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花花收到了方言文化的贈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每天心情不打結,與自己和解的療癒練習》,我花了點時間將全書讀過一遍;雖然很想再重新讀個兩三次,但還是先寫下這篇跟大家分享。
#以下是花花的重點整理與感想
* 任何一種情緒都不應該壓抑
* 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 情緒失衡會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各種問題
* 重新學習認識各種情緒並與他們攜手合作
在這本書中,不會一股腦地告訴你情緒問題都是疾病,有病就去吃藥看醫生;也不會告訴你,所有情緒問題都來自於你的心,心境改變了一切就變了。
但在本書中同時也會告訴你,情緒的問題不解開,終有一天會演變成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本書同時也會告訴你,必要時尋求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不是壞事,但最後還是得回到從自身的心境轉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看似各種矛盾,但其實又是那麼理所當然。
在我鑽研的個體心理學中提倡「目的論」,意即萬物皆依循著他們的目的在執行每一個動作。
我將桌上的水杯拿起來喝水,其目的並非是為了喝水才將被杯子拿起,而是因為口渴了所以將水杯拿起來飲水;我的目的是為了解渴,拿起水杯與吞下杯中的水,都只是為了解渴才必須做出來的行為。
情緒也是。在目的論當中指出,憤怒是為了達到快速控制對方而產生的情緒;好比當我們碰到行車糾紛,理虧的一方若不願意承認那是自己的錯誤時,便會產生憤怒的情緒來達到先發制人的目的:你怎麼這樣開車的啊!?
我明白自己日常生活中會出現憤怒或悲傷等負面情緒時,是因為我所面對的人事物沒有按照我期待的方式進行;但同時我也明白他人的行為如何並非自己能夠控制的,即便我讓憤怒的情緒爆發也改變不了什麼,甚至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當我明白自己可以理性與對方溝通,無法溝通時頂多就是我閃遠一點,這時候我的行為就可以讓憤怒完全不被顯露出來。
但,這也是我鑽研個體心理學時所遇到的瓶頸。
憤怒確實因為我改變了目的而被壓到了內心深處,我的行為也順利的表現出該有的理性,並且良好的解決的當下的狀況;但我內心那因為憤怒所帶來的負面感受卻沒有消失,即便我冷靜地處理眼前的狀況,那不斷加速狂跳的心臟與指尖傳來的冰冷感受,都在告訴我:憤怒它還在,憤怒並沒有消失。
雖然在問題解決了之後,我的情緒會慢慢恢復平靜,但是當我偶然又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的心跳又會再一次加速,手腳也會開始逐漸變得冰冷;那說明著我只是解決了表面上的問題,我內心的問題並沒有被妥善的處理。
這樣的壓抑就好比壓力鍋一樣,當內部承受不了過大的壓力時就會整個爆炸,進而產生比原本更加極端的行為。
在《壞情緒》這本書當中,說明了人類的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了尾巴卻留下了情緒,就是因為相較於尾巴,情緒是人類在生存上必要的能力。
憤怒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而產生,恐懼則是讓我們對眼前的危險有所警戒;若沒有了情緒或是刻意去壓抑該有的情緒,很可能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但不去壓抑情緒也不是要大家感覺憤怒時就要大抓狂,好讓眼前的人知道你不是個好惹的角色。
”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對所有人大吼大叫,或總是擺臭臉。當我們在學習一個不擅長表達的情緒時,將一位能夠優雅,並有效發怒的人視為榜樣,對我們來說會相當有幫助。
那樣的人說「不」的時候,總能夠堅定自己的立場,也無須為自己想要的事情,提高聲量爭吵,所有人都能明白那沒有任何迴轉的餘地。“(取自本書p.155)
情緒湧上時,並不需要為了與自己決定的行為相符而欺騙自己那樣的情緒不存在;好比發現信任的人欺騙了自己時,雖然決定要再繼續相信對方,但並不需要因為自己選擇了繼續相信對方,就假裝自己不會難過或者不會憤怒。
接受自己當下的負面情緒,若當下有辦法理性的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難受,那麼將這樣的感受說出口將有助於解決情緒產生的問題;如果選擇壓抑、假裝自己不知情或者裝作不在意,這些情緒問題就會慢慢累積在大腦裡面,最後演變成嚴重的問題。
如果當下的情緒波動很大,也不用勉強自己馬上跟對方討論這些問題;情況若允許的話,可以先離開讓自己感到不適的現場,去散個步、做幾個深呼吸,找個可以理解自己,並且不會多加評論的好友談談自己的感受。
務必記得,這時絕對不能找一個只會告訴你「不要理他就好了」、「這又沒什麼」、「我幫你去找他理論!」這樣的朋友,那不會使你的情緒問題獲得改善,而且很可能還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等到你夠冷靜了之後,再來思考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問題該怎麼解決;不要去執著在「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事」這樣的煩惱,要去做對現況能產生實際改變的事情。
好比告訴對方當你發現時有多難受,但不需要去指責對方的行為,對方的行為要如何,那不是你能控制的。假如當對方明白了你的感受,雙方也討論出一個共識,這樣的狀況就可以暫時平安落幕,情緒問題也能獲得解決。
但那不表示未來就會一帆風順了,雖然對方可能會因為感受到了你的哀傷,並且為了不想再讓你感到難受而不再傷害你;但他也可能是那種口頭上答應了你不會再有第二次,但私下卻仍舊故我,賭著不會又被你給發現這樣的風險。
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以及情緒要教會我們的事情。面對信任的人欺騙自己所產生的悲傷與憤怒,都在告訴我們要保護自己,並且再次面對同樣的問題時,自己可以做出其他的決定。
雖然這一次我選擇了相信你,但若是再有下一次,我也可以選擇離開你。
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我去回想開始實踐個體心理學之後的一切行為,不論是面對我的父母、兒子們、伴侶、朋友或者網路上的任何一個陌生人,我可以透過決定自己的行為,來控制當下的自己情緒不要過度氾濫,但並沒有從此以後就不再讓自己情緒失控。
尤其是在進入三級,跟兒子們一起關在家中防疫後,他們在我的生活上所帶來的困擾,像是在他們的房間裡發現腐爛長蟲的廚餘,廁所滿地的穢物與飄散在整個家裡的異味等等,都曾經讓我抓狂並且對他們兩個大吼大叫甚至出手打人。
這樣的失控讓我感到很懊惱且自責,我明知道憤怒的情緒是為了讓我達到處罰他們的目的,也知道只要改變自己的目的,就可以阻止自己出手打人,為什麼我還會放任我的情緒來控制我的行為?
縱使每一次失控完彼此都冷靜下來了,我會好好的跟他們訴說自己的感受,但總不能因為每一次我都有跟他們兩個道歉,因此我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用我成年人的力量去欺壓他們吧?
如果這是種不合理且一再發生的狀況,我該思考的就不只是如何去彌補自己在失控後所造成的傷害,而是如何去避免同樣的狀況再一次發生。
看完了本書,我想或許我該換個方式去面對自己的情緒;當我改變了自己的目的,決定不要出手打人或是對他們大吼大叫時,我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息怒,或是逼自己做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
我不該否定憤怒在我內心的存在。
也許,我可以先告訴他們該去做些什麼,然後我再回到房間去;不是打開電動後沈迷於遊戲,而是閉上眼睛感受自己內心那股憤怒的情緒。
我的憤怒是從何而來的?
它的出現又是為了什麼?
我過去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嗎?
那是發生在什麼時候?
探索自己的過去,對某些人而言是極為困難且危險的,那說明著自己得親手揭開那些瘡疤,重新去感受當下的痛苦。因此許多人感受到類似的情緒湧上時,會刻意去壓抑它,或是用另一種情緒去掩蓋過它。
例如不允許或者不希望自己感受到悲傷時,有些人會用憤怒來掩飾自己的悲傷。
但是探索自己的情緒根源有其必要性,且正視自己內心的恐懼才有可能戰勝恐懼。
過去曾經帶給自己極大的創傷經歷,剛開始回溯時可能會感受到同樣的痛苦;但隨著自己一次又一次正視那些經歷,並且持續告訴自己現在擁有的資源以及所處的環境,已經不會再讓自己發生同樣的事情了。
如果當時的我被強迫不許哭,現在的我是可以承認自己很難過的;如果當時的我不被允許生氣,現在的我是可以抬頭挺胸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滿的;如果當時的我被恐嚇不許把真相說出去,現在的我是可以向朋友或其他人求救的......
諸如此類的練習將使自己慢慢找回那些被遺忘的情緒反應,並且學會讓自己的情緒自然流露;從情緒中領悟到自己面對人生的一切難題時,該當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才不會讓自己陷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之中。
本書可以推薦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各位還是先自己入手買一本回家閱讀吧。未來我也會擷取書中的一些內容來跟大家分享,如何與個體心理學做結合,讓自己的人生可以過得更加自在。
感謝各位收看,掰~
博客來: https://bit.ly/3dFFkKC
抬頭挺胸呼吸困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跟孩子的關係,讓我願意積極認識自己】
一回神,這裡沉寂好一陣子了。這一兩個禮拜在嘗試寫文,但是不知怎麼,靈感是有,但是感覺心房是闔上的,有什麼在阻擋我去觸摸我真實的想法。
四月份以來,有很多跟蕃茄相處的事件可以寫,有看見他的成長的經歷,有感受到我的付出留下痕跡的經歷,也有跟他僵持不下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經歷,但是我有一種站在遠方看著這些事情發生的感覺,好像這一切都不關我的事。
我知道我最近覺得小孩很煩,一直把他擋在外面。蕃茄做得很好的時候,很開心要來找我的時候,我的互動很心不在焉;蕃茄很盧,需要人好好踩緊底線的時候,我很不想應付,時常擱下一句「隨便你」或是「那就算了」然後就把溝通管道關閉。
我把原因歸咎為上個月負荷太多。除了實習之外,一次交了兩篇四千字的報告和一篇短文,加上主題牽涉太廣,不只探索創傷,還要思考他在社會文化價值之下對個人的影響。過度傷腦之下,當然沒有心力去額外承擔幼兒的情緒,一定是這樣。
結果等忙完一個段落,跟傑克一起看電視放鬆的時候,先是因為電影「小魔女(Matilda)」,對瑪蒂達被收養的溫馨結局大抓狂。接著看「無照律師(Suits)」的時候又對律師界到高級餐廳談公事,一句話談不攏就丟下餐具站起來走人的習慣大動肝火。
「搞什麼東西啊!有夠不尊重食物跟廚師!邊吃邊談公事怎麼吃得出食物是什麼味道?這可是廚師用心做出來的料理耶!還動不動就離席,東西吃了一口就跑,他們每一個都該去跟農夫道歉!!!!」
我懷著一肚子火氣上床睡覺,隱約意識到有些事不太對勁。不過是故事情節,我為什麼反應這麼大?有什麼事情惹到我嗎?
隔天早上,我被「爸爸我刷完牙了唷」的聲音吵醒,聽見傑克跟蕃茄在房間外面走動,準備出門上學。我把棉被拉起來蓋在頭上。好煩,小孩每天都在,每天都要處理他。陪笑陪玩很煩,有衝突又更煩。一天只上六小時的課根本太短,為什麼他不能每天都五點半到家,看電視吃飯洗澡以後就直接睡覺?
等等,這真的不太對勁。我把自己的願望聽懂了。我跟蕃茄平日的相處時間已經只有三四個小時,當中還佔了吃飯時間和電視時間。這麼短的時間我還是受不了,想要再縮更短,其實我是完全不想跟蕃茄有交集吧。為什麼會這樣?最後一份作業交出去好幾天了,已經跟太忙太累無關了吧。是什麼東西被觸發到了嗎?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房門外蕃茄嘰嘰喳喳的說話聲一直傳進來,心裡湧起更多不明的煩躁。
也許可以試試看聽聽身體的訊息?之前課堂讀到的文章有說,所有被壓抑著的情緒,我們的身體都記得。身體,快告訴我你記得什麼?
身體沒有回答,但我的腦海裡浮現蕃茄手舞足道亂跳舞的畫面。這個小孩大概兩歲半開始,只要聽到音樂,他就會陷入陶醉,發明出各式各樣的身體動作,還會像跳地板操一樣加速奔跑跳躍,頭髮飛揚,非常自由奔放。
我突然坐起身。
我想跳舞。我有一股衝動想要跳舞。我想跟蕃茄一樣,做一些我的身體自己想要做的動作。
我突然覺得興奮,把耳朵豎起來。一聽到玄關的門被帶上的聲音,我立刻跳下床拿出瑜珈墊,跑進客廳。墊子「刷」一聲鋪平在地,然後把「放牛班的春天」的原聲帶塞進音響的肚子裡。
一陣讀取的雜音之後,微風一般的音樂輕輕地吹送出來,我,像個呆子一樣發愣,兩隻腳緊緊黏在瑜伽墊上。
不知該如何是好。
要我跟著音樂自由擺動身體,大概就像給一個不會畫圖的人一張空白紙要他隨手畫畫,或者像是把一個不擅長說話的人拉上講台要他隨口聊聊一樣吧。六歲的時候,曾經因為動作太粗魯被母親送去學舞「培養氣質」,但是兩年後一點效果也沒有。從小到大,我坐下的雙腿只能打開到剪刀的開度,游泳熱身前彎只能摸到膝蓋下面一點,永遠被教練以為我在偷懶。剛剛在房間還覺得自己的身體想要解放,現在站在這裡,只覺得無比尷尬,就算家裡沒有其他人,我還是覺得手腳好像長錯位置,渾身不自在。
音樂繼續播放著,我望向窗外遠方的樹叢。我想起第一次去日本洗大浴場的經驗。當時我非常好奇,但是不敢自己去,就請了幾個日本朋友陪我一起。一到浴場,朋友們嘻嘻哈哈馬上脫個精光,還互相揶揄彼此的身材,而我就跟現在一樣像個呆子一樣站著,渾身不自在。朋友互相打鬧幾句之後不約而同看向我,四個人之間的沈默好像蔓延了一世紀。我的心跳加快,慌張著不知該不該放棄時,心裡有一個聲音說:「脫啊,你不自己脫,難不成還要朋友逼你?」
我驚醒過來,深呼吸之後就把衣物一口氣全部褪下,原本纏繞著全身的笨拙感立刻消失無蹤。我放鬆地笑了出來,一群女孩嘻嘻哈哈地一起進了澡堂。
現在的感覺,跟那天一模一樣。
---
我閉上眼睛,眼前浮現蕃茄像水母一樣四面八方伸展揮舞的四肢。動啊,你不自己來,難不成還要誰來逼你?
我的左腳往前一跨,模仿起蕃茄的舞步,結果立刻失去平衡跌在地上。我站起來,雙腳來回踏步習慣墊子的觸感,輕輕跳一跳,再閉上眼睛讓身體擺動。一開始我一動就跌倒,但是我站起來繼續,我感覺到身體想要繼續。
每站起來一次,我的腳步就踩得更穩,身體想要搖擺的幅度也變大。「剛剛的動作一定超醜看起來超蠢」的想法逐漸淡去,胸膛加入了,肩膀加入了,背脊加入了,雙手加入了,我開始不需要「指揮」我的身體去動,身體自己動起來,配合著節奏快慢,時而激烈時而舒緩,像是被音樂帶領著。
我知道我呈現的絕對不是一個唯美的畫面,因為我跌跌撞撞搖搖擺擺還不時跌倒,但是當我旋轉起來,目光瞥見我飛起來的髮梢,揚起的裙擺時,我想起很多年前曾經看過的,旋轉著,舞著〈輓歌〉的羅曼菲。
緊接著,聲音一個一個出現。
你的頭髮好難看你這幾顆痣之後我帶你去點掉為什麼你有鷹鉤鼻沒關係等你長大了我們去割個雙眼皮就好你知不知道你不笑的時候有夠醜你的腋下多毛好臭你的胸部要按摩才會長你的屁股什麼時候變這麼大你的大腿太粗不要穿短裙短褲很難看你是男的嗎動作這樣大剌剌有夠粗魯你知不知道你有O型腿蘿蔔腿就是說你這種的你的腿毛也太長了吧你走路的姿勢好奇怪女孩子也不知道打扮一下我怎麼從來不知道你長得這麼醜我說過幾次了抬頭挺胸不要駝背
我可能一直在旋轉,我也弄不清楚了。音樂一首接一首拉著我的身體不停地做出各種動作,腦袋中的聲音一句接著一句,直到我突然覺得好了,夠了,可以了,放鬆下來跌坐在地上,才發現我滿臉都是眼淚。
但是我並不感到悲傷。
我喘了幾口氣,抹掉額頭上的汗和臉頰上的淚,小口喝水。
難道是因為蕃茄買了新的裙子嗎?他笑咪咪地在家裡跑來跑去,擺出各種奇怪的姿勢,我稱讚他好美。我的身體聽見了這句話,發現他從來沒有被好好地接納過,所以他想要表達,他想要被喜歡,他想要把那些如影隨形的批評全部都甩掉,他想要自由。
我笑了,覺得無比輕盈。
我很美的。我啊,剛剛可是跳出羅曼菲了呢!
***
跟蕃茄認識的時間越久,我越是發現,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一面照出我心裡陰影的鏡子。每當我想遠離他,想要擺脫他,覺得煩躁覺得他快讓我窒息的時候,往往都是因為有關他的什麼,拉出我不想面對的情緒。
這種時候我有兩個選擇。我可以因為覺得太不舒服,想把這個始作俑者推走,就處處躲著蕃茄,讓我還可以維持原本習慣的樣子。我也可以選擇用聽音樂、唱歌、大呼小叫、跳來跳去、寫字、畫圖等等更能促進情緒流動的活動,來幫忙我找出更多的線索。
可能有人認為我好積極,願意為孩子做這麼多,其實並不是這樣。我是為了我自己。我過了一個非常不舒服不快樂的前半生,成年以後覺得我終於學會處理所有的事情了,我適應這個世界了,卻從跟孩子的關係裡發現我只是成功的把自己的感受都壓抑,讓我自己還可以表現出順利運作的樣子而已。
我不想再從同樣的惡夢裡驚醒了,不想要我自己再經歷那些不舒服,所以我想認真去看鏡子裡的影像,想認真看清楚是什麼在扎我,我可以把那根惱人的硬刺拔掉。
當我開始好奇,開始去尋找線索,我才有機會真正看清楚我的傷口。而當我真正看著傷口嘗試去療癒,親身體會傷口多痛,療癒的過程有多困難,我才會開始真正關心自己,允許自己慢下來,依照自己的步調前進,在已經很艱難的生活當中找出讓自己更舒服的方法。
我相信這樣的面對,確實會讓我成為更好的父母,但是這只是一個附帶的結果而已。真正推動著我,讓我持續往前進的理由是,我想要自由,我想要無所畏懼,我想要喜歡我自己,我想要毫不保留的去愛,我想要成為一個更快樂的人。
我想我又成長了一點了吧,感謝我的鏡子。
---
歡迎到匿名區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認識自己](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c4h81egxcn00gqse)
抬頭挺胸呼吸困難 在 Stay Fit with M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為什麼想要自然產?
一個快生了的三寶孕婦碎念長文慎入
37週+3天,最近宮縮很頻繁、肚子下墜感也很重,破3200克的弟弟還沒想退房的樣子,這張照片遠看風景構圖都很好,近看會發現我的臉是一種「我快不行了😵的表情」
週末宜蘭難得沒下雨了,心血來潮想趁弟弟出生前多陪陪兩隻,自告奮勇的跟老公說不如帶他們去親水公園玩吧!老公一臉懷疑的問我確定嗎?畢竟我上週才在那邊放羊的孩子以為快生了,大老遠跑去醫院卻被退貨😂 但這幾天真的蠻沒有要生的感覺,覺得可能是宇宙的安排?讓我先心裡準備好老三的到來,在做心理準備時就有一個清單是想要花一天好好陪老大老二。
啊結果我根本太自不量力!一到現場我走路比蝸牛還慢,兩隻電力超強的幼童根本就像保時捷一樣,三分鐘後就看不到他們的車尾燈了.... 老公不知道該往前跑去顧小孩還是陪我慢慢走,我看他很兩難只好跟他說「你去吧你去吧,我自己慢慢走...」 到底這一趟是誰陪誰😂😂 我蝸牛步很慢就算了,還每3分鐘就要找地方坐下來,像照片裡那樣一臉疲憊,我頓時覺得自己有夠廢的啦哈哈哈哈哈!一整趟根本都完全沒有陪到小孩啊!
回想我前兩胎真的體力好好,第三孕期都還在趴趴走、重訓、健身,這一胎從發現懷孕到快生都沒有真的舒服過,老三真的蠻折磨媽媽的😌 不過其實以我對自己身體的了解與這幾年來的研究,我很清楚為何第三胎會這麼不舒服,排除第一孕期賀爾蒙導致的孕吐等不適,真的讓我整個孕期有各種不適 ,包含- 呼吸困難、恥骨痛、腰痠、上背部緊繃、坐骨神經痛等症狀,都跟我前兩胎連著剖腹有強烈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這一胎要自然產的原因,我真的真的真的不想再讓身體被切一刀了。
在剖腹產第二胎之後,傷口變成蟹足腫持續發癢了一年以上,前半年還伴隨著刺痛感、傷口下的腹部筋膜也一直有麻麻癢癢不舒服的感覺,肚皮摸起來都不像自己的,更讓我受不了的是,整個腹部像是整片黏住了一樣,活動度極差,甚至把我的骨盆不自覺的往後翻變成骨盆後傾,讓我健身的時候調整姿勢非常有障礙而且一直很難練臀練到位,也造成上半身容易圓胸駝背、整個身體結構都不對了。
當時還找了物理治療師,想要把骨盆後傾給調整好,後來也找了復健科醫師在我的腹部照了超音波才發現,我的骨盆後傾、駝背、下背痛等問題最主要就是跟剖腹的沾黏有關,我這才恍然大悟為何我健身練的那麼辛苦、為什麼我的身體在第二胎產後那麼不像自己的,原來都是那條疤惹的禍!
當身體結構不對的時候,肌肉、筋膜、骨骼都難在正確最舒適最有效率的排列下讓身體運作,也會影響到內臟、賀爾蒙分泌、情緒等等,而讓我身體結構整個跑到的主因,就是剖了又縫、縫了又剖、剖了又縫的那道深入子宮的傷口,他們沾黏在一起把我的筋膜扯住了,讓我不論怎麼努力健身、努力飲食、努力調整作息、冥想等等都沒有辦法解決。所以一懷了第三胎,我就馬上google自然產的方法,做足了功課才決心回台灣找專業的溫柔生產醫生,並且加上中醫治療幫我把腹部那千古不化的沾黏給解開。
當然前面兩胎剖腹後,想要自然產勢必會有風險,但是經過 好孕工作室 陳鈺萍醫師的評估,我的羊水量、胎位、胎盤位置還有剖腹傷口的檢查都不算是高風險,所以我們決定來試試看自然產,並討論出了不順利即剖腹的共識,用最小的風險來達到我自然產的心願。
另外還將我轉介給 昌盛堂中醫診所 的劉院長,從我一回台灣就開始調整結構,幫我評估我的身體有什麼問題、腹部的張力如何、骨盆角度與脊椎彎度如何等等,當身體結構排列正確,能順勢生產的機率就更大、風險更小!真的不誇張,我第一次調整完就能順暢好好呼吸了,坐骨神經痛跟恥骨也馬上消失🙌
醫生說其實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孕期的諸多身體不適都和身體結構出問題有關,當身體排列位置不對、血液循環差、內臟沾黏、姿態不當等,都是影響孕期舒不舒適的關鍵,因為孕期間身體每天都有巨大的變化,肚子越來越重越大,身體重心改變,韌帶關節也變鬆,很多原本就存在的結構問題都會慢慢的被放大,結構調整可以治標又治本,只要身體回到最好的排列方式,很多身體的問題都會自然地消失了
每次到昌盛堂調整結構,劉醫師都會看著我的剖腹疤說「你這道疤有夠頑固!」😂😂 用針灸化解沾黏了好幾次,才真的整條又粗又長的剖腹疤都變軟(真的!硬邦邦的蟹足腫疤痕現在整個是軟的!我以前都不知道傷口還能變軟,真的太神奇了😭)每次調整完,我就感覺我的呼吸更順、更能放鬆的抬頭挺胸,原來當身體排列位置正確的時候,是那麼自然而然的舒服🍀
雖然我懷孕30週以後才開始調整結構,一般來說應該要趁肚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調,會比較有機會能順勢生產,但我從美國飛回來30週開始調到現在,身體已經舒服非常多了,也對自然產越來越有信心,就算不能順利自然產,但至少我努力過了,我也一直告訴自己的身體要相信自己可以透過最自然、天然的方式,產下我身體裡的寶貝(我真的有每天冥想跟寶寶說話,也跟我的身體說話☺️)
不論最後產程會長怎樣,因為不打無痛、不打催生的挑戰真的很大😆,也有可能會像生老大那樣吃全餐,但這次不同的是,我全然相信我的醫師團隊、全然的相信我的身體、全然的相信我與寶寶的心靈連結、全然的相信宇宙的安排。我人生這三次的懷孕旅程,已經有太多太多讓我能回味一輩子的體驗了💕
弟弟,媽媽期待與你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