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看過抗憂鬱的藥物上面的副作用解著「可能會增加自殺意念」、「失眠」而感到很困惑嗎?(欸,不是,我來求助就是為了要減少這些東西呀,這麼不減反增呢?)
人類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對於藥物的作用跟了解也正在進展當中。根據我的了解(如果有錯也請不吝指正我),只要研究過程當中,人體試驗曾經有發生過的副作用,基本上都要寫在仿單上面,就算發生的機率超級低也是要寫。換句話說,可能10000000個憂鬱症的病人裡面只有一個用藥後(相較於雙盲對照組),自殺、失眠的風險增加,就必須寫上去。可是,身為病人的我們看到了,還是會有困惑、害怕的感覺——我一向運氣那麼「好」,命運多舛,會不會我就是那一個衰鬼?甚至有些人會「期待」自己就是那一個人,這樣就可以一了百了了⋯⋯一次吞很多顆會怎麼樣呢?可是吃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承認」自己是憂鬱症患者了?
關於憂鬱症的書籍很多,憂鬱症患者自傳的書籍也很多,但這一本是少數我看到,從阻抗(resistance)到接納(acceptance)每一個歷程都寫得很清楚的作品。
大多數的人在得知自己獲得憂鬱症的時候,都會面臨下面一些過程:
● 否認:我這樣算憂鬱症嗎?應該不算吧?
● 困惑:為什麼是我?
● 關於治療的種種疑問:要去諮商嗎?要看醫生嗎?要吃藥嗎?吃藥會有副作用嗎?一開始吃藥之後會不會就停不下來?需要一輩子吃藥?會不會有藥物上癮的狀況?
● 污名化與標籤:走進精神科/身心科診所,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是神經病?家人、伴侶、朋友、小孩、公司同事會怎麼看待我?
● 無奈放棄:無奈地接受治療,或者是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還是求助,但一開始看不到狀況好轉,很容易氣餒。
● 擔憂恐懼:日子比較晴朗的時候,心情好一點,但有些時候又會心情不好,從此之後變得不安,過得還不錯的時候就會害怕自己什麼時候會掉下去⋯⋯
● 對於未來的無望感:會不會自己一輩子就要這樣子下去了?會不會永遠都不會好了?
其中,我覺得作者在描寫「關於治療的種種疑問」特別深刻,例如有一些藥物在副作用的地方會寫出非常驚人的內容「可能會引起自殺意念」、「可能造成憂鬱/焦慮」、「性慾增加或減少」等等,會讓服用的人很困惑,怎麼感覺好像不吃比較好?事實上,據我所知,副作用的規定其實是只要在研究上面出現過的症狀都依照規定必須列到裡面;換句話說,仿單上面寫的副作用是「可能發生但是不一定會發生」,對於某些人來說會有這些症狀,對某些人來說不會有,而且許多副作用出現的機率非常低。儘管如此,你依然可以想像,當你的狀況已經很糟糕的時候,還看到自己吃的藥上面的副作用寫「可能導致焦慮」,這樣的感覺有多不舒服。
#生病以後的自我概念
上面談到的種種過程,其實在這本書裡面都有詳盡的描述,跟許多正面勸導的書籍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裡面也寫了很多作者的OS,包含一開始對於治療的不信任,對於其他人眼光的在意、還有對於自己是憂鬱症患者身分的厭惡等等。如果你本身也是憂鬱症患者就會知道,這些本身和憂鬱症的症狀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卻都是在你被確診憂鬱症之後,會接二連三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坊間許多的書籍會談憂鬱症相關的症狀、以及這些症狀要如何面對和因應,但很少談到「與憂鬱症相關的自我概念」會如何隨著時間變化,例如:
● 生病之後,我還是我嗎?
● 我的家人和朋友可以接受憂鬱症的我嗎?
● 我的人生難道就只能夠這樣了嗎?
● 我的工作、生活會不會就此一蹶不振?
可是隨著病程的推進,治療的介入,這些自我概念相關的事件,也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就像這本書的作者金正源,一開始非常抗拒憂鬱症患者的身分,但後來慢慢可以跟「憂鬱症」當朋友,透過正念、身邊朋友伴侶的支持、還有穩定的服藥,慢慢找回生活的正軌。
#就算下雨還是能夠等待天晴
對我來說,憂鬱症患者最辛苦的部分並不在於症狀本身,而在於 #失去對於未來的盼望 。當你無法想像往後的日子是否每一天都會過得如此悲慘,這種很無力的感覺,會讓你每一天都覺得舉步維艱。就好像外面下著滂沱大雨,而且這輩子雨都不會停一樣。
有些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些方法,來安頓自己的身心,例如書裡面的作者常嘗試使用寫作、記錄自己的情緒分數,甚至因為用藥沒有辦法喝葡萄酒,所以用葡萄汁取代,倒倒高腳玻璃杯裡面,搖晃葡萄汁來想像自己正在啜飲葡萄酒,這些一個又一個過度的、替代的、甚至輾過憂鬱的方法,我相信都是許多在病情當中掙扎的大家,勉強涉水求生的方式。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有一種不孤單、有人和你一樣、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辛苦的同感。
我相當喜歡這本書,它把生病的人對於標籤、用藥、還有整個歷程的改變,從抗拒接受治療,但慢慢接受和憂鬱症一起相處,人際關係的轉變、對身邊的人猜疑等等,描寫得非常淋漓盡致,刻劃得很好。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或者是你自己就是憂鬱症患者,也正在面臨和它「打仗」當中,那麼這本書雖然不能夠讓你很快地接受自己的「身分」和「標籤」,但或許是陪伴你走過這條路的好朋友。
#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
#憂鬱症 #憂鬱 #憂鬱症日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214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0的網紅大象中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個檔案 功能有3項 1. 訓練各種因病 常會跌倒的老人 少跌幾次 2.訓練你家看護 少一點職災 富含技巧的訓練老人走路 3.訓練在看檔案的你 能提早個幾十年 變成跌倒絕緣體 老人跌倒的可怖 是 能走路的時候 不敢起來走路 能走路的但跌過的老人 被子女限制後 想正常練習都難 照現在 老人走路...
憂鬱症 吞 藥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接觸到毒不是家庭的關係,當時的動機只有兩個:一個叫做好奇,一個叫做逞強。20幾歲的時候,台灣開始流行去藥頭夜店、pub、舞廳,年輕氣盛想嘗試看看聲色場所到底長什麼樣子?
哇,很多年輕人聚在一起、喝酒啊、跳舞啊、狂歡啊,可是久而久之就發現,怎麼大家都在使用藥物?但那時候不覺得那是毒品,別人會說那是助興,是一種在跳舞時幫你達到快樂的藥物。
那什麼叫做逞強?當一群朋友站在你旁邊都在使用,你不用就會被笑是膽小鬼,認為你不夠勇敢、是卒仔。我就被這樣的語言激,激到後來我就說「好啊,我不是卒仔啊,我敢啊」,就在當下使用愷他命(Ketamine,又稱K他命)。
但是使用完以後,那感覺非常痛苦,就像暈車乘以100倍。頭暈目炫,噁心、天旋地轉的感覺,眼睛沒有辦法對焦。後來在好奇心的強力驅使下,心裡有很大的聲音說:再試試看、再試試看啦!於是去找藥頭。
那藥頭聽到有人要跟他請教這類事情當然是傾囊相授,就開始教我:「誒,你要使用搖頭丸,再使用愷他命。」所以我就吞下生命第一顆搖頭丸。那是2003年左右,我24歲。
【憂「青少年對毒品去了戒心」,藥物濫用年輕化!】
■以為可調可控,兩年後才驚覺自己成癮
搖頭丸是一種興奮劑,再搭配使用K他命,那一瞬間彷彿就像陷入一種迷幻的空間感裡。那為什麼這個快感讓我著迷?
很多人認為藥物濫用成癮者應該是在一個破碎的、沒有支持系統的家庭,甚至是一個不健全的家庭當中;但我出生在一個(世俗標準中)很正常的家庭,爸爸媽媽的教育非常嚴謹,像是孝順父母啊、對人客氣啊、有禮貌啊,這些都是基本的教導。
坦白說,我從小到大在幸福家庭長大,我的物質沒有任何缺乏,再加上我的人際關係不錯,從小到大就倍受擁戴,比如說,那時死亡車禍很多,我的父母親怕我騎摩托車,就買轎車給我;當時的我認為,成熟的表現就是要去涉及大人在做的事,一種同齡者沒有辦法感受的快感。
嘗到那快感之後,我就陷在裡面。從那天開始我的人生180度轉變,再也不喜歡跟人有人際關係,也不喜歡去追尋什麼穿衣服、名牌包、手機、去好餐廳吃飯,我都不喜歡。我每天開始用錢去追求別人沒有的快感,久而久之就成癮了。
每一個毒品成癮的人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是否施用,但這是一個很失敗也很恐怖的想法。坦白說,我施用了一、兩年之後我才明白我成癮了。
頭一、兩年,我的人際關係沒有變,因為我隱藏得很好,沒人知道我使用毒品,我也不去舞廳夜店了,每天在家房間就隨時在吸。後來有一次,剛好長期販賣毒品給我的人出去短期旅行,我一直狂打電話給他,說我要K他命,那時候我們講術語啦,我說我要褲(Khoo,台語),褲就是K,搖頭丸就叫衣(Sann,台語),所以我們常說的術語就是:「我要一些Sann跟Khoo」。
光是這樣子,我找了他兩天,我發現我整個人是情緒暴躁,無法入睡、無法正常生活欸。我就說慘了,我發現我真的上癮了,我怎麼變成這樣子?[1]
■藥物濫用年輕化
2019年我國通報藥物濫用個案共3萬6563人次,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其次為國初中。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推估全國約有20.4萬人曾經用過非法藥物,其中首次濫用藥物年齡以20歲到29歲最多。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吳敏華表示,藥物濫用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超過九成,首次濫用藥物年齡為20歲到29歲連續五年居冠,占45%;其次為30歲到39歲,占24.9%;19歲以下居三,占20.9%。
而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許多新興毒品也包裝成即溶咖啡、糖果等亮麗造型。像是繽紛的彩虹菸,摻有K他命、搖頭丸粉及卡西酮類物質成分;使用K他命後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以及欣快的神離感,但易產生噁心嘔吐、身體感官失衡等症狀,長期濫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造成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2]。
■新冠肺炎後台灣大麻案件暴增?
台灣高等檢察署(2021)發布毒情分析報告,近期查獲大麻案件數、株數增多,恐成吸毒主流;另新興毒品持續氾濫,施用者多為青少年,且摻有多種毒品的咖啡包和笑氣一同使用,有致死可能。
高檢署指出,司法機關查獲大麻案件數、大麻株數均增長,未因新冠肺炎減緩,來自美加地區夾藏大麻類毒品案件持續上升,去年創下歷史紀錄,今年到目前為止也查獲四千株大麻,不容輕忽。
高檢署說,大麻毒品來源多元,取得管道便利及風險性低,案件持續暴增,未來是否會改變國內毒品施用習慣,取代安非他命地位,會持續觀察及時發布預警[3]。
■研究:呼麻(吸食大麻)者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
雖然有人主張大麻成癮與危害性低,吸食死亡人口比酗酒少,還可治療憂鬱症等藥理作用,但實證研究顯示,短期施用有幻覺、心搏過速、妄想等症狀,長期則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失去方向感、躁動等危害,因此大部分國家都拒絕合法化。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簡稱NIDA)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吸食大麻者產生輕生念頭的可能性為一般人的五倍。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近日對28萬名18至35歲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吸食大麻者與輕生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未吸食大麻的人約有3%有輕生念頭,非每日吸食大麻的人比例為7%,每日吸食大麻的人中則高達9%。而女性產生輕生念頭、輕生計劃和輕生企圖的風險遠高於男性[4]。
■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醒家長,隨著暑假到來,青少年因為長時間不在校園,接觸的人與環境就比較複雜,家長更要多費心思留意孩童社交環境,防範於未然,避免家中青少年有接觸到毒品的機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說,如果青少年染上毒癮,初期有哪些症狀,讓我們也來瞭解,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協助他們戒除。初期吸食毒品徵兆如下:
1、易怒或有情緒化的行為,過分的要求隱私權。
2、容易因為小事而衝突,迴避問題和眼神閃躲。
3、目光呆滯、精神渙散、食慾差、日見消瘦、身上長出紅疹子,偶有自言自語、幻聽幻覺,或做出無意義的動作。
4、學校課業突然變差、翹課、早出晚歸,對行蹤交代不清,結交來歷不明的朋友。
5、金錢花費變大,有偷竊或借錢行為。
6、發現身邊有吸食毒品的可疑器具。
郭奕宏表示,從家庭教育做起,能有效避免孩童不當接觸藥品或造成濫用,若發現家中青少年吸毒時,應該帶青少年到指定的醫療院所或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積極的尋求協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方[5]。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報導者 The Reporter)【用藥常人的告白1】成癮、脫癮、戒癮,是一條漫長的回家路: https://www.twreporter.org/a/asia-pacific-transnational-drug-trafficking-chain-interview-addict-ordinary-people-1
[2](元氣網)「四大徵兆 食藥署教你留意親友是否染毒」: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1/5371053
[3] (UDN)「大麻案增多 高檢發警訊」:https://udn.com/news/story/7315/5355456
[4](自由時報)「美國新研究:吸食大麻產生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81561
[5](Yahoo新聞)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https://tw.news.yahoo.com/%E5%AE%B6%E9%95%B7%E5%88%A5%E8%BC%95%E5%BF%BD-%E9%9D%92%E5%B0%91%E5%B9%B4%E5%90%B8%E6%AF%92-6%E5%BE%B5%E5%85%86-025020902.html
➤➤照片
∎[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指出,初期吸食毒品有六徵兆。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藥物濫用 #藥物濫用年輕化 #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藥署
食用玩家-食藥署 / 食品藥物管理署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元氣網
udn.com 聯合新聞網 / 自由時報 / Yahoo 新聞
戒毒/毒品諮詢知識家 / 校園反毒宣導教育
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CTBC Anti-Drug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反毒總動員
健康無毒 反毒幸福 / 我會向毒品說不
憂鬱症 吞 藥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了孩子後才發現自己那麼的脆弱
上週五我做產檢的時候,因為忍不下一直被拖延一個多月的乳腺炎疼痛,終於到婦產科醫師walk-in unit 遇到一位比較能「共情」的女婦產科醫師。她預先登入系統看了乳房專科的報告(不然我要等到8/2才能看到),幫我開了兩種抗生素和嗎啡止痛劑。
我周五開始了第二輪一次兩種的抗生素,今天被召喚回診,婦產科醫師看了我不但沒有更好,反而越發嚴重,本來的火燒痛變成針刺痛,又更硬更腫大,全部集中在乳暈區。她趕緊打給乳房專科醫生過來病房看我,我和奶爸等待了一個多小時,總算是「插隊」看到乳房專科醫生了。
醫生說,因為上次做完左邊切片後右邊才發作,目前還不確定只是一般乳腺炎或是慢性肉芽性乳腺炎,一般乳腺炎就引流完就好了,但如果是肉芽性可能要幾個月到半年的長期抗生素、類固醇和手術治療。
他觸診的時候,我整個狂流淚狂哭,聽他講病情我越想哭,整個停不下來。我跟他們說我好擔心這樣一直被疼痛刺激乳房會引發宮縮變成早產,然後我也說了英國文化最在乎的「精神健康」希望能讓他們重視我的病情不要再拖延下去了。
我說:「我忍了一個多月,從上週五開始我覺得我忍到一個臨界點了。身體越來越痛,加上各種不確定和對胎兒的擔心,整個很折磨。我坐在家裡的搖椅上就會莫名流淚,身心都好折磨,我這樣會不會已經產前憂鬱症了⋯⋯」
不知道怎麼了,這些字眼好像奏效了,英國醫生更在乎精神健康,居然馬上幫我安排明天照超音波然後做切開引流手術。婦產科醫生和乳房醫生馬上要我在現場吞嗎啡止痛劑(之前他們開給我我不敢吃因為對孕婦是C級而且會上癮)。
吃完後我感覺到有點飄飄然,整個人很像被下藥,疼痛感沒有完全消失但是有減低,有點噁心想吐,整個人還是很不舒服。
一直執著在「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懷孕要擔心自己還有寶寶健康?」但是,仔細想想如果明天就撐過去,接著就是撐到生產,我只能告訴自己不要想什麼副作用,只要撐過今明兩天把手術這關渡過。
真的覺得當了媽媽後真的很脆弱,我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勇敢而且非常害怕。我只是不得不,我只是沒辦法,神啊請給我力量撐過這一切。
#有了孩子後才知道什麼是弱點
#晚上痛醒只能抓著奶爸的手哭
憂鬱症 吞 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個檔案 功能有3項
1. 訓練各種因病 常會跌倒的老人 少跌幾次
2.訓練你家看護 少一點職災 富含技巧的訓練老人走路
3.訓練在看檔案的你 能提早個幾十年 變成跌倒絕緣體
老人跌倒的可怖 是 能走路的時候 不敢起來走路
能走路的但跌過的老人 被子女限制後 想正常練習都難
照現在 老人走路的方式 兼被專業復健醫療訓練的兩光步態
跌倒是必然 時間早晚而已
太極拳 的遇重即發 是簡單原則
看護哀爸叫母 不敢去牽拉翻移 老人
因為 不懂 遇重即發 顧病人顧到自己一身傷 戴軟甲護腰重裝備
家屬 不懂 遇重即發 顧病人邊吞憂鬱症藥 盼老人速回老家 挺常見
牽拉一個病人的看護 與 老人如何保命防跌
在太極拳眼裡 都是 同一件事
片子 拍出來了
但需要手把手傳 我手傳你手 直到反覆餵招內化 太極魂上身
短時間想學會不跌倒 有點小難
跌倒是 重要但不緊急的未來事件
等老人一跛一跛跌倒了 子孫再FB集氣祈福摺紙鶴
考驗的是 各房的金馬哭調仔演技
或 各弟子能否搶到病房的陪賓證額度
標準的 Elephant in the room
可注意 而 故意不注意
小腦萎縮 中風後遺症 僵直性脊椎炎 老人憂鬱症失智 小兒麻痹 髖關節病變...
離太極拳保護圈最遠 第一批 碰瓷高危險群 快學會檔案裡的一切
黃金治療期的時間價值 醫療認購權證
會顯示在 出院後的醫療帳單上
股票重跌 只是心痛 身體重跌 會讓老人 感到身心俱疲 求死不得
練阻抗 肌耐力 核心肌群
這些 醫療復健專業引導的錯誤
廣泛見於每天坐復康巴士 在醫院診所間各科閒逛 的老人
這是第2批 高風險群
因為沒有不開藥的醫師 慢性處方簽集各路大成者 在老人身上交互
藥物也有複利效應
不要錢的健保慢性處方簽藥物最貴 藥物的爆棚 就是跌倒日
跌倒送進醫院 再帶來更多的藥物
巴菲特 也想不通的 滾學球
在台灣跌倒老人身上 可以得到健保藥物實踐模型
這是廣泛而巨大的公衛群體模型
貼近 但絕對視而不見
標準的 Elephant in the room 模型
大象中醫 提早處理了 房間裡 眾人視而不見的那隻大象
憂鬱症 吞 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四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教學這麼多年,我發現走進我教室的人,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自我要求高,對自己有規畫,很早就意識自己需要更有系統的學習,所以走進教室,幫自己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還有另一種類型的人,則是職場、關係、生涯某一關卡住了,甚或是職場、關係、生涯三關相互牽制,再不然就是全部糊在一塊,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才來找我死馬當活馬醫。
其實不管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我相信都有「輕度」和「重症」程度上的不同。
要是你有一點點小病、小痛、小感冒就願意及早治療,走進教室學習,就是在為你的人生增強免疫力。
但要是正在觀看視頻的你,也覺得自己陷入某種死循環,一時之間找不到出路,我可以先分享一個簡單的方法,讓你幫助自己調整,起碼先跳出眼前的困局。不過在講這個方法之前,你得先知道「安慰劑效應」。
什麼叫安慰劑效應呢?先說醫學上的定義。
在醫學上的「安慰劑」,指的是無作用,或是無害的藥物,被當成真正的藥物服用時,常常會為病人帶來好處,甚至有具體療效。
這就像是病人主觀覺得自己頭痛,所以到醫院掛號。雖然看診之後,醫生檢查都沒問題,但還是開了藥給病人帶回家,病人會因為自己認真的掛號、排隊看醫生、領藥。
但事實上,病人不知道領回家的藥,只是綜合維他命,結果回家吃了藥之後,就覺得頭不痛了,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安慰劑效應發生作用。
安慰劑效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符合認知失調理論。
這就是一個人越投入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他都會因為自己投入的過程、付出的精力很真實,於是心理上也就合理化一切,所以正面效果就越強,這就是安慰劑效應發生作用的時候。
也許你聽到這裡,會覺得「安慰劑效應」聽起來像是自我欺騙,但事實上,安慰劑效應是有嚴謹的科學根據。
特別是在治療憂鬱症的研究裡,已經有諸多研究證實,真正的抗憂鬱劑,也就是真的具有療效的抗憂鬱藥物,會讓病況改善大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全是安慰劑效應。
這是因為憂鬱症的特徵就是讓人感到絕望,而安慰劑雖然在「生理上」沒有任何療效,但它能讓病人在「心理上」感覺到有希望,因此症狀也就好了一大半。
而研究人員更在2010年發現一件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在治療「輕微憂鬱症」的時候,安慰劑就跟真正的抗憂鬱藥物效果一樣,可以順利幫輕度的憂鬱症患者改善症狀。
但是同樣的實驗,到了「重度憂鬱患者」的身上,就不是同一回事了,實驗人員發現,對重度憂鬱症患者來說,真正的藥物對他們幫助很大,而安慰劑卻幾乎沒有用。
也就是說,在病況輕微的時候,要是病人懂得安慰劑效應,根本不需要看醫生,也能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說白了,「安慰劑效應」更像是一種「自我療癒」的能力。
那麼回到你身上,要是你在生活裡遇到「輕微」的卡關,這邊要特別注意哦~記得前提是「一切還不嚴重」的時候,你是有能力幫助自己改變現況的。
只要你懂得運用心理上的安慰劑,也就是「自我引導」、「自我對話」這樣的方式,就能有機會幫自己渡過眼前的難關。
聽到這裡,你一定會很好奇,到底「自我引導」、「自我對話」要怎麼做呢?
我來舉幾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假如你在工作上,接到一個有難度的專案,讓你覺得壓力很大,很徬徨的時候,你可以先想想看「最簡單的下一步」是什麼?
會不會是「先搜集資料」或是「找有經驗的前輩請教」,再決定接下來的行動呢?
又或者現在的你,和家人之間有些磨擦,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不傷感情,你可以幫自己安排一段獨處的時間。
先好好問自己「什麼樣的生活你會開心」或是「現在最困擾你的是什麼?」界定好自己可以、不可以的邊界,你就有機會往前邁開腳步。
我想困局之所以成立,它往往會有很多盤根錯結的地方,一時之間不容易釐清,而所謂的安慰劑效應,就是你可以允許自己,讓起步就只是起步就好。
更重要的是,當你找出最簡單的下一步,你會因為有具體的行動投入,在心理上產生了認知失調的作用,進而自我合理化,也就是自我激勵的效果。
像是遇到有難度的工作,你的內在認知就會轉變成「因為老闆肯定你的能力,所以才把任務交給你」,而不是只停留在工作好難,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層次上。
又或者是面對家人相處上難題,當你認真幫自己安排獨處的時間去思考,你就會發現,你跟家人相處卡關,是因為對彼此都有好多的在乎,而不再是「家人相欠債」的想法,一切只能吞了、認了。
最後,我還要提醒一點,如果你也渴望在需要的時候,幫自己啟動心理安慰劑,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有真的想要!」
要是你想前進的目標,眼前所努力的事都是「被迫」,甚至是為了別人而「不得不做」,並非你心中真的想要,那麼再好、再神的安慰劑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然而假如你本來就是自我引導高手,很會適時的合理化來激勵自己,但是你漸漸發現以前有用的想法,現在沒用了,請你要特別留意。
因為這樣的現象,很有可能表示讓你卡關的核心議題並沒有真正處理,並且一再的重複發生,這才導致了安慰劑效應的疲乏,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原本輕微的小病、小痛變嚴重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學實驗例子,安慰劑只對「輕微」的憂鬱症有效,太嚴重的憂鬱症,是使不上力的。
因此這個時候「承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沒辦法調整他不知道的事情,只有你承認它,才能標定它、打敗它。
所以囉!任何困境要找到活路,跳出死循環,你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要什麼」?如果沒有釐清這點,任何困擾都會被放大,讓你一直處在無能為力的受害者處境裡。
當你弄清楚自己要的,初期的努力與嘗試,可能都像「安慰劑」一樣,雖然沒有具體的效果、也不可能就此解決了問題,卻能讓你更有信心去面對。有了這份信心,你才有機會圓滿自己的生命。
說到這兒,我在線上課【時間駕訓班】裡提到「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很多人覺得非常受用,當然也有些人覺得「怎麼可能這麼間單就能提高效率?」
其實「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就是安慰劑,越是重要的事就越不可能只靠「起步」來完成,但你越能毫無阻力的起步,你才會有信心完成任何事。
有了起步,你在過程中自然就會知道,哪些事要尋求具體的協助?
人生的困境,多數時候是因為缺乏信心,演變成死循環。而一個人會沒有信心,則是因為他連起步都沒有。
哪怕起步只是「安慰劑」,那又如何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為你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時間駕訓班】。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邊,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憂鬱症 吞 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介紹
訪問作者: 鄭光男(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內容簡介:
憂鬱來襲 是臣服,還是擁抱?
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很多人,能有比藥物更好的幫助。
除了開藥單 我還能做什麼?
「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
而是,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85%的憂鬱症患者,一輩子只會發生一次!
專業的醫師都知道,一旦出現憂鬱症的現象,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很難痊癒。憂鬱只是個過程,須從生活中找出癥結,才能走出陰霾,而把抗憂鬱藥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藥物一吃,就停不下來。
吞下藥丸,同時 也吞下醫師無助的心。
本書作者是專業精神科醫師,因為一桶瓦斯,而頭也不回地投入非藥物治療的研究。二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親眼看見藥物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疾病本身。書中網羅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數據、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化為悲天憫人的感人文字,只希望表達一個信念: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這本書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了解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以及作法。少了煩寧、百憂解 ,人可以活的更好。
作者介紹:鄭光男
現任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人氣部落格--鄭醫師的部落格 版主
經歷:
國防醫學系畢業
國軍花蓮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花蓮大漢技術學院特約諮商輔導醫師
花蓮新生活教育中心顧問醫師
花蓮家扶中心特約諮商輔導醫師
國際人類排毒服務註冊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