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展肌的困難之處,即便是在肌肉練後充血膨脹的狀態下,
依然很難同時把最突出的瞬間在同一張照片中同時表現出來,
就像棒球投手的控球一樣,球速和落點很難保持穩定平衡。
左邊照片 小腿肌 塊狀立體 清晰分明,
但闊背肌 窄縮扁平,肩胛骨突出。
右邊照片 闊背肌 上緣寬厚延伸,創造下緣腰圍縮小 的視覺效果,
但小腿肌 毫無訓練痕跡和肌肉塊狀。
所以連 Posing(擺姿勢 做造型) 都可以包裝成一門數小時的專項課程,而且還要比一般鍛鍊肌肉的重訓教練課更貴,一天6~8小時,要價台幣萬元之譜。
這世上大多數的夢想 都有一個相同的有趣特性,就是錢坑,包含夢想是「賺大錢」的話,那其實也是另一個錢坑,而且愈想賺快錢,那錢坑就愈大,你知道的,像是 期貨、股市、資金盤、虛擬幣,現在連房地產中的店面都成為套牢的錢坑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投手 下 盤 訓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春訓期間,常常被選手問到
「老師!做哪些動作可以增加球速?」
「老師!怎樣訓練才不會投球受傷?」
甚至~近期棒球體能訓練圈
很喜歡討論「投球數」要多少才適合?
有些人主張投球數量要拉高
有些人嚴苛的批評高投球數
日本動不動就是練投百顆
而美國卻是嚴格掌控投球數
其實~
要讓投球的肩膀變強的方式
就是「投球」
要增加投球速度的方式
也就是「投球」
無論訓練做得再怎麼完整
永遠無法取代投球機制中
動力鏈串聯與末端組織的力量
然而~一個人到底該丟多少的球數
不是靠訓練者崇日或崇美的信仰
日本選手之所以能投那麼多的數量
是因為日本的訓練很強調「投球」
他們會做許多小肌肉、關節活動
不單是強化深層肌肉力量
這些動作更能協助組織恢復
而且~日本的投手沒有投一休四的習慣
一週內專注在一場的努力
再用其他六天來好好的做恢復
在飲食、營養補充與心智強化上
日派的訓練更是深入
許多體能專家拿來責罵的日式跑步
對主張訓練特殊性的運動科學來說
慢跑或許對運動表現沒有直接幫助
卻能在高張競賽中
提高身心耐受度、激發出強大的心智力量
日本職棒選手在季末修習書法、劍道
入廟閉關、斷食營、靈修...
這都是日派中常見的心智鍛鍊策略
強大的心智能讓你在疲勞下
依舊用最精簡的策略來完成作工
而美國派別不強調投球數量
那是因為美國選手早早就開始重訓
身體對壓力的應對能力很高
美國更主張科學化的分析
讓每次高速下的刺激都加諸在正確序列上
科學化的恢復能力與介入更不在話下
所以不需要用大量的投球數來強化身體
而是用周邊各種資源來監控刺激所加諸的部位
在不了解全盤的局勢下
單從片面的角度來評論訓練
很容易陷入錯誤批判的境界
周邊配搭不完整、配套未全面時
單純複製貼上更是可笑
投球!真的是最能刺激運動表現的策略
差別在,選手瞭不瞭解自己身體的反應?
許多日本投手在日本丟到死手都沒斷
為何到美國後各個走向斷手開刀之路
就是因為刺激的環境改變後
身體適應上出現障礙的現象
投球數量的確與損傷呈正相關
但真正的相關因子在於恢復程度
選手能否辨識自己投球的極限反應
能否知曉投完球哪些訊號是正常痠痛
哪些訊號是損傷的開始
願不願為自己的手投注相對的恢復策略
一個人的體力有限
在競賽期間,你的體力要如何配置?
多數的體力要用在競賽與技術訓練上
體能又必須要維持
那麼訓練不是練多滿!?
而是要思考哪些是必要做的訓練
哪些訓練做了會剝削掉競賽所需體能
這些~靠的都不是教練、訓練師
靠的是選手對自己身體的理解與關注
投球~是個非常精緻化的運動
懂的保護自己的選手
懂的把能力投資在對的地方
才能延續運動生涯
你問我讚不讚成選手慢跑?
你問我讚不讚成監控投球數量?
我會反過來問你
「執行這些訓練的目的為何?」
「有沒有其他配套措施?」
#動腦做訓練
投手 下 盤 訓練 在 吳東融 Wu Tung Ju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稀有左側投張瑞麟春訓新鮮感 想壓制麻吉吳東融】
記者楊舒帆/嘉義報導
中職稀有的左腕側投富邦悍將張瑞麟,去年剛從野手轉投手,今年第一次以投手身份進行春訓感到很新鮮,也期待拚一軍,跟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吳東融投打對決。
「很多是以前沒接觸過投球的細節,像是暗號配合,跟捕手還有野手的默契,感覺很新鮮。投手的體能比較累,技術方面都還可以適應,教練叮嚀身體力量,運用下盤的動作修正,還在摸索希望能投得更好。」張瑞麟說。
打擊遇到瓶頸,張瑞麟接受沈鈺傑建議,去年季中才開始登投手丘,出賽17場,有1敗,累計18.2局,防禦率5.3。一軍投手教練吳俊良利用春訓觀察提到,「他牛棚表現不錯,若能把球控進好球帶不好打,有左投又是側投的優勢。」
今年以投手身份展開完整球季,張瑞麟說,「去年其實準備沒有很完整,今年經過春訓的訓練,有機會就想好好表現,當然希望當投手再上一軍,不想錯失任何機會。」教練也細心指導,希望他動作要修正,準確練外角,讓手延伸的感覺。
吳東融從中信兄弟到味全龍,身為從兒時到現在的好朋友,張瑞麟也祝福他有好發展,「我們從小『鬥嘴』到大,朋友圈差不多,而且聊天範圍很廣,球技、生活還有人生都會聊,是很知心的朋友。」轉投手之後,兩人就有機會投打對決,張瑞麟說,「當然想壓制他,他打擊真的很好,算是我的偶像和目標,從小就很厲害,很想要贏過他。打擊類型不是大棒,但很難纏,也許國體有對決過,但希望職棒場上再次對決。」
ETtoday運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