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出任務!】
任務第六站:美國工藝釀造研討會(Craft Brewers Conference)
又來西方取經了。當完評審當學生,既是學生也是唐僧!
美國工藝釀造研討會,與美國啤酒大展(BrewExpo America)是世界啤酒盃(World Beer Cup)評審結束之後,頒獎典禮之前的重頭戲之一。今年,我將聚焦於七場釀造科技項目,並將研討會內容重點即時分享給大家。這七堂課將包括:
〈第一堂課:易飲型啤酒在釀造時的風味與平衡問題〉
〈第二堂課:酒廠裡的酵母管理、擴培、回收、處理與保存〉
〈第三堂課:啤酒風味穩定與品質風險管理〉
〈第四堂課:乾投酒花與啤酒風味的穩定〉
〈第五堂課:萜烯與果酯——運用辛香草蔬與水果釀造各式IPA〉
〈第六堂課:破除謠言與迷思——煮沸鍋添酸的科學分析〉
〈第七堂課:麥芽風味地圖——從大麥品種、種植地區到感官分析方法〉
* * * * * * * *
〈第七堂課:麥芽風味地圖——從大麥品種、種植地區到感官分析方法〉
這堂課是由三個講者共同主持。Cassie POIRIER任職於麥芽廠技術部門,專攻感官品評;Andrea STANLEY是另一座麥芽廠的製麥師;Lindsay BARR是一座啤酒廠的感官品評顧問。這三個人物在2014-2015年間,展開一項「替麥芽原物料品評創造描述詞彙」的計畫,今天這堂課,就是說明整個計畫歷程與成果——〈基礎麥芽風味地圖〉。
三位講者分別從自己的背景,談論麥芽品評的意義。對於製麥者來說,建立麥芽品評的共通語言,可以建立麥芽生產商與啤酒釀造者之間的溝通橋樑,而且也可以針對顧客需求,創造品質穩定的特製麥芽。此外,當麥芽生產者能夠準確描述不同品種大麥與大麥種植區的風味差異,便能夠創造需求,扶持在地農民。至於啤酒生產者,則可以藉由這項研究成果,作為麥芽品質控管、產品研發,甚至行銷的工具。
從這場演講當中,我發現,創造麥芽品評語彙的過程,也反映了後現代跨界思維的重要性。跨領域的合作、跨學科的整合,是創新能量的泉源。麥芽生產者與啤酒釀造者合作,啤酒品飲專業與麥芽品評彼此借鏡,篩選品評語彙、建立語彙系統,全都需要語言學與統計學專業。
如果對「基礎麥芽風味地圖」(Base Malt Flavor Map)有興趣,可以參考:
https://store.draughtlab.com/collections/flavor-maps/products/malt-flavor-map
如果對王鵬獨創的後現代品飲學有興趣,別轉台,我下次會再來詳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