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因為順路想說去看一下那個赤腰燕的巢到底蓋好沒,結果忽有一藍白拖從天而降......欸藍鵲你來騎樓玩啊(・8・)
就在我還想和藍鵲套交情(?)拍正面鳥,藍鵲居然開始沿著騎樓下的每一個燕子巢以查水表之姿去衝撞(((゚Д゚;)))
這時又來了一對藍白拖,整條街的連同對面騎樓的燕子都開始尖叫,一開始那隻藍鵲順利撈到一隻家燕幼鳥後就飛走了,跟在後頭的兩隻比較菜的藍白拖被燕子從空中巴了好幾下(☉д⊙)
因為實在發生的太突然了,我就傻傻的在那邊看進擊的藍白拖拆家燕巢,看他們這麼熟門熟路感覺就不是第一次抓。藍鵲這麼雞歪又聰明,會不會明年整條街的燕巢都掛蛋啊( ×ω× )
#旁邊豆漿店老闆表示藍鵲又來抓燕子了啊 #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寵物籽:寵愛生命】 每年夏天,特別是騎樓式舊唐樓下,丟空一年的燕巢便會住滿回港生育的燕子。於粉嶺區長大的余秀玲(Wendy)是白領麗人,過去九年致力保護區內依附建築物而建的燕巢,讓這批回流客有巢可歸。戰友王學思(阿思)比她走得更前線,早習慣單人匹馬跟新樓盤的承建商、翻新大樓的政府部門,以及準備裝修...
拆燕子巢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燕子來時(李 怡)
23歲時寫過兩篇以舊日北平為背景的散文,題目是《憶楓》和《憶燕》。說是散文,也像是小說。以一個小女孩子的第一人稱,寫童年故事。發表於1959年,幾年後收進我的第一本書《晨星及其他》中。書早絕版了。我留有一本,近日重讀這兩篇,腦際又響起古老的呼喚。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城南舊事》,也是以一個小女孩的眼睛看那時的北京,她的北京故事比我生活時早十多年,但古城風貌依然。那時代在那兒生活過的人,大概總有些「舊事」縈懷。
《憶楓》講一個叫小紅的女孩,與少年玩伴楓哥的友誼。北平秋天紅艷艷的楓樹,和拾起落在地上的楓葉,在故事中穿插。楓哥是鄰家女傭的兒子,比小紅大兩歲,人寬厚,知識廣,讓小紅佩服。楓哥因家貧而不得不輟學,要離開北平到外地當學徒。走前與小紅去了近郊的香山,那裏以滿山紅葉聞名。他們從落葉中嗅到了前所未知的香味,終明白為甚麼叫香山。楓哥給小紅留下一封信,送她一片最紅最大也最完整的楓葉。小紅把它夾在她最愛的《唐詩三百首》中,帶到了香港。
《憶燕》開頭寫:北國春寒料峭,即使冰雪溶解,樹芽新綻,還不能脫下棉衣,只有當燕子在屋簷下呢喃,才可以確信大地告別了寒冷。燕子帶來春天,是希望的訊息。一雙燕子在小紅家屋簷築巢,每天雙雙飛出去覓食,有一天只有雄燕出外,媽媽說那是雌燕懷孕了。又過些時候,小紅見到兩隻幼燕張大嘴巴去迎接爸爸叼來的毛蟲。小紅與哥哥好奇,搬來梯子爬上去看,想不到把雌燕嚇得飛出燕巢,在屋簷下哀鳴着亂飛,不小心撞到屋樑,像斷線風箏似落在地上。小紅和媽媽把牠撿起,放回燕巢。
其後,似乎沒事了。燕子爸媽帶領兩隻小燕飛翔。秋冬來了,沒有了呢喃聲音,燕子一家飛往南方避冬了吧?然而,一天早上,小紅又聽到呢喃聲,她到外面看,燕巢上露出那一雙大燕子的頭部,牠們沒有離去,在淒涼地鳴叫。天氣越來越冷,過年前幾天,屋外的水缸都結冰,燕子的哀鳴也停了。媽媽爬梯子去看,兩隻燕子相擁着凍僵在巢內。媽媽把牠們拿下來,發現雌燕翅膀有一根骨頭折斷了。那是牠撞到屋樑受的傷,牠自知耐不住長途飛行被迫留下來。雄燕陪着牠,一起死亡。小紅十分內疚,這是她人生第一聲嘆息。
我「不悔少作」的文章很少,這是我於今重讀仍覺心靈觸動的兩篇。寫作時,北國的風貌,漫山紅遍的楓葉,屋簷下呢喃的燕子,童年的友伴,在我離開十年後仍然盤旋腦際。其後,我再也沒有寫過這類追憶舊日風情的文章了。
1960年,我結婚旅行選擇了去北京。那時我的思想左傾,很想見識新中國的這個新首都,也抱着重遊舊地的心情。
少年時在上面奔跑的舊城牆都拆掉,已無影無蹤。離開時天安門掛蔣介石像,現在掛了毛澤東像。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長安街,馬路寬闊得讓人恐懼。廣場新建了幾座蘇聯式四四方方的大型建築,那是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加上一個「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古樸的天安門城樓相對。宏偉嗎?還是覺得中國古城樓被蘇式建築侵蝕?
我那時想,也許舊時風物在新社會要被淘汰吧。燕子僵死了,古老的呼喚,是否也要拋棄?但是接下來,就越來越顯示拋棄傳統付出的高昂社會代價了。
燕子到北國,帶來春天的希望。想到梁啟超集宋詞句而掇成的著名對聯:「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23)
拆燕子巢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城角落,其實棲藏著不同鳥類的家園,當中包括一年一度回歸的燕子們。
「去年,颱風吹爛了燕巢。但兩、三個月前,燕子又飛回鐵架的枝岔位築巢。燕子爸爸媽媽好恩愛,一巢通常生四、五隻幼鳥。」屯門雅都商場的日昇電訊老闆娘笑說。她口中指的,是店舖簷底下架著的小小燕巢。
民間相傳,燕子在屋簷下築巢會帶來福氣。春末夏初,正是家燕千里迢迢來港築巢的季節。每年三月至七月,這批南來過客都會飛徙香港繁殖餵育雛鳥,再遷回東南亞等地過冬。有幸的話,他們也許落戶你我左近,經過舊區唐樓的「騎樓底」,或會發現他們的泥巢黏附在建築簷下或外牆,遮風擋雨及躲避野外天敵。這些翅尾似鐮刀分叉、體型纖細、空中畫圈飛翔的靈巧鳥兒,乍看如麻雀,眼利者才能發現。
落戶香港的除了候鳥家燕,還有留鳥小白腰雨燕。對比有著從頭覆落尾的藍黑羽色,腹羽白色而頸前有黑圈的家燕,小白腰雨燕則屬雨燕目,全身黑羽,唯腰部有白色環帶;與隨季節遷徙的家燕不同,雨燕腳部短小無力而無法著地,終年只可待在特定地點的燕巢群居生活,需用約四至六個月搭建牢固巨大的家。現時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正為全港雨燕數量之最的聚居地,陡峭似岩的牆身攀附著一巢一巢球狀物,每到黃昏時段可見百隻雨燕漫天飛舞的景觀。
雖然有人厭棄滿地鳥糞,或無法適應吱喳燕鳴,但彈丸之地如香港,棲息著與土地不成正比的多樣物種,更有一部分的牠們在鬧市裡與人類密集共存。正如日昇電訊老闆娘從不收起依附燕巢的簷篷,且由得學飛的幼鳥跌進舖頭——不拆毁,不打擾。但隨著舊區重建及樓宇物料翻新,在港燕巢數量年年下跌,這道人鳥共存的風景,更值得好好守護吧。
#舊區 #騎樓 #屯門 #香港中文大學 #燕巢 #家燕 #小白腰雨燕
拆燕子巢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寵物籽:寵愛生命】
每年夏天,特別是騎樓式舊唐樓下,丟空一年的燕巢便會住滿回港生育的燕子。於粉嶺區長大的余秀玲(Wendy)是白領麗人,過去九年致力保護區內依附建築物而建的燕巢,讓這批回流客有巢可歸。戰友王學思(阿思)比她走得更前線,早習慣單人匹馬跟新樓盤的承建商、翻新大樓的政府部門,以及準備裝修家居的市民商量保留燕巢。正當人人都怕熱怕曬,兩個女生卻四處奔波大汗淋漓,還笑着說等着迎接和燕子每年夏季的一年一會。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