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閱讀的力量】
**
一則組織人事公告,引起我的注意──一家報社新設了「即時新聞群組」。當然,即時新聞不是新鮮事,自2000年《明日報》打出「每小時更新」的口號之後,這幾年隨著網路技術進化、手機載具的普及,即時新聞一波波襲來,早已淹沒閱讀者的知覺感官。
在科技力量的驅動下,人們的閱讀習慣變了──父兄輩那種「在固定時間、閱讀固定內容」的讀報習慣,現在只能在便利商店裡的老先生身上看到了。那時,閱讀是一種生活,一種我們與世界建立連繫與歸屬的管道。
如今,與「滑手機」同步,閱讀也成為一種癮,再不是定時定量的「飯後一根煙」可以滿足,而是隨時、隨地都想哈上兩口;於是,資訊片斷化、碎 片化的「小包裝」販售形式,也就成為必然的產品規格。
即時新聞成為閱讀的主流趨勢,深度報導的閱讀者成了陽春白雪裡的獨行客。在商言商,報社增設「即時新聞群組」,也只是對市場變動的一種盡責的回應而已。
然而,報社增設「即時新聞群組」其實也標誌著一個必然但令人遺憾的里程碑。
「即時新聞」曾是新聞生產線的「下腳料」,被小編「微加工」後上市叫賣的副產品。如今,在追求流量的戰略考量下,「即時新聞」成為主產品,生產者也躍為正規軍,負責「督導、協調各單位即時新聞之採訪撰寫及製作發佈」,而深度報導只能淪為後續加工加料的後勤部隊。
這種主客易位,不僅對內部工作者帶來不小的調適問題,更可能對「新聞」的品質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媒體對「即時新聞」的績效管理,考核的不僅是「即時」,也考核「則數」;在縮減人力,又要追求速度與數量,品質的低落自然可想而知──細瑣「新聞」的氾濫應是最常見的,其它無力求證、流於片面之詞,甚至記者見獵心喜為有心者利用造勢也在所難免。
縱使,「新聞」沒有錯誤,但碎片化的內容留給讀者的問題,往往要比給讀者的答案多更多。一般而言,現在的「即時新聞」能符合「5W1H」寫作標準的並不多,更不用說深入解析了。於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也必然是破碎而疏離的。
從媒體類型來看,報社強化配備影音的「即時新聞群組」戰力,首當其衝的是進一步壓縮了電視新聞的空間(天啊,我已經一年多沒有在家看電視新聞了)。那麼,財力、兵力無法與報社比拼的雜誌社,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深化報導品質及其綜合效益上,而不是一心急切地想往網路即時新聞發展。
其實,在一個日益急躁的資訊市場裡,反而更能蘊釀、召喚、集結「慢閱讀」、「深閱讀」的力量。基於這個理由,我對書籍出版的前景要比期刊更樂觀一些。
當然,市場走向似潮水,浮游群落只能隨波逐流,但我們個別閱讀者還是可以如礁岩般,堅守著深度閱讀的水域。
「在這個時代,事件發展得很快,信息傳播量很大,閱讀(書籍)能讓我偶爾慢下來,獲得新的角度,並且能讓我獲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說,「這兩件事對我來說,無比珍貴!」
我想,他說的沒錯。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