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教又在張飛打岳飛>
昨天以We造謠高雄為己任的 #WeCare高雄
說高雄市政府3月長期+短期債務居然比107年決算數多了136億(108年尚未有決算資料)
所以韓導減債無方!
但還好我們有財經專業的福編破解
第一 3-4月本來就是短期借現金的高峰期,因為剛發完考績獎金+牌照稅尚未入帳,手頭無現金,只能借錢
第二 12月剛收完地價稅,手上現金多
你這不是拿張飛打岳飛?
第三 造謠韓導賣土地,這個很早前就說過了,韓市長上任來只處分畸零地,另外會標售「抵費地」
抵費地是什麼呢?就是重劃區每位地主必須拿出一部分土地給市府,依法標售後作為重劃費用
依法必須要賣!不賣還會被監察院糾正!
最後,這麼愛比
要不要比一下107年3月跟109年3月債務數?
107年還多出46億元,人均負債多了近1600元,107年是前市府執政喔
#這麼愛比就一起亂比啊
#竹篙裝菜刀
By🧊福
抵費地地價稅 在 桃園市議員李光達-市長初選民調參選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睿智的市民都知道要選~
平時認真務實、大小事面面關心
#而不是做秀穿啪哩啪哩辦活動交際拉攏而已。
#選前倒數的平常問政大小事向市民報告【二】
李光達106/9/30質詢地政局:
馬政府執政時已定調,基於要讓公告地價趨近於市價,全國於105年1月1日公告地價都大幅調整調高,全國譁然。依照調幅,於當年11月要繳的地價稅,不管是擁有龐大土地的地主或公寓大樓持分土地地價稅負擔皆增大負擔。
#開徵時間已政黨輪替
蔡執政政府配套,為反應土地市價,平均地權條例做了修正。公告地價調整作業(重新規定地價)又每3年調整一次,修正為每2年一次,也就是說下次調整公告為1047/01/01。
105/01/01公告大幅調整後,民怨四起,中央及地方政府堅持理由與國民黨政府所持理由一樣,要使公告趨近土地時價。
#嗣李光達於106年9月30日於地政局工作報告質詢指出:
105年一波大幅調高地若是要反應一次調足,接下的土地市場交投價格以向下修正,就舉桃園區中路計畫區抵費地標售,由標價每坪90幾萬元高行情,瞬間跌到每坪60幾萬元,就是最好的明證。故建議應調降107年公告地價。
讓公告趨近市價雖美,大地主負擔大增,卻也難免打到畢生僅有一間(棟)的小户。
邏輯理論上,若105年的大幅調漲有理,經過一年的土地市場行情走淡,應有理再進一步反應合理的調降。
抵費地地價稅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市地重劃重點不只公不公辦
文/ 好過日理事 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本次高雄市長民進黨初選辯論中,安排有交叉詰問的時間,也是各候選人出招的機會。然而,在多所顧忌下,幾位回答似乎都不敢正面以對。除了管碧玲詢問其他四人「立委任內政績有什麼?」這題,好過日自動舉手投降外。其餘幾位候選人的問題,我們都可以交出一張更完整的答券!
因此,本週就首先由我來嘗試回答劉世芳委員提出的問題:「市長花媽堅持『公辦市地重劃』,漲價歸公,市民共享,這個堅持十二年的關鍵政策,會不會被改變?」
她的提問多少令人有點訝異,因為這並非市長選戰至今常見市民關心的議題,一般市民並不一定分得清《平均地權條例》中「公辦市地重劃」與「自辦市地重劃」的差異。而雖然「漲價歸公」,但重劃後「土地鍍金」最賺的還是地主和開發商,對我們這些沒能參與土地遊戲的小市民來說,感受實在有限。
而在抬出花媽的名號下,其餘候選人當然也只能繞著邊回答:
趙天麟:土地開發以公辦為原則,但要有彈性。
陳其邁:堅持土地正義,不因人情關說或贊助,就對個案變更。
林岱樺:避免利益輸送要取決於市長個人,承諾絕不違法募款等事項。
管碧玲:利益當然要歸公,當選後承諾共舉債不增反減一百億。
各候選人在捧了一番花媽後,說說「土地正義、我不歪哥」等等搔不到癢的口號。這樣的詰問與回答真的是選民要聽的嗎?
所有候選人其實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我們真的要這麼多市地重劃嗎?而土地重劃又是肥到誰?
◾️1.高雄需要這麼多重劃區嗎?
根據辯論中陳其邁提出的數字,十年來高雄公辦重劃的面積為208公頃。而劉世芳更耗費自己回答別題的時間,特地補充高雄歷年公辦重劃總面積達3321公頃(約為鹽埕、前金、新興、苓雅、前鎮五區面積總和),且還有800多公頃正在進行中。
我們翻開歷史,在日本殖民時期,高雄市檢討都市計畫時市地範圍的變大,主要目標都是容納更多人口,而新市區也搭配鐵道等交通運輸網一同建立。然而,在中國國民黨治理下,高雄近四十年未檢討整體都市計畫。在人口已經滿出原先市區乘載量後,1980年代開始,自辦、公辦重劃區件數快速成長,搭上房地產熱潮,也讓市區面積大增。重劃後土地的增值,也讓民間或政府都有極大意願從事重劃。
問題是,縣市合併之後高雄人口僅成長4000人,但市地重劃腳步並未停歇,也就是說,高雄市越擴越大,人住的越來越稀疏。也難怪,市民會覺得鹽埕沒落了、大統商圈沒落了,舊市區街上一堆售租字條。在城市不斷外擴下,商業機能遷移、分散,高雄變得越來越大,卻似乎越來越沒有市中心的感覺。
這種現象,稱為「甜甜圈」效應( doughnut phenomenon),也就是伴隨中心市街衰落和郊區興起的發展狀況。市中心衰落,不但造成商業外移、空間閒置、治安與社會等問題,在商業郊區化或分散化後,也讓城市失去活力,難以形成街面店為主的大型徒步商圈。
另外,許多市郊的重劃區只是劃分土地、興建馬路和法定設施,卻無妥善的發展計畫,例如大眾運輸服務。讓新搬進來的居民通常只能騎車開車。錯失了改變新搬家年輕人通勤習慣的機會。也讓城市一面擴大,一面更樹立私有運具的霸權。整體來說對永續發展是不利的。
◾️2.市地重劃利益都歸了誰?
公辦重劃「漲價歸公」,指得是政府可在重劃中取得公設用地和抵費地,一方面擴充公共服務空間,一方面賣地充實市庫。這個層面來說,的確是市民受益沒錯。
而土地重劃變成方正建地後,價值可翻漲數倍,也因此成為炒作對象。因此《平均地權條例》中規定,只要地主多數決就能通過的「自辦重劃」,也就會被批評不顧少數聲音,破壞土地正義。這點上,市府堅持的公辦重劃,問題的確較少。
這樣說來,公辦重劃是不是就一切美好呢?
這還是要回歸到「適量」與「必要性」。在營業稅收歸國有後,地方的直接稅收幾乎都以土地為大宗(土增稅、地價稅、房屋稅等),而公辦重劃取得的抵費地標售,也成為政府財源的大補丸。臺灣財政狀況良好的城市,收入很大一部分就是靠「炒地皮」。因為制度的關係,讓地方政府不得不炒,反倒形成了依附關係。
結果政府為了收益,努力開發土地,建商、開發商形成聯盟,專門操作重劃開發。我們先不說其中可能的弊病,單就經濟影響面來看,在房市看好時,許多資金進入房地產,常常是減少中小企業再投資,讓台灣經濟缺乏動能。城市的表面蓋了更多房子,競爭力卻未上升。
◾️3.城市蔓延要不要有所限制?
我是在地楠梓人,小時候,覺得楠梓是楠梓,高雄是高雄,去「高雄市」是進城。隨著時間過去,土庫、都會公園南側、台一線周邊...都經過大規模的重劃。重劃後,當然都市景觀變得整齊、道路更加通暢,空地也蓋起了新房。
「高雄」變大了,人們心中城市的界線也改變了。現在的楠梓,雖然交通還有些許不便,但當然已算是市區。當我長大一點,高雄大學特區、橋頭新市鎮......的開發也成為政府宣傳的重點,只是路開好了,地重劃了,住進來的腳步卻越來越慢,有時會想,城市還會不會持續擴張下去呢?
世界上有些地方想法不同,例如波特蘭都會區域政府在1970年代,就反而「劃地自限」,規範成長界線,將波特蘭的都會地區限制在370平方英里。結果是波特蘭的人口自1973年以來,成長了50%,但城市面積卻只增加2%,也因此波特蘭沒有美國許多城市常見的市中心凋敝或人口外流情況,市中心也成為全美商業機能最興盛、被評為宜居城市前幾名的地方。
而發展較久,機能停滯的市中心,則可以透過指定商業提升區域(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的概念,取得暫時租稅優惠、有條件放寬都市計畫法規、推動行人環境等基建改善、集體招商與聯合行銷等政策工具,活化區域後,也重新讓閒置房屋與土地利用,提升價值和稅基。
類似於「成長界線」的做法,在歐洲更是早已實行,德國從百年前就採取市區劃分令(Fluchtlinienplan)限制城市無止境成長。而英國也從1930年代開始利用都市外圍的大塊長條狀保留綠帶(有些根本就是森林)限制都市擴張發展。也讓城市機能保留得更好,市中心欣欣向榮,交通以大眾運輸為主,也兼顧生態永續性。
◾️總結 好過日對「市地重劃」的回答:
總結以上幾點,我認為市地重劃必須改變,因為市民並沒有真正享受到市地重劃的利益!重點不只是「公不公辦」,而還必須要在大高雄土地整體的盤點規劃下,不以量取勝,不以市地擴充為方向,而是進行關鍵地區(如舊有工業區、水岸、車站周邊再開發)的重劃,同時配套良好的交通基礎建設,結合車站節點與轉乘機能,讓人口「重回市區」。
同時,要檢討整體都市計畫,規劃城郊保留地帶,串連郊山、河湖、都會公園建構生態廊帶,減少無止盡向外開發。並引進市中心活化機制,讓政府仍可透過強化土地利用、取得相關稅收。如此才能達到好過日一直強調的永續發展!
#高雄 #好過日 #市長政策參戰 #市地重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