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成人分離焦慮:那些無法接受別人離開的人
分離焦慮的詞彙在孩子身上特別常被使用,當孩子要與照顧者分離時,有些會有抗拒反應,包括與父母拉扯、拍打父母,拒絕與父母分開,有些則是不停哭泣,展現脆弱情緒試圖讓照顧者心軟,或尋求更多安慰與語言上的保證。
然而成人雖然面臨分離不會有「小孩般」的行為舉止,卻容易轉為「情緒勒索」或「不停操煩」的現象。他們會怎麼表現呢?通常分離現象還是發生在成年子女要脫離母親,人生進入下一階段的情境,包括離家或是婚嫁;當然,某些糾纏很久的親密關係也會有這種現象,不健康的情感關係通常的帶有照顧性與依賴性,因此分離焦慮也特別明顯。
1.情緒勒索
-「你不覺得除了我之外,沒有人會喜歡你嗎?」展現自己的包容與你的缺陷,用來打擊你離開關係的勇氣,其實來自於分離焦慮而出現的攻擊現象。
-「你怎麼這麼自私,為什麼偏挑一個這麼遠的地方嫁?那我怎麼辦?」透過指責讓你有罪惡感,覺得做錯事而應該要待在家人身邊,一樣來自分離焦慮出現的勒索反應。
-「我不能沒有你啊,你離開我怎麼活得下去?(哭)」展現自己的脆弱無助,激起你的責任感與歉疚感,甚至讓你覺得你是對方生命中的英雄,應該要繼續待著,分離焦慮
勒索者的分離焦慮在於,關係分離將失去情感、情緒與生活上的依賴感,當一個人害怕倚靠者離開,會企圖打擊對方的自尊,讓對方認為其他地方不一定有更好的發展或容身之處,而害怕離開。
2.不斷操煩
-「那你去那邊沒人洗衣服怎麼辦?」
-「你生病有人照顧嗎?」
-「你三餐怎麼辦?怎麼知道夠不夠營養?夠不夠健康?」
這些操煩背後,都彷彿是一種軟性操控,說明著對你的不信任,也說明在他無法管轄的視線內,你還是不成熟的個體,過多的操煩會令人心生懷疑,是不是我還不具備獨立的能力,因此畫地自限無法在生活中前行,因此會不自覺待在舒適圈中,卻持續對關係感到厭煩。
操煩者的分離焦慮在於,關係分離後,會讓自己在關係中的角色失落,特別是母親遇上空巢期時,失去母親的照顧角色,會讓許多母親感覺空洞而會在不安的情形之下,不自覺放大母職,也就是開始做更多他認為媽媽要做的事,包括想幫孩子安排好生活的一切等。
因此,面對成人的分離焦慮,要能體會對方在分離之下的情緒,最核心的情緒往往是「悲傷」,但因為過於脆弱通常不會被表現出來,因此會出現強悍的情緒,像是攻擊或擔憂來掩飾。因此你可以試著這麼說,緩和版:
「我知道我離開會讓你『捨不得/思念』,所以這段時間我會盡量陪你,我們可以把握這段時間好好相處。」
或者直接版:
「你這麼生氣,是因為很難過我要離開了是嗎?你要不要說說看這個難過的感覺?」
通常當分離的難過可以被看見與碰觸,就不用在關係中有這麼多偽裝與破壞,也能夠在分離後,再一次有美好的相聚。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Henry 羅寶鴻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孩子叛逆報復尋求關注,對自己自暴自棄又沒自信?- 羅寶鴻老師:我們都是當了父母,才學習怎麼教育孩子的】 羅老師您好: 昨晚買到新書就看了2/3停不下來,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不知還來得及修正我之前的錯誤教養方式嗎? 我的小孩小2跟小1,都是男孩。以前小學前他們做很嚴重的錯事我才會打他們,後來小...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賦予一件事的意義,決定了我們的感受。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強調「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因為自我的核心是內在經驗的泉源。
一個人的外顯行為起始於對情境的應對方式,而應對模式則來自於個人感受,這層感受有自己內在建構的意義、信念或觀點,而這些中心思想則有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與生為一個人最初的原始渴望。這全部加總形成了一個人由內向外與由外向內的一套固定基模,也就是我們與人相處上的互動模式。
在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中提到,要如何不被感官覺察被扭曲之下,太快作出解釋而產生出自動化反應,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問題:
1)我聽到、看到什麼?
這對於釐清事件與解釋之間是如何共構出來的,是重要的且需要被覺知到的。很多時候看到的與聽到的和真實的真相是有差距的,藉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內在區分辨別出來。
2)對我所聽到、看到的,我賦予什麼意義?
人類有強烈的驅力傾向去定義每件經驗的事,去賦予它某層意義,但許多我們對人事物或經驗的意義,都是根據過去的學習、經驗及自身價值感的層次來做當前現實的解釋。因此覺察及區辨出自己是如何賦予所聽所見之意義,是轉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3)對我所賦予的意義,我有何感受?
對所賦予的意義所生出的感受是什麼加以釐清,才能夠清楚地覺察到有其它可能存在的意義,以及覺知到在回應前有選擇的機會,與他人核對真實意圖為何。
4)對於這些感受,我又有何感受?
這一層是很多人未覺察到卻很重要的一環,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感受,指出我們對自己的感受的決定和批判。很多時候在不一致(社會我與真實我)的狀態下,我們可能沒有認知到自己在內心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決定不去接納或表達。比如我可能憤怒時覺得那股攻擊力很可怕,而決定不讓他人知道我的憤怒,而藉由投射在他人身上,去指責他人的憤怒不應該,去抨擊他人的情緒化。
5)我使用了哪些防衛?
投射,意指把我們的責任丟到別人身上,它可以降低我們的罪惡感(如上述的例子)並捨棄自身的責任;否認,則是否認問題的存在,試圖騙過自己及他人不需去注意或為它負責;忽略,是逃避面對任何改變的一種防衛,有時候除了有意或無意忽略之外,也會以拖延的方式呈現。
6)在給評論時,我使用了哪些規條?
對於角色或感受所定出的規則或中心思想,大多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生氣是不能顯現出來的。
以下的例子來統整說明:
丈夫:為什麼晚餐還沒做好?
妻子:抱歉!唉!我怎麼會這麼笨,再幾分鐘就會弄好了,真抱歉!
當夫問及晚餐時,可能妻聽到的是「批評」 也許是從臉上的表情或音調去解釋為批評、惱怒的,妻回想起小時候被父親責備的情景,她感覺他身體中有一股能量就要爆發,甚至打她了,所以她感到「害怕」。
妻對這情形的理解是:夫在生氣,而她就要慘了。這一切在告訴她她做錯事,她不夠好。她害怕會發生什麼事,對這樣的感受,她感到很「無助」。
妻認為把害怕的感覺講出來是不被接受的,在她成長的家庭裡,求生存的規條之一是:「分享感受是不安全的」,因為她必須假裝這些感受不重要,大部分時間假裝沒事,帶著胃痛上床。
妻所學到的規條是:「不應該表現出任何害怕或生氣」,於是今天妻就忽略或否認她和夫之間所發生的,以道歉作為忽略及否認自己的感受。
而夫這一邊聽到了帶有討好的聲調,看到了一種歉疚及罪惡的表情,但夫其實買好了戲票要帶妻晚上出去,於是夫對他所看到所聽到的解釋是:「她再次要試圖避免和他親密」。夫對此感到失望,而這失望所帶出的感受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沒有希望。
這讓他想起小時候,他來自一個大家庭,他是個長子。小時候身邊並沒有足夠的情感滋潤,他常有被剝奪的感覺。他的求生規條是:「不要去要求所需要或想要的」。因為他人可能會拒絕,所以不去要求,而把拒絕投射到週遭的人身上。因此他學會藉由指責來保護自己,於是與妻的這個事件就以指責來回應。
因此夫妻兩人都否認、忽略並投射他們的感受,他們都沒有講出心中的感受,或是對那些感受的感受,也沒有相互核對對方的意圖或說話的意思。
所以看似妻在討好,而夫在指責,他指責得愈厲害,她討好得愈兇;而她愈是想要道歉,他則就愈可能生氣。最後,兩人都覺得被排拒、被誤解、不被肯定,也沒有人覺得親密。
我們都是從自身所設定好的內外在環境中,選擇所要聽和看的。我們所預期或害怕的,常常就是我們相信是我們所聽到和看到的。
#更多內容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三週六班登記中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訪問是在風波之前做的,但稿子在風波之後才寫完。
發表紐時親中論後,他們專頁上那則萬年負評終於被洗下來,代之的是網友們對募資案的公開表態。我想起去年初,張君玫老師某堂課上這樣開場:要注意我們有時候容易把一件事最理想的狀態,誤當成一件事的評判標準 —— 能夠完全不使用塑膠製品很棒,但這不該是我們否定或嘲笑某個用著環保吸管而依然買塑膠袋的人的理由。因為往前走一步雖然不等於抵達終點、卻依然是一步。我們要看見做得不夠的地方沒錯,但已經做到的地方不應該被做得不夠的部份完全推翻。
換句話說,做得不夠和做錯是不同的兩件事。但我們常用對待做錯事的人的態度來對待做得不夠的人。事實上,我發現有時候人們對待做得不夠的人、比對待做錯的人還嚴格。至於為什麼,我還沒想通。
我後來常常把君玫的忠告和另一個提醒放在一起思考。大概是在報社那陣子,處理地方新聞時心裡模模糊糊有個想法:面對任何事情,應該要預設別人至少和自己的思考能力相當,最好預設別人比自己聰明才對。這個心態無關道德和善意,純粹是我發現當我準備這樣的心態時,討論才有可能更深。幾年後,我讀到ㄅ分享黃錦樹某篇書評註解,似乎可理解為類似的意思,但表達得更好;
書評中,黃即便認為該書使用了「拙劣的敘事策略」,卻也在書評中寫道「漫遊體的特點正在於它棄情節而取現象,這顯然有其美學上的考慮」,而針對這或許疑似斷言的後半句「顯然有其美學上的考慮」,黃錦樹繼續解釋:
❞ 我們並不能據此假定作者技術太差,或乾脆建議作者採取另一種寫法(如六〇年代過度自以為是的寫作班導師式的文學批評)。從詮釋學的基本倫理來說,還是必須嘗試給對象一個最好的立場,嘗試提出一份理解。 ❝
寫不好,但並不果斷歸因於作者的失手,反而應該以這是作者進行通盤思考過後的選擇為前提,來進行討論。否則,看到任何失敗或錯誤、就說是因為對方比你笨就好了,根本無從討論。
車廂滿時看到博愛座上坐著一個你認為不該坐博愛座的人,不該想「他就是因為懶惰和沒公德心而去坐的」,而優先預設那人有通盤思考過博愛座的原則、才下了坐的決定;然後討論才能更往下:所以為什麼那人通盤思考的結果,認為自己比車上其他人更應該就座?後面的討論才是有意義的。否則,一切就只會停在「現代人真是道德淪喪」這樣,單純不過是情緒發洩的廢話而已。
張君玫的忠告,和黃錦樹的忠告,放在一起想所推導的結果,就是我總預設一件程度上做得不夠的事,也一定有那人徹底思考後的原因。意思是,「做得不夠」有可能是一種有目的的選擇。
有趣的是,前陣子滑手機時,竟常常看到中國那邊常發的一種公式小短片:影片開頭會是某個角色做了一件看起來很可惡的事(例如把車停在紅線上、亂丟垃圾、搶人男友等等),被眾人公審後,後半段才為那角色平反(噢,原來把車停在紅線上、是為了幫別人擋住後面虎視眈眈的搶匪呀)。我看那些短片的時候總是不停想起黃錦樹,想想實在非常不敬(欸)
看人們對百靈果的正反評論,我想到了這一切。至於為什麼,我還沒想通。
或許因為有太多人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因為聽眾變得沒有水準,這種人才會紅」了。這是一個沒意義的討論。看到任何立場、美學和你不同卻受到喜愛的人,就說是喜歡他們的人沒判斷力,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他們。他們吻合了什麼條件,使他們吸引並象徵了什麼。訪問時聊到一段,是我事後一再回想的:
❞ (數據中百靈果的)Podcast 上女性聽眾佔超過 60%。「很多媽媽在聽,」凱莉說⋯⋯(略)⋯⋯「有些媽媽說她們在家脹奶、自己帶小孩很辛苦,可是聽百靈果帶給她們很大的快樂,她們也有話題可以跟老公講,因為她們自己在家,老公都在外面的世界。」 ❝
凱莉用新手媽媽做例子,我倒是想起了我媽。偶爾回高雄一上車,她會用那陣子的新聞和我攀談,「所以柯文哲到底做得怎麼樣⋯⋯」我們終究有趨近議題的欲望,而比起直接被當成不足與道之人,能被認為是一個讓人至少願意對自己說明、可與論天下事的個體,當然是更舒服的吧。
百靈果無疑填補了這份需求。我並不是說這樣沒有危險。但我相信人大抵是更渴望經由與人對話得到新的想法的,多過在人格、立場或見識上駁倒對方(不是說後者的渴望完全不存在,而是我相信前者會在腦中產生比較多多巴胺)(吧)。
獲勝從來不會比獲得理解更快樂。呃呃呃我又說出少年漫畫台詞了。
訪談時還聊到另一件事。先前看鏡人物訪韓國瑜之類,立場上完全不同的對象,就會思考:作為媒體,選擇去訪問一個人本身,是否等於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那人權力?在媒體上發聲的機會,到底是一種基本的公平,還是已經越過了基本、到可能被當作工具甚至武器的地步?
訪問一個人這件事,到底是給了他一杯水,還是給了他一把槍?
而無論結論是什麼,媒體該在決定受訪對象的階段做這個篩選嗎?還是在訪問當下的階段?甚至訪稿發佈後的階段?
這些我全都還沒想通。
現場,我問他們這個問題。「我們一直都很歡迎欸。如果有死忠韓粉願意來,然後可以好好講一個論述、不怕被我們提出不同觀點,我們都非常歡迎。」凱莉回答。「不然下次我們請吳斯懷上節目好了。」Ken 非常興奮的樣子。
很期待欸。我真心地對他們這麼說。
史上最政治不正確專訪(抖)嗆出觀點來的 Podcast:
專訪百靈果News 凱莉&Ken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325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湯詠茹 Deer Deer Tang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孩子叛逆報復尋求關注,對自己自暴自棄又沒自信?- 羅寶鴻老師:我們都是當了父母,才學習怎麼教育孩子的】
羅老師您好:
昨晚買到新書就看了2/3停不下來,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不知還來得及修正我之前的錯誤教養方式嗎?
我的小孩小2跟小1,都是男孩。以前小學前他們做很嚴重的錯事我才會打他們,後來小學後我有看了一些文章,我盡量不打小孩了,但會用罰站發跪或是剝奪看電視打電動的方式來處理!但有時還是會氣到大吼大叫,說出不好聽的話!但我已開始學習不要在情緒下處理事情!
我小2的老大,之前我都會在他情緒上想跟他談,我會反問他說,如果人家這樣對你你舒服嗎?他都會賭氣跟我說舒服啊,類似這種反話。後來我看了些文章說不要情緒上談,於是我就會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那我們晚點再談,等你平靜下來再說,但他就馬上回我說,我覺對不會跟你談,一輩子都不會,我聽了還是很難過。
像有一次他生氣躺在床上對我做出空踢腳的行為,我說你想踢我是嗎?他說對,我生氣難過到說出:那你現在想踢我長大會不會想殺我,他回我,有可能!!老師,此時我還是得忍下來自己消化嗎?要告訴自己這是氣話嗎?因為我很意外為何他會氣到說出這種話!會不會我不理他長大真的變壞了!
另一個小1的弟弟;我覺的是您書上說的沒自信的小孩。可能是哥哥很有自信好勝心很強,但弟弟反應較慢也比較不會爭,哥哥就有時會欺負他。
像是玩遊戲哥哥若輸了就會說不算重來,弟弟為了想跟哥哥玩就默默接受!但長久就讓弟弟覺得他什麼都做不好。(這是我最近才發現的), 於是弟弟只要遇到困難,他就會說反正我就是笨,我什麼都不會,甚至最近還會說出你們都不要管我,我要去自殺,等等讓我很難過的話!像是我跟他說不寫作業會被老師罵,他就說那我要去炸掉學校!不然就是很生氣的一直摔東西(我只讓他摔枕頭,好在他還聽的進去)
後來我慢慢引導他,才知道他說他常常跟我說哥哥欺負他的事,哥哥都說沒有,然後我們有幾次都相信哥哥,他就覺得我們都不在乎他,所以他才說出這些想死的氣話!希望我們注意他。聽完我好愧疚跟難過,我一直哭,哭我是不是個壞媽媽,怎讓我的小孩變成這樣。
老是,雖然我知道原因,但我不知道我接下來該怎做,每當他又因為自己做不到什麼事(像是樂高被他自己不小心摔壞了)又開口說出負面的話時我該怎處理?
這兩個小孩也許因為我以前不好的教養方式留下了不好的果,但我現在開始改變還來的及嗎?我有時也真的覺的我教育好失敗
不知您會不會看到此訊息,也許跟我一樣無助的媽媽也傳來了很多訊息給您而被淹沒了,但我還是好希望老師能看到且告訴我該怎做!!謝謝老師!!
…………….
「你好我是羅老師。
謝謝你的來信,我有看到、而且看完了。
首先,謝謝你願意買我的書,並且願意學習用更好的方法,來教育你的孩子。 但不知道你買的是哪一本呢?
因為你的兩個孩子目前偏差行為比較複雜,所以我會以「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這本書的內容,來回答你的問題。
從你信裡面的內容,我看到你已經很瞭解用以往打罵、處罰、威脅的方式,會造就孩子什麼反效果了。確實, 當大人用不正確的教養方式對待孩子,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這種反效果的後座力就會越來越讓大人感受到了.....」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Janice Yan閻奕格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有段時間365天每天都有工作,長大後幾乎是沒有和家人出去玩的︱
多年的駐唱和街頭表演生活,有過那些心境轉折和趣事?
也曾經有演出只賣出過個位數的票,這個經驗帶來了更多力量
喜歡挑戰和刺激,想做甚麼就會做的個性,也曾經有過掙扎
新專輯《你好嗎》中展現夢想與現實相對呼應的二元對照!
從音樂到影像也和不同朋友合作,包括八三夭阿璞、理想混蛋雞丁和陳昊森合作
來跟我們一起聊聊各式各樣的J格辣個吧~
---------------------------------------------------------
00:00 鈔票不要再飛啦!!!
00:50 本集大來賓魏嘉瑩帶著新專輯《你好嗎》來拉
02:11 J格喝奕杯-今天不盲測紅茶,小魏今天來乾冬片仔!
02:47 新專輯中展現相對呼應的二元對照是什麼?!
03:37 小魏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有過想放棄的時候?
05:57 曾經有過害怕回家的日子
09:10 有次演出只賣出兩張票,還只來了一個人
11:46 當街頭藝人的日子裡有過那些心境轉折和趣事?
16:43 除了製作精良的Cover好看好聽外,小魏這系列的影片超療癒
17:58 巡演前打球要小心...
19:18 喜歡打電動,新專輯裡這首歌是來自於這個電玩!?
22:17 從音樂到影像也和不同朋友合作,天團主唱到新銳男神都有
24:23 《你好嗎》帶來最溫暖的問候
26:22 有想過嘗試跨足戲劇圈嗎?
28:08 心理測驗來拉-這次要測出你的糾結指數
31:45 J格問奕下--如果人生有所不足目前覺得最欠缺的會是什麼?
33:47 暖心動人主打《你好嗎》真的太療癒~
35:05 這張專輯還有更特別的,年底還會有xx!
---
數位收聽"你好嗎"|https://arrowwei.lnk.to/HowAreYou
Podcast廣告合作聯繫Email|[email protected]
訂閱閻奕格YouTube頻道|https://janiceyan.fanlink.to/sub
J格來尬聊 S2|Podcast 收聽平台
https://janiceyan.podlink.to/J_NoLimits
Special Thanks :
@魏嘉瑩 @魏嘉瑩 Life
魏嘉瑩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rrowwei/
魏嘉瑩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rrowei
心理測驗結果-
選擇1.抱著孩子的孕婦
你是一個非常果斷的人,不喜歡猶豫抉擇,做事情直率豁達,有時候會覺得思想簡單,但是你的處理方式確實是比較好的那一種,你對自己的生活規劃其實有很明確的計劃,並且通常能夠按照你的計劃來進行,你的糾結指數比較低,生活當中也比較簡單快樂。
選擇2.拄著枴杖的老人
你是個容易心軟的人,不喜歡惹麻煩。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會顧忌彼此的面子,而答應別人的要求,即使是無理的要求。你總是很直率地與人交流,並認為這樣可以讓一切事情變得更容易。思想有的時候很簡單,不願意糾結,但卻總容易糾結,總容易被生活當中的困境困住,很多時候都會好心做錯事,吃力還不討好。
選擇3.腿打石膏的青年
你的糾結指數比較高,在處理每件事情當中都會比較周全,但是思慮過重,有的時候,自己的壓力會比較大,但是你的情緒控制能力比較高,這也意味著,你會將過多的不愉快積壓在心中,然後強迫自己去消化掉這些情緒垃圾。 在做很多選擇的時候,你通常能夠通過自己的考慮,果斷的作出決定,但其實你的內心也會很糾結,只不過你通常不將它表現在臉上而已。
選擇4.病殃殃的人
其實你是一個非常糾結的人,各種細節都決定了你是個心思細膩的人,但是過分的重視別人對自己看法,也太糾結自己的缺點,這樣你會有很大的生活壓力的,不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大部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糾結,可能是因為和自小的生活環境以及教育有關係,還有一些自己的選擇。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蔡英文曾經說過:「一個執政黨對人民痛苦無動於衷到這種地步,這是台灣的悲哀。」但對於膽敢提醒她這件事的人,她似乎也還是無動於衷,只有蘇貞昌衝冠一怒為朱學恒花籃,所以今天我們要為已經變成周玉蔻和民進黨眼中釘的郭正亮舉辦入獄前慶祝大會,讓他好好吃最後一餐50盎司戰斧牛排~~~
今日菜單【沒有贊助,花費為:4500元】:
美國戰斧牛排外帶餐
佐餐酸裸麥麵包一份、今日例湯4人份
爐烤美國精選戰斧牛排50盎司、小洋芋;青花菜、櫻桃番茄
紅酒醬汁、辣跟芥末籽沾醬、檸檬
根據ettoday的報導:【疫情嚴峻,許多確診者死亡後直接被火化,讓難以見到最後一面的家人悲痛萬分。新北市土城區一名60歲男子確診住院,跟家人說想穿上最喜歡的套裝,卻在衣服送達前離世並火化,讓帶著衣服想送行的太太無法達成心願,哭到不能自已。】
我生平最討厭明明做錯事,卻反而想要藉機反敗為勝把錯誤怪到別人頭上,但看看民進黨現在做的不就都是這樣的事情嗎?國產疫苗做不到三期期中報告就要施打,二期沒解盲政府就下定五百萬劑,然後你所做的不是用科學來說服我,你所做的是做假圖來騙民眾,圖片上只標註MODERNA二期收660人,渾然不顧其他有別的二期正在招募中,跟後面三期作了數萬人的數據,只呈現這部分的數據,然後還丟資料給媒體【打臉】鄉民,孩子,是否打臉不是你說了算,因為照這個二期收案完成的標準,高端跟聯亞的數據應該是零!你敢呈現嗎?
我就問阿亮一件事情,國產疫苗跟引進外國疫苗之間到底有甚麼衝突,要讓國家機器每天想盡辦法找新的理由阻擋疫苗進口,蔡英文還拖了四天才出來,怎麼搞得,是不是感冒了啊?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歐盟的疫苗護照系統基礎設施6月1日將準備就緒,預定在7月正式啟動。歐盟執行委員會5月31日提議,應容許14天前完全接種過疫苗的民眾在歐盟國家之間旅遊時,不需接受病毒檢測和隔離。衛報報導,隨著歐盟感染率呈下降趨勢,27個歐盟會員國基本上已將7月1日訂為「數位綠色通行證」(外界普遍稱為「疫苗護照」)啟用和解除限制之日。】台灣怎麼辦,我們要因為錯誤的疫苗政策而自外於全世界嗎?
而且今天我又獲得了一個新成就,請叫我計畫通,成功的用四個花籃吊出了一個神隱很多天不面對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請叫我光頭殺手!就跟我用美食跟三上悠亞誘惑郭正亮一樣!我超擅長設陷阱埋伏光頭的!【國文教室時間: 出自五代後蜀「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十六個大字。大意是為官者本已有俸祿,卻還要去搜刮民脂民膏,雖然天底下的百姓是好欺負的,但上天的神明卻是難以被欺騙的。其暗含著對官員的警告,即警告官員切莫貪腐,不要魚肉百姓,否則會遭到上天的懲罰。】,人間福報曾昭安老師【春秋雜論】古代的戒石銘:【清代學者朱象賢曾在《聞見偶錄》中寫道:「大堂之前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考舊典,此名戒石。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賜郡國以戒官吏,立於堂前。」戒石所刻十六字,屬於古代諸多「官箴」之一種。古代統治者為維護其政權,特頒製「官箴」,用以勸誡規範官員,促使其公正用權,從政為善。】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為何很多人明知自己做錯事,卻拒說對不起?心理學看「道歉」 的相關結果
道歉這件事情這麼常在我們生活中扮演某種角色,因為我們時常會做錯事情,我們時常會不小心沒注意到一些要點,我們時常會因為自己的怠慢或是缺乏能力, ... ... <看更多>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我做錯了事,該怎麼辦呢? | 青年人問 - JW.ORG 的相關結果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隱藏自己犯的錯只會令事情變得更糟。來看看你應該認錯的三個理由,並且怎樣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 <看更多>
我們 做 錯事 時 不 應 而應 在 【職場技巧】做錯不是問題、認錯不是弱者道歉應有的四個態度 的相關結果
「返工做錯事」有時在所難免,難的是要不要認錯及道歉?不少人覺得認錯會令自己看起來很無能或者軟弱,所以情願打死不認。如果你犯的錯誤被人捉到而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