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觀點] 李家同先生:不會畫流程圖,就表示他沒有邏輯思考的能力,不可能會寫程式
原文出處: https://goo.gl/UxxUeM
----------(本文開始)----------
前不久拜讀李家同先生的「怪不得很多資訊相關科系的學生不會寫程式」,對於其中他觀察到的現象「某些資訊系畢業生不會寫程式」,肇因於「沒有邏輯思考能力」,最後得出「會畫流程圖才有邏輯能力,才會寫程式」,我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所以撰文抒發一下我個人的淺見。
根據我自己在電腦補習班教書 30 年的經驗(我從 1989 年開始在電腦補習班執教),我同意「要會寫程式 --> 需要有邏輯能力」這條推論。但「要有邏輯能力 --> 要會畫流程圖」這一條我就不太敢苟同了。
先定義一下「邏輯能力」。我認為的邏輯能力是,遇到一個問題,腦袋能把「先做哪一件事,再做哪一件事」這個順序安排得好。邏輯能力與數學無關。就我看來,我家附近最有邏輯能力的人,是巷口早餐店的掌廚阿姨。大家絡繹不絕的點餐,她還是有辦法指揮廚房內的三名助手:「小A,你先下兩杯冰咖啡...小B,準備好一份切邊土司,兩份漢堡麵包...小C,XX 桌去收一下,然後幫李大哥結帳...」一切有條不紊!這也是程式設計最重要的能力:「把解題步驟有條不紊地依序寫成程式碼」。我覺得她來學程式,一定是會學得很好!
養成「邏輯能力」的方法很多,「畫流程圖」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所以「能畫流程圖 --> 有邏輯能力」這條我贊成。但李先生說的「要有邏輯能力 --> 必須要會畫流程圖」這條反過來的推論,我就不贊成了!「能畫流程圖 --> 有邏輯能力」這條,並非「反之亦然」的條件。「有邏輯能力」對應出去的,是個「一對多」的關係。能畫流程圖的人,邏輯能力一定不差,但邏輯能力好的人,不一定會畫流程圖。否則巷口早餐店掌廚阿姨不會畫流程圖,不就成了最沒有邏輯能力的人?(不知道我這樣解釋,大家覺得我的邏輯能力還可以嗎? XD )
另一點我不太贊成讓程式初學者去靠「畫流程圖」學會程式邏輯的原因是,業界已經不太要求程式設計師繪製流程圖了。用流程圖來表示程式邏輯,已經是 1980 年代「結構化程式導向」工法那個時期的事情了。進入 1990 年代,程式已經全面改用「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工法,「流程圖」裡的那些方塊、菱形,沒有辦法表示出「物件」、「類別」...等這類概念。所以 1990 年代業界提出另一套符號,叫做「UML(Unified Model Language)」圖。用「Use Case」、「Class Diagram」、「Sequence Diagram」...等這幾套符號,全面取代以前的流程圖符號了。想簡單了解 UML 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s://goo.gl/LTv4fS
時序進入 2000 年代,大家發現「寫程式前先畫流程圖 / UML 圖」這件事是不切實際的。因為 2000 年代的軟體生命週期更短!汰換率比以前更快!已經沒有時間讓程式師慢慢畫流程圖後,才開始寫程式。況且,辛苦畫好的流程圖,會因為修改程式碼但忘了順便修改流程圖,導致流程圖漸漸無法反應現時這套程式的邏輯,而成了廢物。另外,流程圖並非每位新進員工都會,新人訓練還要加上教會他流程圖的各種符號,以便看懂公司內各種文件,C/P 值太低了!所以 2000 年後,資訊業界就不太要求程式師用流程圖或 UML 圖,來表示程式邏輯了。
那現在資訊業界用什麼方法表示程式邏輯呢?最簡單的方法:用文字條列。把一小段的程式該做哪些事情,一條條列出來,簡單描述即可。把該做的事情用文字條列,人人都不用特別學習另一套符號,成本超低!也能表現出程式邏輯(其實流程圖要表示的,不就是程式邏輯嗎?用文字表示效果一樣)。甚至於還能把這些條列文字,用「註解」的方式,寫入原始碼中。這樣修改原始碼,就會順便修改註解,保持「邏輯」與「原始碼」同步。如果你想把程式邏輯從註解抽出來變成文件,用特殊軟體抽出註解、拋棄原始碼就行了。業界最出名的這類抽取註解變文件的工具,有 JavaDoc(這部影片有示範 JavaDoc 抽出來的註解可以變成多精美的文件: https://youtu.be/Ls-NHebXY20 )。正因為用的是最簡單的「文字」,才能輕易地把程式邏輯內嵌在原始碼中。如果是圖形,那就辦不到了。
如果你真的要用圖形表示程式邏輯,業界現在流行「直接把操作介面畫出來」。不用畫得很精緻,用一些方框代表「這裡是文字框、這裡是確定鈕」即可。這類手法,稱為「Wireframe」。這邊有一篇 Wireframe 的中文說明: https://goo.gl/KIrq0Y 。用 Wireframe,不僅好學(基本上沒有特定規則,看得懂就好),畫出來也可以分享給客戶,示範我們會怎麼幫他設計他想要的程式,而不用擔心客戶看不懂流程圖。更適合用來表達 1990 年代後期興起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流程圖某種情況下,只適合表示 1980 年代那種「文字式介面」的需求了。
那為什麼現今資訊系畢業的學生,不會寫程式的比例變多了呢?事實上,是現在資訊系學生要學的東西變多了。所以分配到每一樣的「練習」變少,就變成「樣樣通、樣樣鬆」了。光學完理論,還來不及實作,就被逼著去學下一項。就像剛考上普通駕照,沒時間給他道路駕駛,然後逼著他又去考職業駕照、大客車駕照、連結車駕照,再來感嘆:「現在年輕人道路駕駛變差了」。我開始學程式設計的時間,應該只比李家同先生晚一點,大概都是 1980 年代前後。那時候,只要學會 C 語言,加上資料結構、演算法,人家就虎視眈眈地問你什麼時候畢業、能去他們公司工作了。沒有 GUI、沒有網頁程式設計、沒有手機程式設計、沒有大數據...通.通.都.沒.有!所以,不太會寫程式的原因,是「練習不夠」,而「邏輯能力」就是靠大量實作練出來的。因此,真正的因果關係,我認為是「學習項目太多 --> 實作練習不足 --> 邏輯能力無法提昇 --> 寫程式時腦袋一片空白 --> 被人家說不會寫程式」。真正解藥是:「專注一項,多多實作練習」。你至少要把一種語言練到精通,養出基本的程式撰寫邏輯後,再去跳其他語言。這樣就不會「樣樣通、樣樣鬆」了(我個人的基本功底,是 C 與 Java。兩種語言我都練到真的很強!學新語言,我都會去找對照關係:這個語法對應到 C/Java 的哪一種,來加速學習)。
最後讓我重述一下我的觀點:我不反對用繪製流程圖來訓練邏輯能力,但說訓練邏輯能力,一定要會流程圖,這件事情我不贊同。天底下還有比流程圖更簡單、也能訓練邏輯能力的方法。千萬不要認為「流程圖」是訓練邏輯能力的唯一方法就行了。
啊!對了!麻煩不要拿著我這篇文章貼到李家同先生的網誌去戰人家。您可以兩篇文章都看,甚至選擇不同意我說的論點。李先生是我們這行的大前輩,我個人還是蠻尊敬他的。
手機 網頁原始碼 修改 在 紀老師程式教學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網文觀點] 李家同先生:不會畫流程圖,就表示他沒有邏輯思考的能力,不可能會寫程式
原文出處: https://goo.gl/UxxUeM
-\-\-\-\-\-\-\-\-\-\(本文開始)-\-\-\-\-\-\-\-\-\-\
前不久拜讀李家同先生的「怪不得很多資訊相關科系的學生不會寫程式」,對於其中他觀察到的現象「某些資訊系畢業生不會寫程式」,肇因於「沒有邏輯思考能力」,最後得出「會畫流程圖才有邏輯能力,才會寫程式」,我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所以撰文抒發一下我個人的淺見。
根據我自己在電腦補習班教書 30 年的經驗(我從 1989 年開始在電腦補習班執教),我同意「要會寫程式 -\-\> 需要有邏輯能力」這條推論。但「要有邏輯能力 -\-\> 要會畫流程圖」這一條我就不太敢苟同了。
先定義一下「邏輯能力」。我認為的邏輯能力是,遇到一個問題,腦袋能把「先做哪一件事,再做哪一件事」這個順序安排得好。邏輯能力與數學無關。就我看來,我家附近最有邏輯能力的人,是巷口早餐店的掌廚阿姨。大家絡繹不絕的點餐,她還是有辦法指揮廚房內的三名助手:「小A,你先下兩杯冰咖啡...小B,準備好一份切邊土司,兩份漢堡麵包...小C,XX 桌去收一下,然後幫李大哥結帳...」一切有條不紊!這也是程式設計最重要的能力:「把解題步驟有條不紊地依序寫成程式碼」。我覺得她來學程式,一定是會學得很好!
養成「邏輯能力」的方法很多,「畫流程圖」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所以「能畫流程圖 -\-\> 有邏輯能力」這條我贊成。但李先生說的「要有邏輯能力 -\-\> 必須要會畫流程圖」這條反過來的推論,我就不贊成了!「能畫流程圖 -\-\> 有邏輯能力」這條,並非「反之亦然」的條件。「有邏輯能力」對應出去的,是個「一對多」的關係。能畫流程圖的人,邏輯能力一定不差,但邏輯能力好的人,不一定會畫流程圖。否則巷口早餐店掌廚阿姨不會畫流程圖,不就成了最沒有邏輯能力的人?(不知道我這樣解釋,大家覺得我的邏輯能力還可以嗎? XD )
另一點我不太贊成讓程式初學者去靠「畫流程圖」學會程式邏輯的原因是,業界已經不太要求程式設計師繪製流程圖了。用流程圖來表示程式邏輯,已經是 1980 年代「結構化程式導向」工法那個時期的事情了。進入 1990 年代,程式已經全面改用「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工法,「流程圖」裡的那些方塊、菱形,沒有辦法表示出「物件」、「類別」...等這類概念。所以 1990 年代業界提出另一套符號,叫做「UML(Unified Model Language)」圖。用「Use Case」、「Class Diagram」、「Sequence Diagram」...等這幾套符號,全面取代以前的流程圖符號了。想簡單了解 UML 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s://goo.gl/LTv4fS
時序進入 2000 年代,大家發現「寫程式前先畫流程圖 / UML 圖」這件事是不切實際的。因為 2000 年代的軟體生命週期更短!汰換率比以前更快!已經沒有時間讓程式師慢慢畫流程圖後,才開始寫程式。況且,辛苦畫好的流程圖,會因為修改程式碼但忘了順便修改流程圖,導致流程圖漸漸無法反應現時這套程式的邏輯,而成了廢物。另外,流程圖並非每位新進員工都會,新人訓練還要加上教會他流程圖的各種符號,以便看懂公司內各種文件,C/P 值太低了!所以 2000 年後,資訊業界就不太要求程式師用流程圖或 UML 圖,來表示程式邏輯了。
那現在資訊業界用什麼方法表示程式邏輯呢?最簡單的方法:用文字條列。把一小段的程式該做哪些事情,一條條列出來,簡單描述即可。把該做的事情用文字條列,人人都不用特別學習另一套符號,成本超低!也能表現出程式邏輯(其實流程圖要表示的,不就是程式邏輯嗎?用文字表示效果一樣)。甚至於還能把這些條列文字,用「註解」的方式,寫入原始碼中。這樣修改原始碼,就會順便修改註解,保持「邏輯」與「原始碼」同步。如果你想把程式邏輯從註解抽出來變成文件,用特殊軟體抽出註解、拋棄原始碼就行了。業界最出名的這類抽取註解變文件的工具,有 JavaDoc(這部影片有示範 JavaDoc 抽出來的註解可以變成多精美的文件: https://youtu.be/Ls-NHebXY20 )。正因為用的是最簡單的「文字」,才能輕易地把程式邏輯內嵌在原始碼中。如果是圖形,那就辦不到了。
如果你真的要用圖形表示程式邏輯,業界現在流行「直接把操作介面畫出來」。不用畫得很精緻,用一些方框代表「這裡是文字框、這裡是確定鈕」即可。這類手法,稱為「Wireframe」。這邊有一篇 Wireframe 的中文說明: https://goo.gl/KIrq0Y 。用 Wireframe,不僅好學(基本上沒有特定規則,看得懂就好),畫出來也可以分享給客戶,示範我們會怎麼幫他設計他想要的程式,而不用擔心客戶看不懂流程圖。更適合用來表達 1990 年代後期興起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流程圖某種情況下,只適合表示 1980 年代那種「文字式介面」的需求了。
那為什麼現今資訊系畢業的學生,不會寫程式的比例變多了呢?事實上,是現在資訊系學生要學的東西變多了。所以分配到每一樣的「練習」變少,就變成「樣樣通、樣樣鬆」了。光學完理論,還來不及實作,就被逼著去學下一項。就像剛考上普通駕照,沒時間給他道路駕駛,然後逼著他又去考職業駕照、大客車駕照、連結車駕照,再來感嘆:「現在年輕人道路駕駛變差了」。我開始學程式設計的時間,應該只比李家同先生晚一點,大概都是 1980 年代前後。那時候,只要學會 C 語言,加上資料結構、演算法,人家就虎視眈眈地問你什麼時候畢業、能去他們公司工作了。沒有 GUI、沒有網頁程式設計、沒有手機程式設計、沒有大數據...通.通.都.沒.有!所以,不太會寫程式的原因,是「練習不夠」,而「邏輯能力」就是靠大量實作練出來的。因此,真正的因果關係,我認為是「學習項目太多 -\-\> 實作練習不足 -\-\> 邏輯能力無法提昇 -\-\> 寫程式時腦袋一片空白 -\-\> 被人家說不會寫程式」。真正解藥是:「專注一項,多多實作練習」。你至少要把一種語言練到精通,養出基本的程式撰寫邏輯後,再去跳其他語言。這樣就不會「樣樣通、樣樣鬆」了(我個人的基本功底,是 C 與 Java。兩種語言我都練到真的很強!學新語言,我都會去找對照關係:這個語法對應到 C/Java 的哪一種,來加速學習)。
最後讓我重述一下我的觀點:我不反對用繪製流程圖來訓練邏輯能力,但說訓練邏輯能力,一定要會流程圖,這件事情我不贊同。天底下還有比流程圖更簡單、也能訓練邏輯能力的方法。千萬不要認為「流程圖」是訓練邏輯能力的唯一方法就行了。
啊!對了!麻煩不要拿著我這篇文章貼到李家同先生的網誌去戰人家。您可以兩篇文章都看,甚至選擇不同意我說的論點。李先生是我們這行的大前輩,我個人還是蠻尊敬他的。
手機 網頁原始碼 修改 在 紀老師程式教學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軟體工程] 設計一個大系統應該遵循什麼步驟?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系統設計備忘錄(System Design Cheatsheet)」
https://goo.gl/FcuIqo
#SoftwareEngeineering #SystemDesign #Cheatsheet
常有「突然」當上小主管、或者被要求「帶 Team」的朋友問:「設計一個大系統,有沒有步驟可以遵循?」或者「設計大系統時,有沒有哪些一定要考量的地方?」您需要的是「軟體工程」相關的知識。可是軟體工程的書厚達上千頁,我們家的「慣老闆」(笑)要求我下週提個計畫給他耶!怎麼辦?有沒有速成的方法?今天介紹的網頁,可以稍稍解決您這部份的痛苦。
我簡單不負責任翻譯一下騙讚...不是,方便英文苦手的朋友參考好了 XD:
一、系統設計基本五步驟
1. 明訂系統目標(System Scope),並取得客戶同意。設計內容包含:
(1) 收集客戶使用案例(User Cases)/ 使用情境
(2) 明訂系統承載上限(網路流量、同時登入人數、記憶體限制...)
2. 系統概念設計(High Level Design)
(1) 一般會設計到包含哪些系統元件。
(2) 至於系統元件在此步驟就當成黑盒子,直到下一步才做細部設計。
3. 系統元件細部設計(Component Design)
(1) 特定軟體元件內部設計
(2) 供外部呼叫用的 API 設計
(3) 設計該包含哪些物件,並指定每個物件的功能。
(4) 資料庫架構設計
4. 了解瓶頸所在
(1) 根據「需求」與「架構」,預先猜測壓力最大的元件(如:CPU 速度、資料庫速度...)
(2) 如何修改架構、紓緩瓶頸,以求達到客戶需求,則交由下一步驟來做。
5. 增刪系統架構與設計(Scaling)
(1) 是否應該增加硬體速度與規格(Vertical Scaling)?或者該多買幾台,平行運作(Horizontal Scaling)?
(2) 快取(Cache)是否足夠?
(3) 是否要「平衡負載(Load Balancing)」機制?
(4) 資料庫切分、抄寫、備份考量
(5) 是否應該用「多重軟體層(Multi-layers)」來分散負重、加快效能?
二、系統設計考量關鍵
1. 並行處理(Concurrency)
2. 網路(Networking)
3. 各軟體層職責分明(Clarify each Abstraction Layer)
4. 實際效能優劣(Real-world Performance)
5. 估算(Estimation)
6. 在線率(Availability,如:保證 99.99% 的在線時間)與可靠度
三、網頁系統設計考量關鍵
1. 資訊安全考量(Security)
2. 如何受益於全球各地的快取伺服器(CDN),將客戶等待時間降至最低
3. 全文檢索機制
4. 有沒有離線支援
5. 是否需要背景執行的程式(Web Worker)
6. 後台語言的選用(Server Side Rendering,如:PHP?ASP.NET?)
7. 非同步載入(在你不用網頁資源時,偷偷預先載入待會可能用得上的東西)
8. 如何最小化網路負載
9. 開發工具選用
10. 是否針對聽障、視障人士,提供友善存取網頁內容的方法(Accessibility)
11. 是否提供多國語系(Internationalization)?
12. 是否在不同寬度的螢幕(電腦、平板、手機),提供不同的版型,以便舒適閱讀(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design)?
13. 是否能相容於不同的瀏覽器(IE、Firefox、Chrome、Safari、Opera...)
四、網頁前台架構開發相關元素
1. 原始碼(Code)本身
2. 文件(Documentation)
3. 測試機制的設計(Testing)
4. 開發流程(Process)注意事項
(1) 版本控制(如:使用 Git 工具)
(2) 元件相依管理(如:npm, Bundler, Bower)
(3) 自動化建構工具(如:Grunt/Gulp)
(4) 系統建置與導入流程(如:Docker)
(5) 持續整合工具(如:Travis CI, Jenkins)
(喘...)哈哈!有不少名詞礙於篇幅限制,我沒在這裡解釋得很清楚。如果您有什麼問題,不用客氣留言在下面給我喔!今天的分享希望各位喜歡,也祝福大家有個美好的週末!還請大家多多按讚鼓勵,或者分享給您臉書上的好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