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耶穌有咩好?」
「接受神,佢喺你生命中掌權,你人生就會不再一樣,生命會好豐盛。可以上天堂、可以被赦罪。我哋好多信徒都係醫生律師,生命好成功,有好見證。」
聽過不止一次這些「黃大仙信徒」的說辭,他們信教無非就是信什麼然後得到什麼。
他們自以為信耶穌,其實跟信黃大仙無異。
「信耶穌,得___。」
健康、財富、人際、事業、永生(?),有些教會是經常宣傳,神很愛你,連頭髮也數過,對你人生未來有全盤美麗的計劃。
其實跟買保險沒有什麼分别,買一份回報率高的保險,投保後按計劃執行,到人生的尾段享受。
信耶穌,神就會賜你人生豐盛,只要憑信心去求就有應許,因為神想你幸福,而且到最後還拿到天堂的入場卷。
我得說,這種「無微不至、愛護到底」的神形象是吸引,因此在信眾之間也廣泛流行。
「神為我計劃的人生一定最好。」、「只要有信心求就會成功。」
先不論這種計劃論跟自由意志的衝突。
成功神學有什麼問題?
聖經何時有說過,信神會得到這些好處?
許多基督徒都是一生堪坷然後慘死,初代不少信徒都是被釘十字架殉道、倒十字架、被拋在鬥獸場咬死,為信仰而逼迫受苦致死。
這是神的「美麗人生計劃」失效嗎?是神計劃書的紙不夠,剛好寫不下初代信徒和基督徒的結局?
好吧,那是特殊例子,那麼潘霍華、金鮮一呢?那些天生視障、聽障、智力不全的人呢?
神從來沒有應許過一生平安,順風順水,也沒有應許必定有美好的健康、財富、成功和人際關係。
跟隨耶穌不是等同一生幸福⋯⋯至少不是我們在世間定義的幸福:能實現夢想、事業有成、長命百歲,住洋樓養番狗。
聖經不是在說,我們如何信,人生就如何幸福美滿。因耶穌來本是顛覆這個世間的價值觀,為「成功」、「美滿」重新定義,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恰巧,耶穌自己是嚐盡世間的痛苦,在當代人眼中,卑微、失敗的被釘上十架。
聖經沒有應許今生的成功和財富,因為這些跟扭轉你生命無關。
今天好些教會將「信耶穌,得永生」,仿彿將福音簡化成:「只要你信耶穌就能進天堂」。
如果是這樣,將耶穌二字換成其他東西也可以,隨你喜歡什麼黃大仙、觀音、玄天上帝、元始天尊也可以。
它將福音廉價化,福音就是用信神換取你上天堂的位置,福音就是用禱告搖動神為你的慾望成事的工具,福音就是你犯罪後說句對不起,就能不斷被恕罪的贖罪券。
是嗎?不是。
耶穌曾表明過,跟隨祂是一條需要付上代價的路。這個代價極高,可能充滿傷痛困難,可能沉重難行的窄路,可能還要為真理犧牲生命。
福音不能廉價,因恩典是極重價。
福音的核心是說,我們本性是什麼,耶穌這個人為我們做了什麼,一個扭轉生命的機會。
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叫他來死。這種死可能像最初的門徒一樣,要離開家庭和工作來跟從祂,也可能像路德之死一 樣,必須要離開修道院跑到世界上來,但每一次都是同樣的 死——死在耶穌基督裡,在祂的呼召下治死舊我。」
是的,世間很荒謬,人生很荒謬,世間充斥着不公不義,連同自己也滿身傷痕,生命仿彿就是走進掘頭巷,每一條都是死胡同,沒有出路。
聖經說,當我們看不見生命中的出路時,有一道門能打開死胡同之中的出路。
唯一應許就是那道門。
@west_wingm
#信仰 #基督教 #基督徒 #黃大仙 #絕望 #自殺 #文字 #文學 #香港 #西樓月如鈎 #故事 #散文
成功神學定義 在 On8 Channel - 岸仔 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邪教,政圈多的是。
不以宗教作幌子的「邪教」
音樂作為一種跨國的語言,學習器樂,學懂如何演奏一章又一章的樂曲,本屬美事,能夠陶冶性情,使人發展更全面。然而,一名徐姓古箏導師最近被揭發以教授樂器為幌子,引誘學生組成與邪教無異的「少女古箏團」,通過內部壓力迫學生離家出走和購下大量奢侈品。事件早於今年二月已經在LIHKG討論區發酵,至本月傳媒進行報導,逐廣為人知。
觀察東亞地區,韓國有橄欖樹運動脫胎而成的各間邪教,台灣則遭到山達基教會入侵,而日本則發展出奧姆真理教以至其他標奇立異的邪教,唯獨是香港似乎較少有邪教發展的現象。查實,香港近年較大規模的邪教活動,只有活躍於個別地區,主張飲雙氧水的邪教錫安教會。這是不是代表香港沒有邪教滋生的環境呢?那當然不是。香港只不過是較少以宗教作幌子的邪教運作,但不代表香港沒有邪教。
邪教最簡單的定義,是為一所實質牟利,以提供寄托和希望作為服務,但對公眾、社會、個人皆會造成傷害的機構。邪教可以是宗教,但亦可以以公司、商家、政團等等的形式存在。虐待人民的獨裁政權,例如中共政權和港共政權,當屬邪教,本人在文章《批鬥戴耀廷教授,實反映中共邪教本質》經以述及,在此不贅。
邪教的成形,建基於一般的宗教和機構未能為社會的某部份人提供寄托和希望。邪教以甚麽幌子形成,基本上直接反映民眾的需要。邪教以宗教形式成立,反映着人民有靈性上的需求。美國邪教山達基,常常以「尋找快樂之道」等作傳教,反映其以不快樂的人作目標,更反映美國一部份人感到不快樂。香港之所以少有以宗教作幌子的邪教,皆因相對於台灣、日本以至韓國,香港缺乏歷史,上一代香港人對香港本土沒有落地生根的感情,只視香港為「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無法在香港謀生便一走了之,在這種思維下,自然不會有靈性上的需求,但卻會有資源上的需求。因此,香港的邪教基本上多以「賦予參加者成功的機會」作招睞。
就算是正規,受公認的宗教,亦常有類似的問題。香港宗教界,尤其是基督宗教,盛行所謂的「成功神學」,將教會擴展視為第一要務,結果本末倒置,忽略了教會傳達關懷,穩定人心的作用,淪為了只為謀取利益,失去了靈魂的空殼。奉行「成功神學」的教會,所灌輸的理念,以至傳道的方向,也多從「賦予參加者成功的機會」作主導。
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期間,一間基督教靈恩派教會竟然主張在趁機會空曠地方「見證福音」。走進歷史中,教義愈趨極端的教會,從新興宗教變成邪教的組織比比皆是,「天堂之門」從四處觀察不明飛行物,到決定要集體自殺,前後足足發展了二十多年。實際上,正常的教會和邪教,以至正常的組織和邪教,只屬一線之差。一些原本正規的宗教如果目標、方向以至教義太過偏激,很容易會走火入魔,淪為邪教。
本次「少女古箏團」邪教事件,從其臉書專頁屢屢有團員炫耀名牌手袋,到經常將自己打扮得身光頸靚,已反映其以「賦予參加者成功的機會」作招睞。根據前團員在LIHKG的指控,「少女古箏團」的老師利用女生在青春期與家人不和的問題作引入點,強調少女的家人一心謀害她,亦反映了其以樹立假想敵的方式作為洗腦策略,與中共政府不斷強調中國民眾受「外國勢力」所威脅,策略雷同。
筆者認為,「少女古箏團」成功的關鍵所在,在於教主借少女未成年,見識不深,對世事的不了解,容易受騙的特質,引誘少女加入邪教。其所利用的,是一個人在資訊上的不完整性,利用了少女對世事的無知。正如中共政權等以奪權竊國,是乃利用基層農民對共產黨惡性的無知。毛澤東發動文革,是乃利用學生對中共高層權力的無知等等。
「少女古箏團」終究規模有限,只影響個別人士,且目的純屬斂財,禍害終不及發起大規模屠殺的奧姆真理教、大規模自殺的天堂之門,以至使千萬中國人非自然死亡的中共政權。筆者相信「少女古箏團」在前團員爆出事件,受公眾廣泛關注後,將會被根除。然而,利用資訊不足的漏洞行邪教行為的,其實不只「少女古箏團」。如果各位讀者有留意的話,應該一定會發現最近多了很多人佩戴已被證實沒有任何防疫用途的「EM Mask」。與「少女古箏團」一樣,其重點均是採取一般人對醫學知識的無知,加上對武漢肺炎的恐懼而牟取暴利。
要防止被邪教瞞騙,除了要時刻保持獨立思考,明辯是非,多學習,多閱讀,且保持心境清明,避免杞人憂天外,執法機構以至立法機構亦要多加注意有邪教行為之嫌的組織,並設立適當的法律作規管,以保障民眾福祉。
當然,香港一日被沒有代表性的港共政權統治,本意良好的法例一日仍會遭港共政權用作清算異見者之用。然而,在將來香港有一個真正屬於香港人的政府後,消滅各式各樣不論是否以宗教作幌子的邪教,可以說是刻不容緩。
成功神學定義 在 楊右任 Yu-Jen Y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孩子只要學會這三件事就好】
前幾天看見五歲女兒拿起媽媽的手機問Google:「鯊魚可以活到幾歲?」
我才意識到「資訊」在這個世代真的是隨手可得,所以學校的教育絕對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灌輸,因為現在年輕人只要口袋裡有著手機網路,他身上的資訊量就不會比老師少。
這幾年我們家常常非洲亞洲到處跑,很多人都好奇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麼看法和打算,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不管她們未來是否參與傳統學校,在家自學,或是任何一種教育體制,我只希望她們能夠學會三件事就好!」
1.《求知的熱情》
無論孩子現在被灌輸多少知識,只要他們沒有養成對學習的興趣,離開規範(學校)的那天他們就會停止學習,停滯於現在的所知,甚至忘掉曾經學過的東西,相反的,只要一個人養成閱讀的習慣,對新事物擁有好奇心,不斷的想要精進自己,那麼不管在網路,書本,或是求問相關群體,他一輩子都能夠不斷增進各式各樣的新知和技術。
所以,我們在求學階段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知識,而是喜好追求知識的熱情,以及懂得如何取得知識的管道和方式。
2.《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夠在各處發表意見,媒體相對容易被操縱染色,也就表示我們的孩子會在各種相互矛盾,錯綜複雜的訊息當中成長,所以,孩子們必須學習如何思考每個資訊背後的數據,可信度,參考各方的言論,才不會在無法確認的訊息當中盲目跟從大眾媒體風向,人云亦云。
3.《人格品性》
知識與智慧能夠讓我們人生走的更遠,但它絕對無法定義一個人的價值。如果有人熟知法律,最後卻用來逃避法務漏洞,或是有人精通神學哲理,但卻不願意照顧身邊的孤兒寡婦,那這一切知識就真是枉然了。
知識固然重要,但少了禮貌,謙卑,愛心,慈善,誠實,守信,耐心,寬容… 這樣的教育還算成功嗎?
仔細想想,寧可我的孩子們是良善的莽夫,也不要是飽讀詩書的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