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各異的價值,是否可以被比較、衡量?
一則梗圖在 黑貓老師 版上血流成河,窩編想起去年窩窩歷時近半年製作的深度專題「餵養,錯了嗎?」發表後的炎上,至今仍歷歷在目。
面對高爭議性的流浪動物餵養議題,26位受訪者,有26種不同的看法、各自捍衛的價值。這些紛雜甚至針鋒相對的聲音,儘管採訪時都傾聽同理,但撰稿時總無法面面俱到,孰輕孰重,是最難的抉擇......
(以下為記者呢喃的採訪側記,文長慎入)
【喚醒沉睡的獸?獸一直都醒著!】
「我已經夠麻煩的,大家都勸我不要再出面了。」
一名受訪者在電話中表明拒訪,身為里長,他積極處理里內餵養引發的人犬衝突、人人衝突,處理了多年,問題仍在。
他清掉餵養人在路旁的餵食器具,因此被提告2次,進出法庭成為日常,餵養對他而言既公共又私人,而現在,他正嘗試將公私的界線立得分明一些。
我們雖然期待將他在第一線面對餵養正反方的經驗納入報導,讓餵養行為的輪廓變得更加清晰,但在來來回回聯繫與溝通當中,也能理解他的顧慮與疲憊,最終只好忍痛放棄。
「不要拍我正面,拍側面就好,我不想曝光身份。」一名餵養人說著。
「不要拍、不要錄音,我攤販做生意的,不要得罪人。」一名在地民眾說道。
對於不少受訪者而言,談論餵養議題宛如喚醒沉睡的巨獸。
儘管這獸從未真正地沉睡,牠時不時噴出的氣焰都能燎原,但仍有不少人選擇以「那個獸」含糊指稱,彷彿不正面談論,就能避免成為獸的助燃物。
這些拒訪的個人、單位,有的是避免讓自己陷入無解的泥淖無法抽身,有的是擔心發生問題時在權責上脫不了關係,也有的質疑報導論述最終會偏向他不想要的一方......
越是意見分歧的議題,越需要綜觀、微觀餵養人、里長、居民、動保團體、政府單位、專家學者等各路觀點。
我們對於餵養專題的想像,是嘗試在眾聲喧嘩中開啟對話的可能,尋找可能存在、不論近或遠的解方。每當接收到一個受訪者的顧慮或拒訪,我們即嘗試溝通,團隊也同步討論、即時修正,有些受訪者後來願意受訪,有些則仍選擇拒絕。
這些拒訪而不在報導裡、擦肩而過的「準」受訪者們,在專題進行之初,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聲音,與我們反覆詰問——
我們的報導,是會開啟更多討論與溝通的空間?或是讓一場早已開打的戰爭變得更加慘烈?前者是我們理想的初衷,後者則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擔憂。
【廣納各方之聲 接下無名的戰帖】
約訪的同時,馬拉松式的採訪也同步展開。
除了拒訪的受訪者們,已答應受訪的人也沒有比較放鬆。有的受訪者在正式受訪前來電數次,反覆申述自己看待餵養的立場、擔心受訪可能帶來另一方的攻擊。
電話接多了,「害怕讓受訪者背負罵名」的顧慮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在專題的製作過程中時常縈繞心頭。
每個採訪日,受訪者們在大約3小時的時間裡,分述他們對於餵養的看法——
「就是不忍心看牠們受苦啊!所以開始餵」
「餵養搭配結紮,才能讓流浪終結在這一代」
「為什麼要在我們社區餵?狗都聚在這追車咬人」
「面對餵養人、民眾都會被罵,我兩邊不是人啊!」
但聽得越多、越是分神,在密集採訪期間,每每想嘗試理清脈絡、找尋解方,常是頭腦打結、一團混亂。
一次室外採訪拍攝時,地點在我家附近的河濱公園,以前唸書唸累了習慣到河濱跑步,折返點為一片有大石頭能坐著休息的草地,可以一邊休息,一邊看著一群幼犬在草地翻滾、玩耍。
那時,這裡的浪犬數量龐大,放眼望去就是10、20幾隻,並且常有幼犬在當中。我開始工作後很少去那一帶,經過也未特別留意,這次藉著採訪才再次仔細觀看,已不見任何一隻幼犬,狗群數量也剩下10隻不到,這一區的餵養搭配結紮減量,眼見有感。
但走訪南北臺灣,聽了無數餵養造成衝突問題的第一線經歷,那些人人衝突、人犬衝突、人獸衝突在各地發生著,持續形成一個個難解的問題。
正反方的受訪者們破口大罵站在對立面的「敵人」,究竟該如何看待餵養,我們的內心也時常衝突打架。
【餵養,該餵嗎?】
受訪者們幾乎都說得出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有些礙於正式受訪時不便表態,但在鏡頭關掉後,也透露出真實的想法。
其中,有些人經歷過立場的轉變,一名過去與餵養人處於夥伴關係的動保人士,坦言經過多年、與多名餵養人相處後,現在面對餵養像是「情感與理智在打架」。
過去,他身邊的餵養人一遇到困難,他就急著去協助解決,但之後他漸漸發現,很多餵養人的固執讓自己深陷泥淖,某些餵養行為已造成問題,他去溝通也講不聽,仍堅持用原本的方式餵到底,於是後來,他選擇與餵養人漸行漸遠。
該餵或不該餵,在採訪過程的反覆思辨中,難以一刀兩斷劃分,但聽多了不同的想法,也慢慢在心中凝聚出較多人可接受、較適切的餵養樣態。
【餵養,該管理嗎?】
我們訪問了多個縣市的動保處,試圖勾勒出都會、鄉村等不同地區,在面對不同的餵養樣態時,有何不同的管理方式。
儘管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但共通點是,餵養衍生的問題需要被處理、要協調溝通,有的地方立下了概略的管理方針,有的則是每次遇到問題時依個案而論。
以新北市動保處來看,他們從2015年頒發餵養證、辦理講習課程,希望先讓行事低調的餵養人們浮出檯面,建立彼此合作溝通的管道,作為後續管理的第一步。
但他們坦言做起來不容易,餵養人反應問題的電話一打來,動輒一小時起跳,反之,反對餵養的民眾投訴也是如此。處內業務量龐雜,工作人員因為被咆哮而壓力過大,一個接著一個離開,這「溝通管道」多年開通下來,接觸到的餵養人人數仍不到兩百人。
新北市可算為臺灣餵養管理的先鋒,但這先鋒開闢之路,仍是一條在千里霧中的迷途,其他地區也大抵如此,或是情況更不明朗。若說不好的餵養樣態應受到管理,究竟該如何管理,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受訪者們有26種聲音。】
擴及社會大眾必然更多,餵養議題長期糾葛難解。以新聞產製來看,平衡報導是必要追求的目標,傾聽雙方的聲音、事實的查核比對,再現時盡力將所知的真相攤開在讀者面前,都是必要的。
然而,成為記者之前先是身為一個人,報導除了受訪者的價值判斷,也必然加上記者的價值判斷、團隊的價值判斷,過程中反覆思辨、碰撞,沒有皆大歡喜的中立客觀存在,每個人心中認定的客觀皆不同等,要避免被單一聲音籠罩,就要盡可能地廣納多方之聲,再做足比對、歸納、收束的工作。
說來大致如此,過程則都是掙扎。因為想做一個善良的人,想顧及每個受訪者的每個顧慮,想避免受訪者因表態可能受到的傷害,想在爭議性的討論踩好能持平的界線......
但越深入一個如此爭議性的議題,越發現要做到上述各點實在不易,因此在整個過程中都不斷地自問——這次的採訪有沒有好好地同理傾聽?撰稿的方向是否做出了相對客觀的判斷?
小心翼翼過後,仍要承認自己的有限,承認自己並非「全然無辜」。
在報導出去的那一刻,也是將受訪者推了出去,接受那些無法預期的,從眾人發出的考驗。但矛頭從不該對準這脈絡之中的任何一個人,儘管是鄉愿地說一句「這是歷史共業」,該被對準的,仍是眾人一起在承擔著的,屬於社會共同的問題。
【民主社會中 一起吵架找共識】
這次專題中的受訪者們大多立場鮮明,雖然報導方向的凝聚難度高,我自己在撰寫支持餵養的餵養人、反對餵養的里長人物專訪時,也一度有自我分裂的錯亂感。
但熱烈討論都好過於安靜無聲。
民主社會裡,對議題持續的爭執與討論,是大部分公共議題凝聚出共識的必經過程,如同一位受訪者所言:
「多元主義下的民主,最重要的原則是,大家共同討論出一定不能做的事情,用法律規範出來。在那以外,大家都有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餵養有利有弊,我們訪完一輪後,團隊的共識是多元樣態的餵養行為需要管理,將餵養導向乾淨餵養、定點定時、搭配抓紮、管理犬隻等較好的樣態。
儘管怎麼管仍是一大難題,卻仍要討論,因為不作為,就註定讓問題繼續存在。若是沒有更有規劃性的管理,總要坐等一個嚴重的事件發生,才在該地區積極介入處理,永遠都會慢了一步。
儘管我們盡可能將受訪者多元的聲音帶入專題,但我們無法控制報導發佈後,會展開的是一場良性的辯論或是惡意的批鬥。
我們只能嘗試發聲,並且仍要向最有資源的人喊話,期許政策制定者、決策者、執行者在眾多的價值判斷中摸索出方向,找出對人犬都更好的解方。
——————————
餵養,錯了嗎?專題報導:http://feed.wuo-wuo.com
——————————
「投訴老師管道」的推薦目錄: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喪彪 ‧ 柳飄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 徵]被投訴或被霸凌師的故事- 看板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我要去跟教育部投訴- 課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網路上關於投訴老師管道-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網路上關於投訴老師管道-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網路上關於投訴老師管道-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投訴老師ptt的推薦與評價, 網紅們這樣回答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 【被迫反擊】高雄市F國小教師遭受家長 ... 的評價
- 關於投訴老師管道 在 【Video Talk】霸凌學生的是老師怎麼辦? 專家 - YouTube 的評價
投訴老師管道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立法院教文委員會邀請 #教育部 和 #體育署 備詢,虹安提出質詢,關於校園體育班性侵性騷防制、學生棒球選手身體保護、及體發會久未召開等三個問題。
#校園體育班性侵性騷防制
兩年前,美國發生「#MeToo」反性侵性騷擾熱潮,當時因為美國好萊塢知名製片哈維斯坦被多位女星指控性騷擾,這股反對性騷擾、性侵害的運動延燒至政界、體育界,後來席捲全球。
台灣在當時也有受到影響,許多團體皆站出來替受到性騷擾女性發聲,但時至今日,台灣或許已經遺忘這件事了。11月25日新聞報導 ,桃園市某國中體育班一名劉姓田徑教練,於2018年帶隊下高雄比賽期間,趁著半夜傳訊息「來按一下脖子」給女學生,並猥褻、性侵女學生。令人遺憾的是,該名女學生因為害怕升學管道受阻,而不敢張揚,最後因為劉姓教練因涉嫌騷擾其他女學生,遭到投訴,桃園市教育局調查後才發現受害者不只一名,整件事情才曝光。
今年六月初的時候,新竹市也發生一起體育校隊性騷擾案件,最後導致新竹市教育處長請辭獲准、該校體育隊解散、教練解聘、校長、主任記過處分。
因為體育班的特性,老師、教練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較有機會發生較為親近的肢體接觸,稍不注意,可能就會有性侵或性騷的風險,教育部應該做出更積極的作為防治。
然而,根據今年5月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資料系統網站所公布之108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訪視指標表」,訪視項目包括「設班現況」、「運作情形」、「訓練績效」等,其中,在「運作情形」包含學生之學業、生活及升學輔導情形,裡面卻完全沒有看到關於 #性別平等 相關之評鑑項目。虹安要求教育部應該進行通盤檢討,特別是評鑑項目中必須加上性別平等項目,同時也要加強平時的性平教育,也要教導學生受到疑似性騷、性侵時,應有的處理方式與求救管道,希望未來不要再發生憾事。
#保護學生棒球運動員
棒球是我國最重要的運動項目之一,棒球比賽的進行,常讓人看了熱血沸騰,也讓許多學生從小就想進入球隊打球,希望未來可以追求更高的表現,也爭取榮譽。
大部分民眾看到的,是對國家榮耀、縣市成績或學校榮譽感的追求。然而,小選手投球用球數限制的問題,以及校園內的教練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設計出適合選手體能的訓練菜單,是在台灣存在多年、但始終沒有被解決的老問題。
根據壢新醫院復健科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表示,以他接觸過的台灣棒球名校而言,球員普遍存有6到9成的受傷率。虹安呼籲體育署應該重視學生棒球普遍存在的 #投手投球數過多 或 #訓練超過小選手負荷 的情形,透過運動科學及與各校教練會商後,定出符合世界少棒聯盟的投球數限制,以保護小投手避免受傷。
在台灣,學生棒球講究成績,不只因為有好的成績才能爭取到更多資源,許多球員也追求好的表現,球員也才有進入更上一級棒球名校乃至於進入職棒,或被國外球探相中。在學校,當教練與球員都追求成績時,加上欠缺科學與現代的體能或運動科學的概念,超量訓練或過度用球就成為扼殺年輕球員選手生命的常態。
發展超過一百年的美國職棒,一個先發投手投一休四是正常的輪值順序,但在台灣,一個身體未發展完全的學生球員,卻可能在短天數內投出一兩百球甚至更多的球數。
現行教育部雖有訂定公部門舉辦比賽時的投球限制,然而,台灣各地比賽主辦單位眾多,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制性標準。同時,教育部本身的標準也與國外差距甚遠。國外通常是用不同年紀選手的投球數來決定休息天數,但台灣是球數或局數,或球數加局數,再搭配不同的場次或天數的限制。在不同賽制與規定下,球隊可以有很多竅門來規避投球限制,而最大化使用投手的投球數,這對選手的保護恐不足夠。因此,虹安要求體育署正視這些問題,研擬訂定國內統一的保護選手標準。
#運動體育發展委員會今年都未開會?
虹安也關心本來應該兩個月召開一次的體發會會議,已經很久沒有召開的問題。#行政院體育運動發展委員會,任務有以下五項,其實都很重要:(一)體育運動發展方案、計畫之審議、協調及督導。(二)運動賽事及場館設施資源整合之協調。(三)運動服務產業發展及推動民間投資等相關問題之研處。(四)完善競技運動體系及提升運動競技實力。(五)其他有關重大體育運動事項之協調及推動。
體發會的成立與任務,與我國體育發展關係重大,教育部長表示是因為行政院對體發會的職能與運作有新的想法,但在答詢中卻又沒有明確指出究竟做出甚麼修正與改變,也沒有說明到底會議的舉行頻率與形式有甚麼不同。
更重要的是,「既然1到7月都還有在運作,#為何一次會議都不召開?」
虹安除了要求教育部會後提供詳細資料外,也再次嚴正要求政府重視體育,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投訴老師管道 在 喪彪 ‧ 柳飄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不要讓家裡的老人小孩玩抖音》
去年我們買車之前,請老劉的一個比較懂車的朋友陪他一起去專賣店看車。因為那時候我正好要在家寫稿,所以老劉的朋友就把他小學三、四年級的女兒放在我們家。他女兒見過我幾次,但都是在外面,每次都跟我玩得很開心。畢竟我也是做了九年兒童志工的老司機了,搞定這些小屁孩對我來說還不是太難。
那天他女兒來我們家前,我就準備好一堆手作材料、畫具,打算跟他女兒一起玩。結果誰知道他爸把她送到我們家之後,丟了一台她平常在玩的ipad給她。
然後她的眼睛就再也沒離開過ipad。
好幾次我讓她放下ipad來陪我畫畫,她很敷衍的陪我畫了兩下,就又拿起ipad繼續玩。我想說好吧那融入她吧,看看現在的小孩都在玩什麼遊戲,結果她不是在玩遊戲,而是在刷抖音。
「這是什麼?這很好玩嗎?」我問小孩。
「第五人格啊!很好玩!」小孩刷的都是第五人格手遊的剪輯影片,看得不亦樂乎,渾然忘我。
過沒一會,我發現她在打字聊天了。
我這才驚訝的發現,抖音裡面原來有私訊聊天的功能。雖然我曾經安裝過抖音,但當時那也只是因為工作需求,工作結束我就直接刪掉了,根本也沒多去了解裡面有些什麼功能。所以我一直以為抖音不過就是短影片平台,你只能在上面看看一些腦殘影片而已。
結果不是,因為我親眼看見她在聊天,而且是跟陌生人聊天。
「他是誰啊?你們在聊什麼?」我故意湊近了問。
「我們在說喵喵喵喵喵喵喵~」小孩興奮的用屁股在沙發上下跳。
「你們認識嗎?他是你同學嗎?」我又不死心追問。
「他不是我同學,我不認識他,他有很多遊戲的視頻。」小孩繼續打字跟這位她不認識的人聊天。她打了好多「喵喵喵喵喵喵」給對方。
然後我瞄到對方之前傳來過一則聊天內容是:
「我可以教你玩遊戲。」
看到這句,我全身汗毛都豎起。我無法形容當時內心有多恐懼。腦海裡浮現的是電視新聞上,少女被網友拐騙的畫面。
等老劉回來之後,我沒有當面跟他朋友說,而是把這現象告訴老劉,請他去跟他朋友說,並且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結果他朋友回說,女兒就是學她媽的,她媽每天回家就躺在沙發上刷抖音。
身為朋友,最多也只能做到這了。畢竟那不是我女兒,我實在沒有資格去管教。
但若是你以為我大驚小怪,那你就錯了。
近期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在大陸炸鍋。一個黑龍江的中年人在Twitter上長期發佈他的「包養日記」,這些包養的對象大多都是未成年女孩,但其中也有未成年男孩。而且數量非常之多,在Twitter上發佈的照片也都相當不堪入目。
後來大陸警方循線追查,發現他們甚至有上百人的戀童癖群組,互相分享戰績及訊息、價碼,以得到同好們的「羨慕」為榮耀。裡面的照片是這些未成年男女、兒童的不堪畫面。這些孩子被變態們予取予求、任其擺佈,最後換來的是金錢、物質上的彌補。
而這些變態、有心人士的下手管道之一,就是抖音。
當然抖音上的社會問題還不止小孩。
近期一個六十歲的大陸婦人吵著要跟她的家庭決裂,因為她跟明星靳東相愛了,她要離開家去找靳東。記者專門到她家採訪她,訪問她跟靳東的詳細相愛過程,結果發現她從頭到尾戀愛的對象,只是抖音上的一段段有靳東的影片。
抖音上有許多不肖人士,會剪輯明星的各種影片,然後另外配上旁白,「姊姊你好嗎?你今天開心嗎?弟弟來看你了」「姊姊,弟弟很想你,你為什麼不理我?」,然後私聊那些按讚、留言的大姊們(大多都是老人),以明星的身分來跟她們聊天、賣東西。
這樣的「假明星」帳號非常多,而且每一個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粉絲。這些吸飽了粉絲的假帳號在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賣給電商,然後這些電商就可以對粉絲們進行無止境的推銷。
新聞一出,產生非常大的共鳴,因為很多人家裡的老人都中了這樣的招,鬧得家破人亡的大有人在。老人因為在家寂寞,玩了抖音發現有人跟他聊天、關心他,漸漸就沉迷了進去,產生了「鍾情妄想症」,紛紛以為影片裡的明星正在跟他談戀愛,並且拿出大把的積蓄去買假明星推銷的東西。
可是投訴抖音也沒有效果,甚至有人質疑為什麼篩選關鍵字非常敏感的抖音,沒辦法迅速封閉這些「假明星」帳號?
網友們推測唯一的原因就是,這些假明星帳號、不肖電商所銷售的金額,抖音都能夠抽成。
不可否認,「抖音」是一項很成功的商業項目。它的崛起不僅僅是席捲了中國,它的風潮甚至是席捲了全球。只要打開一個小小的app,就能有聲光音效十足的短影片可以欣賞;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就能快速與發佈者建立起關係與信任。
對我們這些有判斷能力的成年人來說,它不過就是一種紓解壓力的工具,(當然我覺得是很沒有營養很腦殘的工具),但對小孩來說,它就是一座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之一。走進這個新世界,他們很有可能會被上面的影片所傳遞的價值觀給影響,畢竟這個世界裡的東西,比學校老師、囉嗦的爸媽所帶給他的東西,還要精采有趣多了。
所以,請不要讓家裡的老人小孩玩抖音,更不要用自身做這樣的示範。多用點時間去陪伴他們、了解他們,好過最後產生了這些社會問題,而後悔莫及。
#歡迎分享轉發不用特地問我了
#其實任何平台都是但抖音真的比較嚴重
投訴老師管道 在 我要去跟教育部投訴- 課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覺得我浪費了好多時間,在上一個根本沒有在上正課的老師身上,直接投訴到教育部應該不會公開我的名字吧! ... <看更多>
投訴老師管道 在 網路上關於投訴老師管道-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投訴老師管道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投訴老師管道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內容就來大學國高中學習補習 ... ... <看更多>
投訴老師管道 在 [ 徵]被投訴或被霸凌師的故事- 看板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好!不知道這樣的徵求會不會不妥,如果有任何不妥的地方,我也會加以修正。
我個人也是教育工作者。前陣子同事和我聊到他被投訴的事發經過與心路歷程,我才發現
許多親師生三方的不良溝通,可能會導致家長做出許多不理智的行為,例如投訴。不僅讓
許多老師身心倍受壓力,甚至因此被調離原有職位。
特別有很多事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
接到不同單位的投訴,似乎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也是我所不熟悉的。
我也看到一些同事在被投訴後,喪失動力與熱情,只想趕快退休。
而現在在教育現場,有時候老師也可能會遭受學生霸凌。這和外界以為老師都是教學現場
的權威者的印象有所出入。
所以我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想撰寫有關類似主題的文章,也許不能改變什麼,但希望能夠
為曾遭受這些事情所苦的老師發聲。
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故事,也願意和我分享,請來信告知。
希望在教育的路上,我們都能在發揮一己之力的同時,也能安全、安心地前進。
感謝各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30.29.3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acher/M.1666849029.A.F1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