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習慣和富有習慣是根本差別所在》
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同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財富。
1、消極心態,讓生活黯淡無光
科裏調查:有78%的窮人想法是非常消極的,他們遇事總喜歡往消極的方面去想,看問題的角度總是消極悲觀,「我真倒霉」、「全世界都是壞人」、「我誰也不信」。
他們把困難無限度的擴大,把個人能力無限度的縮小,結果就是「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我買不起」、「我不夠聰明,我讀書少」 ,大腦裏已經輸入了一套失敗的程序,被這些負面信息控制了。
負面心態和信念決定窮人了不敢行動,沒有行動自然就沒有結果,沒有結果,自然就沒有成功。
2、窮人將讀書為視為負擔
科裏調查:窮人有92%的人是不讀書學習的,認為學習是一件很辛苦、很頭疼的事,坐在那裡學習不如讓出去幹活,從來沒有想過,就是因為自己的缺乏知識,才會掉入愚昧無知的陷阱裏,不讀書思維眼界淺薄,看不到長遠的前方。
讀書同時成長自己,成長就是改變自我,改變自我是很痛苦的,不想改變自我是窮人根本原因。要想成功必須先成長,成長來自於每天不斷的閱讀和自學。
3、窮人投機心理,渴望一夜暴富
科裏調查:52%窮人的人每周參加一次體育賭博,購買各種彩票,夢想著有一天巨額獎金砸到自己頭上。
窮人思維即渴望成功,又想追求不勞而獲,世上沒有發橫財的這種事,積累財富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需要投入精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的道路上是堅持下來的人。
而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們不追求一夜暴富,不喜歡投機,94%的人不買彩票,而是不斷培養追求夢想和目標的習慣。
4、窮人追求安逸生活,過多沈迷於電視手
科裏調查:77%的窮人每天看電視、玩手機,時間超過2個小時以上 ,網際網路和手機的興起致使了很多的人,一天消耗在手機看視頻、打遊戲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以上。
富人他們是利用這些時間來創造價值和收益。羨慕成功人士人前光鮮亮麗的一面,不曾想這些人背後付出了是多少努力。
5、窮人擁有不良的人際關係,和什麼在一起你就成為什麼人
科裏調查:96%的窮人喜歡與消極、懶惰、好吃喝玩樂、酗酒的人交往。
科裏這麼個法則是這麼說的:你身邊15個人的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的收入。和什麼樣的人為伍,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6、生活沒有目標,得過且過
科裏調查:95%的窮人沒有任何的生活目標及規劃。成功的起點在於我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憧憬嚮往,人生藍圖能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長遠目標,沒有人生藍圖和長期目標就成了秋日的落葉,漫無目標隨風飄落。
7、不良的生活習慣、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科裏調查:77%的窮人從不鍛鍊身體,每天吃一些熱量超過300卡路里垃圾食品。
為了省時省力,經常去快餐店吃一些高油、高脂、高鹽、高糖的垃圾食品,貪圖重口味帶給他們的食物快感。
懶惰的習慣也讓他們不喜歡運動,喜歡宅在家裡追劇刷手機,體重瘋狂飈升,過多脂肪堵塞血管,發生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等身心疾病。
這些貧窮的習慣是否讓你感覺到似曾相識,不用擔心下來我們會詳細的講解,如何改掉身上的這種貧窮的習慣。
貧窮的習慣阻擋了前進的腳步,改變人生的關鍵就是要改掉舊有的貧窮習慣,用嶄新的富有習慣取而代之。
富人的富有習慣引領他們走上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1、富人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健康的身體是創造財富的本錢
①富人堅持運動,體育鍛鍊補充能量
運動會促使身體產生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釋放,一些化學物質的協同作用會讓身體的負面情緒轉為正面的情緒,只要堅持運動,負面情緒很難上身。
當壓力來襲,下丘腦會增加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分泌,這些腺素會促使心跳加快,通過運動快速釋放這些物質,進而減少壓力。
76%的富人每星期至少有4天會花20~30分鐘做有氧運動,比如跑步、慢跑、健走、騎自行車、游泳等等。跑步、慢跑或健走並不花錢,任何人都可以效仿。
②注重飲食健康
75%的富人科學的搭配飲食營養,不去快餐就餐,快餐食品高油、高脂、高鹽、高糖,容易引起肥胖等健康問題。
③保證充足的睡夢
98%的富人每天平均睡眠都7個小時以上,好睡眠能讓身體快速得到恢復,補充體力和能量,身體更健康,腦力更充沛。
如果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身體的損害是巨大的,會造成早亡。
2、富人每天閱讀,不斷精進自己
每天學習新知識就等於重塑自己的大腦,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啟用新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建立彼此的接觸,擴大了腦容量,增加了智慧。
在富人當中,有85%的人每個月至少閱讀兩本書,88%的人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
他們讀什麼?51%的人讀歷史,55%讀自我成長類書籍,58%閱讀成功人士的自傳,從這些傳奇人物的故事裡吸收人生教訓,吸取謀略與智慧。
馬雲最愛看的人物傳記就是胡雪岩,胡雪岩的傳奇故事讓他受益匪淺,也是他今天成為這樣敏銳的洞察中國商業規則的原因之一。
3、富人注重建立高效人際關係
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們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建立高效的人際關係。
86%的富人會去結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目標夢想的人,為將人際關係的新生嫩芽培養成參天大樹,他們會利用一些互惠原則。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細節保持和朋友客戶的不斷的連接和互動。比如在節假日和生日會送上禮物和祝福卡,人對於能記住自己生日的人,都通常懷有好感和感激之心。
富人注重去瞭解重要客戶活中的關鍵時刻,婚喪嫁娶,生病、事業挫折、家庭成員的意外,他們會隨時保持聯繫,建立一份完整的人脈檔案,人都是有感情的,一旦對方為你付出很多關心,對方會想方設法的去回報一方。
4、富人會設定宏偉的目標
55%的富人會花上至少一年或幾十年的時間追求某一個目標,目標就像深夜在大海裡航行的指路明燈,永遠讓你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前行,當偏離航道的時候再糾正過來。
成功人士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他們清楚知道他們每天應幹什麼,不該幹些什麼,十年磨一劍,水滴石穿,不斷地深挖一口井。
目標催人奮進,富人會給自己設定一個人生藍圖,「10年、15年、20年希望中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未來擁有什麼樣子的收入?房子?開什麼樣的車子?下班週末假期都應該做些什麼活動?
制定一份完整的人生藍圖,把夢想和目標列成一份詳細的清單,每天會圍繞著這個清單去實現人生的目標。
5、富人充滿激情
82%的富人堅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興趣就像是一個開關,一旦打開,人們就獲得了堅持不懈的能量,而堅持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頭號特質。
稻盛和夫說過:「你想獲得成功和幸福,前提是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工作中充滿了激情」,熱愛燃起激情,激情是一份自我燃燒的動力。
6、富人相信自己
79%的富人堅信自己能夠擺脫貧窮,從而躍升到中產階級,成為富有階層。90%的富人不相信命運,他們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洛克菲洛給兒子的一封信里反覆強調,「一定要相信我能做到「 他最討厭下屬的一句話就是『「我做不到」,他告訴兒子每個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我會成功」支配著各種思考過程,成功的信念激發自信的心智,創造出獲得成功的計劃。
7、富人懂得控制情緒
81%的富人養成了控制憤怒、嫉妒、埋怨和仇恨等負面習慣,他們是自己情緒的主宰者 ,知道負面的情緒會導致糟糕的決定和後果,他們十分的忙碌,不允許自己沈溺於悲哀、憤怒的壓抑之中,他們會用積極的行動,驅除心中的悲傷。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他們會去參加一些建議性的活動,進行自我提升和完善。
8、誠信是最好的招牌
85%富人堅持說真話 ,堅守和執行承諾,一個誠實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而信任是成功和穩定人際關係的基礎。
富人不依賴於命運的安排,相信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圍繞自己的人生藍圖,來安排和設定自己的目標習慣的養成。
人每天活動當中有40%的內容都是習慣的產物,習慣是神經系統的一個自然反應,習慣形成以後,大腦進入省力模式,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的健康、效率,財富、幸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建立習慣覺察表,記錄自己每天習慣行為
習慣從覺察開始,我們需要對舊有的壞習慣有一份覺察,如果沒有覺察那改變來是非常困難的。
當我們嘗試改變一個習慣時,大腦會產生反抗,結果新的習慣在幾周之後就可完全瓦解了。
花兩天的時間,記錄從起床開始到入睡前每一個習慣,記錄內容是序號和習慣行為。
2、評估自己的習慣,重新認識自己
你的習慣進行評估,在好習慣後面添上加號化「+」,壞習慣後面化「—」號。
通過習慣評估表我們已經清晰了哪些是自己的好習慣,哪些是自己的壞習慣,改變習慣意味著要把壞習慣連根拔起,重新培養新的好習慣。
3、富有習慣跟進表,鞏固新習慣
已經清晰了哪些是貧窮習慣,哪些是富有習慣。
開始擬定自己的一份富有習慣清單,這份清單的項目成為我們日常活動的一部分,清單以一周、一月位單位時間,每天晚上給自己一天行為進行檢測和總結,為什麼沒做到,沒做到的原因是什麼?第二天重新調整行為,對做到的新行為給予獎勵,一月做到20天堅持運動,獎勵自己去看場電影等,一定要有獎勵過程,新習慣才更容易養成。
4、新習慣養成,練習慣的捷徑
①新舊習慣的合併,更容易培養出新習慣
舊有的習慣非常牢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去除的,只有在舊有的習慣的基礎上添加一些新有的習慣。
比如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同時想增加一個喝白水的習慣,只要把咖啡杯放在飲水機上,飲水機就成了喝白水的一個觸發物品,大腦想喝咖啡的時候,你就會拿起咖啡杯,看到飲水機就提醒自己要喝一杯白水,用這樣子的方法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培養起喝白水水的新習慣。
②限定人際交往對象和環境
和什麼樣的人群在一起,你就會被激發出什麼樣的行為習慣。
和一些菸鬼在一起,你就別想戒菸。想要減肥就不要和一些吃貨在一起,他們只是會勸你不停的吃啊,喝啊。想要減肥就進入到健身圈裡,通過運動節食進行減肥。
如果想養成一些讀書和閱讀的習慣,那就進入到一些讀書會的環境當中,和一群愛讀書的人在一起,他們的行為習慣會引發你去拿起書來閱讀。
③從微習慣開始,微小到不可能失敗
微習慣小到不需要你耗費一點意志力,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習慣越小越能完成,比如看兩分鐘書,做兩個伏地挺身,一個動作行為開始之後,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加大行為量,做兩個伏地挺身之後,身體會有自覺的想多做的慾望,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形成一個自動化反應。
④架空壞習慣
在壞習慣之間設置障礙 ,增加執行習慣的難度,如果在看電視的過程有喜歡垃圾食品的壞習慣,不買零食或者是把零食換成乾果。
晚飯後有喜歡打遊戲的壞習慣,那就把電腦搬搬到地下室去,或者不交寬頻費。通過一些阻礙,慢慢的戒掉我們的一些壞習慣。
如果我們養成了富人擁有的生活習慣,那前進的道路只會是通往一個地方——充滿了機遇,成就、財富、健康、幸福的人生。
富有成功習慣的養成並不是簡單,那些白手起家的富翁們,平均要12年才能積累起財富,我們必須花時間並且堅持不懈的前行。
蹺蹺板的一端是富有的習慣,另一端是貧窮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讓蹺蹺板正朝正確的方向傾斜,也就是讓富有的習慣壓住貧窮的習慣,通過控制自己的習慣,我們能夠變得更加強大,對人生更有掌控感。
——托馬斯科里
戒菸改變程序 在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說服家人是最難的一件事
#跨理論模式
分享此文給你的朋友,也許他們正深陷在與最愛的人互動的挫折裡,催促小孩寫作業、鼓勵家裡的老人多出門走動或是勸自己的另一半戒掉熬夜的壞毛病,希望這篇貼文可以讓雙方解套,讓稀缺的相處時光,流逝在更多正向的互動。
按讚並分享這篇貼文,我將與您分享不同階段的人如何建立行為改變的經驗及訣竅。
並歡迎留言討論,您希望家人或自己建立的好習慣
(以下本文開始,到此您可以先動動手指分享,再細細琢磨文章)
#你為什麼不運動
三年前,我阿爸因為併發的腦水腫漸漸地從不良於行到只能原地抬起腳,消水腫的藥起不了作用,醫師說只能靠訓練,看能不能重建下肢的功能,身為家屬,我們心急如焚,巴不得他無時無刻都在練習,於是除了白天常規的復健治療之外,我每天晚上會到病房去催促他再起來練練,就像在催促小孩寫作業一樣,時間久了,總是容易搞得兩敗俱傷。
那一天是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到病房找不到人,才得知吃完飯後被看護阿姨推到大廳坐著。
醫學中心的大廳總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每天晚上就成了沉悶的住院病患、看護聚集聊天、看人看是非的好去處。
我行色匆匆,找到坐在輪椅上放空的阿爸,一到現場就用略為高昂的音量開起了這段對話:
「你怎麼下來了?我們趕快上去練習走路!」
『我今天請假喔』他語氣吊兒郎當,周圍的看護阿姨們看得哄然大笑。
就像最後壓倒駱駝只需要一根稻草,這些嘻笑不偏不倚挑起了我對目前疾病進展的焦急、壓力、與無能為力。
「你知道你現在只能靠練習了嗎?不在治療室的時候就是要靠自己的練習才能有累積的效果。。。」
此時看護阿姨們很識相地收起笑容,不約而同地轉頭看向大廳不同的角落,因為大概除了我之外,大家都看得出我阿爸臉色很難看。
『我真的很累你知不知道』他轉頭看我,咬牙切齒說出這句。
「你想要以後都不能走路嗎?」「我每天跑來陪你練習不累嗎?」「一整個晚上時間這麼多,你起來站一下而已,為什麼不肯?」(以下省略五百字曉以大義、挑釁式的詰問)
我開始咆嘯,在榮總的大廳,比路人注視的眼光更糟的是,這些話像兩面刃,讓兩邊精疲力竭、傷痕累累。
養成行為習慣不容易,幸運的是有一個跨理論模式可以給我們一些方向。
這個理論將行為的改變分為五個階段: 前思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詳見附圖)。
在醫療的現場,我們經常希望病人能改掉壞習慣、或從今天開始就自然而然養成健康行為,例如定時服藥、規律運動、減重、飲食控制、戒菸等,事實上,行為的改變往往比有形醫療的介入困難,在我們先入為主落入說教之前,跨理論模式幫助我們先辨識對方目前的行為階段,然後才選定正確的策略。
以我阿爸的例子來說,當時他在晚上執行居家治療的行為是落在準備期,準備期到行動期,應該專注於導致無法堅持的屏障,而擋在這兩個階段之間的屏障,往往是對方難纏如芒刺在背的糾結,例如時間、偏見或是我阿爸因為疾病的沮喪,每個人不盡相同,也因此探究包裹在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在這個階段顯得特別重要,而處理起來也就不那麼容易。
不同階段往下一個階段推,應該選擇不同的策略,有趣的是,我們慣用自以為救贖的「衛教」,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
後來我開始學習談判,很多人以為談判會用在爭奪權力(利)或是工作上的利益劃分,事實上,更貼切的說法是,談判是用來解決問題,特別是跟人互動產生問題,不論是買賣議價或是處理糾紛,在很多困頓的僵局,都可以幫助人們達成協議。當我們陷入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的困頓時,試著從談判的三個核心概念思考: 框架、程序及同理心。
關於這三點,Alex老師的部落格中有更為清楚的說明:
http://negotowin.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10.html
(到此您可以中場休息先分享,我會盡快將完整三篇連結傳給您)
回到我在醫院大廳咆嘯的現場,氣極敗壞的我只想爭論道理,而忽略了面對的是我的至親家「人」,如果能試著設定不同的框架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角度詮釋,同理阿爸的沮喪及灰心,那麼是不是會有更好的結果?
殘酷的現實是,人生只提供回溯不能重來,而我永遠也無法知道答案。
那一天之後沒多久,阿爸因為病情急轉直下進到加護病房,意識也開始陷入昏迷,連咆嘯都得不到回應時,我向上天祈求,衝突也好、責備也沒關係,只要有任何的互動,都好。
那段陪伴對抗疾病的日子有很多畫面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三年來我偶爾會重現那一天衝突的場景,並希望現在的我,有了更多理解之後,可以重新詮釋、扭轉情節。
請於8/23(五)晚上十點前,按讚並分享此文,我將會您分享每一個不同階段的人改變行為的經驗及訣竅。
#改變是最困難的談判
#一談就贏進階八
戒菸改變程序 在 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
『在醫療的現場,我們經常希望病人能改掉壞習慣、或從今天開始就自然而然養成健康行為,例如定時服藥、規律運動、減重、飲食控制、戒菸等,事實上,行為的改變往往比有形醫療的介入困難,在我們先入為主落入說教之前,跨理論模式幫助我們先辨識對方目前的行為階段,然後才選定正確的策略。』
蔡醫師受邀轉載這篇跨理論模式的文章,瞬間覺得我是不是改走溫情路線了?趕緊賞自己兩巴掌把自己打醒🙃🙃🙃。我們還是回來潑潑硫酸吧,其實減肥的行為改變也可以套用跨理論模式喔!
前思期:我都沒什麼吃呀,我胖是因為內分泌失調!
思考期:我想要減肥,但是該怎麼做呢?
準備期:我有看蔡醫師的文章,但是沒有確實執行。
行動期:我參加蔡醫師的減肥社團,我瘦下來了!
維持期:我從蔡醫師的社團畢業後,維持不復胖!
#以上是我的鬼打牆胡亂示範
#推薦各位閱讀用心撰寫的原文
#看起來還會有續集🤔
分享此文給你的朋友,也許他們正深陷在與最愛的人互動的挫折裡,催促小孩寫作業、鼓勵家裡的老人多出門走動或是勸自己的另一半戒掉熬夜的壞毛病,希望這篇貼文可以讓雙方解套,讓稀缺的相處時光,流逝在更多正向的互動。
按讚並分享這篇貼文,我將與您分享不同階段的人如何建立行為改變的經驗及訣竅。
並歡迎留言討論,您希望家人或自己建立的好習慣
(以下本文開始,到此您可以先動動手指分享,再細細琢磨文章)
#你為什麼不運動
三年前,我阿爸因為併發的腦水腫漸漸地從不良於行到只能原地抬起腳,消水腫的藥起不了作用,醫師說只能靠訓練,看能不能重建下肢的功能,身為家屬,我們心急如焚,巴不得他無時無刻都在練習,於是除了白天常規的復健治療之外,我每天晚上會到病房去催促他再起來練練,就像在催促小孩寫作業一樣,時間久了,總是容易搞得兩敗俱傷。
那一天是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到病房找不到人,才得知吃完飯後被看護阿姨推到大廳坐著。
醫學中心的大廳總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每天晚上就成了沉悶的住院病患、看護聚集聊天、看人看是非的好去處。
我行色匆匆,找到坐在輪椅上放空的阿爸,一到現場就用略為高昂的音量開起了這段對話:
「你怎麼下來了?我們趕快上去練習走路!」
『我今天請假喔』他語氣吊兒郎當,周圍的看護阿姨們看得哄然大笑。
就像最後壓倒駱駝只需要一根稻草,這些嘻笑不偏不倚挑起了我對目前疾病進展的焦急、壓力、與無能為力。
「你知道你現在只能靠練習了嗎?不在治療室的時候就是要靠自己的練習才能有累積的效果。。。」
此時看護阿姨們很識相地收起笑容,不約而同地轉頭看向大廳不同的角落,因為大概除了我之外,大家都看得出我阿爸臉色很難看。
『我真的很累你知不知道』他轉頭看我,咬牙切齒說出這句。
「你想要以後都不能走路嗎?」「我每天跑來陪你練習不累嗎?」「一整個晚上時間這麼多,你起來站一下而已,為什麼不肯?」(以下省略五百字曉以大義、挑釁式的詰問)
我開始咆嘯,在榮總的大廳,比路人注視的眼光更糟的是,這些話像兩面刃,讓兩邊精疲力竭、傷痕累累。
養成行為習慣不容易,幸運的是有一個跨理論模式可以給我們一些方向。
這個理論將行為的改變分為五個階段: 前思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詳見附圖)。
在醫療的現場,我們經常希望病人能改掉壞習慣、或從今天開始就自然而然養成健康行為,例如定時服藥、規律運動、減重、飲食控制、戒菸等,事實上,行為的改變往往比有形醫療的介入困難,在我們先入為主落入說教之前,跨理論模式幫助我們先辨識對方目前的行為階段,然後才選定正確的策略。
以我阿爸的例子來說,當時他在晚上執行居家治療的行為是落在準備期,準備期到行動期,應該專注於導致無法堅持的屏障,而擋在這兩個階段之間的屏障,往往是對方難纏如芒刺在背的糾結,例如時間、偏見或是我阿爸因為疾病的沮喪,每個人不盡相同,也因此探究包裹在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在這個階段顯得特別重要,而處理起來也就不那麼容易。
不同階段往下一個階段推,應該選擇不同的策略,有趣的是,我們慣用自以為救贖的「衛教」,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
後來我開始學習談判,很多人以為談判會用在爭奪權力(利)或是工作上的利益劃分,事實上,更貼切的說法是,談判是用來解決問題,特別是跟人互動產生問題,不論是買賣議價或是處理糾紛,在很多困頓的僵局,都可以幫助人們達成協議。當我們陷入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的困頓時,試著從談判的三個核心概念思考: 框架、程序及同理心。
關於這三點,Alex老師的部落格中有更為清楚的說明:
http://negotowin.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10.html
(到此您可以中場休息先分享,我會盡快將完整三篇連結傳給您)
回到我在醫院大廳咆嘯的現場,氣極敗壞的我只想爭論道理,而忽略了面對的是我的至親家「人」,如果能試著設定不同的框架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角度詮釋,同理阿爸的沮喪及灰心,那麼是不是會有更好的結果?
殘酷的現實是,人生只提供回溯不能重來,而我永遠也無法知道答案。
那一天之後沒多久,阿爸因為病情急轉直下進到加護病房,意識也開始陷入昏迷,連咆嘯都得不到回應時,我向上天祈求,衝突也好、責備也沒關係,只要有任何的互動,都好。
那段陪伴對抗疾病的日子有很多畫面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三年來我偶爾會重現那一天衝突的場景,並希望現在的我,有了更多理解之後,可以重新詮釋、扭轉情節。
請於8/23(五)晚上十點前,按讚並分享此文,我將會您分享每一個不同階段的人改變行為的經驗及訣竅。
#改變是最困難的談判
#一談就贏進階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