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火紅的BNT疫苗到底怎麼來的?
我建中學弟,許英昌博士很用心尋找資料,整理出輝瑞製藥廠和BNT合作的歷程,從去年(2020)三月至今,團隊光為了這個疫苗的研發投入超過三十億美元(將近一千億台幣)。
文章中也節錄輝瑞認為他們的研發能成功的五大要素,非常值得台灣的研發團隊學習及思考。台灣要能從疫苗的研發經驗學習,從科學上早期的投入,才能掌握最大價值。早期科學的投入要深且廣,資源要夠。雖然早期投入大多數無法確定能否成功,但那就是基礎科學能力的累積及提升,這樣的打底功夫,才能有真功夫。期待為政的各界,在科學研究領域要長期多多支持。台灣的科學實力是很強大的,但能否有戰力,人民長期的支持很重要!科學界也要展現自我能解決真正問題的能耐。
許英昌博士的文章:
從輝瑞及BNT,我們學到甚麼?
2021年2月, COVID-19已肆虐全球,輝瑞乃全球第一大藥廠,專長開發對抗癌症、發炎免疫、心血管、新陳代謝及傳染病等藥物及疫苗。員工79,000人分布於125個國家。2018年和德國BioNTech(簡稱BNT)合作,應用其mRNA的技術,開發流感疫苗。mRNA製藥最大突破,來自賓州大學卡麗可(Katalin Kariko)及瓦士曼(Drew Weissman)教授,2005年發現打入mRNA會被免疫系統排斥,而另外一種tRNA(運送RNA)卻不會,推理因後者在結構上以假尿苷取代尿苷,接著卡氏合成mRNA時以假尿苷取代尿苷後,發現mRNA不但不會被排斥且所表達蛋白質增加十倍,打開mRNA製藥新領域,卡氏目前服務BNT。
自1990年代起,大藥廠已不再設研發中心,藉由併購或與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及授權等,以快速取得更多製藥標的物。BNT 2008年由兩位土耳其裔薩辛(Vgur Sahin)及圖雷齊(Ozlem Tureci)醫生夫婦創立,擁有設計mRNA的關鍵技術,專注應用mRNA於個人化癌症治療,和輝瑞執行長希臘裔布爾拉(Bryan Bourla),更是摯交。傳統製造減毒疫苗需數年,1960年代製造麻疹疫苗最快也花了4年。兩家公司已有合作先例一拍即合,在短短十個月內即獲FDA核准,乃全球第一個以mRNA為主對抗covid-19的疫苗,成功的密訣為何?
2020年3月1日,薩氏撥電給輝瑞疫苗研發主管,詢問是否能一起合作,檢測BNT已開發出的20種候選疫苗,當時並沒有任何一以mRNA為抗原的疫苗或藥物被核准。3月11日,WHO宣布全球大流行。3月13日,輝瑞提出幾點重要指導原則,第一,分享見解及設備,期許所有科學人,和BNT分享藥物開發上的專業知識,並協助臨床試驗及監管程序。第二,提供製造能力給予經核准的治療藥物及疫苗。第三,建立快速反應的科學團隊和聯邦單位合作以對抗疫情。
3 月16日,輝瑞決定全力以赴和BNT共同開發疫苗及治療方式。即使費用高達30億美元也在所不惜。一般開發疫苗約需10年,費用約10-20億美元,一切以拯救人類生命為最高原則。3月17日,輝瑞和BNT簽訂意願書,BNT提供研發mRNA疫苗平台,篩選候選疫苗, 而輝瑞則發揮其執行臨床試驗的強項,並向各國監理單位申請許可,協助BNT大規模生產並提供上市銷售的管道。輝瑞提供1.85億美元給BNT作為預付疫苗研發費用,疫苗上市後雙方各承擔一半研發費用。爭取時間為首要考量,雙方決定「同時」測試20種候選疫苗,並婉謝聯邦政府的資源,避免受官僚制度影響開發進度。
如何製造 RNA疫苗?
將帶有病毒棘狀蛋白的DNA放入質體中,大腸桿菌含質體,在發酵槽中大量複製,產生數億個DNA質體;再用酵素切割質體,分離出棘狀蛋白DNA,將DNA缐性化並過濾純化,科學家接著加入鹼基及聚合酶,將DNA轉録成mRNA,反覆測試其純度及基因排序後,並包裝於脂奈米內,冷凍包裝並運送到目的地。
4月12日, 研究人員從20個候選疫苗縮減到4個。但由於緊急,輝瑞請求FDA核准其動物及臨床一期(20-100位志願者)一起做,未來臨床二期和三期也能一起做。4月23日,在德國展開第一期臨床驗,5月,已縮小到2個候選疫苗,並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並使用不同劑量。早期結果相當不錯,每一個候選疫苗需要打兩劑,相隔三周,但不知道哪一個較好。7月23日,研究人員發現兩個候選疫苗皆能產生免疫反應,一個似乎產生較少的副作用,例如發燒或發冷。
輝瑞從來沒有生產過mRNA疫苗,需要新的設備及製程,跳出傳統模式以增加輸出,更令人眨眼,莫過於任何候選疫苗,皆得保存在零下,以維持疫苗的穩定及效力,從製造品管運送到施打等所有步驟皆嚴格管。11月超過三萬多人施打mRNA疫苗後,保護率達95% 。12月11日,FDA核准緊急使用授權,2021年5月7日,輝瑞及BNT已向FDA申請完全許可。
輝瑞BNT成功的密訣為何呢?布氏指出,第一,團隊努力,相當感謝BNT及輝瑞團隊,不眠不休的努力。第二,目標清楚,心中只想完成任務,從不考慮投資報酬率。輝瑞有責任解決社會面對最大的問題,若不行,我們都沒有未來。第三,勇於追求夢想,面對一不可能的任務,必須鼓勵跳開傳統束縛的思考模式,過去可行的方式,未必能打造一嶄新的現實。第四,科學自由,科學家不受預算及官僚所牽制,輝瑞沒有接受美國及德國政府的協助,也不需向他們解釋我們的決定。第五,高道德標準,輝瑞和BNT彼此信任合作無間,共同尋求改變,是成功重要關鍵。
總而言之抗疫是長久之計,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別人的成功,也絶非偶然。此時此刻我們需要疫苗,如何從現有資源中,學習合作分享智慧,展現靈活思考模式,凝聚台灣科學人的智慧及向心力以力挽狂瀾,我們真的做不到嗎?
作者﹕許英昌博士
現任單位﹕英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日之計,在旭日。 墨藍天空默默,靜候着晨暉到來,哈,真寫意,不如底下的一片昏黃。街燈有序,嗞嗞作聲地控訴着自己晝夜顛倒的工作,不似繁星亂綴,悠悠眨眼。也不止它們,石屎公路亦然,明明三更,卻還是熙熙攘攘,承受車輛不住地穿梭,月兒看着倒嘆美。也不是每位辛勤者都愛嗟怨,就如此刻於大道上馳騁的小貨車,靜...
「拉瓦節眨眼」的推薦目錄: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拉拉 隨性 隨意 走走看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新奇太太的日本戲虎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問題] 人的頭被切下後還可以活多久-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后的眨眼实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拉瓦節斷頭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拉瓦節斷頭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拉瓦節眨眼 在 [問題] 人的頭被切下後還可以活多久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拉瓦節眨眼 在 拉拉 隨性 隨意 走走看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拉拉成為2020年度食尚玩家駐站部落客囉❤️❤️ 食尚玩家是我從學生時代起,就非常喜歡的一個美食旅遊節目🦋能跟他們合作真的讓人非常開心🥰也超謝謝 #阿腸工作室
🌟時間一眨眼就過,新的一年拉拉也會繼續努力吃、開心玩,然後分享各種好吃好玩給大家🤛
#TVBS棚內錄影
#食尚玩家駐站部落客標章頒發活動
主持人 #巴鈺 超瘦又超美❤️
📍感謝 #春芳號飲料 #吃貨恐龍扭蛋 #享食尚滴雞精 #森田藥妝 #米哥烘焙坊 #瓦城泰式酸辣乾拌麵 #汕頭泉咸沙茶醬 贊助伴手禮
#我是食尚玩家部落客
#吃得白白胖胖
#玩到地表最強
#帶小孩去放電
王拉拉
拉瓦節眨眼 在 新奇太太的日本戲虎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其實是昨天了)是我與虎吉的結婚三週年紀念日,
多了一個透瓦忙碌吵鬧,沒想到一眨眼就過了三年。
從戀愛到結婚,一開始覺得只是換了一個身分並沒有什麼改變,直到生了小孩才發現,原來這才是婚姻真正的開始。
在意與爭吵的點不一樣,要學習重新磨合與調整,兼顧小孩的同時也不想讓婚姻失去太多熱情,但又不能忘記成為了父母後該負擔的責任,彼此的忙碌與日常生活的壓力又都需要重新找到出口。後來常常會覺得,婚姻真的是一個必須不斷學習的課題。
日劇四重奏裡,松隆子被問起什麼是夫妻時說「夫妻,就是可以分開的家人。」
明明一個家庭就是由兩個人結為夫妻才產生的,但反而是夫妻兩人能夠最輕易的分開,真的非常的矛盾又真實。
牡羊座的虎吉很少發脾氣,但是有一生氣就會像聾了一樣聽不見別人說話的病,而我則是今日吵架今日畢,有什麼話就現在立刻說清楚不要拖拖拉拉的急性子,一次次的不愉快中也漸漸懂得怎麼收場怎麼讓虎吉打開他的耳朵。婚姻中的魔鬼也藏在細節裡,所有的小事都是最小的大事,都需要兩個人互相尊重面對。
才三年,就帶給了我不少的成長與改變。真心期盼未來自己能夠有更多的餘裕更多的耐心去包容及感化老爺少爺,也能在這些身份裡來去自如。
拉瓦節眨眼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日之計,在旭日。
墨藍天空默默,靜候着晨暉到來,哈,真寫意,不如底下的一片昏黃。街燈有序,嗞嗞作聲地控訴着自己晝夜顛倒的工作,不似繁星亂綴,悠悠眨眼。也不止它們,石屎公路亦然,明明三更,卻還是熙熙攘攘,承受車輛不住地穿梭,月兒看着倒嘆美。也不是每位辛勤者都愛嗟怨,就如此刻於大道上馳騁的小貨車,靜謐地運載着車上的一老一嫩,也許是物似主人,司機座上的老人,臉上不帶半分煩躁,銀絲滿頭的他,比身旁尚留些許青絲的小伙子爽利得多,老人一雙銳目炯炯,跟他半皺的臉龐不太相襯;反倒小子眼臉圓潤,卻撐不起眼皮來,不住打瞌睡。
發叔,這是老人的稱號,一臉從容,一點料不到他正往骯髒之地去,上水屠房。他不是執刀的屠夫;也不是清潔大叔;更不是看更。他,是買賣牛雜的老行尊,這行業有一個略有耳聞的名號——執雜佬。身旁的阿漢,是發叔的兒子,如今父子倆正準備闖蕩他們每夜的老江湖,在朝陽趕至之前。
落日江湖
夜半路路亨通,小貨車已經抵達了屠房的閘口,阿漢猛地醒過來,雞手鴨腳地翻出往來屠房的通行證。閘口看更查證期間,平靜下來的小子,憶起這與他印象中小時候的屠房,很不同。小時候放假,做完功課沒事幹的他,就吵着要爸爸帶他到屠房玩,那年代嘛,很窮,沒有太多電子產品,對小朋友而言,屠房是一個樂地,因為到處是水,孩子玩水不畏濕身。當年,屠房的守衛沒有那麼緊張,基本車子上載甚麼人進去,都無人過問。「入得!」比發叔年輕得多的看更,把通行證看了幾遍,又點算車上人數,確保沒有外人才放行。還好,小子長大了,不再玩水。歲月神偷,總在十年廿載後,才東窗事發。唯獨是僅餘的這十來個逐臭之夫,依舊夜出早歸。
是的,這一行只餘十二人。行內年紀最大的發叔,五十多年來都堅持這樣的生活,凌晨一時許來到屠房作準備功夫,清潔﹑磨刀﹑磨剪。執雜佬在屠房內,都擁有自己的位置,做好準備,他們就靜候着屠夫宰掉一頭又一頭活牛後,把取下內臟運送到他們的位置。牛雜分成上雜及下雜,牛柏葉及牛雙連是上雜,由於價值較高,故肉食公司都會保留。至於執雜佬執到的,就是下雜,包括牛膀,即牛胰臟、牛腸、牛粉腸﹑牛肺、牛肚,即牛胃﹑牛脆骨,即牛氣管等。兩點半左右,接到牛雜後,先把內臟清洗乾淨,這個階段的牛雜,相當齷齪。牛畢竟是雜食,內臟廢物多,發叔形容這是一陣餿味,臭氣熏天,他邊洗擦着一大幅牛胃,邊講解原來吃不同飼料的牛隻,氣味會有所不同:「嗱,食草嘅牛呢,就冇咁臭;食粟米嗰啲就不得了。」尤其是牛胃,有糞便,甚至鐵釘﹑沙石,就連古幣他也見過。
他把另一幅小巧得多的牛胃交予阿漢清洗,這是牛沙瓜,牛胃的其中一部分,因為物罕而最搶手。接過沙瓜的阿漢不住調侃:「講句難聽,比一個未洗嘅公廁仲臭,不過細個成日嚟,慣咗陣味。」除了味道,最苦了人的,是工序,當中最花工夫就是洗牛腸。只見,發叔洗好牛胃後,就於放滿水的藍色水桶內,捏起一條牛腸,用鐵通串好,再從末端反方向拉往自己一方,就把牛腸內外反轉,要逐條通乾淨。他指牛腸油脂多,洗完大腸後,手心一陣肥膩,久久也洗不去。發叔沒有戴上手套,就這樣用手擠洗,他笑謂:「好多行家話唔戴手套,做耐咗手會唔好,我就做咗幾十年都唔戴,冇嘢啊,你睇幾滑。」把最後一條牛腸洗好,他伸出手來,着兒子幫忙把一桶桶的牛雜搬到車上。
屠房偌大,一路上,發叔滔滔未停。他說執雜這江湖很小,各行家都得遵循老行規。誰個每晚分配到多少牛雜,早已跟隨第一代而定,不能巧取,如遇缺貨,就只能高價向其他行家買入,但人家也不一定有多餘的可賣。至於他們提供予哪一家食肆,大抵是固定的,鮮會出現搶客的情況。然而,發叔最擔心兒子經驗不足,較死板,不會因應情況而增加或減少數量給客人,致牛雜分配不均。說着說着,二人已經來到停車處,協力把數桶子都抬入車尾之時,天色已成藏藍,把車子撻着,電子鐘顯示為凌晨五時,小貨車又再出動,送雜去。
日出而息
離開腥臊之地,這趟車去屯門,算是長途,由阿漢掌軚。執雜佬每日工作約莫七小時,五點離開屠房的話,大概七至八點送畢所有牛雜,可以回家休息。阿漢卻例外,下班後,他還要去當貨車司機,他苦笑:「冇計啦,有老婆有個女要養,呢一行又唔可以賺好多,咪要努力啲囉。」這勾起了發叔的刻苦歲月。
發叔本是澳門人,十八歲來香港,跟隨姐夫到牛棚工作而入行,成為了執雜佬。當時的牛棚比屠房更糟,無瓦遮頭,宰牛後於地下洗牛雜,又黑又血腥,起初他十分不習慣,但讀書少,打任何工都只能苦幹,反正當時這一行人工算是高一點,而且做生不如做熟,習慣習慣,就好。後來成家立室,更離不開這一行。至一九八六年,姐夫退休,於是便接手生意,半輩子,就這樣過去。
貨車終於停定,父子倆合力把藍桶卸下到小鐵車,往砂紅招牌的「新興麵家」推去,只見小店仍未開門,發叔就把東西放在門口,再往對出草叢處拿走一個空的大桶,就往車子走。這次換了發叔開車,阿漢則在一旁解說。他們現時共供貨予八間食肆,全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字號,大家有固定的交收模式,甚至有店主把門匙交予他們,好讓他們夜半把牛雜放到店內。說到只供貨八間餐廳,發叔開着車也忍不住慨嘆,有些事,的確無可奈何。活牛由五豐行從大陸收購後,運來香港。他猶記得全盛時期,全港每日宰殺四百多頭牛,他最高峰一晚洗三十多副牛雜,是現時七至八副不能相比的。
如今,普遍認為吃內臟﹑吃紅肉不健康,不如舊時熱愛,活牛愈來愈少,每日只有四十來五十隻牛,牛雜供不應求,行家之間根本沒有機會競爭,縱有客人想買貨,大家也沒貨可交,很多食肆惟有買急凍貨。當然,也有尋鮮之人,故有些行家會取價高者得的策略,放棄出價較低的舊買家,改供貨予高價者。但發叔卻有他的堅持,只要老客戶仍然向他買牛雜,他就不會棄之不顧:「做耐咗,好多都變咗老友啦。」就如銅鑼灣「九記」,由現時事頭的父親單眼九當家那年代開始,發叔已經認識他爸爸,他吃吃地笑:「舊時單眼九同我老細買牛雜,我收工就去幫佢洗碗仔,搵外快嘛。」
說時遲,小貨車已來到中環,阿漢留下來看車,發叔則帶貨到「水記」,老闆水哥一見老朋友,就不住聊天,口水多過浪花。返回車子的途中,發叔仍然掩不住笑意,這一份情誼,是此刻坐於駕駛座上,等待着父親歸來的阿漢所不能理解的。噠一聲,貨車向最後一站——黃大仙駛去。抬頭,上方已是一片湛藍。
送走了最後一桶牛雜,父子二人坐於車尾邊緣回一回氣。發叔知道兒子孝順,這個行頭,兒子願意接手父親生意的,只有三人,他自覺幸運。今年年頭,阿漢因為眼見爸爸年紀開始大,始終這一行要勞力,半夜又辛苦,故回來幫忙。年輕人嘛,總有些少埋怨,畢竟執雜佬日夜顛倒,沒有假期,又請不到新人入行幫忙。現實歸現實,日日有牛雜分配予他們,不開工的話,牛雜拿去哪裏?這一行,很難回頭。老人淡然,深知這是心態上的調節,雖說厭惡,但執雜卻養活了這幫執雜佬,養大了他四個兒女。一旁的阿漢搭了搭爸爸的肩膀,道:「佢幾時冇力做,就正式接手,冇牛雜就冇我哋,佢一世人心血,會繼續做落去,做得幾耐得幾耐。」
人可真矛盾,很多執雜佬都嫌辛苦,只是,一旦退下來,沒有了寄託,不出三年就走了。發叔低首盯着石屎地,嘟嚷着:「唔想啊,唔想死啊。」卻不見頂上,赤烏正冉冉上升。
回首,一生之計,也在旭日。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剪接: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拉瓦節眨眼 在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后的眨眼实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爆料】法国科学家 拉瓦 锡最后的 眨眼 实验#爆料本頻道視頻中插入的背景音樂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感恩分享,創作不易,如侵版權, ... ... <看更多>
拉瓦節眨眼 在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人被砍頭後還會有知覺? 法國科學家拿自己親自實驗在法國大革命時,給出氧與氫的命名,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拉瓦節被捕,相傳,拉瓦節決定拿自己的生命做 ... ... <看更多>
拉瓦節眨眼 在 [問題] 人的頭被切下後還可以活多久-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