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小國外交:宋國死要面子活受罪|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自從人類社會有了國家,就有了大國和小國的區別。大國固然有大國的爭霸之術,小國也有小國的生存之道。當今的世界也是這樣,除了少數的大國,多數都是小國,如何生存,如何有尊嚴地生存,這些都是學問。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春秋時期就是國家林立,小國們在大國的夾縫中求存,為當今的世界展示了不同的求存之道,頗具借鑑意義。
下面,我們從四個國家的典型經歷看看春秋時期小國求生存的經驗和教訓。
魯國:捨掉尊嚴換生存
春秋中期開始,晉國和楚國兩個超級大國展開爭霸,所有國家都面臨站隊的問題。對於魯國來說,除了要應對兩個超級大國之外,還面臨北方鄰居齊國的欺壓。
魯國是周王室的宗親,十分重視血緣關係。在權衡利弊和自尊後,他們做出了一個決定:投靠同是周王室宗親的晉國,並且「擦掉一切陪你睡」,就算你瞧我不起,我也對你不離不棄。
應該說,魯國的策略是相當成功的。楚國距離較遠,並不能侵略魯國。而齊國懾於晉國的威力,也不敢造次欺負魯國。幾次齊國攻打魯國,都遭到晉國援軍的痛擊。跟著晉國這個老大混,魯國的國家安全得到了保障。
安全得到保障了,可魯國人喪失了尊嚴。他們對晉國的無原則服從,導致不僅其他國家瞧不起他們,就是晉國也對他們吆三喝四,完全不放在眼裡。
在魯國人身上發生過多起被晉國羞辱的事情,可以說國格人格盡喪。
魯國曾佔領杞國的一塊地盤,按理說這跟晉國沒什麼關係。可是突然有一天晉國來了命令,說是魯國必須把這塊地盤還給杞國,而且還要把城修好。原來,晉國新國君晉悼公的母親是杞國人。魯國人這個火窩得可就大了,可是還是要「擦掉一切陪你睡」。
那一年晉國國君的一個小妾死了,恰好魯國國君魯成公在晉國訪問。按理說,國君小妾死了,盟國頂多是派個下大夫來參加葬禮。可晉國竟扣留魯成公一個月,參加完葬禮後才讓他回國。魯成公鬱悶透了,召集大臣討論,想要重新站隊,投靠楚國,結果大臣們紛紛反對,執政大臣季文子發表了著名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演講。
於是,魯國繼續執行「擦掉一切陪你睡」的外交策略,直到進入戰國三家分晉為止。
捨尊嚴換生存,這是一種小國生存之道。
宋國:死要面子活受罪
宋國其實是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比小國大,比大國小。宋國是商朝的後代,當初周朝滅了商朝,周公優待他們,封他們為公爵,而且不用進貢。所以,宋國人一向自稱「我們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覺超好,自尊心超強。所以,宋國人絕對不幹「擦掉一切陪你睡」這類事。
宋國人的口號是:獨立自主,永不結盟。
宋國人在春秋時期是打仗最多的國家,跟左鄰的鄭國和右捨的魯國之間戰爭不斷,可是幾乎沒打贏過。
宋國的南面就是楚國,宋國人瞧不起楚國人,說他們是南蠻子。楚國人很生氣,所以經常來打宋國。可是宋國人會守城,就是不投降。
春秋時期幾次著名的圍城戰爭,都是楚國包圍宋國首都睢陽。
楚成王曾經率領軍隊包圍宋國數月,宋國頂不住了,於是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就有了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揭開了晉楚爭霸的序幕。
後來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比晉國還要強大,連晉國都不敢與楚國正面交鋒,可宋國敢。事情是這樣發生的,楚莊王派兩個大夫出使晉國和齊國,分別要路過鄭國和宋國。按當時的規矩,應該開具「單位介紹信」向這兩個國家借路,可是楚莊王嫌麻煩,就省了這道程序。結果,路過鄭國的大夫順利通過,可是路過宋國的大夫就被宋國人殺了,理由是「楚國不開單位介紹信,就是不把我們當一個國家」。
後面的故事可以想像,楚軍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不敢對抗楚國,只是派人忽悠宋國「頂住,我們就來了」。這一回,宋國被圍了8個月,悲慘到什麼程度呢?反正「易子而食」這個成語就是這次發明的。最終,宋國人還是投降了,「城下之盟」這個成語也是這次發明的。
宋國的策略下,死要面子,結果面子基本上也沒有,城下之盟簽了,其他國家還笑話他們。關鍵的是,老百姓的日子沒法過,當時宋國百姓是各國中最窮的。
死要面子活受罪,這也是一種小國生存之道。
陳蔡:沒病找病 自取滅亡
陳國和蔡國都屬於根正苗紅的周朝諸侯國,都挨著楚國。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在大國的面前基本上可以忽略,除了站隊,別無選擇。
楚國可以隨時消滅他們,可是楚國並不願意這麼做,理由很簡單:晉國有那麼多盟國,出門前呼後擁,說起來是個國際領袖,多帶勁啊。如果楚國把周邊國家都給滅了,自己不成了光桿司令?看相也不好啊。所以,楚國要留著陳國和蔡國,有幾個跟班的感覺還是不錯。再說了,陳蔡兩國根正苗紅,有這樣的跟班,自己也有面子。
基本上,陳蔡兩國不僅站隊沒選擇,站什麼隊也沒選擇,只能站在楚國這個隊。問題就在於,這兩個國家沒看清形勢。他們總想著什麼時候回到中原陣營,卻忘了屁股決定腦袋的道理。
春秋時期,陳國和蔡國幾次被楚國滅掉(之後被恢復),都是因為背叛楚國。他們不知道,大國之間絕不會為了一個小國的利益而鬥個你死我活,小國不過是大國手中的籌碼而已。
稀里糊塗搞不清形勢而自己找死,就是陳國蔡國這樣的小國。
鄭國:堅持正常國家關係
其實,春秋時期要說到形勢最凶險的小國,那無疑就是鄭國了。鄭國的北面是晉國,南面是楚國。晉國和楚國之間的三次大戰,其中兩次是因為鄭國。
在春秋早中期,鄭國一開始是誰來就抵抗誰,結果被打得很慘。後來改變策略,誰來就投降誰,結果是很沒尊嚴。到春秋中後期,鄭國由子產執政,事情發生了變化,晉國和楚國竟然都非常尊重鄭國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子產懂得怎樣贏得大國的尊重。
「堅持原則,堅持合理訴求。」這,就是子產為鄭國制定的生存之道。
楚國的王子圍娶了鄭國大夫的女兒,王子圍來迎親的時候帶了三千精銳部隊駐紮在城外,鄭國人很害怕,子產則很從容,派人出城告訴王子圍迎親的規矩,只同意三個人進城,並且所有隨行人員全部換上便裝。面對強硬的子產,原本還想搞點事的王子圍只得服從。
晉國權臣韓起有一個手環,聽說鄭國商人手中有另一隻配對的,於是來到鄭國要求子產幫他找,被子產拒絕了。之後韓起自己找到商人,從商人手中強買了這個手環,子產當即找到他,告訴他說:「我們鄭國建國時,曾和商人有過協議,他們依法經商,我們決不強買強賣。如今,您這樣做,得到了一個手環,讓我們失去了信譽,也讓你的聲譽受損,你認為這樣合適嗎?」韓起感到羞愧,於是退還了手環。
其實,無論大國小國,堅持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都是正當的,也會贏得普遍尊敬。相反,那種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沒有原則的忍讓或者主動付出,都必將遭到鄙夷和蔑視,甚至反咬一口。
鄭國的生存之道,本質上就是堅持「正常國家關係」原則。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懾成語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郎自大的真相之一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來自漢武帝代表的中國和「西南夷」之間的國際衝突,說是張騫派出的使者到了今天雲南一帶,想要尋找從四川到印度的貿易路線。滇國的國王應該是第一次看到中國來的使者,很熱情洋溢,也很合作,但問了他一句「漢孰與我大」。
然後司馬遷接著寫:「及夜郎侯亦然。」也就是說,漢國使者到了夜郎國,夜郎國的君主也問了同樣一句話。
我不知道中國文人為何沒有造出「滇國自大」,反而創造出「夜郎自大」的成語,或許僅僅是一個偶然。總之,如果追溯「自大」的版權,滇國也是有資格的。
其實,後世之人不經意的說出這四個字時,和台灣人說新加坡是鼻屎大小的國家一樣,都不過突顯出大國中心主義的思惟方式而已。台灣沒有更大,新加坡也沒有更小;同樣,漢國沒有更大,而夜郎國其實也不小。
但大小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也不需要。我想說的是「漢國」(中國)和「西南夷」之間的關係,後者可以被簡化為中國的新拓邊而得、並予以殖民統治的領土,是漢的「新疆」嗎?
我覺得不能。二者的關係,我們先大致上比做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今天的東南亞諸國。
然後,漢國,主要是在漢武帝時代,採取了軍事殖民和商業賄賂的方式,在當時的「東南亞」沿著河流而建立了幾個殖民據點,而和其他大大小小的酋長國——夜郎國、且蘭過、昆明國、滇國、南越國、哀牢國——以馬賽克鑲嵌的方式並存。
這實際上是一個準國際體系。在這個體系裡,最為強大的是漢帝國,它在「西南夷地帶」設置了一些軍事殖民據點,和上百個「國家」,包括像夜郎國這樣的較大的酋長國,維持著外交平衡。
和今天的中國與東南亞諸國不同的是,雖然中國也依舊把手伸進去,而且非常深。但今天的國際體系是美國主導的,所以中國沒辦法、也沒實力破壞主權國家體系,把緬甸、寮國、馬來西亞郡縣化。它能夠做的,也就是在南海「公共地帶」蠶食而已。
但漢帝國時代不同。漢國是國際秩序的主宰者。它也按照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想法行事,比如中國不管用什麼方式得到一塊「領地」,它能夠實施的也就是郡縣制,派出官僚(太守)搞收稅、搞統戰。同時也設置一個軍事辦公室(都尉)來監視和威懾。
我們要明白,這種事情在現在的中國人自己看來,就已經是把別人給「郡縣之」了(傅斯年的話)。也就變成了它統治西南地區的證明。但是你如果看史記或漢書的西南夷列傳,卻得不出這個簡單而傲慢的結論。
我以夜郎國所在的「犍為郡」為例來說明。這個郡的行政管轄範圍大致在今天的重慶南部和貴州北部。治所在遵義附近。
中國如何用誘惑、欺騙手段和軍事壓力方式而使得夜郎國允許(或不得不接受?)它在自己的領地上設置一個行政兼外交機構,這個故事很精彩,我明天來講。這裡要說的是「犍為郡」的實際運作情況。
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理解成台南市或屏東這樣的行政區劃。「犍為郡」不是這樣的行政區劃,它實際上是由漢國可以支配的若干個城邑和漢國無法支配的若干個酋長國構成的。
這些酋長國在史料裡被稱為「犍為屬國」。它是自治的,遵循自己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權力傳承也和帝國無關。然而,由帝國派來、居住在河流口岸都市的太守,一方面統治了一些編戶齊民,一方面以此為據點,慢慢地向這些「政治自由地區」滲透。
像「都尉」這樣的機構的存在,貌似中國已經在軍事上控制了西南夷,但實際上它像某些駐美使館一樣,是中國設在犍為郡的外交兼軍事辦公室,就在今天的遵義,這是毛澤東發動政變、取代蘇聯代理人,獲得共產國際中國分公司的最高權力的地方。
這個辦公室有漢人,但也會把夷人首領拉進來(統戰學),還有一些多語翻譯。之所以是多語,是除了漢語,也要會說南亞標準語和各地的方言。這個機構設置的目的,就是外交上維繫和各酋長國的關係。
然後,就像休斯頓使館一樣,它表面上是外交,實際上是統戰。它會利用酋長國之間的衝突、酋長國內部的權力繼承危機、自然災害,等等,趁機「化國為郡縣」,然後打報告給中央,說這些夷人「慕化內屬」或「舉種內附」,「開境千八百四十里」等等,朝著大一統邁進。
這個在李固寫給皇帝的報告說得非常清楚。「招募蠻夷,讓他們互相攻擊。我們提供資金就行了。」或者說「用反間計,把酋長控制收復,然後封侯、賞賜土地。」
我們可以用邏輯推理,假如今天不是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國在非洲、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國採取的「外交」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然後你在人民日報上會看到的解釋,一定是「這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或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類話,這些話翻譯成文言文就是「慕化內屬」。
搭配讀書
《中華秩序》 https://readmoo.com/book/210098482000101
或《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懾成語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有意思的拆解
#夜郎自大的真相之一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來自漢武帝代表的中國和「西南夷」之間的國際衝突,說是張騫派出的使者到了今天雲南一帶,想要尋找從四川到印度的貿易路線。滇國的國王應該是第一次看到中國來的使者,很熱情洋溢,也很合作,但問了他一句「漢孰與我大」。
然後司馬遷接著寫:「及夜郎侯亦然。」也就是說,漢國使者到了夜郎國,夜郎國的君主也問了同樣一句話。
我不知道中國文人為何沒有造出「滇國自大」,反而創造出「夜郎自大」的成語,或許僅僅是一個偶然。總之,如果追溯「自大」的版權,滇國也是有資格的。
其實,後世之人不經意的說出這四個字時,和台灣人說新加坡是鼻屎大小的國家一樣,都不過突顯出大國中心主義的思惟方式而已。台灣沒有更大,新加坡也沒有更小;同樣,漢國沒有更大,而夜郎國其實也不小。
但大小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也不需要。我想說的是「漢國」(中國)和「西南夷」之間的關係,後者可以被簡化為中國的新拓邊而得、並予以殖民統治的領土,是漢的「新疆」嗎?
我覺得不能。二者的關係,我們先大致上比做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今天的東南亞諸國。
然後,漢國,主要是在漢武帝時代,採取了軍事殖民和商業賄賂的方式,在當時的「東南亞」沿著河流而建立了幾個殖民據點,而和其他大大小小的酋長國——夜郎國、且蘭過、昆明國、滇國、南越國、哀牢國——以馬賽克鑲嵌的方式並存。
這實際上是一個準國際體系。在這個體系裡,最為強大的是漢帝國,它在「西南夷地帶」設置了一些軍事殖民據點,和上百個「國家」,包括像夜郎國這樣的較大的酋長國,維持著外交平衡。
和今天的中國與東南亞諸國不同的是,雖然中國也依舊把手伸進去,而且非常深。但今天的國際體系是美國主導的,所以中國沒辦法、也沒實力破壞主權國家體系,把緬甸、寮國、馬來西亞郡縣化。它能夠做的,也就是在南海「公共地帶」蠶食而已。
但漢帝國時代不同。漢國是國際秩序的主宰者。它也按照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想法行事,比如中國不管用什麼方式得到一塊「領地」,它能夠實施的也就是郡縣制,派出官僚(太守)搞收稅、搞統戰。同時也設置一個軍事辦公室(都尉)來監視和威懾。
我們要明白,這種事情在現在的中國人自己看來,就已經是把別人給「郡縣之」了(傅斯年的話)。也就變成了它統治西南地區的證明。但是你如果看史記或漢書的西南夷列傳,卻得不出這個簡單而傲慢的結論。
我以夜郎國所在的「犍為郡」為例來說明。這個郡的行政管轄範圍大致在今天的重慶南部和貴州北部。治所在遵義附近。
中國如何用誘惑、欺騙手段和軍事壓力方式而使得夜郎國允許(或不得不接受?)它在自己的領地上設置一個行政兼外交機構,這個故事很精彩,我明天來講。這裡要說的是「犍為郡」的實際運作情況。
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理解成台南市或屏東這樣的行政區劃。「犍為郡」不是這樣的行政區劃,它實際上是由漢國可以支配的若干個城邑和漢國無法支配的若干個酋長國構成的。
這些酋長國在史料裡被稱為「犍為屬國」。它是自治的,遵循自己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權力傳承也和帝國無關。然而,由帝國派來、居住在河流口岸都市的太守,一方面統治了一些編戶齊民,一方面以此為據點,慢慢地向這些「政治自由地區」滲透。
像「都尉」這樣的機構的存在,貌似中國已經在軍事上控制了西南夷,但實際上它像某些駐美使館一樣,是中國設在犍為郡的外交兼軍事辦公室,就在今天的遵義,這是毛澤東發動政變、取代蘇聯代理人,獲得共產國際中國分公司的最高權力的地方。
這個辦公室有漢人,但也會把夷人首領拉進來(統戰學),還有一些多語翻譯。之所以是多語,是除了漢語,也要會說南亞標準語和各地的方言。這個機構設置的目的,就是外交上維繫和各酋長國的關係。
然後,就像休斯頓使館一樣,它表面上是外交,實際上是統戰。它會利用酋長國之間的衝突、酋長國內部的權力繼承危機、自然災害,等等,趁機「化國為郡縣」,然後打報告給中央,說這些夷人「慕化內屬」或「舉種內附」,「開境千八百四十里」等等,朝著大一統邁進。
這個在李固寫給皇帝的報告說得非常清楚。「招募蠻夷,讓他們互相攻擊。我們提供資金就行了。」或者說「用反間計,把酋長控制收復,然後封侯、賞賜土地。」
我們可以用邏輯推理,假如今天不是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國在非洲、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國採取的「外交」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然後你在人民日報上會看到的解釋,一定是「這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或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類話,這些話翻譯成文言文就是「慕化內屬」。
搭配讀書
《中華秩序》 https://readmoo.com/book/210098482000101
或《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