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
清華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獲准成立啦!🎊
教育部上周召開跨部會會議審查,清華學士後醫學系獲准成立,預計 #今年底前展開獨立招生作業,明年將有第一批公費生入學。
👋各位家長、同學莫著急,確切的招生期程會儘速公告,請隨時鎖定 國立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
賀陳弘校長說,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將招收具電子、機械、資訊、材料、物理、化學等多元背景及從醫熱忱的優秀大學畢業生,採4年制學制。公費生畢業後將至基層服務6年並加上2年的醫學中心成長進修機會。
投入醫學教育所需的師資、經費、醫院,清華大學統統都有了👍
校內原本就有180名跨學科師資,另外,還聘到了71名專任助理教授以上醫師教師,同時也與國內各大醫學院合聘87位臨床醫師教師,更募得20億醫學教育基金。
在桃園航空城設立清華大學教學醫院及醫療研發園區已獲教育部同意,正在衛福部審查中。
學士後醫學系將設在生命科學暨醫學院下。曾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的學院院長高瑞和表示,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將獨立招生,除了學科測驗,還包括書審及面試,「希望從大學4年的學習、社團等綜合表現,深入了解他們的報考動機,#找出具利他精神及從醫熱忱的青年。」
清華在台建校後大學部第一屆校友許明德學長說:「盼了50年,以為作夢,沒想到美夢成真!醫院也會有好消息!拭目以待!全壘打🥎清華加油 💪清華必勝!」
#關心基層醫療的熱血青年站出來
#一聽到消息編編真的喜極而泣了
#編編也收到從各方分享來的新聞
YA!清華有醫學系了(開心翻滾
清華展開「跨領域醫學元年」👉https://ppt.cc/fdc1Xx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
成 大 材料 校友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消息分享一波!
俐媽今年教的北一女高三畢業學生李學姊,今年以優異成績錄取台大、政大,也同時錄取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俐媽向學姊邀稿,分享她申請北京、清華⋯大學的經驗,讓學弟妹將來申請時受惠,她不但馬上答應,隔天就送來稿子!神效率!
非常感謝李學姊🙏🏻🙏🏻
教導到你們,願意大方做經驗傳承,是我的福氣❤️❤️
—————————————————————
🔎申請大陸學校
📍我的申請狀況
社會組學生,申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
我原本以為自己要指考,所以直到學測成績公布才匆匆忙忙的上工,導致三、四月都塞滿事情,同時還要顧好段考跟平時成績。整段路走來絕對不算輕鬆,甚至努力也並不等同回報,但從中真的可以學到很多,也給自己一個好好認識大陸學校的機會。
*由於各校規定不一,以下經驗分享我會以大部分學校的相同點為主,個別學校的特殊要求如果有需要可以再問我~
📍申請時程
每間學校的申請日程不盡相同,以下以我有申請的學校為主。
二月底~四月初:準備各校初審資料
四月中~五月中:各校公布通過初審名單
五月初~五月底:各校複審
六月初~:放榜
📍參考網站
▪️中國留學社:https://www.chinaeducenter.com
網站裡的「中國留學綜合討論」討論區會有很多同屆考生、學長姐交流,遇到問題都可以在上面發問,通常學長姐都很樂意解答。其他諸如歷屆面試題目、各校初審通過分數也可以在上面找到。
▪️夏潮聯合會:http://www.xiachao.org.tw
上面會有港澳台聯招的報名資訊!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https://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
具有公信力的學科評估,各類學科的評估結果從A~C都有,可以透過這個網站了解申請學校的優勢學科及劣勢學科,作為申請時的參考。
————————————
🔸初審
需要準備的資料:個人陳述(自傳)、活動及得獎經歷、申請材料掃描件
其他可能要求繳交的資料:推薦信、幹部經歷、自我介紹影片
*實際要求以各校招生簡章為主
📍個人陳述:
每間學校都有字數限制(大多數都是1500內,上財是3000內),跟台灣的自傳最大的差別是不太需要排版,也不需要插入圖片。個人陳述是我最早開始動工也是最花心思的部分,前前後後反覆修改很多次才定稿。我會非常建議學弟妹找學長姐或老師幫忙看、給你建議,自己寫的時候總會有盲點,多聽別人的建議比較能夠看清楚全貌,如果是有大陸申請經驗的學長姐也可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你更準確的建議。
📍活動及得獎經歷:
我申請的其中三間學校有數量限制,精挑細選你覺得最有利於申請的經歷上傳!因為每個人的經歷、申請的專業都不一樣,這裡就不贅述哪些值得放上去、哪些不值得,如果自己沒辦法選出來的話也可以跟師長或學長姐一起討論。
📍申請材料掃描件:
這個環節主要需要注意的是系統可能會有單個檔案上傳大小限制或總上傳檔案容量限制。另外也要注意系統接受的檔案格式,通常都是pdf、png、jpg、jpeg。雖然這個環節看似輕鬆但是實際整理起來會覺得超累,所以建議寒假就可以開始掃各種證件(身分證、台胞證、學生證)跟獎狀、證書、成績單等等,開始申請之後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處理這方面的雜務,獎狀證書掃描檔也可以用在個人申請。
📍初審建議:
▪️密切關注各校招生網。每間學校公佈招生簡章的日期都不一樣,可以把目標學校的招生網加入書籤,定期查看(我在三月的時候幾乎每天都看一次)
▪️找到信賴的師長或學長姐幫忙。如果認識在大陸、甚至是在目標學校讀書的學長姐最好,除了可以詢問申請的經驗,也可以請學長姐站在校方的角度給予個人陳述的建議。如果沒有認識的學長姐也沒關係,可以詢問對你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師長是否方便幫你看自傳,或許老師能看見你從來沒發現、且值得寫進自傳的亮點。
▪️千萬不要拖到最後一刻才上傳。例如人大的系統就是提交報名資料之後才會生成報名表,請你印下來給校長簽名,但事前完全不會知道有這個步驟。所以建議學弟妹在每間學校的deadline前三天就提交報名,以防出現任何未知的狀況或是系統問題。
▪️有任何問題直接問招生辦公室。我在申請浙大時需要提交學測成績公證資料,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是可以去大考中心申請,不一定要去公證人事務所;後來寫信問浙大招生辦,招辦老師卻說只接受事務所的公證成績。申請大陸學校的資訊很雜,可能遇到的問題也不少,當你不確定資訊是否正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詢問招生辦公室。
▪️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申請大陸學校的日程通常會跟學測個人申請重疊(明年個人申請時程延後,可能會比較少撞期),如果兩邊都有申請的話時間管理就顯得很重要。確定學校要求繳交的資料後可以訂下進度(什麼時候以前完成什麼項目、最晚幾月幾號提交申請⋯⋯),我的方法是寫在週計劃本裡提醒自己。
🔸複審
分為面試跟筆試,由於大部分學校僅要求面試,所以以下針對面試部分分享我的經驗。
*上財沒有複審,直接以書面審查決定錄取名單。
📍面試:
跟台灣很不一樣的是,我在大陸學校的面試幾乎沒有被問到專業題,比較常見的反而是機智問答,現場抽題現場回答。這部分沒有特別的訣竅,畢竟反應力跟知識是日積月累的,要在短期內培養不太容易。建議可以多練習講話,平常在學校跟也要申請大學(不論大陸或台灣)的同學一起練習、進步,學習如何應對沒辦法發揮的問題、將擅長領域的問題回答得淋漓盡致,回答時尤其注意自己的表達邏輯。
其次,在面試前至少瀏覽過一遍申請學校的歷史、特色、校訓、校友等等,我被不止一間學校問到這類型的問題(跟其他學校有什麼不一樣、認識哪位商界校友等等)。申請動機除了要準備為什麼選擇去大陸念書、也要留意一下自己申請的專業。申請大陸學校時通常可以填不只一個志願的專業,但是通常填到後面都會出現最後幾個專業跟自己的第一志願專業領域落差很大的情況,建議也準備好一套說詞跟教授解釋為什麼這樣排志願序。
最後,自我介紹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夠準備的部分,每間學校不論是團面還是個面都會要求中文或英文的自我介紹,不一定要背稿,但至少腦中要有架構,才能在面試時有條理地講出來。
📍複審建議:
▪️相信自己。不要被其他學校的錄取狀況影響,面試算是很主觀的測驗,每間學校想要的學生都不一樣,而且大陸學校的面試通常很友善(與我在台灣的申請狀況相比)盡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以及想錄取的渴望,相信教授一定會看到的!
▪️熟讀書審資料。很多學校都會從個人陳述或是活動經歷裡問問題,可以特別著墨於你學到什麼、跟你填的專業有什麼連結等。
▪️密切關注報名網站、電子郵件。像北大就是在報名網站裡告知初審通過狀況、面試相關事宜、錄取與否等等,如果不常查看很可能錯過訊息;其他學校則多會寄信通知學生申請進度。你沒辦法預料學校會怎麼通知最新消息,所以每天花點時間檢查信箱、登入報名系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想申請大陸學校 該從哪裡著手
📍學測前
全力衝刺學測!大陸學校的初審通過與否很大一部分是由學測成績決定,就算通過標準(頂標/前標/均標),還是有可能要跟其他考生比較級分高低。
📍寒假
估分出來覺得機會很大的話,可以開始準備整理、掃描資料及擬出自傳草稿。這時候也可以瀏覽各校網頁,訂出目標學校和保底學校。
📍開學後
關注各校網頁,隨時掌握申請進度,初審和複審的建議如上。
最後,有些部份的準備我沒有寫那麼細是因為跟準備個人申請差別不大,而個人申請的準備攻略已經有很多資料,所以我沒有再特別提一次。港澳台聯招的部份我沒有特別研究,不過論申請難度聯招絕不比學測申請容易,想查找相關資訊的話可以多上中國留學社網站爬文。如果以上還有不清楚的部份或是想針對個別學校問問題的話都可以私訊問我,祝學弟妹逐夢順利!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此篇值得收藏
#成功屬於及早佈局即知即行的人
#台大明明風雲錄
成 大 材料 校友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Inside this founders’ mind: 抉擇的一刻] 陳柏安 Anderson , Dapp Pocket & Cappuu 創辦人
雨神同行的五月尾,Inside this founders’ mind 系列也要暫時告一段落啦!這個月的最後一篇,想與大家分享的故事是 AW#19 校友 Dapp Pocket & Cappuu 創辦人 Anderson 陳柏安換位思考後,重新以使用者角度打造一個人人能上手的 DeFi 應用與他做抉擇的心路歷程。
廢話不多說,為大家帶來 Anderson 以第一人稱分享的專訪內容。
#背景故事: 對產品方向與用戶的迷惘
回到 2018 年,區塊鏈產業才剛進入高速成長的階段。不論是對加密貨幣或是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狂熱、CryptoKitties 的爆紅,加上越來越多的區塊鏈應用公諸於世,使得區塊鏈正式走入的大眾的視線中;而身為一個區塊鏈的信仰者,我也預期將有越來越多樣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 將綻放光芒。但是,當時的市面上並沒有合適的媒介讓大眾輕鬆上手區塊鏈,在看到這樣的需求後,我們便推出了第一個產品:加密資產錢包應用程式「Dapp Pocket」。
乘著這浪潮,我們成功與不少國際級 DApp 開發者和公鏈合作,搶佔了一些市場,也順利地在兩年內招攬到超過十萬的用戶。到了 2020 年,Dapp Pocket 使用者已經能與兩千種 DApp 互動、使用錢包管理自己的虛擬資產等。一切看似都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然而,兩年多下來,觀察使用者其實都還是以專業級用戶為大宗,一般大眾對區塊鏈的陌生感並沒有被解決。對此,我那時感到滿失望的,覺得現在的方向背離當初做產品的宗旨,加上面對專業級加密錢包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覺得 Dapp Pocket 「可能就是這樣了」。於是,我開始尋找下個目標,但又不知道該帶團隊往哪走。
#抉擇時刻:換位思考,重新以使用者角度打造產品
時序進入 2020 年,當時區塊鏈最火紅的正是 DeFi,這是大眾一直想參與卻沒有機會的。Dapp Pocket 創立的本意也是希望讓普羅大眾能有機會接觸這個領域,但似乎沒有達到我期待的樣子。於是,我開始尋找解法,看看能不能解決這個現象。剛開始,我還是想以 Dapp Pocket 為底,並嘗試與不同協議合作如 MakerDAO、AAVE,把我們覺得好的 protocol 整合在錢包內測試,但是成效一直都不好。直到一次進行使用者訪談時,使用者的一句:「我就是看不懂這到底在幹嘛」讓我們頓悟了。為什麼我們始終沒有成功吸引到大眾,就是因為我們設計的產品是以我們自己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從我們想吸引的用戶角度思考。因此我決定,要重新設計一個產品,一個大眾真正能無痛使用的 DeFi 應用。
決定了之後,經過多次使用者訪談與回饋,我們歸類出了三個原因為甚麼一般大眾對這領域卻步:(1) 取得虛擬貨幣管道不夠簡便 、(2) DeFi 的不直覺性 、(3) 以太坊過高的 Gas Fee 。前兩點對一直有研究區塊鏈與 DeFi 的人來說不是個大問題,但對一般人卻是很傷腦筋的,因此我們必須設計一套讓一般人能輕鬆上手的產品與使用介面。而以太坊 Gas Fee 過高的系統性問題,在嘗試各種方法後,我們選擇捨棄 ETH 改以 USDC 做為媒介支付手續費,並透過聚合用戶交易降低所需要的總手續費來應對。
根據上述的痛點與應對方式,我們迅速設計了一個新產品,其核心宗旨就是讓大眾更直覺地取得虛擬資產,進而更願意參與、嘗試 DeFi 產品。於是,讓使用者能無痛使用的 DeFi 錢包與*收益聚合器「Cappuu」誕生了。剛開始上架時心情是蠻忐忑的,一開始也只敢開放給自己的朋友們測試,幸好,收到的回饋都很正面,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收益聚合器:提供多種 DeFi 被動收益產品的平台。其產品聚合具有高收益率的借貸協議或資金池,並根據收益和風險自動最佳化資產配置。
#影響或反思
正式推出後,看到交易額與 AUM (資產管理規模) 不斷地成長,也看見更多本來對區塊鏈與 DeFi 卻步的朋友們更願意來嘗試、探索,代表真的有人相信這個產品。也透過 Cappuu 無中生有的過程,更讓我確定我的目標:服務並教育更多的一般使用者,並從使用者的角度打造他們喜歡的區塊鏈應用,同時更讓我有熱情繼續開發更多的功能與產品,產生一個好的創業循環,並讓我能帶著團隊繼續開拓更大的市場。
#關於 Anderson & Dapp Pocket, Cappuu
Dapp Pocket 有兩大產品線,第一是加密貨幣錢包 Dapp Pocket,讓使用者能在手機管理加密貨幣,並使用多種 Dapp (區塊鏈應用) 和 DeFi(去中心化金融);第二是 DeFi 收益聚合器 Cappuu,專為一般用戶設計,可透過信用卡購買美元穩定幣 USDC,並投資各種 DeFi 方案獲取被動收益,不需以 ETH 支付 Gas Fee。
Dapp Pocket 創辦人 Anderson 陳柏安年僅 29 歲,2014 年在台大資工研究所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並開始投資 BTC 和 ETH。作為工程師和 PM 開發台灣的第一個區塊鏈協議 Gcoin,亦曾在多間區塊鏈新創任職。2018 年創立 Dapp Pocket,創業不到三年即獲得收購。同時也是唯一中文 DeFi 電子報 (https://defi.substack.com) 的主編輯。
#回顧前三週 Inside this founders’ mind 系列:
1. Joe Mak,ANIWARE 創辦人:https://bit.ly/33QU1VN
2. Blue Chen,RelaJet 共同創辦人: https://bit.ly/2QS4j4W
3. Ken Chen, 烘焙找材料共同創辦人:https://bit.ly/3i3Z9hk
#AppWorks 加速器 23 屆招募正式啟動啦!
AppWorks 加速器 23 屆正開放申請中,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NFT、佈局東南亞的創業者們加入這個社群,和大家一起切磋、成長:https://bit.ly/3i8xdJh
成 大 材料 校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