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妍良語的生活隨筆】-28 關於金錢(一)
人到底該如何改變自己呢?
今天,我想跟你談談這個問題。
有句話說:「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實不完全正確。
當我數年前領悟了一個道理:
人很容易被世俗的各種成就迷惑了雙眼,
老是把別人的成就套用在自己身上,
企圖刻出一模一樣的模板,
想成為他人的途中也迷失了自己。
當時我也有這個困擾,
人都想往那些閃閃發亮的人事物
靠攏,就像圍繞燈光的蛾
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不過,在我理解「以終為始」這個概念後,
我才了解真正的目標設定法,
應該是從死後希望別人怎麼看你去定位。
(有什麼可以比得上死亡後的心願,
還要更真實的呢?)
當時我設了10個10年目標,
一年挑戰一個
(其實是11個,無所謂啦)
接下來的幾年人生,
我有了不再飄移的人生方向,
不再重複更換目標,即使短期看不到成果,
也覺得堅持的很有意義,
身心過得非常滋潤。
我在挑戰這些十年目標的時候,
好幾次摧毀原有的觀念、習慣、生活方式
重建能達到目標的思考方式。
之前我略微提過挑戰鐵人三項和背日文、當上插畫師做了什麼樣的自我改造。
這次我想跟你分享,
我為了達到其中一個,
我認為是最難的10年目標
「10年賺到一千萬的資產」
這幾年做了什麼樣的改變。
#10年賺到一千萬的資產
如果說有的10年目標花一年就可以達成,
我想「10年賺到一千萬的資產」
大概要花上10年吧?
當我要實施這件事,
我就驚覺,若是以現在的思考方式努力,
十年後是絕對到達不了這個目標的。
#我必須連根拔掉原有窮人的金錢觀
#置換成富有人士的金錢觀和行動力
#找出能夠賺到1千萬的方法
#提升賺錢技巧並做出行動
這篇文章將著重分享如何從窮人的觀念,
置換成富有人士的金錢觀和行動力。
當我長期把書本的知識
用在自我改造上,
我發現人類每次想要改變自己,
卻常常失敗告終,
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缺乏意志力。
自我改造牽涉的範圍更廣,
最粗淺的思考,
以為靠著「意志力」和「努力」
一直拼一直做,持之以恆就可以達到目標
(但是歹誌並沒有想的我們那麼簡單)
的確某些人天生就擁有強大的意志力,
但沒什麼意志力的人在世上也皆有的事。
我也是缺乏意志力,
只有3分鐘熱度的人。
但是也因此尋找
「3分鐘熱度也能夠持之以恆」的辦法
我找到比意志力更強大的力量。
#比意志力更強大的力量
人的許多部位有各自分離的自我意識,
並且各自控制。
像是身體習慣記憶、大腦表意識、潛意識區域
還有我摸最少的超意識。
我記得應該還有其他幾種,
不過我想不起來,而且也沒有涉獵
那塊目前是我碰不到的地方,
因此我只談談自己比較熟悉的
「身體習慣記憶、大腦表意識、潛意識區」
三個部份。
只要能讓各自運作的意識,
都統合成同一個方向
即使是自認沒有意志力的人
也可以順利的前進想要的目標。
反之,純粹只靠意志力前進的人,
在自我改造的過程中,反而會遇到許多
「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
#為什麼你存不了錢
通往致富最根本的做法是
「能把錢存下來」
不管你多會賺錢,不能存下來花掉
終究是徒勞而功。
但是每個人的存錢力不大一樣,
到底差在哪裡呢?
你有沒有發現,
當你的存款累積到一定金額時
就會覺得自己的帳戶
「好像挺多錢的」
就開始想要買點東西、去旅遊吃喝玩樂之類,
讓存款降至某個水位,
就會覺得好像要在努力賺錢。
#影響存款能力背後運作的潛意識模組
這個行為除了理財觀念的問題以外,
還有更深一層的潛意識「金錢藍圖」的問題。
就像你的水庫只能容得下30萬,
那麼超過這個金額,
就會在表意識自動升起一個
「我最近想要買點什麼」的感覺。
當反覆進行消費產生了愉悅感
就會逐漸被身體所記住,
形成習慣鍊。
變成努力賺錢存錢-》存款超出一定水位-》身體想起了消費、去旅遊的愉悅感-》依水位制定相應的花費或旅遊行程-》存款水位降低-》重新努力賺錢存錢的循環
如果沒有刻意打斷這樣的消費習慣,
就會跟著自己一輩子。
#有沒有感覺到一股毛骨悚然
也就是說,我如果沒有升級自己的
「金錢藍圖」到1千萬的等級,
我彷彿已經遇見自己的未來,
在累積資產的途中,我就會忽然多出
「很多需要購買或花費的項目」
因為我操控不了這個金額,
我從來沒有擁有這麼多錢,
那些以前想買卻不能買的東西,
一一解鎖,呼喚我去擁有它們。
就像許多忽然中了樂透頭獎的得主,
國外有許多案例是他們會把它花光,
甚至背債。
但是你看那些企業家,
他們擁有了上億的身價,存款也非常驚人,
資產管理也是百萬千萬流進流出
就沒看過他們把錢花光是不是?
#這邊敗家子類型的我們先略過不討論
錢存到固定金額就會消費的人,
並沒有事先設定自己的金錢藍圖
到可以容納這個金額,
知道該如何合理的使用它們,
而不是被它們控制。
人一旦擁有的金錢超過自己可以接受的數量,
下意識就會失去理智由情感主宰。
#投資致富的路線
我發現富有的人,必有的習慣
除了存錢以外,一定有做資產上的配置
經營粉專的4年來,
我經由閱讀了解金錢的本質和投資心態
有關的書籍,更甚投資操作的技巧。
當我去接觸投資大師的心態
和預先了解巨額的資金漲跌下,
會產生什麼樣心理恐慌、
判斷失誤...等等。
經過這樣的預習,
我讓自己在投資上擁有比常人
更強的理性去面對下跌時的恐慌,
也讓我的資產緩慢卻穩定的成長。
我希望到百萬為止,
可以維持同樣勝率高的做法。
但是還不夠,
為了拉高自己的金錢藍圖到千萬等級,
我再度挖掘自己的潛意識,
和銀快老師對談無數次、試過催眠
挖出一堆金錢上的深層恐懼。
在最近的 #我們讀書會 完結後,
我又有了新發現,
當我發現別人口中的我
和自我認知的形象有巨大落差時,
我忽然驚覺
自己就算了解一堆富有的人思考習慣,
把可能會有的漏財狀況補好,
把現有的存款打造成被動收入
但卻在主動收入上面不停卡關...
是因為我的潛意識
把金錢的定義跟自我價值綁在一起。
而我偏偏,對自己的自我價值低落到
一個不行...
我面臨2個選擇:
🔸拉高對自己的評價
🔸把金錢跟別的正向價值綁在一起。
那麼,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未完待續)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
#金錢觀念
#金錢藍圖
#十年目標
感覺統合定義 在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什麼是成功?]
曾經,帶領一個活動。
請參與者寫下:自己擁有的成功是什麼?
聰明的學生們,立即舉手提問:
「請問什麼是成功?」
問題本身,隱含著另一個問題:
「什麼是成功?」
該次活動不是一個很嚴肅的場合,也不會計分,甚至不一定需要讓任何人知悉自己所寫下的答案,這些提問透露了幾個現象。
第一,想要精準的回答問題,亦有可能是擔心寫了不合乎題目的答案,主要是連結到害怕犯錯,屬於較想答出正確答案的類型。
第二,心中有直覺的答案,卻在回答的當下,被意識和經驗影響作答意願,意識從害怕過渡到了擔心,擔心所想與他人不同、擔心被指責,屬於擔心自身經驗與人不一樣的類型。
第三,對於成功有至少二種或數種定義,因此在心中已有至少二種或數種的答案,不確定此刻應以哪一個答案作答,屬於想給出回應,但不想給出全部答案或真實想法的類型。
可以在資訊不足的大題目中,寫下答案的人。
通常具備有「假設」或「自行定義」等能力,而且不怕犯錯。
可以假設提問者為什麼提出此問題,從而給出一種或多種可能性的答案,簡單的思維方式如下,假設問的是課業上的成功,我有什麼?假設問的是事業上的成功,我有什麼?假設問的是興趣上的成功,我有什麼?藉由假設來縮小範圍,給出自己認為比較貼近的回應。
假設,其實是包含了與人交流的意願,先設想了提問者的思考,再作出相應的回饋,由此來找到雙方互動的基礎,就有機會討論、延伸。
願意試著假設的人,其實也同時假設了自己不明白對方,但是願意承擔就自己是以有限的經驗、理解和想像力去建立溝通的橋樑。
另一種人,他們能夠自行定義問題,可以憑藉著自身對於成功的理解來答題,很可能平時就有思考的習慣,對萬事萬物多半有自己的見解、看法,對於過去的各種經驗有較為清晰的標準與歸屬,所以可以快速的類推出較符合所謂的成功的項目。
提出問題,並不是得到答案,或比較誰誰誰的成功或失敗。
重要的是,連同提問者與參與人在一起思考。
開始意識到,對於回應「所謂的成功」裡面隱藏了什麼?
如果隱藏了害怕,有沒有可能也同時否定了自己覺得做得很對、做得很好,並且對自己很滿意的經驗?
如果隱藏了擔心,是不是也同時在抗拒自己的獨特性、過去的經歷與價值觀,那些屬於自己的信念,甚至可能是自己的信仰?
如果隱藏了數種答案,會不會有可能為了安全而以太多種姿態、裝份和模式活著?是否有可能過度的耗費有限的資源,只為了安全?
如果,撇除了害怕、擔心和數種答案。
或許,成功是建立在獨一無二的生命之中,覺得自己很對、做得很好的經驗,甚至是演變為很快樂的回憶,以特定的行為會讓自己感覺到滿足、愉悅等正向感受,它成為一種信念與價值,並且逐漸的統合而成為你的本身。
好的,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是對的?很好是什麼意思?
那麼,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滿足,什麼是愉悅?
又或許,反過來說,確信自己做得很對、做得很好,擁有很多快樂的回憶,時常感覺到滿足、愉悅、合一的人,你會說他擁有成功嗎?
我不知道答案。
這應當也只是成功的一種可能性而已。
感覺統合定義 在 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更細心留意孩子的需求】
最近讓大家拳頭很硬的消息就是男孩上柔道課被摔成重傷的新聞,其實那天早上徐老師在諮詢才正和媽媽聊到慎選才藝課這件事,沒想到我下午就看到這令人無比痛心的事件,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今天在臉書看到有人轉傳柔道招生簡章,上面斗大寫著一行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我想問:
⚠️如何定義過動傾向?
⚠️過動孩子都適合上這堂課?
⚠️教練或老師是否受過相關訓練?
先不談過動兒的診斷部分,當一個孩子表現出靜不下來很像過動的「行為」,你可曾想過背後可能原因有哪些?
1. 長期睡眠不足以致於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 過度敏感讓孩子無法接收處理環境中視/聽/觸覺等感官刺激,以至於無法靜坐。
3. 感覺統合失調讓孩子必須靠不停的動來維持警醒狀態。
4. 皮膚或鼻子過敏以致於孩子要動來動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5. 缺乏學習動機以至於跑來跑去逃避學習。
6. 自小缺乏肢體活動機會以至於孩子必須不停的動來滿足大腦對各種感覺刺激的需求。
7. 動來動去才能吸引大人或其他孩子的關注。
8. 指令配合及服從度低以至於只想動來動去或做自己想做的事。
9. 衝動控制尚未成熟以至於想到什麼就立刻去做,無法考量當下是否合適。
10. 自小未被引導要坐下來並完成一件事之後才能離開,孩子自由習慣了當然無法維持靜坐不動。
上面是我隨手列出孩子動來動去靜不下來的10個可能原因,相對應的解決方法超過二十種,絕對不會是一招解決所有孩子的各種情況,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得先找到孩子的問題所在,才能用正確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的確,運動或動態才藝課是我在諮詢中很常給的建議,只是針對不同孩子的發展和特質,我會和家長討論以求找出最適合的運動建議,假使家長真的無法陪孩子運動,找到合適的動態才藝課是很好的方法,但老師是否具備兒童發展相關概念是我們要思考的地方。
照片是我和 #旅人足球俱樂部 合作,針對教練進行了專業知能研習講座,幫助教練們提升對不同特質孩子的認知,也學習更多引導各類型孩子的重點原則,很慶幸台中有這群認真有心的幼兒足球教練。
我相信如此的異業合作不僅能幫助各領域老師解決更多的教學問題,還能提供台灣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真心盼望台灣有更多人願意改變,讓自己成為越來越好的大人~~~
#量身打造的專業研習
#給孩子最好的不如給孩子需要的
#祈禱別再有孩子受到傷害
感覺統合定義 在 合記書局台大店。公館- 本周之星!!<Part2> #感覺統合 的推薦與評價
<Part2> #感覺統合:理論與實務(第三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 是說明感覺統合及學習,第二部分是定義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第三部則是介入指南。 ... <看更多>
感覺統合定義 在 感覺統合是什麼?四分鐘快速了解!|Northstar腦思達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觸覺#聽覺#視覺#前庭覺#本體覺到底 感覺統合 是什麼呢?到底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腦思達用四分鐘幫你快速了解 感統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