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公主和親 自毀容貌拒殉葬 | 知史現場
唐朝和親的公主很多,例如唐太宗時著名的文成公主、中宗時的金城公主等,雖然她們被封為公主,但多為宗室之女,金城公主雖說是皇帝養女,始終並非親生骨肉。唐朝去到後半期,為鞏固與外族的政治聯繫,皇帝不惜派遣親生骨肉和親。這些遠嫁公主的經歷,都是一個個傳奇故事。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需要向回紇借兵平亂,首次派遣親生骨肉聯姻,以鞏固和回紇的關係。至德二年,肅宗命幼女寧國公主遠嫁回紇的葛勒可汗。寧國公主與肅宗分別時,哭道「國家事重,死且無恨!」可見這樁婚姻摻雜了多少政治成份。
《舊唐書》記載,寧國公主去到回紇牙帳時,安坐帳中的葛勒可汗問隨行的漢中王李瑀「為何不拜」,認為他與肅宗同為國君,而李瑀身為人臣,理應施禮。不過李瑀反問可汗,唐室與其他外族聯姻,都只派遣宗室之女,這次用皇帝女和親,足夠重視,加上葛勒可汗身為肅宗女婿,豈能於榻上領受詔命。這番話成功四兩撥千斤,葛勒可汗亦不得不起身接受冊命。
這段政治婚姻並沒有童話故事式的結局,寧國公主出嫁不到兩年,葛勒可汗過身,少子繼位成登里可汗。回紇方面要求寧國公主為葛勒可汗殉葬,《舊唐書》記載,寧國公主以中國習俗據理力爭,最後「剺面大哭」,以刀自毀容貌才能返回長安,整個過程名副其實有血有淚。
去到德宗貞元四年,皇帝第八女被封為咸安公主,嫁予武義成功可汗。《舊唐書》提到,回紇當時上書「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再一次顯示公主和親對兩國外交關係的影響。與寧國公主不同,咸安公主先後成為回紇四任可汗的可敦,當中包括武義成功可汗孫兒、十五歲的奉誠可汗。最終咸安公主過了二十年的異鄉生活後逝世,為兩國和平奉獻一生。
穆宗時期,這次和親的並非皇帝女,而是皇帝妹——太和公主。這次公主所嫁的崇德可汗同樣並非長命之人,她之後經歷回紇內亂、成為人質等慘況,顛沛流離多年後回到長安。李頻的詩《太和公主還宮》寫道,「禁花半老曾攀樹,宮女多非舊識人。重上鳳樓追故事,幾多愁思向青春。」生於皇家,可能享盡富貴榮華,但也要面對身不由己的坎坷命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