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
綠色生產 循環經濟
關於瓢蟲與魔菇的故事…
您有多久沒有在田野間看到顏色這麼鮮豔、又可愛的
小瓢蟲了呢?
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人口急速增加,
糧食壓力隨之而來,
高生產效率的慣行農法成為主流。
長期下來其實對我們的生態環境、土壤、
水資源造成一定的負擔,
「草生菇•菇養畜產」是魔菇部落的生產理念。
我們期許用最綠色的方式來栽種我們的蕈菇。
基於這個理念,
我們使用禾本科作物像是狼尾草來取代木屑培養基,
而狼尾草的栽種,不需要任何農藥,
我們採用對生態環境及土地友善的耕作方法,
讓他自然生長,
讓生態系統逐漸平衡後自然就會減少害蟲的侵略,
無須再使用過量的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等有可能傷害環境的物質,
還給我們的地球一個永續生存的機會。
我們吃菇•愛健康•更愛地球 !!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
「慣行 耕作」的推薦目錄: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魔菇部落生態休閒農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化學肥料與除草劑。 而相較於自然農法,我們該如何稱乎有 ... 的評價
- 關於慣行 耕作 在 【友善農業】大林農地好生態|以自然農法復育田園棲地(我們 ... 的評價
慣行 耕作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土地溫柔 酸性紅土搖身成為土壤小宇宙】
紅土森林小宇宙 農場土壤pH值是低達4.4的強酸性,卻可以種出山茼蒿、鴨兒芹(山芹菜)、羽衣甘藍、萵苣、四季豆等適合pH值介於5.5至7的葉菜、豆類,靠的不是什麼神奇肥料,而是農場主人對土地的溫柔。
共同創辦人之一許湘宜是樸門認證教師,鑽研再生式農業、作物群落設計。小宇宙農場遍布的花卉,吸引各種蜂類、蠅類及土壤動物,建構多樣化的生態食物鏈,就能避免農業害蟲過於強勢。想讓酸性紅土適合農耕,一般會用石灰改良,但石灰可能殺傷土壤微生物,因此許湘宜連石灰也不用,反而是利用堆肥、堆肥茶培養微生物,希望透過有益微生物群改善土質。
不同於慣行耕作一次只種單一作物,農場中每塊菜畦都會同時種植多種作物,刻意混種是為了讓土壤生態更多樣化。混種模式下,不同作物輪流收成,土壤養分卻不會失衡耗竭;已有研究認為,善用混種間作可提升農地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
另一位共同創辦人王毓豐指出,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調查,現今人們所吃的蔬菜的營養成分,相較於1950年代,最低者只剩下約5分之1,就是因為土壤劣化,加上耕作只以化肥提供作物氮磷鉀等必要生長元素所致。作物的養分可以更多元,健康的土壤才能讓作物營養不失衡,難怪有人誇讚這裡的蔬菜「是我吃過地表能量最強的食物」!
#友善耕作 #混種間作 #土壤生物 #生態平衡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1977
慣行 耕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ttps://unews.nccu.edu.tw/unews/%E9%9D%92%E8%BE%B2%E5%A4%A2%E6%94%8F%E6%98%AF%E5%81%87%EF%BC%9F%E3%80%80%E8%BF%94%E9%84%89%E5%B0%91%E5%B9%B4%E4%BB%94%E5%9C%A8%E7%94%B0%E9%96%93%E7%9A%84%E7%94%A2%E9%8A%B7%E5%9B%B0%E5%A2%83/
這篇不錯,可以先把這篇看完,我點出裡面幾個我覺得值得評論的橋段。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班畢業的劉育昌,眼睛閃閃發亮地講起他的「青農夢」,他對於有機農業的憧憬,來自大學的課堂。當時,教授甩著畢業學長種植的有機葡萄,直接摘一顆放進嘴裡,說:「這才是真正的農產品。」劉育昌聽完教授的話,當下熱血沸騰,想要種出同樣令人安心的農產品。
現在青農以小農居多,其中有高比例選擇有機耕作,卻仍在摸索生存之道。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6年,全台耕地面積約79萬公頃,有機農田卻佔不到1%面積,在農業中只屬極少數,相對地,銷售通路也面臨不夠完善的困境。
一般的農產品就不令人心安嗎?要有機才令人心安這是一種很弔詭的說詞,看到新聞內容講的教授在說有機葡萄才是真正的農產品,這我真的不禁為現在的農學教育擔憂了起來。
台灣要有機生產不是不能,而是困難,國外在推有機有些地方的氣候就很適應,要有機管理也沒多困難,我看過一些國外農場的管理沒有拿有機只是因為人家有用化學肥增產,至於施藥因為太麻煩還有需要跟通路溝通的部分,乾脆不用藥。
但台灣不是這種環境,台灣氣候熱、濕度高、氣候穩定度低,自然衍生出許多的病蟲害,在有機管理上更加的困難。
我認識一些經營穩定的有機農民,例如交Costco有機火龍果、交通路有機空心菜、有機九層塔的農民,過去都是慣行的農民。
這些成功的農民都是由於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的精進,逐漸達到減藥、不用藥、有機,慢慢精進生產技術的途徑,而不是一開始就投入有機。
新農直接投入有機生產就像剛離開新手村就直闖魔王的迷宮一樣。
非農相關轉農當然是很辛苦且艱辛的路,之前農委會喊出10年30000青年返農,我就覺得很好笑,其實在多數的農產業缺的不是農民,而是農工,不是沒有人願意投下去生產種植,而是缺少農工來從事農務工作。
持續輔導青年轉農,完全不會解決缺少農工的問題,新進從農者也因為規模跟缺農工,多數經營的品項都很相似,借個幾百萬小夫妻搭個溫網室開始種小黃瓜、小番茄、哈密瓜、甜瓜、短期葉菜等。
有部分成功的案例作為標靶人物宣傳,但多數都是經營失敗的悲慘從農之旅。
一般人不會知道這些,但每一個閒置的溫室正述說著經營者的苦痛。
慣行 耕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變心靈思考的方式,仍努力面對挑戰並省思過往,期待風雨過後,能回歸熟悉的日常。
「偶然人間」展覽以人生旅行的角度,以陶偶創作帶領觀者感受在變動的時代之下,體會人與環境的密不可分,相信我們所經歷的人生風景,都會帶領我們,往微笑以對的日常邁進。
(一)與土共生
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山林與海是島民賴以維生的寶庫,人們在島嶼上熱切地交談、生活、工作、書寫,感受土地與人帶來的溫暖,在臺灣豐饒的自然環境中,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環境與社會。
隨著人類發展,環境被破壞,產生各種廢棄物及汙染,生物種類的減少及滅絕,人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偶爾也不免挫敗於調整及適應環境之間。藝術家利用源於自然的陶土,創作傳遞環境關懷的陶偶作品,營造藝術、人性與自然的完美對話。
(二)偶發人生
面對生命中的偶發事件,以及對社會事件的反應,產生各種驚訝、恐懼及焦慮的情緒,也同時在歷程中獲得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對人生現況有更多選擇、彈性。
本區藝術家之陶偶創作,表現出探索自身對生命面臨巨大挑戰的解讀與思索,同時充滿對人性的思辨。
同時回應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們的消費習慣與工作模式改變。面對全球動盪的狀態,以及未知的將來,人類努力戰勝恐懼、焦慮的社會氛圍。
(三)回應當下
為了應對偶發事件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調整計畫、適應環境,同時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偶發事件同時是人生的轉機,意識到生命其實有無限可能,嘗試不同的道路也可能遇見美好風景。
藝術家透過形塑陶偶找尋自我及嘗試安放自身的位置,透過創作與自我對話,同時將情緒挹注於作品中。
(四)重返日常
在經歷人生變動及創傷後,我們期盼的環境與生活,是什麼樣貌呢?回顧生命,偶發事件像是一個觸發點,把過往的點滴串起,推動後面的旅程。本區藝術家作品充滿療傷的巨大力量,在赤裸的自我樣貌中,與生命中歷歷在目的創傷和解。直到能夠欣賞生命的各種樣貌,了解生命中所經歷的,都將成為養份,帶領我們往美好的日常邁進。
粉絲頁: 吳宗彥Link-yen
粉絲頁: 心藝十三生活創藝/手作陶製 木頭雕刻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慣行 耕作 在 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花蓮免費景點】花蓮新社梯田,花蓮IG熱門打卡景點,欣賞海天一線之美。全台最大的階梯式梯田。在美麗東海岸,曖曖內含光。
-
#花蓮免費景點 #花蓮新社梯田 #新社梯田
-
新社梯田一年四季風情皆不同,任何時候來都能留下美照。還有知名的傑克與魔豆童話造型的盪鞦韆超好拍!
聽說~收耕前是大多數人最喜歡的畫面,稻穗粒粒飽滿的在陽光下,隨著海風搖擺,漫步在田埂間,遙望遠方的海岸山脈與深邃太平洋,洗滌塵世的喧囂,聆聽海哭的聲音。
逗弄可愛的含羞草,臉上露出淘氣笑容。喜歡這樣的鄉下平靜氛圍。
-
從宜蘭南遷的噶瑪蘭人,到花蓮豐濱鄉建造新聚落,因而村落名為新社,在噶瑪蘭語新社是「萬物養生之地」。在宜蘭習慣耕作的居民仍念念不忘稻米的滋味,於是在臨海台地上開闢梯田、種植稻米,成為現在稻田連接著海的特殊景象,又稱之為海稻米梯田。
一年一收的新社海梯田為全台最大的林海梯田;梯田背倚海岸山脈,毗鄰海岸,遙望地平線可見其呈鋸齒狀朝海邁進,稻田一端建有木棧步道,遊客們可以沿著步道散步賞景。
-
地點:新社梯田
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台11線約43.5k處
※6月及11月是稻子結穗期
※請尊重農民,勿踐踏梯田
※請勿丟棄垃圾
營業時間:24H (周一至周日)
【自行開車建議】
台11線→65K處
【大眾運輸建議】
搭乘花蓮客運→「新社」站下車
-
-
-
【就是愛美食-宜蘭花蓮台東】
山度空間,平日免門票。打卡秘境+無敵海景
https://youtu.be/vBod_7FPixI
白楊步道、白楊瀑布、水濂洞
https://youtu.be/sfwWif5VqzI
親不知子海上古道,全台最美的天空步道
https://youtu.be/AzlSGjbIv9k
崇德瑩農場 X 台版紐西蘭!
https://youtu.be/t3UXDd5pmp0
Mr Sam山姆先生咖啡館
https://youtu.be/PawYClYeh30
花蓮最美貨櫃星巴克!
https://youtu.be/VhC4vEBfOj0
蘇花公路最美星巴克
https://youtu.be/dki7ESRdEdI
2020花蓮海浪聲音
https://youtu.be/EKNJ7FT8Clg
=
❤ 艾蛙的社群 / 歡迎追蹤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iwa_hu/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iwa.vs.dollar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AiwaHualwa1919
My Blog:http://alwa1919.pixnet.net/blog
Website:https://www.aiwamkt.com/
❤ 歡迎合作洽詢 ❤
alwa1919@gmail.com

慣行 耕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以前的日本使用的噗通廁所,味道會刺得人眼睛發疼。
日本最古老的廁所是何時形成?
以前可以和馬同住屋簷下,但廁所卻在屋外?
廁所女神是美女,而且還有專屬神符,千萬別亂貼!
公共廁所太華麗,讓人誤認為時尚咖啡館!
如果有豬在下面等著吃人的排泄物,這樣還能順利上廁所嗎?
原以為不足掛齒的排泄空間,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人類生活與文化發展
在日本,從繩文時代的遺跡中挖掘出糞石(大便形成的化石),可以推斷出當時的人將靠近生活場所的貝塚或垃圾場附近,當作排泄場所。當時人口密度低,若是讓大自然進行分解作用,並不會引起環境污染,但是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很可能在共同的默契下,將某個特定地點當作排泄場所,也就是決定了廁所的位置。
奈良時代,開始使用「廁」字作為便所的名字。「廁」字源自於「川屋」的說法,目前最具說服力。一般認為,搭建在河上的「屋」,即是指「棧橋式廁所」。平安時代的畫卷《餓鬼草紙》裡,描繪男女老幼正在大小解時,有伺便餓鬼群聚其間的情景。
之後再經歷室町時代、江戶時代、到現代,人口越來越多,排泄物的量也越大,並隨著處理技術的發展,或許已經讓人很難想像古早時代的廁所,以及古人方便的方式。
這本書除了介紹廁所的歷史、構造的演變之外,還有每個時代饒富趣味的便所知識。例如江戶時代,排泄物可以賣錢;在河川上航行的「用船」,功能就在運送屎尿;在世界各地都已十分普及的衛生紙,人們也都養成用紙擦拭屁股的習慣。但是,還是有某些地方用紙以外的物品擦拭屁股,而且仍有用手擦屁股的人;日本能將日本浴廁文化推廣到全世界的原因;下水道建設、馬桶普及,卻間接使耕作的土地缺乏養分,而容易地力枯竭;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連自己的味道都無法忍受,竟然是馬桶誕生的重要關鍵人物……
與每個人大大相關的小小空間,蘊藏了超乎想像的世界。
作者簡介:屎尿.下水研究會
隨著淨化槽和下水道的普及,抽取、處理水肥等工作範圍日漸縮減,一群有志之士有感於廁所、糞尿相關歷史和技術成果很可能逐漸遭人淡忘,因而於一九九八年成立了屎尿.下水研究會,後來歸屬於(NPO)日本下水文化研究會。現在會員達二十名,其中包含馬桶的設計者、糞便處理研究者、下水道與清掃業務的行政人員、紙類研究者、教育相關人員、衛生紙相關業者、顧問等。

慣行 耕作 在 【友善農業】大林農地好生態|以自然農法復育田園棲地(我們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西部農地因為長期使用 慣行 農法,以及圳溝水泥化問題,已經讓農地上的自然生態漸漸消失 ... 4K views 2 months ago #自然農法 # 慣行 農法 #友善 耕作. ... <看更多>
慣行 耕作 在 化學肥料與除草劑。 而相較於自然農法,我們該如何稱乎有 ... 的推薦與評價
這就是我們「合理化耕作」標籤的由來,歡迎大家來嘗嘗昊恩製作完全無添加的當季水果乾。 希望友善街賣變成慣行街賣的人生百味:http://doyouaflavor.tw/ | Facebook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