因為雖然愛潑斯坦和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仍然給了我很有益的啓發和提醒。他提醒我們,做事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注意看方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要嘗試各種新東西。實際上,愛潑斯坦講的「廣度」也不是蜻蜓點水、多而不精,他也談到了在保持一顆開放心靈的同時,我們也要選擇某個領域往深里走。
怎麼讀書才能為我所用?
最後,借著《廣度》這本書,再和你談一下讀書這件事。我們在閱讀他人想法和接受他人經驗的時候,有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當那些想法和經驗特別符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會非常順暢、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們。
有的人讀了《異類》這本書,聽到了一萬小時定律,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為自己簡單低水平的重復工作找到了理由;被其他人問起來,就抬出一萬小時定律當藉口。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讀了《廣度》這本書,就為自己不能在一條路上深入找到了藉口,說自己是要成為通才。很多人說是讀書,只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而已。
實際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觀點,既不應該輕易接受,也不應當直接拒絕。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書,往往能給我們有益的啓發。
比如有人覺得一萬小時定律很有道理,但自己試了好像不靈,就不知所措了。這時你讀到《廣度》這本書,就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比如只有對於可以清楚衡量、可以明確追蹤進步的目標,一萬小時定律才有效。這樣一來,兩本書中看似不同的觀點就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而且要讀不同的書。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觀點都符合你的心意,而在於它能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視角,啓發你的思考。因此,即使我不完全贊同《廣度》的觀點,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小結
如果你自己讀這本書,也要記住我們讀它的目的是接受它的啓發,而不是聽了那些遙遠的故事就放棄努力。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廣度,更欠缺的還是毅力。成為通才並沒有錯,但更多人只是把「成為通才」當成了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對於格拉德威爾和愛潑斯坦的觀點是如此,對於我的觀點,也是如此。我的結論應當是啓發你思考的材料,而不應該直接成為你的結論。瞭解了這兩本書,你更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審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進步道路。」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翔嵐#鋼鐵花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短ターン #トリスタン崔斯坦 #御主戰 防劇透,大略翻譯請往下看。 遊戲自帶,隊長專屬bgm。 ▲23節-2 落於下風的凱妮絲趕緊跟基利什塔利亞喊道:「快把『那個』拿出來啊!你曾經打敗我的『那個』啊!」 隊長還有心情調侃她說:「嗯?哪個?難道是在海岸你見到的『那個』…」 凱妮絲:「你...
愛 因 斯坦 天才 努力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到底是誰炸喀布爾機場的
在這週三以上、週末未滿的星期四,
最適合來介紹新的恐怖組織啦。(到底關聯?)
我們週一提到,
上週末攻擊喀布爾機場,造成上百人死亡的恐怖組織,
其實是ISIS的一個分支,叫ISIS-K。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比塔利班還兇殘的恐怖組織。
但同一時間,也看看他和塔利班到底什麼關係、
美國對塔利班別再包庇恐怖組織的要求,到底有沒有可能。
.
#誕生
「對塔利班不滿的人
來ISIS吧,這裡有你要的」
2014年9月,一個人偷偷潛近巴基斯坦,
會面了巴基斯坦當地的武裝份子,也就是巴基斯坦塔利班。
原來,他是ISIS派來的。
他是來聆聽一群對塔利班不滿的人的怨言,
並提供他們一個更激進的選項。
在他離開之後,
ISIS的傳單、旗幟和宣傳品開始在巴基斯坦發送。
這些小東西上頭寫著:「所有穆斯林都要效忠ISIS領袖巴格達迪。」
.
2015年1月,Islamic State Khorasan成立,
又稱為ISIS-K,中文是「呼羅珊伊斯蘭國」。
.
ISIS-K開始在阿富汗擴張。
名字中的「呼羅珊」指的是一個古地名,
包含整個阿富汗,以及部分的巴基斯坦。
會取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巴格達迪把這個分支視為走向全球的擴張。
希望ISIS一路往東邊延伸,超過中亞更棒。
這就是ISIS-K被賦予的使命。
所以當塔利班只是專注於將阿富汗打造為他們心中的伊斯蘭國家時,
ISIS-K放眼的是更大的目標:
「建立一個橫跨中東和亞洲的伊斯蘭哈里發國。」
.
#不怕死最大
ISIS-K是怎麼壯大的呢?
如何從六個不滿塔利班的小群體,
一路擴張成超過2,000人的恐怖組織呢?
兩個方法,#ISIS的支持,以及 #高調襲擊。
.
既然是ISIS全盛時期延伸出來的子公司,
母公司肯定是要給予大力支持的吧。
ISIS在呼羅珊區域提供數十萬美元,甚至更多,
讓ISIS-K可以建立一些區域網絡,吸收更多激進的戰士們。
但花再多錢都比不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攻擊來的有宣傳效果。
比起低調攻佔各省分的塔利班,
ISIS-K更偏好明目張膽的高調襲擊。
而且,襲擊平民最有效果。
今年5月,ISIS-K攻擊了喀布爾一所女子學校,有85人死亡。
去年8月,他們攻擊了一個監獄,造成29人死亡。
在更早之前,去年5月,
我們新聞寫到阿富汗有個婦幼醫院遭到恐怖攻擊。
答對了,也是ISIS-K幹的。
沒錯,連對婦幼醫院都可以痛下毒手,
這就是ISIS-K的風格。
他們透過攻擊所有人,達到「恐嚇」的效果。
.
有個駐軍在伊拉克的美國海豹突擊隊成員這樣形容ISIS-K:
「與蓋達組織作戰很難,因為他們真的很想戰鬥;
但打擊ISIS-K更難,因為他們真的很想死。」
.
#競爭
有一點要特別強調,
ISIS-K和塔利班是競爭關係。
他們之間沒有愛,
畢竟他們倆個各自想成立的國家就不一樣,
有種各自努力,看誰會贏的較量感。
但塔利班和美國和談,又讓美軍撤走所有人,
這就踩到ISIS-K的底線了。
而這就是上周五喀布爾機場自殺攻擊的起源。
我們那時候說,爆炸案造成169人死亡,
其中美軍佔13人,
但更多的是阿富汗平民,超過150人。
這就是典型的ISIS-K,
高調襲擊,無視平民。
.
然而,上週末我也提出一個未經證實的猜測。
因為爆炸案發生時,塔利班並沒有第一時間譴責ISIS-K,
反而說是因為外國勢力一直不走,才有這些恐怖攻擊。
當下我其實是猜的,就只是覺得聽起來真的很像。
結果我昨天在讀聯合國安理會的6月份報告,
有一段話這樣寫:
「塔利班和ISIS-K這兩個組織均有默契地認為,
雙方都會從某些聯合行動中受益。
所以當有恐怖襲擊時,
塔利班會否認某些襲擊,
而ISIS-K卻聲稱對這些襲擊負責。」
喔喔喔喔!
是不是!我就說吧!
因為塔利班說那些話就真的很像是串通好的啊!
所以啊,這就證實了,
就算是再遙遠的國家、再陌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人性永遠都是一樣的。
大家真的不要以為國際局勢很難懂、各國關係很複雜。
沒有,國與國之間的愛恨情仇,
其實就跟我們生活上和其他人的相處一樣,
那麼的充滿人性,那麼的樸實無華。
只要稍微用一點八點檔劇情的邏輯去推敲,
你也可以成為國際關係小天才的。
.
---我是工商線---
阿如果想要更輕鬆有趣的方式成為國際關係小天才
這裡有本好香好美的國際觀察曆
跟讀一整年,國際開天眼
好物,不買嗎。
https://bit.ly/3kevH87
本文參考資料放於官網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902-isis-k/
愛 因 斯坦 天才 努力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天才」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能在一些領域出類拔萃?不論在運動、音樂或科學上有了不起的貢獻,這樣的人常被視為「天才」,如莫札特和愛因斯坦。
但是根據對各領域卓越人才的研究,這些人的偉大成就其實源於 #多年致力奉獻 與 #勤奮努力。
研究更進一步發現,我們認為的舉世天才,腦部各區域的頻繁溝通就是他們大腦的特點,但這種溝通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透過 #學習 發展出來的。即使是愛因斯坦,也是因為擁抱挫折、長時間堅持、好奇、不怕犯錯,拒絕有關才能與天賦的成見而成就了他的一生。
史丹佛大學數學教育系教授 裘.波勒:「一個人之所以能力卓越,並非基因使然。而是大腦會不斷連結、變化,就像肌肉,經過鍛鍊就能成長。」
➤以最新腦科學推動學習革命
《#大腦解鎖》https://bookzone.pros.is/3mgezw
➤延伸閱讀
愛因斯坦的大腦真的異於常人嗎?
https://bookzone.pros.is/3je9r8
#天下文化 #相信閱讀
愛 因 斯坦 天才 努力 在 翔嵐#鋼鐵花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最短ターン #トリスタン崔斯坦 #御主戰
防劇透,大略翻譯請往下看。
遊戲自帶,隊長專屬bgm。
▲23節-2
落於下風的凱妮絲趕緊跟基利什塔利亞喊道:「快把『那個』拿出來啊!你曾經打敗我的『那個』啊!」
隊長還有心情調侃她說:「嗯?哪個?難道是在海岸你見到的『那個』…」
凱妮絲:「你腦筋秀逗了嗎!大隕石啦!就是你最拿手的大隕石啊!」
(連結先前這對主從的回憶殺整個快笑死…隊長真的很愛玩www)
接著空想樹終於開花了,異星神降臨之刻已經來臨,AE三使徒之一蘆屋道滿顯得超嗨,迦勒底一方無能咆哮,道滿狂嘲諷的情況下,隊長突然潑「自己人」一盆冷水。
他對道滿說空想樹是完成了,但是異星神不會在這裡降臨,要他看看空想樹裡頭有什麼。
道滿那臉錯愕+WTF的表情笑到我了(喂)然後才發現樹幹裡藏著一個超~巨大的東西。
道滿馬上在那邊哇哇叫說基爾什你在幹什麼呀基爾什!這是什麼非法佔據!裡頭到底是啥小!?
隊長不疾不徐的解釋那是他第三騎從者,希臘神話中支撐世界的巨人神靈阿特拉斯。
(阿特拉斯院的起源就是這名巨人神靈。)
隊長表示我的確遵照跟異星神的契約準備好降臨的溫床,但是也不是要恢復汎人類史。
他想做的事情就是讓這個異聞帶成為現在已經白紙化的地球新的歷史。
(也就是卡多克先前調查的,不是人理編篡,而是人理創造的方法。)
汎人類史的世界已經讓人類遠離神代、遠離神秘,所以魔術師們才代代都追求著根源。
那麼這個異聞帶已經是神代,也就是不需要再追求根源了。
隊長的目的是讓所有人類都成為神,打破不平等的侷限。(意指無論是壽命機能等等都上升到更高的智慧體境界。)
他認為人類是會努力的生命體,一定可以開創新的時代。
隊長打算以空想樹囤積的能量讓這個世界取代汎人類史,術式的方法是以他自己為中心,讓所有人都能夠蛻變成更高次元的存在。
但是位於術式中心的他,不會有任何改變,也就是說他將成為最後一名人類。
讓巨人阿特拉斯佔據空想樹,就是不讓異星神降臨於此,且將成熟的空想樹成果奪取過來,讓人理重生。
道滿聽了超火大「你這個二重背叛者!」立即就想把隊長給巴死,不過凱妮絲怎會給他機會,兩騎就開始戰到天邊去了。
在潛艇裡的現任所長聽了只覺得這未免也太天馬行空了吧!?
說到底這怎麼可能作到呢?然後巴啦巴啦說了一堆之後…
小文西馬上出來打臉了,儀器觀測到周遭的環境的確正如基利什塔利亞所說在變化,而且是明確的照他所說的計畫在蛻變。
第五真說要素逐漸提昇,人類的「器」「智」等會提昇到與英靈相同,和他所說的「成神」的確是真的。
(這就是凡人與天才的思想差距嗎)
隊長問了迦勒底一行人,他剛才解釋的,我方能夠接受嗎?
雖然連老福一時間都沒辯過隊長,但是藤丸卻仍然拒絕了,自己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
因為認為隊長的作法其實本質上與異星神並沒有什麼兩樣。
(這個問題很有趣,並不是說站對面一定是錯的,光是討論這個東西也許可以很哲學的花很長時間討論。)
既然兩邊決意已定,隊長也不會妥協,因為這是他畢生中就算豁出性命、苟延殘喘也要達到的理想。
所以地球的未來如何決定…就來決鬥吧!Draw!
(下回待續)
愛 因 斯坦 天才 努力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比利時九歲神童西蒙,智商高達 145,4 歲開始上小學,6 歲讀中學,只用 1 年半就完成 6 年中學課程,8 歲高中畢業,大學念的還是歐洲頂尖的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結果竟然要退學了!從資優生變成中輟生,難道神童變成凡人了嗎?
其實退學的理由呢,是因為家長跟校方對西蒙的畢業日期談不攏!校方日前告知西蒙的父母,西蒙還有很多個考試還沒完成,建議明年中畢業比較好,但西蒙的父母堅持在西蒙 10 歲生日以前,也就是 12 月 26 號以前,完成所有課程,因為他們收到了一所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的錄取通知,如果現在西蒙沒有如期畢業,就沒辦法去唸博士。因此就立刻幫兒子辦理退學手續,還安排他直接往美國一所大學,直接攻讀博士!
不過校方卻認為,西蒙的天賦很好,但希望做家長的不要給 9 歲孩子太大壓力,要趕在 10 歲生日以前完成課業,同時還要發展洞察力、創造力和分析批判能力,這是不切實際的事,結果西蒙的爸爸氣到在 IG 張貼跟校方的信件內容,大大的打上 Liar! Liar! Pants on fire! 嗆學校是個詐騙集團。
但神童也是人,人的成長包含身體成長、心理成長、認知成長,雖然可以體諒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但『神童教育』背後,就是家長的焦慮,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神童的天賦,所以不惜重金讓孩子更早地接受跟年齡不相符的知識,這樣的神童教育基本都是為了完成父母自己的夢想。
而且現在檯面上看到的都是校方跟父母的角力,幾乎沒聽到過西蒙本人的想法,雖然爸媽出來發言很合理,因為小孩如果在媒體前曝光,很可能會遭受霸凌,而且現在孩子監護人是爸媽,但家長到底可以介入小孩教育到什麼程度?西蒙是不是『被父母代言』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就是把學校所學忘完剩下的東西。』家庭教育的第一準則是不要讓期待成為一種枷鎖,決定社會的改變,不是去期望孩子的未來,反而是身為家長的改變。
台灣之前就有位,智商 160 的少年,凱孝虎,他14 歲拿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學位,原打算繼續攻讀網路安全碩士,但因為受到 NASA 網羅,所以決定先暫停學業,進入NASA。不過凱孝虎自己非常痛恨被叫『天才』,反而覺得自己是『地才』,因為他認為他一切的成就都是後天的努力跟教育養成,而他的父母也一致認同,認為『天才』二字對孩子太沉重,希望用『天資優異』取代『天才』的稱號。這些神童們可能還是在教育環境和文化氛圍層面出現差異,導致『同途殊歸』。
《紐約時報》也曾研究發現,『神童』長大後很少能成為那些能改變世界的天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他們缺乏創新性,因為他們總是一味想贏得家長的認可和老師的表揚。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神童們只是先天條件好,但起跑快並不意味著能跑遠,但在平凡跟不凡之間,做出最好的選擇,應該讓他們自己決定。
你對比利時神童有什麼想法?快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