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成為戰犯的他們──二戰時期的臺籍翻譯
日前美軍撤出阿富汗,不過撤離的只有美軍,過去長期協助美軍或是北約各國的在地協力者,都不在撤離名單內:包括各國使館的阿籍雇員或是協助美軍的阿籍翻譯等,他們只能受困在當地,在躲躲藏藏中,試圖逃避可能會面臨清算的命運。
說到翻譯,臺灣人也曾在二戰時期受命成為翻譯。
二戰期間,超過20萬名臺灣人被日軍徵召前往中國、東南亞各地及太平洋地區工作。戰爭結束後,各地陸續召開軍事法庭審判戰爭犯罪嫌疑人。根據日本統計,一共有21名臺籍戰犯遭到處決,而在這21人當中,或許出乎意料的有11人在戰場上的任務是通譯(通訳;つうやく)。另外10人中有5人是戰俘營監視員,3名軍伕,2人是警察,1位生意人。
在戰犯審判時,臺籍戰時通譯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擔任正式通譯工作,他們的工作職務始終都明定為通譯,主要為憲兵隊服務;另一種則是非正式通譯,他們的身分原本不是翻譯,只是因緣際會被指派出任臨時通譯。
這些具有正式通譯身分的臺灣人大多為憲兵隊服務。在佔領區的憲兵隊為了維護當地的社會秩序,往往會以不當的手段來面對占領區民眾。在英國的戰犯審判紀錄中,臺籍戰犯就是被指控虐待和刑求民眾;在荷蘭的紀錄中則是以「非人道手段」、「疲勞訊問平民」、「不當對待嫌犯」、「製造恐慌」等。這群正式通譯之中,固然有些人是歷經相當的培訓過程後成為通譯,但也不乏臨時接到命令而被徵召擔任通譯的。在戰爭結束以後,和當地民眾有密切且直接接觸的臺籍翻譯因為容易留下印象,很容易就被受害者指認出來。
另外一群非正式通譯,他們本來可能是擔任軍伕或是守衛,主要是因為語言能力而臨時被交付通譯任務。他們後來的確是因為擔任非正式的通譯工作遭到起訴。在1943年殺害中國戰俘案中,一共有兩名日籍士兵和七名臺籍守衛被起訴。
臺灣人之所以會參與其中是因為日本人不諳中文,於是找來通曉「中文」的臺灣人協助翻譯以及監視中國戰俘。這群中國戰俘來自四面八方,中國方言林立,臺灣人能夠掌握的不外乎閩南語或客語,究竟該如何翻譯呢?根據學者透過當事人回憶考證,臺灣人應該是將日文翻譯成閩南語,再透過福建籍的戰俘協助轉達給其他非福建籍的戰俘。
不過,完成翻譯這件事改變不了臺灣人夾在日本士兵與中國戰俘之間尷尬的命運。作為通譯的臺灣人,由於頂著華人的外貌協助日本人,因此常常連帶成為飽受日本人欺凌的中國戰俘所憎恨的對象。
臺籍翻譯在某些場合中甚至還被迫參與了戰爭犯罪。日本軍人在殺害中國戰俘時,為了能夠順利傳遞訊息,臺籍翻譯也得全程在場。曾經發生臺籍翻譯在日本士兵的威脅下,被迫槍殺了生病的中國戰俘的案例。參與殺害中國戰俘讓臺籍翻譯在戰犯審判時面臨了被起訴的命運,最後遭到處刑。這就是為什麼有11位任務是通譯的臺灣人最後因為被控戰爭犯罪而伏法。
單純的擔任通譯不會造成犯罪,只是在擔任通譯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涉入戰爭犯罪,無論是正式通譯協助憲兵隊,或是非正式通譯被日本士兵逼迫殺人。或許對一些利用翻譯身分投機的人來說是「罪有應得」,但無法否認也有被迫當翻譯、被迫殺人的人存在;對他們來說,這些經歷或許是突如其來的無妄之災。
順帶一提,戰犯的意思應該是「在戰爭中因犯下嚴重罪行而接受審判的人」,根據過去大多都是由戰勝國審判非戰勝國人,不過現在臺灣無論是輸球或是事情出錯時,大家往往在自己的群體中找「戰犯」,或許跟原來的意思不盡相同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憲兵 戰時 任務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位是「漢娜·塞納斯」(Hannah Szenes),猶太裔英國特戰部隊成員,二戰時期歐洲的猶太人遭到納粹迫害,面臨種族滅絕危機時,他加入英國陸軍「特別行動執行處」(SOE),她的任務是拯救被關在集中營的猶太人,1944年跳傘進入南斯拉夫,透過邊境路線準備進入匈牙利,遭到德國憲兵逮捕,多次對她拷問無果,最後被處決。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將她的遺體帶回耶路薩冷,安葬在赫茨爾山,今年是她的100歲冥誕,以色列國防軍由傘兵部隊執行跳傘來紀念她
憲兵 戰時 任務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直到民國85年左右,聯結台北市和台北縣(現新北市)的各橋樑都設有憲兵橋哨,當初為何憲兵有這樣的部署,以及後來撤除的原因為何、現在這些橋哨、據點的情況,也都讓人好奇...
--------------------------------
🔔 加入新新聞Telegram頻道,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3c6Pi5b
💥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
http://bit.ly/2tehB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