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迷思
考完試,又學識拉花,又去過咖啡店實習之後,發現咖啡真係莫大精深,易學難精。以客戶為例,好多人心目中期望的,與實際而正常的,有落差。例如:
1/ 嫌latte唔夠熱
Latte打奶泡溫度不能超過65度,如果好似McCafe習慣咁公司規定打到70度,牛奶入面嘅蛋白質會因過熱而變化,失去奶香及甜度。當然,你可以一句,我鍾意呀!你理得我識唔識飲?係嘅係嘅,顧客永遠是對的,所以壽司師傅見到客人將wasabi同豉油混成泥狀,或者Sommelier見到個客用七喜溝Lafite,都唔會出聲嘅。
2/ 植物奶無拉花
本身植物奶味道和質感與牛奶都有好大分別,Oatly好稀,Vitasoy Café For Baristas 好少少,正常打完奶泡,倒出來都好易是一泡泡。所以改得植物奶就不要對拉花有高要求,拉到是咖啡師特別叻,拉不到也不算是咖啡師的問題。
3/ 影杯Latte影一小時
其實過門都係客,比咗錢,無人會介意你幾時飲杯咖啡。不過影一杯Latte影一小時的話,Latte的奶泡一早沉哂,成杯啡"死哂",都無乜可能好飲。如果因為自己打卡太耐而影響咖啡質素但又因為咁而負評那咖啡店,實在太唔公平喇。
4/ 咖啡有酸味,我好怕
我哋有種說法,就是飲得手沖咖啡多,慢慢會"追酸"。口味慢慢改變,而家去某d馳名小店飲Single Origin的凍美式咖啡,飲到耶加標誌式酸味最開心,深焙到燶味的連鎖店咖啡已不會想飲。Coffee is a fruit, don't let the fruitiness scare you.
5/ 咖啡師係咪好串?係咪好易得罪佢?
其實好多咖啡師都好nice,唔係惡人。不過同有個性有要求嘅廚師一樣,咖啡師會對自己嘅出品有要求。個客同佢講"個拉花好靚" "咖啡好飲",正常一定開心。但係未試味就先落三包糖,就同去到餐廳有理無理先落十幾滴豉油一樣,咖啡師會皺眉,都好難怪。其他古怪評語如 Dirty 無搞勻、Ice Drip 無冰、Cappuccino 無拉花、手沖點解無crema...呢d,都聽到慣哂就會當聽唔到。
#雖然有奶便是娘
#咖啡文化是一種文化
#唔識飲可以學但不要推動崩壞
#coffee #cafe #coffeeshop #coffeeroastery #barista #latteart
手沖咖啡 泥 狀 在 Vvcafe-咖啡、咖啡豆、咖啡機、咖啡館資訊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岩泥 v60 01終於到貨】
#HARIO陶作坊聯名款 #斷貨3個月
要燒到肋骨銳利完美真的有難,陶作坊不知道都燒壞多少個了(血淚)
內斂的陶器質地,隱含可見紫色的金屬光澤,非常迷人
濾杯的肋骨比日本生產的V60有更銳利的線條
在V60相同的結構中,可以做出更細膩的香氣和更飽滿的風味
有些人覺得老岩泥的材質會讓風味變甜
但我自己卻認為老岩泥v60風味主要的差異來自肋骨
因為濾杯內側有上釉
咖啡粉和水基本不太能直接接觸到老岩泥
所以我自己感覺差異不是來自於材質
而是由台灣陶作坊和日本有田燒燒製技術的差異
導致肋骨深度和銳利度不同,造成的萃取狀況不同
但不光是在甜度方面,而是更綜合的
整段萃取率的提昇
銳利的肋骨帶來更流暢的空氣對流
粉層膨脹效果顯著、排水順暢
沖煮時療癒,風味確實也酸甜平衡,非常好喝
可見Hario老岩泥確實沒有辜負v60快速濾杯的設計
燒製品質和肋骨的深度都相當優秀
Hario v60是全世界市占率最高的手沖咖啡濾杯
產自日本佐賀縣有田
而第一顆授權海外製作的HARIO v60
就是這次委託台灣陶藝名家-陶作坊燒製
可說是結合了台日濾杯燒製技術的大合作案
果然在工藝或美感上都令人感動
我最近越來越喜歡我的老岩泥V60
因為同樣是V60,老岩泥就是氣質出眾、低調卻又奪人目光
可以參考學長的測試影片,並對比了風味的差異
https://youtu.be/9XDqf3-xKrM
----
Hario v60 老岩泥濾杯 x 陶作坊燒製
01(1-2人份)=NT.1480
02(1-4人份)=NT.1580
購買網址:
樂天商城-https://reurl.cc/8nAxVo
蝦皮商城-https://reurl.cc/j54K2y
手沖咖啡 泥 狀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brew note ]
歲晚吃早餐,於北角堡壘街 Brew Note Coffee Roaster。
無論翻新成怎樣,它始終是那一家社區咖啡店,比咖啡提供更多。
全文連照片刊 AndThen.hk。
——————————————
守住北角堡壘
Brew Note Coffee Roaster
Brew Note Coffee Roaster是那種,注定沒有資格享受離地的咖啡店。
2014年7月開店,老闆V人生第一家店,落戶北角堡壘街,避開中環灣仔等昂貴地段,其時北角幾乎找不到任何咖啡小店。
那一年盛夏開門營業,兩個月後社運爆發,雨傘遍地,香港自此不再一樣。
Brew Note一路走來也節外生枝,由本來專心做淺焙單品手沖咖啡的店,漸漸發展成社區落腳點,不時找來爵士樂手表演,辦展覽,比咖啡提供更多,一個北角前所未見的空間。
2017年,老闆V認識了周保松教授,開始舉辦文化沙龍,講者包括梁文道、黃耀明、許寶強、何桂藍等等,談的是尼采、後傘運反思、六四、抗爭文化諸如此類,一共25場,最後一場為2019年12月尾,及後因疫情暫停。
想想那是北角社區——能夠發生這樣的事,本身就有點不可思議。
去年尾,Brew Note宣佈停業裝修,上星期大門重開,未至於推倒重來,可也完全改頭換臉:大量的木材與水泥,叫人驚艷的海棠花玻璃,散落四周的古道具,冷不防認不出來。
吧檯是原店的靈魂所在,一直是最受歡迎的位置,翻新後保留下來,某個角度看過去,竟有身在日本喫茶店的錯覺。
尤其喜歡大門外那個方正的格子,留一小口窗,探進去是沖咖啡時冒起的煙,隔著水吧交匯的人,方格內自己建構出宇宙,容許種種自由。
細節還有本地木匠製作的茶几,陶瓷藝術家的食器,也許比之前更具設計觸覺,也許逐漸走向精緻,然而有些東西始終不變:店員與客人大都互相認識,人們依然樂於擠在吧檯,傾偈的人比忙著拍照的多,一切熟稔輕鬆。
改頭換面,除了生意上的實際考量,還因為心態轉念。
「現在有一種想要清空的狀態,由頭開始過。」這是老闆V的想法。
這地方是他廿二歲創業的起點,現在發展到分店三數間,「好像擁有多了,其實最懷念是當時的信念和一心一意。」
能夠清空,放進新的養份,走接下來的路,在當下是一種幸福。
第一天Brew Note也是空空的來,由城市,以及希望能夠為城市帶來改變的人,替它填滿。
回到更早的當初,英軍在北角以南、舊稱東角(East Hill)的山頭設立堡壘,守護維多利亞城,炮台山因而得名。
炮台於1922年拆卸,留下旁邊堡壘街的名字,記住一段香港歷史。
一百年後的堡壘街,有人仍在嘗試築起堡壘,無論世界怎樣,總有一個地方可以回去。
那是社區空間擁有的份量。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