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記憶🚞
上週 #太魯閣號事故 的同一日,因為感冒之故起得晚,一打開電視看到新聞報導,怵目驚心的搶救畫面,令人鼻酸心疼。那幾天也因家中網路和筆電故障,只能整天盯著電視看,心情更加沉重。
昨晚則是 #台南後火車站 營運的最後一刻,它無疑是許多成大人共同的回憶,尤其是剪票口上頭大大的車次電子顯示牌,凡走過,必會先瞧上一眼。後站位在前鋒路與大學路交會口,鄰近成大的操場和宿舍,平日即是學子通勤及民眾上下班的重要出入口,每逢開學迎新,站外更是車水馬龍。看著它功成身退,有著滿滿的不捨。
過去我對火車的印象其實不算太好,第一次搭火車是在國小高年級時,隨親戚搭車到路竹,當時我對火車的車種並不熟悉,上車就侷促不安地詢問旁人:「下車鈴呢?沒有的話,如何讓司機知道我要下車?」我搭的是站站停靠的區間車,從市區到路竹,中間要停左營、楠梓、橋頭、岡山等站。比起客運車,火車雖較快速,也不會聞到後勁楠梓上空飄散的刺鼻油污味道,但軌道兩旁的景色較為單調,少了搭車遊街觀看沿途人物和風景的新鮮感。
⏲️誤點的日常
上大學前,我大概只搭過兩趟火車,而大學四年,除了寒暑假外,每周至少要往返台南高雄一至四趟。從高雄發車幾乎都是準點,必須提早進站,但回程可不是這樣,高掛告示牌上的車次,少則誤點十幾分鐘,甚至還出現過八十幾分鐘的。從我上課的光復校區走到台南後火車站大約十分鐘,通常都是到車站後瞄一眼告示牌再去買票,若為了省錢搭區間車或復興號,即便是先離站的車次,往往得在大湖站等禮讓對號車通過,有時一等就是十來分鐘,加上車程,回到高雄得花上一小時以上。
台南到高雄通常不劃座,若想要有座位,大家通常都會盡量走去車頭後的車廂碰碰運氣。即便是站票,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倒也還好。不過,上研究所後,每回從高雄北上新竹,車程拉長到三小時,若從新竹站上車南返,還得設法穿過走道上滿滿人牆,這時才深刻體驗到為何列車到台南,往往已經誤點多時,旅客上下車所花的時間通常比表定還久。由於車票很難訂到,清大離火車站也遠,後來我都是選擇到交大附近搭乘阿囉哈或統聯客運,至少有座位,而且所需時間跟搭火車回高雄差不多。
擺脫了搭長途火車之苦,但當時為了去中研院工讀,每周仍是得搭乘區間車往返北車和南港兩、三趟。前後算算,頻繁搭乘火車的時間長達近7年。高鐵開通後,北漂南回,搭火車的次數更是鮮少。
🤔對火車的改觀
猶記得2013年的暑假,趁著9月立院開議前,我想在國內來趟自助旅行,首選便是從未造訪的花蓮,於是開始上網訂好民宿,刻意挑選太魯閣號搭乘前往目的地。一上車才發現我的座位並非是靠海那側,為了拍攝風景,我只好數次離開座位到車門邊。
列車駛近花蓮,蔚藍的海空真的讓人心曠神怡,下了車,到站前租好機車,沿著中山路買好公正包子和紅茶,坐在北濱海邊,享受海風的吹拂,愜意品嘗花蓮美食。兩天的行程,從自強夜市、吉安慶修院、松園別館、文創園區,到太魯閣的白楊步道(水濂洞),痛快地玩了一輪。回程依舊是搭乘太魯閣號。
2014年到2016年,因旅遊與輔選之故,我又去花蓮四趟,除了其中一趟的起程訂到普悠瑪,其餘都是太魯閣號,平穩舒適,是我對它評價。
2018年普悠瑪在宜蘭蘇澳發生列車脫軌事故,造成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對比下,讓我對太魯閣號的好印象又加深了些。4月2日太魯閣號發生嚴重事故,帶走50條寶貴生命,遺憾難過之餘,也不免心生恐懼,之後再去花東遊玩,到底要訂甚麼車型才安全?
💪改革別再淪為口號
台鐵的改革喊了幾十年,歷經幾次的政黨輪替,台鐵也陸續採購了許多新車,但營運管理與長年虧損等問題始終難解。小英總統昨天的宣示,從台鐵工會發出的回應可看出,中央想要大刀闊斧地改革,人事負擔仍是首要面臨的棘手難題。
台鐵的文化,其實是台灣文化的縮影,也並非是台鐵員工獨有的原罪。鐵路運輸乘載了台灣社會賦予其沉重的使命和政治任務,包括長短途旅遊、通勤、民代的選服、返鄉專車,許多鄉鎮對外聯繫的長程交通要道得依賴台鐵,更別提不遵守交通規則闖越平交道的人車平日對鐵道行車安全的威脅。
我們能夠同理台鐵員工長年背負的責難與重任,但台鐵的改革能否成功,員工將是最大的關鍵。這幾天的新聞報導,不時有所謂不具名的專家或知情人士透漏台鐵施工環境或行車安全維護的缺失,這些事後諸葛都難以挽回死難國人的生命。我們期待的改革,並不是端出一本又一本的檢討報告或計劃書,而是每一位台鐵員工先從自身做起,檢視自己或工作環境有哪些可以改善或調整的習慣,能夠讓自己和乘客獲得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一一記錄下來,落實執行。
不論是坐在冷氣房的台鐵高層或相關的部會首長,至少花一周的時間,自己實地去體驗鐵道運輸管理與乘客所面臨的種種不便,不論是維修、採購、站務管理,或乘客長期詬病的誤點、轉乘、購票、無障礙環境等問題,邊回想太魯閣號破損的車體殘骸和死傷的同仁同胞,讓未來搭乘火車的每個人,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返家,才對得起往生者寶貴的生命與國人殷切的期許。
#太魯閣號
#鐵道
#台鐵
#改革
我租了一個情人評價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的電影旅程 / 年度十大電影推薦】
2020即將劃上句點,也意味著台灣防疫行動已屆滿一週年。今年勢必所有的回顧,都脫離不了全球肺炎疫情的影響,台灣雖無經歷封城之苦,但好萊塢大片接續延檔、前期影院仍有採取限制人數的措施,甚至連金馬奇幻影展都遺憾取消。但,隨著國內疫情趨緩,今年也迎來了國片的大豐收,屢屢創下票房佳績。年底的金馬影展和頒獎典禮,也成了世界上少數能夠如期舉行的實體活動之一。
如同坎城影展的福茂總監所說,電影沒有死亡。今年的電影依然精彩,甚至多了數十部經典重映之作,讓影迷們大飽眼福。掐指一算,今年我林林總總也看了 268 部電影(其中 105 部進戲院觀賞),涵蓋了老片新片、長片短片、串流與美術館等。今年有特別去盡量看國片(除了恐怖類型的幾部,幾乎都看了,除非評價太可怕),也樂見國片繼續朝更成熟的方向發展。
雖然沒有封城或 WFH,但確實跟朋友約聚也少了許多,在家窩著也就看了不少影集:首推《絕命律師》第5季和《繼承之戰》第2季。現象級的 《虎王》、《正常人》、《后翼棄兵》我也有看,兩部快速看完後卻覺得無比空虛,一部是慢慢地看而看完後餘韻無窮(哪個是哪個就不說明了)。另外還有配飯用的《雙層公寓》、《黑袍糾察隊》、《主廚名人齊做菜》、《曼達洛人》等,影視依然是醉好的陪伴者。
今年觀影是盤踞心頭的疑問是:「什麼是電影?」雖然好像是一個老調的大哉問,但在銀幕與螢幕的分野逐漸模糊之際,越來越多電影直上串流,而五部電影的詩選劇《小斧頭》卻可以前進紐約影展首映、奪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疫情之下,影人們在家裡隨興創作(見Netflix 《居家自製》),後期製作如電腦動畫、剪輯和配樂,都各自在家遠端完成,傳統的電影製作已再次演變,從產品的製產到接收端都越來越多元。究竟,電影為何,而這樣的定義是否重要?這是我目前還沒有想清的疑問。
今年電影大致看下來,深切感受到紀錄片面對動盪世界的回應,無論是香港局勢、美國大選、全球疫情等,電影也都起身回應了時代(詳見之前的年度紀錄片介紹專文:
https://danslecinema.tw/2020/2020-in-docs/ )
另外一個樂見的,則是女性在電影幕前幕後,以及女性角色的刻畫中都更加綻放。在今年的許多電影中,我們都看到了更加多元樣貌、刻畫立體且主體意識強勁的女性角色,舉凡像是《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神力女超人1984》等好萊塢大片,另外也想特別點名以下這幾部電影當中的女性角色:《金窩駭浪》、《逃》、《隱形人》、《The Assistant》、《吞噬》、《艾瑪.》、《Shirley》、《40衝一波》、《我是你的女人》、《流離者之歌》、《孤味》、《謝謝你愛過我》、《阿紫》、《被遺忘的人生》等。
不煽情或打悲情牌的女同性戀作品也有《畢業舞會》和《求婚好意外》,如同《親愛的初戀》一般,為此類型的正常化推進了一些。而同時我們也看到情慾和性傾向的多元流動,無論是《青春未知數》、《默愛》、《Kajillionaire》,甚至是《深夜裡的美味秘方》,都讓我們看到標籤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今年好像蠻多電影都很喜歡用跳舞來化解那些說不盡的苦,或傳達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又或僅僅只是為了好好地享受當下——《兔嘲男孩》、《我想結束這一切》、《醉好的時光》、《然後我們跳了舞》、《畢業舞會》、《歐洲歌唱大賽》、《小斧頭:情人搖滾》等。
2020 是一個世界靜默、死亡迴盪的一年(《誓血五人組》中 Chadwick Boseman 的英姿將永遠流存影迷心中),但我們依然有電影。
神力女超人向世界喊話:「你不能全都要,你只能擁有真相,而真相就夠了、真相是美的。」(You cannot have it all. You can only have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is enough. The truth is beautiful.)我覺得可以引伸說,亂世中我們唯一有把握的是電影,「電影就夠了、電影是美的。」
《誓血五人組》中 Delroy Lindo 說: 「聽好了,沒有人殺得了保羅。瞭了嗎?」;照樣,也沒有人殺得了電影。
《游牧人生》中 Frances McDormand 說:「我們前頭見」(See you down the Road.);照樣,我們明年電影院,老地方見。
丹眼看電影 2020.12.31
-
-
【十大電影推薦】
〔選入資格為:2020台灣觀眾能透過正規管道(無論實體影院、影展播放、VOD正版串流與線上租片平台等)觀賞到的新電影(經典舊片不算)〕
1-10名請點進各圖觀看推薦原因。
11-20 名如下:
11.《爺爺的死亡排練》Dick Johnson is Dead
Kirsten Johnson |美|Netflix
12.《深夜裡的美味秘方》First Cow
Kelly Reichart|美|2020金馬影展
13.《Shithouse》
Cooper Raiff|美|線上租片
14.《誓血五人組》Da 5 Bloods
Spike Lee|美|Netflix
15.《1917》1917
Sam Mendes|英|院線
16.《靈魂急轉彎》Soul
Pete Docter & Kemp Powers|美|院線
17.《Miss Juneteenth》
Channing Godfrey Peoples|美|線上租片
18.《春江水暖》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顧曉剛|中|2020台北電影節
19.《美好拾光公司》La Belle Époque
Nicolas Bedos|法|院線
20.《World of Tomorrow Episode Three: The Absent Destinations of David Prime》
Don Hertzfeldt|美|Vimeo租片
-
特別提及:
《漢密爾頓》Hamilton
Thomas Kail|美|Disney+
(一部我今年非常愛的電影,但台灣無正規管道觀賞)
《芭樂特續集電影:哈薩克青年抱(錯)美國大腿之邁向強國必修課》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 Delivery of Prodigious Bribe to American Regime for Make Benefit Once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Amazon)
Jason Woliner|美|Amazon Prime Video
(如果2020是一部電影,那它大概會長這樣)
-
我租了一個情人評價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完讀劇演出後的那股悸動
純粹而直接的感受
是否還在你心中存留?😇😇
►►► 觀察人|陳太陽這樣說 ◄◄◄
走進劇場,彷彿讓雨漸緩眼見藍天 陳太陽
「我彷似跟你熱戀過,和你未似現在這樣近,思想開始過份,為何突然襲擊我,來進入我悶透夢窩,激起一股震撼」--- 王菲〈夢中人〉
這是本次2020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異種注目》其中草草 青少年劇場《天空》進場與散場時所播放的音樂,這恰如其分地像是表達本次受邀成為戲劇節觀察人的心情寫照,每一場劇都像是未知的突襲,而後激起一股震撼,步出劇場空間時,有時陷入深思,有時則是淚流滿面。由於疫情的緣故,所有人都必須戴著口罩進入劇場,因此散場時的淚,讓口罩近似透明。
去戲劇節以前,下意識地選擇了三齣劇,分別是李屏瑤《可寵》、別役實《沙拉殺人事件》、吳世爀《愛情化為粉末漂流》,先細讀了簡介,幻想這是一次為期兩天的療傷之旅,被城市傷透的人,在進劇場前其實並無過分期待,只求在那個空間裡,投入另一個角色,置換空間,轉換思想。而自認才疏學淺的我,在抵達嘉義以前先查了何謂「讀劇」,在分享本次看劇的心得前,且讓我分享與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兩人的對話,我問起他關於讀劇、關於戲劇節的籌辦,他說自己一直在想阮劇團能夠為嘉義帶來什麼具有「嘉義」色彩的地方特色張力,脫離一般人對於諸如台北此類的城市上演之劇有的印象,顛覆這些,又能為當地帶來什麼樣的生命力,而他也不諱言本次採用讀劇形式是為了「節省成本」,畢竟演員毋需背劇本,光是這件事就能節省許多,由於自身並非劇場圈內人,聽著這些卻覺得或許讀劇也是另一種體驗,畢竟現實雖為節省成本,但許多人對於「讀劇」並沒有刻板的想像,另一種角度,或許可以說這就是充滿想像的地方。
事實上,在第二天觀賞《愛情化為粉末漂流》後,現場有觀眾分享,他看了本次戲劇節多場讀劇,他認為讀劇就應該像《愛情化為粉末漂流》ㄧ樣,僅是幾個主要演員在台上坐在椅子上,讀出劇本,如此純粹,才充滿想像。而其他場,他則認為,有些接近非純粹的完整,因此缺乏了給喜歡單純讀劇形式的觀眾一些想像,那些想像多少還是被「演」了出來。
然而,回到首日我觀賞的第一齣劇《可寵》,當時內心戰戰兢兢,深怕讀劇形式於我而言太過困難,雖然對於《可寵》的劇作者李屛瑤有一定的認識,因此,相信他寫出的劇本並不會過於難懂,甚至,這是基於一種根本上的信任所選的第一齣劇,如同聽音樂、看電影一般,為了不要讓自己因為看不懂而顯得有些太愚蠢,先選擇一個貌似「安全守備範圍」的劇也是應該的。但《可寵》的編排仍然讓我震撼,有著文學基底的劇本加上導演的編排,搭配本來就比較熟悉的音樂領域,甚至還一度想要在觀賞後自己建立《可寵》歌單,就讓黃小楨的〈大溪地〉跟著自己幾天,陷入那沈浸式的通心中,這樣自虐又自溺的現象,是我在觀賞以前未曾想過的,關於一對女同志分手搬家的故事,架構看似簡單,但那些日常對話的背後都有著其實一點也不幽微的針,像是緩慢地在他們交往的七年中,一針又一針地紮,紮久了會疼,會分開,但那站在一旁讓人起初誤以為是旁白的敘事者,卻也是關鍵的靈魂人物,他關注這兩人的愛情,從租屋至逝去,但其實逝去也並非真正的失去,而是換來一場最後的坦白。接著是〈寶貝〉、〈太聰明〉、〈大溪地〉輪番上陣衝擊視覺與聽覺,不知不覺,竟以淚流滿面,60 分鐘的讀劇,讓人看盡一場貼近真實到有些不忍直視的愛情樣貌,若《可寵》還有機會演出,我想所有在愛裡浮沈的人們,都會跟著一起受痛,跟著一起換氣,真心希望《可寵》能有更多在大眾前演出的機會,讓每一個人都可備受寵愛,透過一齣劇,喚回一些勇氣,這真的不是太過煽情的形容,那天步出劇場,許多人都是哭紅著臉,默默低著頭,像是每個人的人生裡終歸都有一場類似的心碎經歷,透過這場劇,找到了共鳴。
因此,第一回的讀劇觀賞體驗,算是非常原本,也因此更加堅定地妄下定論:「劇場,是所有人都可以進入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常習慣用眼淚評價所有一切的我,感性凌駕於理性,不曾否認過這樣的自己。在觀賞完《可寵》以後,被用力推薦了隔日一早演出的青少年劇場《天空》,聽說第一秒就會落淚,但落淚的原因,每個人不同。而我確實,第一秒就落淚了,雖然〈夢中人〉依照我的理解應該不算正式劇本演出時的配樂,但一開始就讓人想起非常喜歡的電影《重慶森林》,我想,這或許就是劇場可與任何人的生命經驗結合的巧妙之處。
問起阮劇團團長汪兆謙,究竟什麼人可以來擔任「觀察人」,他說,這次他什麼樣的人都邀請了,就是希望「劇場」能夠走出同溫層。像是平常喜歡音樂、電影、文學,抑或是平常根本不看劇的人們,都可以好好來觀賞幾齣劇,即便最後只有幾句話的心得就足矣。
《天空》的現場佈置,在我眼裡,如同徐佳瑩〈懼高症〉的 MV,堆疊的箱子,上方還有一顆紅氣球,我想稱那顆氣球為夢想。青少年們的夢想,他們演出了家族的故事,這包含了自身的經驗,延伸而後集體創作發展成劇本,這齣劇是本次觀賞的所有劇裡頭最完整的演出了,畢竟聽他們所說,其實原本三月就該演出了,只因為該死的新冠肺炎,不過也因為這樣,恰巧讓我遇上了,也感謝自己在前一天被力推然後憑著一股勁就去了,果真不讓人失望。但特別想分享的是,或許這齣劇不會再演,然而,劇終以後的座談更是動人。台上演出劇的青少年分享自己的經驗,還說自己的奶奶從來沒有看過他演出,說著說著開始語帶哽咽,我認為這比所有的劇都更動人而真情,然後導演的分享也令人印象深刻,他說這些在台上的青少年們都為了《天空》這齣劇花費非常多的時間,而這些背後都有著家人、情人、朋友、同學們的支持,才讓他們能在這裡安心的排練、演出。一齣劇的背後,需要許多人的支持,才造就一個不分神的劇場人。
《天空》最後的歌曲是伍佰所演唱的〈讓水倒流〉,打從觀劇結束後,就循環播放了好幾天,聽著它離開嘉義表演藝術中心,離開嘉義,看著高鐵窗外的風景倒退,而後回到城市中,重新像是窩藏自己在那裡所感受到的五官全開,五官脆弱而敏感,回到城市裡面就得閉鎖著,深怕一點心思被他人發覺。
劇場,是那樣迷人,如果還有一次機會,走進劇場真的不是那麼難的。他和所有自己身處的一切都不太遙遠,這是本次擔任觀察人的總結心得。
最後同樣用歌詞分享心情,走進劇場就像讓水倒流,原本下著雨的心情,都變成了白雲回到藍天。
「就讓水倒流,讓小雨飄走,變成了白雲,回到藍天,讓枯葉紛飛,回到枝頭上,一片新的綠,朝露晨光,讓世間的緣,可以重修過,經過了這麼多,已了於胸,就讓水倒流」--- 伍佰〈讓水倒流〉
📷 攝影|《可寵》馬雨辰、《天空》黃煚哲
——
👁 2020 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異種注目〉👁
❚ 官網:https://cnwfest.ourtheatr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