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寫作過程比《#法式甜點學》還要艱困許多。或許如同誠實面對自我總是不容易,近距離寫自己的家鄉,遠比能夠保持客觀距離地觀察、分析他者來得困難。
今年五月交稿之後,我一直無法完成序和前言,直到最後被編輯催促時,仍然腦中一片空白,實在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最後依著編輯建議,從去年臨時在巴黎家中找到一片口罩開始回憶起,然後才發現,過去這一年波瀾起伏、今晚睡下不知明日身在何處的經歷,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決定要寫作本書的心念下得很快,雖然寫得無比痛苦,但終於對過去十數年間困惑的與思索有所回應,最後還是要感謝那個堅持下來的自己。
以下和大家分享收錄在本書中的序(長文預警),如果這本書裡的職人故事、作品解析和相關思考與論述,能在茫茫人海中觸碰到幾個人,為未來的花開繁景種下種子,那所有的辛苦也算值得了。
*****
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回答「我是誰」
2020年出版《法式甜點學》的前夕,我在巴黎家中翻箱倒櫃找出一個口罩,當下便上網訂了四天後的機票回台灣。當時只想著新書宣傳完便要回到巴黎,卻沒想到世界轉眼間變了樣。我離境三天後,巴黎便宣布封城,此後一年,巴黎的朋友們在反覆的煎熬中適應新生活;我則仿若被邀請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無視全球的疫亂橫行,在這個我出生、成長,熟悉卻認識不深的島嶼進行探索之旅。
#因疫情而起的奇異旅程
由於甜點啟蒙地在巴黎,自己過去十年間在台灣的日子也少,除了本就認識的開業朋友外,我對本地的甜點業者、職人的認識大多來自網路與業界的口耳相傳。滯留台灣的這段期間中,我終於有機會拜訪那些一直列在名單上的店家、希望認識的朋友,也受邀參加了不少餐會。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令人感動,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更使人訝異。如果說在巴黎看到的作品,像是在一個已經構築華美的世界裡持續深入、為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持續產出更精闢的見解而拜服,在台灣的所見,則像是造訪一片生機盎然的新天地,處處皆是怒放的奇花異草卻鮮為世界所知。
由於過去數年中,自己扮演的都是將法國的甜點、甜點師推廣給台灣市場的角色,但並未有機會深入了解本地市場,更不用提將台灣的(法式)甜點、甜點師介紹給台灣讀者,甚至國際讀者,我於是很快決定要將自己的經驗發展成系列採訪計畫。雖然明明還在《法式甜點學》新書宣傳期,卻幾乎沒有太多猶豫,立刻將自己在2019年許下「出完書一定要放一個大假,最好能去夏威夷發呆曬太陽」的願望拋在腦後。採訪計畫大致訂定後,我便決定要將其成書,不僅為自己的見聞留下紀錄,也藉著深入梳理台灣代表性職人們的養成及相關作品,在力所能及之處,深入思考身為「台灣甜點人」的意義。
接下來的日子,雖然隨時都像處在壓力鍋中一般,最後甚至幾乎將自己完全耗盡,收穫卻超乎想像地豐富。我每日一面留意法國的疫情消息,做好馬上要上飛機返法的準備,一面依照計畫聯繫受訪者,還透過他們熱心的引介,去了屏東、彰化、埔里探訪可可、芭樂、香草、茶葉等產地,雖然皆是來去匆匆,但已像是打開了神奇寶盒。僅是驚鴻一瞥,便為其中所藏之富而感嘆,每一顆寶石都是一個浩瀚的宇宙、一個涵納百川的汪洋。
#法式甜點中的台灣身分識別
在開始大部分的採訪前,我曾與一位自己極為敬重的出版界前輩有過一次深入且有趣的談話。當時我解釋自己希望寫的,不只是訪談集、人物誌,而是透過這些訪談,反映出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在面向世界、選擇究竟要製作何種風貌的甜點時,照見自己腳下稱為「台灣」的這塊土地,及身為「台灣甜點師」的看法。前輩的觀點畢竟實際,認為一般而言,台灣甜點師要在台灣製作法式甜點(或來自西方的果醬、巧克力等),自然會使用本地合適的食材,形成台灣風格的法式甜點更在情理之中。而我試圖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身分識別的角度過於刁鑽,也不會是本討好的作品。
真話總是不那麼美妙,對當時雄心勃勃的我來說,這番話確實有些苦澀,卻也難以反駁。2021年5月,台灣疫情出現破口,很快直升三級警戒,開啟了連續2個月以上的「自主性封城」,所有我在業界的朋友皆受到沉重的打擊,和法國在封城期間,甜點麵包業一枝獨秀,擁有穩定生意、甚至逆勢開店的案例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因為甜點、尤其是法式甜點,在台灣不僅是小眾,還是小眾中的小眾。既然不是必需品,生活不便時自然是第一個捨棄的對象;而法式甜點過於嬌貴,以致於外送、宅配風險皆高,即使死忠的顧客也難以一再承擔碰撞毀壞的失望。如果在華麗的外表和巨幅媒體聲量下,它其實是個如此邊緣的商品,我怎麼能不質疑,自己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是否真有意義?
不過,縱使心中懷著巨大的問號,我並未因此更改太多原來的訪談大綱,決定持續依照計畫進行訪問,待寫作時再一邊思考呈現方式。前輩認為,《法式甜點學》是在帶領讀者看懂、吃懂法式甜點,因此本書的任務,應該是帶領讀者看懂、吃懂「台灣甜點師做的法式甜點」。但對我而言,能夠懂得這一點,必得先回答如「#誰是台灣甜點師?」、「#為什麼要做法式甜點?」、 「#他們做的甜點真的是法式嗎?」等問題。而為了理解甜點師的作品,回答「為什麼他們選擇這麼做」,就需要碰觸到每一位職人獨特的創作哲學、生長記憶及自我定位。更進一步,在國際交流如此頻繁,品牌進軍國際也不新奇的今日,這些職人們也得回答:「#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法式甜點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甜點師和其他國家的甜點師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而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終極的質問,即「#我是誰?」
#我是誰_與_我的甜點是什麼樣的甜點
由於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得回法國、什麼時候能再有機會與受訪者們深入聊聊,每一次訪問我都抱著「錯過這次沒有下次」的心情,也因此,光是訪談大綱便動輒超過2,000字 。在訪綱中,我將希望探討的問題分成五個面向:養成經歷、創作哲學與品牌精神、台灣味與台灣身分識別、對本地市場的觀察、對未來產業樣貌及品牌發展的看法,其下再切出5至6個子題。雖然每一次約訪時,我都試圖先打預防針:「我只是習慣把問題寫得很細。」以減低受訪者們看到訪綱的衝擊,但沒有一次訪談不超過三小時,有幾次甚至分成兩、三次才結束,還不包括事後各種細節確認。令我感動的是,每一位受訪者都毫無二話、非常慷慨地把他們寶貴的時間留給我,和我侃侃而談自己養成經歷中那些難忘的故事,那些他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及自己對「做甜點」、「成為甜點師」、「經營品牌」的信念。
整理訪談內容及寫作的過程異常痛苦,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那不只是一個「台灣再發現」的旅程,更是「自我再發現」的旅程。藉此機會,我回顧了過去十數年中,每次對外國朋友介紹自己家鄉的種種思量、不知道該選哪一道菜代表台灣參加派對的苦惱,以及在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中猝不及防的尷尬片段。受訪者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告訴我,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而我們應該要為能夠說出「我們」感到驕傲。或許整個亞洲都喜歡蜜紅豆或紅豆沙,但我們曾經一起在暖和的冬至揮汗排隊吃一碗紅豆湯圓;就算日本有抹茶、中國有百年名欉,但我們皆曾和父母一同招待來訪的客人喝茶聊天談生意,也曾用兩根手指拎著半空的軟塑膠杯、嘴裡嚼著珍珠和椰果,走過那腦筋暈眩發脹、彷彿不會結束的夏日午後。
因為有這些生長記憶與生活經驗,所以我們的盤式甜點中能出現冬瓜茶、鳳李冰、麵茶;甜點中能有鹹蛋黃、肉鬆及芋泥。對生根萬華社區的主廚來說,將法式甜點做成「紅龜粿」的形象自然無比,而曾經留法的主廚以「黑森林」(Forêt-Noire)為基底,結合杏仁茶與櫻桃,創作出「白森林」也是信手捻來。在台灣餐廳工作的新加坡籍主廚端得出椪餅與清粥小菜,在新加坡餐廳工作的台灣主廚也能將台星兩地皆能欣賞的摩摩喳喳和綠豆蒜糖球上桌。我於是明白,重要的並非向別人解釋自己是A、不是B,而是接受自己既有A、又有B,但是和兩者都不一樣,所以能堂堂正正地當一個既不是A也不是B的「自己」。
#唯有知道自己是誰_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所以,究竟為什麼非得在「法式甜點」(或至少是「舶來的甜點」)中找自己、識別台灣身分?除了延續《法式甜點學中》提出「法式甜點是甜點界的官方語言」,也是「想站到世界舞台上的甜點師都要能流利使用,以訴說自己故事及思想哲學的語言」之論述,或許還因為,縱使「法式甜點」的內涵與定義還未在台灣有廣泛的認知,但以其為基礎的「西點」早已是台灣日常的一部份,也已碰撞出許多火花。想想傳統麵包西點店內的泡芙、焦糖布丁,它確確實實存在於常民生活中。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歐洲中世紀研究專家池上俊一在其著作《甜點裡的法國》中,以一整本書的篇幅論述法式甜點如何作為法國文化的精髓,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霸權」重要武器;在台灣,從「中菜西吃」的風潮到「在fine-dining(精緻餐飲)中尋找台灣味」的討論,乃至餐飲界大量投入、直至獲得《米其林指南》的肯定,更逾數十年。飲食成為文化,以「軟實力」輸出早就不是新聞;飲食便是政治的一環,以飲食區分人我、定義身分實屬稀鬆平常。
「風土」(terroir)概念從法國葡萄酒區分產區發展至今,已超出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因素,當地人文與特殊技術皆含括在內。倘以近年來受到國際矚目的「台灣可可」為例,作為世界上少數有能力生產「bean to bar」、甚至「tree to bar」巧克力,並以此製作甜點的國家之一,「台灣的風土」將是我們和世界溝通的利器。再想想那些在國際賽事上拚搏的台灣職人們,若我們將目光更多聚焦在當下或未來,不僅需要向法式甜點及投身其中的甜點師們給予更多關注,也須了解身世來歷、梳理來龍去脈與各方觀點,才有機會迎向無限可能。唯有知道自己是誰,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我懷著這樣的信念完成本書,雖然有許多遺珠和力有未逮之處,但衷心感謝所有受訪者及以各種形式提供援助的朋友們。希望本書不僅回覆了前輩的擔憂,也回答了我旅歐十年間的困惑;不只回應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焦慮,也為我輩及後進的職人們提供了前進的線索。
*****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 實體書購書連結:
台灣 -
博客來 獨家限量簽名版:
https://tinyurl.com/296328zk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9sbuawew
TAAZE讀冊生活:
https://tinyurl.com/rjnvukzp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https://tinyurl.com/7vps9bn6
金石堂KingStone:
https://tinyurl.com/388vkmxj
momo購物網:
https://tinyurl.com/87tnmaca
香港 -
誠品香港 eslite@HK 已上架,可下載誠品人HK app 後搜尋:https://tinyurl.com/6scj9hc,或致電 +852-3419-6789 訂購
新馬 -
Citè Book Garden 城邦閱讀花園:
https://tinyurl.com/at644w5p
Popular Book Co (M) Sdn Bhd 大眾書局 也可代訂
📌 電子書購書連結:
9/13-9/26 博客來獨家:
https://tinyurl.com/u7fmwhxs
其他通路將在 9/26 後陸續上架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
「我的 餐 盤 空白」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黑男邱比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營養小教室 我的餐盤(成人篇)‼️... - 宋明樺營養師生活。分享 ... 的評價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我的餐盤均衡飲食衛教影片:維持健康體位的秘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51352_「我的餐盤」均衡飲食_青少年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小小廚師營-我的餐盤X質地調整飲食小技巧 - YouTube 的評價
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剪指甲、削鉛筆、拔下鍵盤上每一顆鍵帽,拿牙刷一顆顆刷洗,彷彿洗刷一顆化石......寫人物採訪稿之前總有種種古怪小(拖)儀(延)式(症),其中尚有一樣怪僻,乃是在空白的檔案敲打一些心愛小說句子。
小說家與受訪者不是胡亂配對,多半還是看坐在面前的受訪者在訪談的過程予人何等印象,問不下去了,設想假使是自己欽佩的寫作大神在此,會怎麼想?會怎麼出手?狡猾的政客可以請出世故的葛林來對付,藝術家們可以再雞巴一點沒關係嘛,我手上可是有更刁鑽的黃麗群、譏誚的王小波可以治你們。
彷彿打寶可夢擂台賽,面對不同的受訪者,這些寫作大神們是我的怪力和班基拉斯和帝牙盧卡。
眾多寫作口袋怪物們,麥克.翁達潔是唯一的超夢。
翁叔日前出了新書《戰時燈火》,讀完了,一本新書畫線畫得密密麻麻的。
譬如這個句子:「當你試著寫回憶錄時,應該要在孤兒的狀態這些你先前戒慎恐懼保持距離的事情,就會不經意地回來,「回憶是你失落的遺產」,所以你明白,在這樣的時候,你必須學會如何去看,去看什麼,在最後形成的自畫像,一切都會押韻,因為一切都會被反映出來。如果每個姿態在過去被丟棄了,你現在會看到另外一個人擁有它,所以我相信在我母親身上某種東西一定在我身上反映出來,她在她小小的鏡廳,我則在自己的鏡廳中。
又譬如那個句子:「在某個年齡之後,我們的英雄就用不用在教導我們了。他們轉而保護自己所在的最後一塊領土。冒險犯難的想法幾乎被看不見的需求取代。他們曾經嘲弄他們所對抗的傳統,雖然至今仍笑著,但不再嘲弄。」
該書一九四五年戰後,一對姐弟的父母因故離開,爸媽不在家,進而與一群雞鳴狗盜之輩度過青春期時光。不知為何,閱讀過程時不時腦中總冒出《郭德堡變奏曲》和Ella Fitzgerald的《Cheek to Cheek》,讀到一半見下列句子:「他來的時候會像是一個英國人」,我在玫瑰死後,發現她在備用的日記本寫下這句話,彷彿在私密的,他自己的家庭裡,在一本秘密的筆記本,他也需要揭露某個可能小心翼翼,他甚至可能會像念經一樣對自己誦念這句話,「他來的時候會像個英國人」。
心裏激動地喊:「英倫情人,是英倫文情人吶。」匈牙利民謠歌手Sebestyen Márta溫柔地吟哦,Szerelem, Szerelem,愛情啊,愛情啊,如水一樣的聲音流瀉過荒漠的沙地。
小說中母子如兩面鏡子照見自己的身影,翁達潔的小說們又何嘗不是呢?那本小說情婦的鎖骨凹對應映著這本小說脖子的胎記,那個水手的貓桌對照這個陌生人的餐桌,迷人的小偷無所不在,小說中永遠有女人聰明而果斷,男人溫柔而三心二意,小說互為彼此的續集與前傳,也許我應該找時間把這些小說裡的冤親債主做一個對照表,那些情感始終是一個謎團,那是用詩寫成的阿嘉莎.克莉絲蒂。
新書畫了線,現在還不知道要怎麼用,但一定有一天會用得上。當然並不是摘錄或引述,而是把這些美麗的句子,放進逐字稿裡,在成千上萬的字元裏溶解,彷彿藥引、彷彿茶包,就變成文章的香氣和氣韻,假使受訪者是值得善待的,我希望我可以像翁達傑那樣對待筆下人物那樣慈悲與溫柔的。
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晚間 4 小時怎麼用:訂時間軸計畫表
■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最有效率?
前文探討了詳盡記錄時間的方法,現在讓我們來靈活運用吧。下班或放學後到睡前的晚上時間,對多數人而言是一天當中最能騰出空閒,但也是最容易稍縱即逝的時光,想要聰明有效的利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固定時間內做固定的事。
我們要找出在什麼時間區段內做哪些事情最有效率,因此在寫記事本的同時,別忘了也要標注當時的專注力程度。我觀察我的記事本之後得到的結論是,上午時間是我體力的高峰,用來做勞力的事情效果很好,晚上的時候做創造力的事情最順利。所以我早上(上班前)用來運動,而剪輯影片和寫作則安排在晚上。就像這樣,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有計畫性的設定各時間區段的目標,最後養成習慣。
#STEP 1:盤點你的空白時間
先把一天中自己能運用的空閒時間全部記錄下來,你必須清點「真正」擁有的空白片段有哪些。例如我的上班時間是 10 點,比別人晚一些,因此可以利用的時間是早晨 2 小時左右,和下班後 3 ∼ 4 小時。不少人的上班時間是 9 點,但公司遠近不同,空閒時間也會不同,如果通勤時間長,那就放掉早上,只利用晚上時間也綽綽有餘。
有一個關鍵點要注意:必須固定抽出的時間也要全部記下來,再從空閒時間中扣除。例如,下班後吃晚餐的時間、帶寵物散步的時間等例行公事,扣掉固定行程之後,剩下來的才算是單純的自由時間。
要特別列出這些例行公事,是為了在全力以赴做想做的事時,不至於錯過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因為這些時間是不能省略的──陪狗狗散步、跟家人說話、做簡單家事等等,這些日常之事對人生而言亦是「重要的小事」。無論是發展第二專長或開啟其他副業,許多人忙東忙西拚命向前衝,卻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和重要的人們,這些才是生活的基石。這也是我的切身之痛,是我從自己的生命經驗體悟出的關鍵。
#STEP 2:了解時間成本和必須投入的專注度
在擬定事前計畫時,不免要設想做一件事情的時間成本,此時必須評估兩點:具體要花多少時間,以及投入多高的專注力程度。
特別是計畫中如果有某項事情必須持續數天,或是每周必須做兩三次以上,就更要訂出每天要預留多少小時給這件事。只在腦子裡預想花費的時間,和實際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常心想「這點小事只要一小時就夠了吧?」但真正做起來沒那麼容易,總會有各種原因耽擱了過程,往往得花上兩倍以上的時間才做完!所以才需要填寫事後記錄表單,因為按照時間區段記下所有做過的事情,時間節點和過程被文字化、視覺化了,就有助於精算做每一件事的時間成本。
如果是初次嘗試的事,建議先比預估多排 1.5 倍的時間。預定的時間可以有彈性,在執行的過程中一邊修正即可。
#STEP 3:製作晚間時間表
再來就是要製作適合自己的晚間計畫時間表了。如同大學生的課堂時間表,只要以格狀方式排列,把想做、要做的事項填上就可以了。
同樣的,真正執行起來,一定會發現和預估有很大的出入,可能是某件事情比你想像的更麻煩、要花更久的時間,也可能是某件事情根本不適合安排在晚間進行,做起來反而更累人⋯⋯因此執行時可以根據需要,適當修正時間表。
很多人問我,一直修正時間表,是不是代表一開始訂的計畫很失敗?但絕非如此。把修改時間表想成策略性修正吧!就像打草稿一樣,大略抓個方向輪廓,在執行的同時保持滾動式調整,直到找到最能滿足你的生活節奏。
■ 時間表不是用來囚禁自己
對有些人來說,訂時間表、照表操課,感覺好像戴腳銬一樣,簡直有如把自己的生活給綁死。當然,排定時間表之後,必須認認真真以時間區段為單位按表做事,的確有可能帶來壓迫感。例如你預定晚上 10 點開始讀英文,如果延遲就會產生壓力,很多時候甚至會把延遲當作放棄的藉口,「反正已經超過好幾分鐘,就算了吧!」這種情況不勝枚舉。但訂立計畫,排定時間區段的目標不是為了硬逼自己、囚禁自己,而是為了方便執行,這一點必須銘記在心!我們想要的是「找出可以運用的自由時間」,避免不知道當下該做些什麼事而虛度。
尤其我是那種生性散漫,手上又常常同時進行很多事情的人,如果不訂時間表會手忙腳亂,所以我純粹是為了把該做的事情整理好,才決定製作時間表並按表操課。這就像為了從一本厚重的教科書中快速找到重點,而設計出目錄的概念。
小時候覺得學校排定的課表就好像腳鐐,因為硬性規定所以令人覺得很悶,但是現在必須做、想做的事情變多了,有具體排定好的行程反而讓我覺得鬆了一口氣。畢竟時時刻刻光忙著煩惱「接下來呢?然後該做什麼事?」這種雜亂無章的日常生活也會是另一種很大的壓力來源。相較之下,好好計畫每個時間區段,有大中小目標,按照計畫執行的生活,反而變得單純美好。萬一發生緊急的突發狀況,或臨時出現更想完成的事,我也不會對無法按計畫執行感到壓力,而是根據當天的情況彈性做出調整。
計畫是為了幫助我們而存在,並不是為了監視和囚禁自己而制定的,這一點請務必謹記。
■ 做得下去的計畫,才有效!
有些人會有「人來瘋」的特質,是屬於感覺對了就會瘋狂投入的類型,又或許是一旦開始就迫切想看到成果,野心勃勃的想得到理想成績。但在初期就瘋狂燃燒熱情是很危險的,因為能量耗得太快,消失得也快,可能做到一半就感到厭倦而放棄。因此我們也要提醒自己,再有趣再渴望的事,都要保持穩定的步調,持續慢慢前進。
維持中庸之道並不容易,所以需要在做計畫的階段就適當分配好目標,預定的時間結束了,即使想再多做一點,都必須喊停轉換下一個階段或休息。重要的是當完成計畫好的工作量時,就改做其他的事。
無論是自我充實還是經營副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可持續性」,有些人會因為剛開始進行某件事時,看不到明顯成果而感到焦慮,這是很正常的。「一天只唸 30 分鐘的書會有效果嗎?」像這樣產生疑慮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日復一日的進行,當你覺得 30 分鐘也綽綽有餘時,就離充滿價值的感覺不遠了。
.
本文摘自
《#原子時間》
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作者:柳韓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延續昨天的重點,聚焦在內在感受,搞清楚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最能讓我們專注投入。然後計畫性地進行,養成習慣,就能省下很多時間。
重要的事先做,即便是「重要的小事」也一樣。這是生活品質的根本,重要的事不做,其他的事做再多,常也只是虛空。
祝願您,能持續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
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你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正意義嗎?是什麼現實因素磨損了我們的生命?本集我們繼續讀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在上一集我們講述了瑞蒙‧卡佛的小說〈所有東西都黏在他身上〉──相愛的年輕夫妻因為丈夫想去打獵而起了爭執,後來和解;女孩下廚為男孩做了早餐,男孩卻不小心弄翻了盤子,將培根、煎蛋等一鍋子食物黏到身上。而見證這畫面的小貝比,他們的女兒,長大後,在聖誕節這天,獨自來到米蘭拜訪父親。女兒對父親說:「我想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樣子」;父親回應:「我可以告訴你還是小嬰兒時候的事。那與妳有關,可是只有一點點關係」。
一點點關係。那是見證,彷彿又未曾見證。小貝比不會有意識,但確實是在場的,目擊過父母不復存在的甜蜜時光。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機緣或遭遇讓長大的女兒必須在聖誕節時來到米蘭,向父親索求一個絕無特出之處的兒時故事呢?卡佛始終未曾明確交代。但故事是這樣收尾的:
就這樣,他說,故事說完了,我承認這不算是個故事。
我覺得很好聽,她說。
他聳了聳肩,把酒杯拿到窗戶旁。天色已經暗了,但是仍在下雪。
有些事情變了,他說,我不知道是怎麼改變的,但有時候你不會發覺,有時候也不希望它們改變。
對,這倒是真的,只是──她沒有說完她想說的話。
她停止這個話題。從窗戶的倒影中,他看到她正仔細看著她的指甲,然後她抬起頭,興高采烈地問他可不可以帶他參觀米蘭市。
他說,把靴子穿上,我們走吧。
但他待在窗邊,回憶著。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小說結束。離那一天打翻培根、煎蛋,已倏忽過了二十多年,當年的小貝比已然成年,但與父親看來似乎並不熟稔;而父親則獨居於米蘭。伊格言說,許多看不清的故事(想必皆以分離與敗壞為主題)懸浮在這敘事的空白之間,然而如此真切,帶著粗礪而明確的觸感。像一座湖,湖水清淺前緣的沙岸,你看見群聚的細沙困處於此(它們的形象是憂傷的、雖則多彩但仍帶著某種光度不足的灰暗),僅僅露出模糊的,不明確的稜角;隨後便無聲消逝於吋吋加深的水中。「她停止這個話題」──故事轉身離去,於時間與對話的縫隙間缺席。窗外大雪紛飛,無數的變動與死亡猶且在冰冷中流動醞釀──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即便如此,我們所擁有的,或人生所可能擁有的,依舊僅僅只是寒冷,以及,薛西佛斯式的,終究徒勞的行進,手無寸鐵但持續不斷冒著寒冷要去的他方──「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伊格言說,這就是無可迴避的終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黑男邱比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街頭尬歌(百分百真實的音樂實境節目) 找路人來比賽 各位觀眾就是評審 請在留言裡 留下您最喜歡的選手 一人只有一票 請大家多多支持踴躍留言 投票日期11/5 12.00~11/8 12.00 票數最高的是第一季冠軍
冠軍將獲得由
囡囡咖啡館提供的精美禮物
以及東區大餐一份
-----------------------------------------------------------------------------------------------------------
感謝囡囡咖啡館(張姐)提供本節目的所有支援
感謝所有參賽者的努力
----------------------------------------------------------------------------------------------------------
決賽歌曲
街頭愛上你
演唱 : Lucy (盧蓁)
曲 編曲 : 黑男
詞 : 黑男 Andy 張姐
盲目地走著
眼淚掉下來
我閉上眼
我靜靜地等待
忘記妳的愛
留一段空白
期待愛神
他悄悄的來
我的心給你
全部都給你
這突然的愛情
愛的暴雨
突然來襲
讓我措手不及
我已深陷在這漩渦裡
為了妳沒有甚麼不可以
我會珍惜
在這東區
遇見的你
完整版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NVagTu830
荷蘭混血鍵盤手Lucy : https://www.instagram.com/lucylu_8619/
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我的餐盤均衡飲食衛教影片:維持健康體位的秘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營養師出任務】 #健康體位體位=身體部位的測量結果,像是身高、體重、BMI、體脂、肌肉量、腰圍等等,反正就是你在健康檢查可以看到的那些數字啦! ... <看更多>
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51352_「我的餐盤」均衡飲食_青少年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健康九九網站(http://health99.hpa.gov.tw) 宣導資源:http://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51352版權所有:衛生福利部國民 ... ... <看更多>
我的 餐 盤 空白 在 營養小教室 我的餐盤(成人篇)‼️... - 宋明樺營養師生活。分享 ...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圖像是由「每日飲食指南」變身而來,把食物6 大類的建議份量圖像化,讓民眾在實際用餐時,可以更方便的運用。 除了圖像以外,並配合6 句口訣,幫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