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我是長笛玩家!這週過得特別的忙碌,睡眠不足,但我還是盡力保持寫作的動力!今天想跟大家聊聊4個提升 #長笛氣息 使用效率的方法,以及我是怎麼理解「氣息」這件事的。
⏰ 每個禮拜天,晚上9:30,長笛玩家工作室都會發表一篇關於長笛的文章,把我對長笛的知識和熱愛透過文字,傳遞給大家。
▬▬▬▬▬▬▬▬▬▬▬▬▬▬▬▬▬▬
【用氣不用力,4個提升「長笛氣息使用效率」的方法|Flute Breathing Fundamental】
✅ 重點總整理:
❶ 從「理解呼吸」開始
❷ 建立「模仿呼吸」的能力
❸ 「閉氣」訓練(減量呼吸)
❹ 「舌頭」讓呼吸更順暢
這4個方法,是我對呼吸的理解,根據自身的經驗和實戰教學所獲得的經驗寶藏,我相信透過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可以讓你的身體和大腦更懂得如何幫助你學習,使全身心靈都能達到合適的協調,刺激神經元,藉此來強化呼吸的使用效率。
- - - - - - - - - - - - - -
⏩ 帕胡德:「吹長笛很簡單,懂得吹氣就好!」
⏩ 好的呼吸,可強化精神力、專注力,增強抗壓性,舒緩疼痛,提升感知力
⏩ 肺部殘氣量約為1公升的空間,這也是維持活動機能的「氣息自動儲備量」
⏩ 經過訓練後,每次儲備可增幅到6-8公升,大約是正常成人一分鐘的總氣量,並延長呼吸的品質和頻率
⏩ 建立「模仿呼吸」的能力
⏩ 我只要能模仿出來眼前的事物,我就能完整理解它,並收錄在自己的能力裡,變成自己的東西,永遠也不會忘記。
⏩ 在長笛上,身體需要適應「閉氣」所產生的張力,藉由增加身體內部的壓力,來增加氣息的阻力,才能夠維持氣息自然穩定的輸出
⏩ 「從無意識的呼吸,進階到有意識的呼吸控制。」
⏩ 「低舌位」可作為氣息「滑板」的作用,讓吹出來的氣可以沿著舌頭的方向順勢的吹出口外。
⏩ 精準的控制「舌頭肌肉」,除了對口腔共鳴空間的朔造、氣流進出口的「無阻礙通道」、吐音的強度變化、音質的厚薄度,還有殘氣量的推動等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10點就是本期【4個提升長笛氣息使用效率】的精華整理。
▬▬▬▬▬▬▬▬▬▬▬▬▬▬▬▬▬▬
「氣息」跟我們所有人息息相關,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成長的路上,我們都在不斷地學習如何呼吸。
以上提到的呼吸法和關於呼吸的概念,都是經過前人傳承下來,並實際科學化,做臨床實驗、參與實際治療運用的操作方法。
當然,其中也包括了我長年來的觀察、實作與練習,經驗值相當豐富,也讓我對「氣息」有了一套自己完整的教法和常識。
在此分享給大家,這4個提升「氣息使用效率」的概念,剩下的還需要靠你自己的體會才能融會貫通,成為你自己的知識和體悟。
如果本文中有你覺得不足的地方,你有想幫我補充的部分,都歡迎在底下留言,或 私訊告訴我。
▬▬▬▬▬▬▬▬▬▬▬▬▬▬▬▬▬▬
最後別忘了,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也請你來我的網站逛一下,看看文章、看看我的推薦清單,看看我的創作作品,有機會 🎼 買一些樂譜、⚙️ 長笛配件、❤️ 請我喝杯咖啡,幫助我持續經營創作,為大家建構更優質的長笛教學網站!
本文連結:
https://myrflute.com/flute-breathing
支持長笛玩家繼續創作:點選支持贊助!
https://p.ecpay.com.tw/0F1165A
國外笛友請點擊這裡請我喝杯咖啡:Buy me a coffee!
https://buymeacoffee.com/flutegamer
#FluteBreathing #長笛呼吸
#長笛玩家工作室 #長笛玩家 #flutegamer #flutetutoria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成人專注力不足訓練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校一位很棒的老師,前後花了近一年的時間,修修改改終於完成了這一篇超級棒、說到心坎裡的好文,與大家分享!
———-
談專注力
文 / 宜蘭慈心華德福幼兒園
信吾老師 Singo Chen·
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天想跟各位談談專注力,這是一篇去年六月就開始寫的文章,因為發現越來越多專注力不足的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
有良好的專注力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效率、加強吸收、更好的完成一件事。所以不管是任何體制的教育,從事何種工作,甚至在玩遊戲時,都很需要專注力。
每個人先天上就會有許多個別差異,其中就包含專注力,然而時代的演進也造成人們普遍性的專注力衰退。根據網路上的文章,微軟在201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人們對一件事物的專注力從00年的12秒,衰退到15年的8秒,順帶一提,金魚的專注力是9秒。
這是時代的變遷、大環境的改變,造成的普遍性影響。孩子擁有腳踏車、push bike、直排輪、滑板的年齡層日益下降。交通工具的發達,使得大人們帶孩子出遊,往往會開了好長一段距離的車,於是孩子們走路的時間越來越少。如同昨天我們所說的,#走路幫助感覺統合和幫助神經通路的形成,但現代的孩子被剝奪了這樣的機會。
#好的食物很重要。越來越多加工食品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而我們毫無所覺,因此孩子們往往會吃到含有許多添加物的「食品」而非食物。而這些非天然的食品過多,造成了孩子身體的負擔。但是這件事是防不勝防的,許多市面上販售的食品都被合法允許添加了不需要標示的成分,只要不超過某個劑量,法律是允許廠商不需要標示出來的。以鮮乳為例,為什麼有的鮮乳喝起來特別濃醇香,有的又會標榜「無添加」、「無調整」?因為添加了更多的乳脂肪所以濃醇香,也因為大部分的廠牌都有調整成分並且不用標示,所以沒有調整的廠牌才需要註明。
作息不穩定,睡眠不足。電燈的發明,讓夜晚的時間也變得可供利用了,成人很容易不自覺的讓孩子的作息跟著自己走,帶著孩子逛夜市已經是台灣生活日常,我也常在晚上九點十點看見跟著父母在街上晃蕩的幼童。於是很自然的,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是不夠的。#三到六歲的幼兒夜間的睡眠時間是需要連續不間斷的十一個小時才健康。
#電視電腦手機等產品的濫用嚴重影響孩子的發展。
你們知道以前有一款手遊叫《水果忍者》嗎?玩法很簡單,進入遊戲後,會從畫面各個方位投射出各種水果,玩家只要看準水果的軌跡用手指劃過就會把水果切半,然後得到各個水果所對應的分數。聽起來這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手眼協調。我曾遇到一個家長,她想用這款遊戲來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可是她發現每次讓孩子玩十分鐘這遊戲後,接下來至少半小時內孩子都會處於注意力渙散、雙眼無神,喊她也充耳不聞的狀態。
大家在看FB時,有沒有觀看影片的經驗,它會分析使用者的習慣,找出你可能會喜歡的影片,這些影片通常也不長,大約五分鐘左右,然後有時就會不知不覺的一直看下去了…我曾這樣不知不覺看了接近一個小時,然後發現之後我原本想要思考某件事情,卻怎麼樣也無法集中精神。
我曾看過有人說道華德福要與時俱進,他舉例有國外的資深華德福教師在研究是否在小學階段就加入電腦課。我未能和該位華德福教師或轉述這件事的人對話,但我想,該華德福教師如果真的要執行這個想法,一定是已經找到方法消弭3C產品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吧?不然,這絕非與時俱進,而是隨波逐流而已。
十多年前我剛進入幼教場域時,一班30個孩子裡,大概至多有3~4個孩子有專注力不足的現象,十多年後的現在,專注力不足、需要幫助的孩子不管是比例還是人數都大幅增加。許多第一線的夥伴們,不論是華德福非華德福,幼兒園或是小學,當我們聊到這件事的時候,都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孩子他可能是先天性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則是後天因素造成的。但不論成因為何,華德福教育在0~7歲透過幫助孩子的低階感官來發展他們的意志力,也正是對孩子的專注力有所幫助。前幾天也看到有人引述顧哲明醫師的話,他接觸過許多被大人懷疑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個案,發現這些孩子有很大比例是因為低階感官(觸覺、生命覺、移動覺、平衡覺)未能發展好而造成的假性症狀。
或許爸爸媽媽們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專注力是否充足,不過平常在學校的日常,老師可以很輕易的觀察到孩子是否專注,尤其是重覆的晨圈、重覆的偶劇進行到第三週時,這時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周圍的擾動、窗外的聲響或其他因素影響、甚至不需要有別人干擾,他自己就坐不住了。這些情形有時可能只是偶然的單一事件,可是如果長期的相同狀況,那孩子就很需要我們的幫助了。以下的建議,不只是給專注力不足的孩子,應該說,孩子就應該被如此照顧到才是。
#不要給3C
在這裡說的是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遊戲機甚至是智慧手環、照相機等電子產品。我們常看到,當孩子或成人在看電視、使用手機時是很專注的,可是這種專注是被動而非主動,電視、手機的訊息又是一小段一小段、聲光效果強烈的。這不只不會增進孩子的專注力,反而會使他們的專注力大大衰退。當然,這裡的許多產品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成人更要有意識的去使用,才不會讓孩子因此而受影響。
#少吃糖不給巧克力茶並多進食原形食物
過多的糖會造成人躁動、情緒亢奮、專注力低落、記憶力衰退、肥胖等不良影響,我們生活中攝取的糖分已經足夠甚至超量,現代人應該更有意識的管控糖分的攝取。過量攝取巧克力中的咖啡因、茶中的茶鹼會讓人亢奮、注意力渙散,容易失眠。多少是過量?對孩子來講,這麼好吃的東西多少都不夠,大人是很難管控的,所以我建議,乾脆就別給了,或許等孩子9歲10歲之後代謝能力比較好了再給。
#避免刺激的遊戲
太過刺激的遊戲會讓孩子亢奮,也影響他們神經通路的形成。例如競賽遊戲、例如把孩子丟到空中再接住等等
#事情一件一件做
或稱「活在當下」。學年剛開始,或是剛換節奏時,在一些節奏的斷點時,常常會有孩子問「老師等下要做什麼?」「老師摺好雨衣要做什麼?」任何時刻他們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待會就知道」。我們是否會這樣交待孩子?「要吃飯了,請你開始收玩具,收完玩具請去上廁所,還有不要忘記洗手,洗好手來擺大家的碗筷。」這樣複雜的指令也許六歲的孩子做得到,也或許當生活節奏是固定的,孩子已經形成身體記憶。不過我還是建議:請孩子收玩具¬—收好後請他上廁所洗手—再請他擺碗筷。事情一件件做,才不會讓孩子容易分心。
#穩定的作息 固定時間吃飯睡覺、早睡早起
穩定的作息讓孩子有安全感,固定的進食時間、睡眠時間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時間(3~6歲是11小時)讓孩子有精神,注意力集中。
#多散步多走路
幼兒園在4年前從每週五散步改為每天散步,比起腳踏車、直排輪,孩子能夠走路走40分鐘以上才是重要的。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反覆而有節奏的前進,是對孩子意志力最好的鍛鍊。不是散步治百病,而是現代的孩子被剝奪了好好走路的權利。以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雙腳,最好的鞋子就是不穿鞋子。
照片:正男妮妮每天要走3.7公里上學
#宜蘭慈心華德福幼兒園 信吾老師的好文
#阿妮小時候問過我信吾老師姓什麼,我回信吾啊!其實人家信吾老師不姓吳
#青少年仍每天走路上學 一趟3.7Km
----------------------
❤️#v媽福利社 歐洲製文具顏料團購中❤️
https://vmapreorder.cashier.ecpay.com.tw/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
----------------------
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
按下 "讚" 並選擇 "接收通知",感謝!
成人專注力不足訓練 在 Eric Fan 范健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育局和社署忽視智障人士離校後的悲劇】
文﹕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日前有母親勒斃剛畢業離宿回家的智障兒,慘劇讓人痛心和難過。儘管社署和學校事後已即時介入,為受影響的學生、家長、教職員及宿舍職員提供輔導及協助他們疏導情緒,但倘若社署和教育局不正視悲劇背後的問題,及早改善制度千瘡百孔和資源不足的問題,日後悲劇仍然會不斷發生。
1. #欠缺完善的危機評估機制
不少家長縱使愛錫他們的殘疾子女,但面對照顧困難和壓力,也只能為殘疾子女在童年階段便申請入住學校附屬院舍,於周未和長假期才回家度假。可是,面對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智障人士,隨著他們的年齡日漸長大,由剛入住學校院舍時是兒童,至畢業時已是成年人,再回家與家人同住、一起生活,對當事人、家長和照顧者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和挑戰:家長要重新照顧早已習慣院舍生活的成年智障子女,實在是困難重重,因為除了要互相適應家庭生活作息等巨大轉變外,更要面對成年子女對新生活不適應引致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對家長/照顧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該適應期是極高危的時段。院舍社工如何及早識別家長在家照顧殘疾子女的能力和困難,如何評估有關家庭屬高危個案,實在有需要檢視現有服務的限制和不足。
2. #高危在宿個案欠缺在家支援服務
本來在教育局架構下,學校附屬院舍照顧宿生的家舍導師已是由社工擔任,人手比例和相關專業知識已比由社署管轄的殘疾人士成人院舍為佳;但近年入住的殘疾學生的多元及其個別需要的複雜度也增加不少,令不少家舍導師疲於奔命去照顧和栽培他們,實在不易找到額外時間去了解家長在家的照顧困難,更難以找到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分擔家長在家的照顧壓力,更加沒有人手和資源,為協助宿生和家長作回家生活準備和適應作好計畫。當高危個案一直欠缺循序的回家生活輔導和支援,殘疾學生又終於面對畢業而需要離開院舍回家,本來學校可以酌情處理高危個案,運用「預計定量名額」以延長殘疾學生的學習年期,以減短由學校到成人服務的真空期。可是倘若學校已沒有「預計定量名額」,教育局現時有沒有指引去確保學生有良好的過度安排,以減低悲劇發生的可能?
3. #離校後宿舍銜接嚴重脫軌的真空期
教育局和社署一直漠視殘疾人士離校安排的無縫銜接需要,大部份成年殘疾畢業生於離校後,均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有日間訓練或職業康復服務、社區支援服務和住宿服務,即不少成年殘疾畢業生在未有服務前完全沒有社工跟進。當學校無法延長高危個案的學習年期,本來可盡快向社署申請高危個案需要優先輪候宿舍,但往往因沒有劃一優先輪候的準則,導致學校社工未必能成功協助高危個案離校後盡快入住院舍。教育局決不能任由成年殘疾畢業生及其家庭離校而欠缺社工跟進,即使學校社工會跟進畢業生,但跟進的模式及範疇是如何呢?其實,現時部份特殊學校社工以私人時間,義務性跟進離校又沒有任何服務跟進的殘疾畢業生最少2至5年。再者,社署也不能漠視未有服務提供前的高危個案,簡單一句表示涉事家庭並不是社署跟進的個案,於悲劇發生後才表示現已安排社署社工接觸有關家庭,以這種補救性的方式處理。
4. #社區照顧支援服務的定位急需檢討
現時殘疾人士及其家長本可使用社區照顧支援服務,但其實相關服務無法為家長提供暫宿的「喘息服務」。部份殘疾人士於離校時沒有於「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CRSRehab)」登記相關其殘疾狀況所需要的服務,日後情況轉差便只可依靠社區照顧支援服務的社工協助進行評估。奈何現時因沒有規定學校社工於殘疾人士離校多少年沒有接觸便不可擔任轉介社工,結果雖然社區照顧支援服務的社工有責任提供轉介,但往往會因為與殘疾人士及其家庭並不相熟,或其他理由認為自己不適合作為轉介角色,最終堅持不接受成為個案轉介者。對於殘疾人士及家人來說,究竟誰人擔任轉介社工才是真正可及早識別危機以阻悲劇發生?誰人可支援已屆成年的畢業生重新適應家庭生活?
5. #公或私營暫住宿位無法支援危機個案
無奈現時香港的殘疾人士院舍嚴重不足,不少殘疾學生離校後,平均也需要等待數年至十多年才有機會入住相關殘疾程度的院舍。不少照顧者當面對沉重的照顧壓力時,唯有尋找社福機構提供的殘疾人士住宿暫顧名額(暫宿位),以短期舒緩他們的照顧壓力。可是,香港現時只有約328個暫宿位,實在無法應付眾多高危個案的需要。不少家長不願殘疾子女入住私人院舍,除了擔心私人院舍的服務質素外,也要擔心未必能支付較好質素的私人院舍宿費。即使家長願意面對自己無法全天候照顧殘疾子女的事實,欲安排子女入住院舍,可是不少院舍也會拒收行為或情緒問題較嚴重的殘疾人士,特別是行動力較強又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智障人士。當公/私營暫住宿位也無法支援危機個案,社署現時也沒有機制提供支援,不少殘疾人士因出現嚴重的行為或情緒問題而被逼送入精神病院,但家長仍然需要面對殘疾子女出院後的照顧壓力。
6. #成人保護令的迫切需要
現時社署可為未滿18歲的兒童申請兒童保護令,以保護兒童免受傷害。社署實在需要研究為殘疾人士而設的成人倡議保障法例和個人生涯支援服務,確認智障人士的成人身份,應得到適切而全方位的個人生活支援規劃和監察。即使家長樂意照顧,仍要提供適切的照顧支援人手和資源,避免家長因不能放下照顧責任而引致不同程度的精神或情緒困擾,導致日後可能出現家庭悲劇,藉此平衡殘疾人士的人身安全及尊重他們的自主人生。
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必須盡快商討如何處理上述不少的制度和資源問題,我們不需要再以悲劇和人命來換取改變,政府要盡快為殘疾人士,尤其是智障成人及其家屬提供適切的服務。
#照顧者的悲歌
#悲劇一次也嫌多
#沒有支援服務的真空期足以致命
#檢討及加強服務刻不容緩
#教育局及社署責無旁貸
成人專注力不足訓練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在這邊用幾段形容,來形容一個人;你感受一下,他可能是一個怎樣的人,又或者是你會想到他可能是誰?
他容易分心、忘東忘西,經常在不同的活動之間切換。他很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除非是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不然呢,他只要幾分鐘就會感覺到無聊。
他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組織運作,和完成任務或者是學習新事物。他很難完成或繳交指派的任務。
性格上有一點橫衝直撞,喜歡動手或者是把玩所有看到的東西。他的行為上,會有持續性的躁動。
當你聽完這些形容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病人?他可能是有「注意力缺失」,也就是所謂的「過動」這樣的一個症狀。
那如果再進一步的去想,他的社會成就可能會如何?如果他是你認識的人,那你又要該拿他怎麼辦呢?
我猜十有八九你會覺得這一個人,可能不會有什麼成就,而且很頭痛;他根本就是以現在的角度來說,活脫是一個「魯蛇」,幾乎沒有什麼機會。
可是呢,這樣的特質形容,我是在《好奇心》這一本書裡面,在作者的研究、整理跟分析裡面,他發現這就是史上最有創意的一個人,叫做「達文西」的人格特質。
如果把達文西放到現代,他顯然就是個病人,顯然要接受特殊教育。可是呢,如果我們現代有達文西這樣的人,可能我們會錯過,他能夠為我們帶來文明進步的美好;還有這麼多美好的藝術、創意、科學,各方面領域的成就跟前進。
其實呢,在今天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學者裡面,他們就為我們解答了,關於像達文西這樣的症狀,為什麼他可以變成達文西?
其中呢,倫敦國王學院的學者,恩納.坤齊他就說:「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人,在面對他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是可以集中注意力的。」
「事實上,即使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在玩吸引他們的電腦遊戲的時候,也會非常的專注。」
他進一步指出喔,有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能夠把這樣的特質,從阻力變成助力。其中有一個例子,就是英國的奧運體操選手,叫路易斯.史密斯。
他把自己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嚴格的體操訓練相結合,變成了是他能夠贏得奧運獎牌的關鍵。
而且呢,「紐約兒童心智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麥克.米漢,他和坤齊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他說喔:「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高智商患者,擁有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我們回頭看看達文西,他是不是就是一個標準的能夠「跳出框架」的人?
但我今天透過分享達文西的狀態,我更想要跟你分享就是,達文西在他的時代裡,事實上是沒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個標籤。
也就是說,他這樣的特質是沒有被貼上,一個可能是毛病、可能是病態,的這樣的標籤。
所以當這個標籤被定下來的時候,回到我們的現代,有沒有可能我們錯過了好幾個達文西?
就好像是在我們的人生裡,當你已經在心中對很多事情,有了既定的標籤、有了刻板的印象、有了預設立場;是不是你也會錯過很多美好呢?
或許透過達文西的例子,我們都要好好的審視自己的標籤、刻板印象,跟預設立場。然而,透過認識達文西的過程,帶給我最大的禮物就是「好奇心」。
其實,如果你把我在今天,開頭的那些人格特質的形容,把它用「好奇心」的框架或標籤,去做理解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是「過動症」,但是你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
或許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我們能夠懂得真的很有限,但是我們都必須要懂我們身旁的人。
「好奇心」能夠讓你真正懂一個人,而不是用標籤看待他、不是用刻板印象框定他;更不是用預設立場,認為他是個好的人,或者是有問題的人。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成人專注力不足訓練 在 內湖力康復健科診所- 💡年輕人總是注意力不足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一份英國的研究顯示,在一百六十幾位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中, ... 透過摺紙過程可以訓練以下能力: ✓建立步驟順序性✓提升手部精細動作表現 ... ... <看更多>
成人專注力不足訓練 在 Re: [心得] 孩子3c使用心得-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跟大家分享一下之前讀過的兩本和3C成癮相關的書籍內容摘錄與心得,打不贏就加入……不
是,知己知彼,了解成癮原因才能制定適合的使用3C策略,供參考 :)
1. 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0481
「今日的數位螢幕與昔日那長了天線的無害電視螢幕不一樣。雖然人們在過去也擔心電視帶
來的影響,但身歷其境與互動性數位螢幕對年輕心靈的催眠完全不同。有研究顯示,數位螢
幕活化了多巴胺,因此有更高的潛力使人上癮,效果比電視更強,也造成如注意力不足過動
症、攻擊、情感性疾患,以及剛討論到的精神疾病。」
這邊的電視我想是指我們童年那種固定節目、無法隨選隨播的電視。
作者由神經生物學觀點出發,說明何以幼兒、兒童、青少年容易被手機、電玩、社群軟體影
響甚至成癮(腦內多巴胺、HPA軸),直接告訴讀者現代科技帶來的成癮性與後續睡眠剝奪
對孩子身心靈的影響,例如抖音挑戰,例如舔醬油瓶上傳推特,諸般在普通成年人眼中看來
不可思議的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小一聯盟和家有中學生總是有家長求助孩子手機成癮問題的原因以前總覺
得電玩哪有那麼萬惡,「我」停得下來,但問題是「我」本身的大腦對於電玩並不容易上癮
,如果是本身即為高風險的孩子呢?
「他們的腦還未發展到準備好處理這種程度的刺激……人需要充分發展大腦,包括認知、注
意力、語言、情緒、空間、檢驗現實等心智能力,然後大腦才能超越那些範疇,處理過度刺
激與身歷其境的螢幕。」
「接觸暴力電玩是促成暴力行為的危險因子,或者是一個放大器,那麼我們也必須理解,這
種放大作用會基於其他因素,以不同方式影響小孩,就像任何攻擊放大器也可能以不同方式
影響成人一樣。」
我的理解是每天被按喇叭的車那麼多,也不是每個駕駛都會下車用球棒或慶記論輸贏,對吧
?
科技沒有提高人類技能,在《打開演算法黑箱》也提過,你記得你常打的十組手機號碼嗎?
「沒有健康的社交和連結,老鼠更容易上癮。」
「某一個人特別是小孩沒有真實生活的連結,而且本來就感到與人疏離和沮喪,那
會發生什麼事?」
孩子轉向社群軟體尋求虛假的連結,研究顯示滑臉書時間越長,心情越糟,而且自己覺得滑
臉書無意義,心情更糟。(好慘)
攻殼機動隊中,草薙素子用外部記憶手錶來確認「自己」的存在,然而現代的孩子躲進
「母體」(作者真的這樣寫,就是你知道的駭客任務)選擇吞服數位藍藥丸。
臺灣(被迫)進行了全國學生全面線上遠距教學課程(而且還兩次),至於成效如何,當家
長跟老師的應該都心裡有數QQ
「有沒有可能,我們其實把自己對閃亮科技和電子裝置的迷戀投射了出去,假設在數位國度
出生長大的小孩會偏好那樣的學習方式,但他們其實渴望與人接觸和真人教學?」
「高科技教室並未導致較佳的學習成果。」
『瓦蘭斯博士相信,「讓孩子失去用書寫表達自己的能力,是件危險的事。」他說:「澳洲
花在教育上的錢比以往都來得多,結果越來越糟,真是丟臉。」他寧可把錢花在教員、而非
科技上。「這些東西佔了學校大筆預算,但最後搞得學校廁所和天花板漏水,建築物搖搖欲
墜。如果我可以選擇在教室裡堆滿筆記型電腦,或者是多雇用一位老師,不管問我多少次,
我都會選後者。」』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報告中說,學校在引入電腦前,必須為學生打下閱讀、寫作與數學
的堅實基礎。……科技可以使原本就出色的教學效果提升,但出色的科技卻無法取代差勁的
教學。」』
所以生生有平板能夠成就的是什麼呢?
書中也提到一點,閱讀實體書和電子書的差異,最有感的就是閱讀過實體書往往可以憑厚度
找到自己想回顧的部份,而電子書我通常直接搜尋關鍵字……
重點在這,若孩子嚴重數位成癮,作者也提供了解決辦法,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循序漸
進的數位斷食,將孩子空閒時間填入好玩的新事物、新嗜好(藝術或文學或運動),讓被過
度刺激的腦有reset的時間。接觸真實的大自然、與真實人群互動、有自己的小團體生活,
用樂高而非Minecraft,若孩子沒有數位成癮,這也是很好的參考。
2. 拯救手機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1511?sloc=main_mb
這本大人小孩都寫了,推薦給想改善自己數位成癮狀況的版友 XD
「以生物學來看,你的腦子還活在熱帶草原的日子裡。」作者不是要讀者回熱帶草原,而是
要讀者了解祖先需要睡眠、運動、和人互動,現代人當然也需要;不該是人去適應科技,而
是科技配合人類。
接下來就是HPA軸和多巴胺的回合了!
HPA軸在動物面臨壓力和威脅時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只有人類連腦內歌劇院(x)假設性問題(o
)都能啟動HPA軸。
憂鬱和免疫力之間有關聯,或許是腦部為了護衛身體免於感染的手段,而人類的情感、身體
的壓力系統協助人類祖先在危險的世界上存活並孕育後代,然而這些放在智慧型手機、網路
、社群軟體肆虐的現代社會,卻可能造成反效果成癮。
「可能發生……或許……」的情境讓多巴胺分泌增加,這讓人類祖先活了下來,然而在現代
,有人因此成為賭徒。LINE的未讀通知、臉書或ig的讚也利用同樣的原理,「這樣的企業,
大多都雇用了行爲科學與腦科學專家,他們的App極具效益地直接命中腦部獎賞系統,以達
到讓使用者高度依賴的極致。就營利這層意義來說,確實是已經成功地駭入了我們的腦部沒
錯。」
再來是常見謬誤覺得多工是很厲害的。作者直接說認為自己擅長多工的人在多工這個部
分的表現一樣不好,「專注力是數位化社會中最需要的,卻也是因爲數位化社會而被剝奪的
能力。」
壓力和過度使用手機有關,焦慮也是,雖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從微小到中等都有,但對抗壓性
弱的人而言,一滴水就可以讓杯中水滿出來。
除了智慧型手機之外這本又加上社群軟體,根本沉迷/成癮的全家桶。
「額頭後方的額葉會控制我們的衝動,能夠讓我們達到延遲滿足,卻也是最晚成熟的部分,
在二十五至三十歲之前還不會全部發展完成。……那個慫恿我們吃掉所有洋芋片的部分,在
十幾歲這個年紀則一點也安靜不下來。」
對孩子而言,要克制拿起手機的欲望更困難,他們並不是縮小的大人。加上多巴胺最活躍在
青春期,所以政府並不允許未滿18歲的人接觸菸酒等成癮物(其他國家還可能加上不能進賭
場)
額葉需要社會化技能訓練,自制力也是,但常使用手機讓孩子延遲享樂的能力下降,遇上需
要反覆練習才能看見成果的事物更容易放棄。
青少年比兒童更容易因爲使用手機或平板而導致心靈出狀況,作者推論可能是因為青少年是
使用社群軟體,兒童是用來看影片。
解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運動,而且研究顯示孩子每天6分鐘即有改善,大人也是每週總
計2小時就有效。
結論:「優先注重睡眠、經常活動身體、建構社會關係、承受適度的壓力以及控制手機的使
用。」
作者最後附了比較詳細的tips,像是手機畫面調成黑白啦、教室內禁用手機、社群軟體只留
想互動、留言的人,有興趣試試數位排毒可以參考看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0.179.1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97273991.A.FC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