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分析都得小心被整理過的數據牽著走
Bill Gates比爾蓋茲用美化的數據騙了我們嗎?
還是他也被騙了?
老實說,我讀了好幾天資料,也還沒搞清楚。這也是為什麼本來我前幾天就要寫比爾蓋茲這篇,結果後來寫成安海瑟薇。
簡單來說,微軟創辦人、超級慈善家比爾蓋茲在 1/20 號於自己的推特上發了這系列數據圖表。
( 出處:https://twitter.com/BillGates/status/1086662632587907072 )
你或許看過「如果世界是 100 人村」?用這種方式來詮釋世界狀況,很簡明易懂。蓋茲這六張圖就顯示了過去 200 年來,在:
1 ) 極端貧窮
2 ) 民主政治
3 ) 基本教育
4 ) 疫苗施打
5 ) 識字率
6 ) 孩童早夭率
...這六大關鍵指標中的變化。他的推文中表示,這些是他最喜歡的資訊圖表,而很多人都低估了人類在過去兩個世紀內的進步。
我讀過《真確》這本書,非常佩服已逝世的作者 @ 漢斯・羅斯林能透過數據來矯正我們對世界的錯誤認知。
( 我的讀書心得:https://medium.com/…/%E8%AE%80-%E7%9C%9F%E7%A2%BA-961b60304… )
羅斯林,跟知名作家與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 ( Steven Pinker ),以及 Singularity University 奇點大學、 XPRIZE X 大獎的共同創辦人彼得·戴曼迪斯 ( Peter H. Diamandis ),是三位我認為著作特別能激勵人望向未來並保持樂觀的作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而比爾蓋茲這位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贏家、長年世界首富,則是如各位所知,投入了大筆金錢在慈善志業上,包括防制瘧疾、愛滋病、改善衛生環境、教育與醫療等等,在我看過的一本《全球生死大數據》中,也提及了他與太太成立的蓋茲基金會儘管看起來經費充裕,卻非常嚴格以數據驅動,要求任何一筆投資對改善社會帶來的成效,也就是 SROI 。
( 我的書評:用數據解決全球醫療資源分配的難題
https://panx.asia/archives/50580 )
( 關於 SROI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return_on_investment )
( NPOst 公益交流站 年會上 SROI 的專家楊家彥 談他如何協助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做全台首例 SROI 評估: https://npost.tw/archives/48104 )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蓋茲很有信心地秀出這六張圖,但左上角這第一張顯示的「極端貧窮占比人數」急遽下降,卻引來了很激烈的論述戰。
衛報刊登了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家 Jason Hickel 對這張資訊圖表的抨擊。
( 出處:https://www.theguardian.com/…/bill-gates-davos-global-pover… )
簡單來說,他認為:
1. 以 1.90 美元 / 日 國際美元所得作為劃分極端貧窮的那條線,根本不合理。這張圖表只會讓人誤以為全球脫貧戰役已經大勝。但即使每日所得超過 1.90,還是過得很糟糕。
2. 他提出國際上越來越多學者認為 7.40 才是比較適合的極端貧窮線,而如果以 7.40 來看,活在這條線下的人其實從 1980 年代以來是大大增加了(隨著總人口增加),到現在全球有 42 億人活在這條線下。而且絕大多數脫貧的業績來自於中國。
3. 而且這張圖跨距達兩百年。但 1981 年之前的資料根本就不精確,非洲的數據哪來的?中南美洲的數據?亞洲的數據?就算是用某種方式估算出來的,怎麼能夠就直接接上後來的精確數字呢?計算的方式又不一樣。
4. 更不用說,他認為這張圖忽視了過去歐美國家殖民的惡行,好像把那段時期都變成了推動世界越來越好的過程。但其實只是把殖民地的人民拉入跨國勞動生產的剝削程序。那段時間的 GDP 增長無法代表人民變得富裕。
5. 最後,他認為這張圖更掩蓋了一個更難堪的事實,那就是即使最貧窮的人收入在過去幾十年來「新自由主義世界」推動下,看似增加了許多,那其實是因為本來超級低。而如果以絕對的數量來看,其實只有 5% 的經濟增長分給了 60% 的全球低收入者,絕大多數的經濟果實都是被 1% 或 0.1% 或 0.0001 % 的人拿走了。而且照現在的速率跟財富集中的方式,要讓那麼多人脫貧,到下個世紀都辦不到。
最後這個論點,他在 3/1 於自己的部落格上解釋地更清楚,推薦各位去看看圖表:
https://www.jasonhickel.org/…/global-inequality-from-1980-t…
當然,他的抨擊立即遭到反擊。提供蓋茲數據跟資訊圖表的是蓋茲支持的 Our World in Data「#我們的數據世界」 計畫,計畫辦公室在英國牛津大學。主要的任務是追蹤世界各國 SDGs,也就是永續發展目標的進程。負責的 Max Roser 跟 Joe Hasell 回了好大一篇,希望讓大家知道他們的數據是有憑有據,根據經過同儕審查的論文完成的:
請見:https://ourworldindata.org/extreme-history-methods
(關於 SDGs 是什麼請看這裡:https://npost.tw/archives/24078 )
除了蓋茲、我們的數據世界研究團隊,經常著書、告訴憂心的世人 #世界其實變得越來越好 的平克也被 Hickel 指名道姓地批評,認為他們其實都在替全球不平等加劇的狀況擦脂抹粉。
Vox 做了這起論戰的懶人包,歸納了一些論戰雙方的共識與分歧:
https://www.vox.com/…/18215…/bill-gates-global-poverty-chart
Hickel 則再次回應了 VOX 這篇:
https://www.jasonhickel.org/…/response-to-vox-global-poverty
我認為 Hickel 的回應非常有力。
#對了,如果各位在讀上面這幾篇英文文章覺得很花時間,可以用 Google 翻譯成中文,我比對過,其實翻譯品質很高,不妨礙理解。
當然,雙方的爭執其實不只限於這幾篇文章,在 Twitter上也有許多討論,但我就沒追下去了。
Hickel 認為平克、蓋茲等人的言論、數據推動著一種 #新議程,試圖美化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告訴大家「世界其實很棒,別抱怨了。」我得說,我的確有被灌輸這樣的感覺。
我們近幾年常在媒體上看見的標題,像是:「你可能不相信,但 #2016 年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可以把 2016 換成任何年份。)講述的都是貧窮線下的人越來越少了...等等,如蓋茲分享的系列圖表所顯示的進步。
當然,有些指標的改善,並沒有那麼大的爭議。而新聞報導的傾象的確容易讓我們覺得世界變糟了。我們對世界進步的認知更新太慢,也可能如同漢斯羅斯林在《真確》一書裡頭說的一樣,扭曲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但 Hickel 的幾篇文章,讓我不禁思考,越來越多大人物、知識份子、商業巨擘、慈善家提供的「真知灼見」,像是「世界其實變得越來越好了,只是你不知道」的這種感覺,會不會只是一種障眼法?讓我們這些想跟上大人物思想的自戀者成為他們的使徒,協助他們傳布「世界其實很棒,別抱怨了」的咒語。
他們用數據證實有缺陷的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讓世界變得更好了,而且進步很快,如果我們不同意,那是因為我們看了太多糟糕的電視跟新聞。但這可能讓我們因為無法不贊同後半部(媒體很糟),而太快買單前半部(世界變好了)。
最後,我坦誠個人目前比較買單 Hickel 的論點。我想,我得開始對蓋茲跟平克等人說的話更小心、更謹慎一點了。
#歡迎大家糾正
#我永遠隨著更好的證據改變立場
最後,推薦各位聽聽這則 Podcast:
https://soundcloud.com/…/episode-58-the-neoliberal-optimism…
「我永遠隨著更好的證據改變立場」的推薦目錄:
我永遠隨著更好的證據改變立場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ill Gates比爾蓋茲用美化的數據騙了我們嗎?
還是他也被騙了?
老實說,我讀了好幾天資料,也還沒搞清楚。這也是為什麼本來我前幾天就要寫比爾蓋茲這篇,結果後來寫成安海瑟薇。
簡單來說,微軟創辦人、超級慈善家比爾蓋茲在 1/20 號於自己的推特上發了這系列數據圖表。
( 出處:https://twitter.com/BillGates/status/1086662632587907072 )
你或許看過「如果世界是 100 人村」?用這種方式來詮釋世界狀況,很簡明易懂。蓋茲這六張圖就顯示了過去 200 年來,在:
1 ) 極端貧窮
2 ) 民主政治
3 ) 基本教育
4 ) 疫苗施打
5 ) 識字率
6 ) 孩童早夭率
...這六大關鍵指標中的變化。他的推文中表示,這些是他最喜歡的資訊圖表,而很多人都低估了人類在過去兩個世紀內的進步。
我讀過《真確》這本書,非常佩服已逝世的作者 @ 漢斯・羅斯林能透過數據來矯正我們對世界的錯誤認知。
( 我的讀書心得:https://medium.com/%E9%84%AD%E9%BE%9C%E7%85%AE%E7%A2%97%E9%BA%B5/%E8%AE%80-%E7%9C%9F%E7%A2%BA-961b603042d2 )
羅斯林,跟知名作家與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 ( Steven Pinker ),以及 Singularity University 奇點大學、 XPRIZE X 大獎的共同創辦人彼得·戴曼迪斯 ( Peter H. Diamandis ),是三位我認為著作特別能激勵人望向未來並保持樂觀的作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而比爾蓋茲這位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贏家、長年世界首富,則是如各位所知,投入了大筆金錢在慈善志業上,包括防制瘧疾、愛滋病、改善衛生環境、教育與醫療等等,在我看過的一本《全球生死大數據》中,也提及了他與太太成立的蓋茲基金會儘管看起來經費充裕,卻非常嚴格以數據驅動,要求任何一筆投資對改善社會帶來的成效,也就是 SROI 。
( 我的書評:用數據解決全球醫療資源分配的難題
https://panx.asia/archives/50580 )
( 關於 SROI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return_on_investment )
( NPOst 公益交流站 年會上 SROI 的專家楊家彥 談他如何協助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做全台首例 SROI 評估: https://npost.tw/archives/48104 )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蓋茲很有信心地秀出這六張圖,但左上角這第一張顯示的「極端貧窮占比人數」急遽下降,卻引來了很激烈的論述戰。
衛報刊登了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家 Jason Hickel 對這張資訊圖表的抨擊。
( 出處: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9/jan/29/bill-gates-davos-global-poverty-infographic-neoliberal )
簡單來說,他認為:
1. 以 1.90 美元 / 日 國際美元所得作為劃分極端貧窮的那條線,根本不合理。這張圖表只會讓人誤以為全球脫貧戰役已經大勝。但即使每日所得超過 1.90,還是過得很糟糕。
2. 他提出國際上越來越多學者認為 7.40 才是比較適合的極端貧窮線,而如果以 7.40 來看,活在這條線下的人其實從 1980 年代以來是大大增加了(隨著總人口增加),到現在全球有 42 億人活在這條線下。而且絕大多數脫貧的業績來自於中國。
3. 而且這張圖跨距達兩百年。但 1981 年之前的資料根本就不精確,非洲的數據哪來的?中南美洲的數據?亞洲的數據?就算是用某種方式估算出來的,怎麼能夠就直接接上後來的精確數字呢?計算的方式又不一樣。
4. 更不用說,他認為這張圖忽視了過去歐美國家殖民的惡行,好像把那段時期都變成了推動世界越來越好的過程。但其實只是把殖民地的人民拉入跨國勞動生產的剝削程序。那段時間的 GDP 增長無法代表人民變得富裕。
5. 最後,他認為這張圖更掩蓋了一個更難堪的事實,那就是即使最貧窮的人收入在過去幾十年來「新自由主義世界」推動下,看似增加了許多,那其實是因為本來超級低。而如果以絕對的數量來看,其實只有 5% 的經濟增長分給了 60% 的全球低收入者,絕大多數的經濟果實都是被 1% 或 0.1% 或 0.0001 % 的人拿走了。而且照現在的速率跟財富集中的方式,要讓那麼多人脫貧,到下個世紀都辦不到。
最後這個論點,他在 3/1 於自己的部落格上解釋地更清楚,推薦各位去看看圖表:
https://www.jasonhickel.org/blog/2019/3/1/global-inequality-from-1980-to-2016
當然,他的抨擊立即遭到反擊。提供蓋茲數據跟資訊圖表的是蓋茲支持的 Our World in Data「#我們的數據世界」 計畫,計畫辦公室在英國牛津大學。主要的任務是追蹤世界各國 SDGs,也就是永續發展目標的進程。負責的 Max Roser 跟 Joe Hasell 回了好大一篇,希望讓大家知道他們的數據是有憑有據,根據經過同儕審查的論文完成的:
請見:https://ourworldindata.org/extreme-history-methods
(關於 SDGs 是什麼請看這裡:https://npost.tw/archives/24078 )
除了蓋茲、我們的數據世界研究團隊,經常著書、告訴憂心的世人 #世界其實變得越來越好 的平克也被 Hickel 指名道姓地批評,認為他們其實都在替全球不平等加劇的狀況擦脂抹粉。
Vox 做了這起論戰的懶人包,歸納了一些論戰雙方的共識與分歧:
https://www.vox.com/future-perfect/2019/2/12/18215534/bill-gates-global-poverty-chart
Hickel 則再次回應了 VOX 這篇:
https://www.jasonhickel.org/blog/2019/2/19/response-to-vox-global-poverty
我認為 Hickel 的回應非常有力。
#對了,如果各位在讀上面這幾篇英文文章覺得很花時間,可以用 Google 翻譯成中文,我比對過,其實翻譯品質很高,不妨礙理解。
當然,雙方的爭執其實不只限於這幾篇文章,在 Twitter上也有許多討論,但我就沒追下去了。
Hickel 認為平克、蓋茲等人的言論、數據推動著一種 #新議程,試圖美化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告訴大家「世界其實很棒,別抱怨了。」我得說,我的確有被灌輸這樣的感覺。
我們近幾年常在媒體上看見的標題,像是:「你可能不相信,但 #2016 年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可以把 2016 換成任何年份。)講述的都是貧窮線下的人越來越少了...等等,如蓋茲分享的系列圖表所顯示的進步。
當然,有些指標的改善,並沒有那麼大的爭議。而新聞報導的傾象的確容易讓我們覺得世界變糟了。我們對世界進步的認知更新太慢,也可能如同漢斯羅斯林在《真確》一書裡頭說的一樣,扭曲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但 Hickel 的幾篇文章,讓我不禁思考,越來越多大人物、知識份子、商業巨擘、慈善家提供的「真知灼見」,像是「世界其實變得越來越好了,只是你不知道」的這種感覺,會不會只是一種障眼法?讓我們這些想跟上大人物思想的自戀者成為他們的使徒,協助他們傳布「世界其實很棒,別抱怨了」的咒語。
他們用數據證實有缺陷的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讓世界變得更好了,而且進步很快,如果我們不同意,那是因為我們看了太多糟糕的電視跟新聞。但這可能讓我們因為無法不贊同後半部(媒體很糟),而太快買單前半部(世界變好了)。
最後,我坦誠個人目前比較買單 Hickel 的論點。我想,我得開始對蓋茲跟平克等人說的話更小心、更謹慎一點了。
#歡迎大家糾正
#我永遠隨著更好的證據改變立場
最後,推薦各位聽聽這則 Podcast:
https://soundcloud.com/citationsneeded/episode-58-the-neoliberal-optimism-industry
我永遠隨著更好的證據改變立場 在 葉多涵/科學的界限(一):當證據無法決定理論| 沃草烙哲學 的相關結果
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用科學方法找到真理,殊途同歸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用科學方法找到真理。 除了不同的科學假說可能殊途同歸,神學或哲學立場也可能和 ... ... <看更多>
我永遠隨著更好的證據改變立場 在 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劉潤:有自己的知識框架、能看清事實 的相關結果
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劉潤:有自己的知識框架、能看清事實、關心自己能改變的事 · 1.第一個建議: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識框架,當你有自己的知識框架,說明你對 ... ... <看更多>
我永遠隨著更好的證據改變立場 在 科學家「總是在改變主意」,為何我們還是應該相信他們? 的相關結果
有些人爭論我們不該相信科學,因為科學家「總是在改變主意」,但新的觀察、想法、解釋會帶來創新,透過集體決策與大量科學知識的穩定性,改變想法其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