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或米其林餐廳,對美食家來說,義大利已經成為聖地。本書主要就在探討大眾對義大利美食的痴迷,以及義大利美食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形式。
幾個世紀以來,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常常必須對抗糧食短缺,戰爭,入侵和不利的農業環境。由於缺少肉類和奶製品,因此發展出依賴穀物、豆類和蔬菜的美食之路,直到一九五○年代後期,經濟發展才使得大多數義大利人能夠負擔得起更多樣化的飲食。作者爬梳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的包裝、保存技術、大量生產以及更複雜的運輸和分配系統,使該國人口對食物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飲食的歷史不能只簡化成外在的層次,生活物質文化中的科技與科學、日常的儀式與必須品、品味的形式都緊扣飲食的歷史。本書將同時檢視美食學的歷史,也就是食物在歷史上如何被看待、談論、呈現。討論的內容包括:最早出現在希臘城邦時期的西西里島的幾篇食評,如何誕生;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的作家如何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化為概念,探討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以及,在義大利統一之後,出身羅馬涅(Romagna)地區的商人佩雷格利諾.奧圖西(Pellegrino Artusi),如何塑造出新的語言來談論烹飪。不過,要了解義大利複雜的食物史,還必須討論在文化層面上,製造、分配、消費的經濟議題。
作者簡介:法比歐.帕拉薩索利(Fabio Parasecoli)
羅馬人,曾為專門介紹義大利紅酒與美食的暢銷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工作。目前是紐約市新公眾參與學校食品研究計劃的副教授兼協調員。他的研究主題是探索飲食與文化政治之間的交互影響,特別是傳統、媒體與設計,,著作包括《咬我:飲食和大眾文化》(Bite Me!Food and Popular Culture)、《盛宴:美國的食品,電影和文化公民》(Feasting Our Eyes: Food, Film,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the US,與勞拉.林登菲爾德合著)》以及《歐洲烹飪文化概論》(Introduction to Culinary Cultures in Europe)。
出版社粉絲頁: 天培文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
拉薩人口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10西藏抗暴日
1959 年 3 月 10 日,達賴喇嘛在中國的迫害下,離開西藏、流亡印度,難以計數的藏人相繼出走、追隨。而留在中國境內的藏人,面臨到什麼處境?
.
《沃草》專訪西藏流亡政府駐臺代表跋熱·達瓦才仁,他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自幼他就聽過無數家鄉男人打仗、打游擊的故事,在他的家鄉,成年男人都有被解放軍俘虜的經驗。1956 年到 1964 年之間,他家鄉的人口減少了 23%,其中大部分是青壯年男人。
.
如今,藏人面臨到的其中一個荒謬處境是,藏人難以進入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拉薩,反而漢人卻只需出示身份證,就可自由進出。想像一下,假如臺灣人不可以去臺北,中國人卻任意進出臺北,這會是什麼荒謬的情景?
.
面對中共的種種壓迫,達瓦才仁卻說,西藏人的心情已經麻木,因為一直處於心疼的狀態,久了就麻木了,「一般西藏人會覺得,中國人做破壞正常,他本來就是這種人,他沒做才奇怪」。對於臺灣,達瓦才仁說,臺灣是最好的一個地方,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了,沒有任何價值能超越臺灣人現在擁有的尊嚴和自由。
.
如今「紅色中國」仍然想要滲透、買通流亡藏人社群,不過其實在數十年前,有另一個「黑色中國」也在做一樣的事情、也想要宣稱擁有西藏主權,這是怎麼回事?請看《沃草》完整報導!
.
同場加映:
臺灣228與圖博310抗暴的啟示:和中國談和平就是邁向屠殺
👉https://waa.tw/QDz4rb
達賴喇嘛為西藏未來超前部署 流亡藏人落實民主選舉、對抗中國
👉https://waa.tw/jW7wsJ
.
------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FB/IG_watchout.tw|TG/YT_WatchoutTW|TW_watchoutTW
拉薩人口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尹雯慧:🇮🇳☸️ 一張羊毛地毯背後的藏人故事】
「對我們而言,肉饃饃就像放在櫥窗裡的精品...」在印度大吉嶺,有座成立於1959年的藏人難民自助中心。在這裡,藏人靠著製作地毯木雕等藝品換取生活資源。其中,羊毛的藏式地毯,是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中心裡,有位負責管理羊毛倉儲,總是表情肅穆、憂國憂民的強巴先生。他負責採買羊毛原料、交付工廠清洗、分發不同部門,讓毛線捆捲成型、染色編織、登記數量並追蹤進度。
強巴先生,也是西藏歷史的見證者——他曾經歷過中國軍隊佔領拉薩,強佔民宅的歲月;眼見飢餓士兵為食物,在大昭寺旁的八廓街轉經道上,以長矛屠殺狗群;聽見部隊轟炸羅布林卡時人們的哭喊;也目睹軍隊抓捕僧侶與反抗人群。當時母親帶著8歲的他和家人,踏上往印度的漫長旅程。
從拉薩到大吉嶺的半世紀流亡,在強巴先生刻上一道道歲月的痕跡。不過,隨著中心人口外移、長者凋零,也讓這裡漸被世人遺忘。不久前,他辭去這份工作,在家養老。長年無法離開中心的原因,除了年邁與習慣,也因為外面世界的生活已經昂貴得讓人負擔不起...
#圖博 #西藏 #流亡藏人 #難民 #達賴喇嘛 #印度 #大吉嶺 #難民自助中心 #Tibet #DalaiLama #TibetanRefugeeSelfHelpCentre
拉薩人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或米其林餐廳,對美食家來說,義大利已經成為聖地。本書主要就在探討大眾對義大利美食的痴迷,以及義大利美食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形式。
幾個世紀以來,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常常必須對抗糧食短缺,戰爭,入侵和不利的農業環境。由於缺少肉類和奶製品,因此發展出依賴穀物、豆類和蔬菜的美食之路,直到一九五○年代後期,經濟發展才使得大多數義大利人能夠負擔得起更多樣化的飲食。作者爬梳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的包裝、保存技術、大量生產以及更複雜的運輸和分配系統,使該國人口對食物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飲食的歷史不能只簡化成外在的層次,生活物質文化中的科技與科學、日常的儀式與必須品、品味的形式都緊扣飲食的歷史。本書將同時檢視美食學的歷史,也就是食物在歷史上如何被看待、談論、呈現。討論的內容包括:最早出現在希臘城邦時期的西西里島的幾篇食評,如何誕生;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的作家如何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化為概念,探討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以及,在義大利統一之後,出身羅馬涅(Romagna)地區的商人佩雷格利諾.奧圖西(Pellegrino Artusi),如何塑造出新的語言來談論烹飪。不過,要了解義大利複雜的食物史,還必須討論在文化層面上,製造、分配、消費的經濟議題。
作者簡介:法比歐.帕拉薩索利(Fabio Parasecoli)
羅馬人,曾為專門介紹義大利紅酒與美食的暢銷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工作。目前是紐約市新公眾參與學校食品研究計劃的副教授兼協調員。他的研究主題是探索飲食與文化政治之間的交互影響,特別是傳統、媒體與設計,,著作包括《咬我:飲食和大眾文化》(Bite Me!Food and Popular Culture)、《盛宴:美國的食品,電影和文化公民》(Feasting Our Eyes: Food, Film,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the US,與勞拉.林登菲爾德合著)》以及《歐洲烹飪文化概論》(Introduction to Culinary Cultures in Europe)。
出版社粉絲頁: 天培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syKT_kc4bM/hqdefault.jpg)
拉薩人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北緯30°•中國行(1):1、舟山:海天之間;2、舟山:前往東極島;3、舟山:旅程第一站東福山;4、舟山:走進嵊山鎮;5、舟山:枸杞島“海洋牧場”;6、舟山:走進嵊泗縣城;7、舟山:行走東沙古鎮;8、舟山:博物館中看珍藏。
《遠方的家》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於2010年12月精心在黃金時段推出的全新的旅遊欄目。節目容量大、攝製力量強的《遠方的家》欄目充分體現了央視對旅遊業的關注和支持。欄目以“展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表達新生代的旅行態度;溝通多元化的文化價值;構建華語圈的心靈家園”為宗旨;欄目以記者見聞的方式、以人文體驗的手段,展現中國各地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人物故事。
《北緯30°中國行》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 又一大型系列旅遊節目(共推出189集),節目展現北緯30度沿線神奇的自然環境,描繪這片土地上人們的人性美、人情美,以自東向西沿緯度線行走為推進線索,深入關注普通群眾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狀態,緊扣住中國人的情感脈動,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北緯30度帶上包括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社會發展在內的全景式圖畫。節目組橫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川、西藏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抵達西藏阿裡地區,沿途將到訪300多個市縣,總行程預計超過2萬公里,節目將著重展現北緯30°沿線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節目以“自然、家園、文化”為主題,吸收新聞、專題、紀錄片等不同節目類型的長處,以真取勝、以情動人。《北緯30°•中國行》攝製組從浙江舟山群島出發,沿北緯30°線,自東向西一路行進採訪,橫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川、西藏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抵達西藏阿裡地區,沿途將到訪300多個市縣,總行程預計超過2萬公里,節目將著重展現北緯30°沿線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
始發站(由東向西):
• 浙江:舟山、寧波、紹興、杭州、金華、衢州、麗水
• 安徽:宣城、黃山、銅陵、池州、安慶
• 江西:上饒、景德鎮、九江、南昌、宜春
• 湖北:黃岡、黃石、鄂州、武漢、咸寧、荊州、仙桃、孝感、荊門、宜昌、十堰、神農架林區、恩施
• 湖南:岳陽、長沙、湘潭、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
• 重慶
• 貴州:銅仁、遵義
• 四川:瀘州、宜賓、自貢、內江、資陽、遂寧、廣安、達州、巴中、廣元、南充、綿陽、德陽、成都、阿壩、雅安、眉山、樂山、涼山、甘孜
• 西藏:昌都、林芝、山南、拉薩、那曲、日喀則、阿裡
舟山市是中國浙江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其行政區域範圍為整個舟山群島。市境西北隔杭州灣與上海市、嘉興市相望,西南隔海與寧波市相鄰。地處長江口以南,錢塘江、甬江入海口交匯處,杭州灣對出的東海海域,轄境由數以千計的島嶼組成,自北而南為馬鞍列島、嵊泗列島、崎嶇列島、川湖列島、浪崗山列島、火山列島、七姊八妹列島、中街山列島、舟山島及鄰近島嶼和梅散列島。群島之中,以舟山本島最大,為中國第四大島,其「形如舟楫」,故名舟山。全市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人口116.8萬,市人民政府駐定海區。2011年6月30日,國務院批覆設立舟山群島新區,範圍涵蓋整個舟山市。春秋時,舟山屬越,稱「甬東」(甬江之東),又喻稱「海中洲」。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舟山落入日軍之手。1942年10月1日,日本軍船里斯本丸運英國戰俘往日本,中途在舟山被美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第81分隊的「鱸魚」號發射魚雷擊中,日軍棄船,千多名英軍戰俘遇害。 當地中國漁民義救出300多名英國軍人。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舟山復歸中華民國。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因戰時需要,定海縣分為定海、滃州(岱山縣前身)兩縣,馬跡山以北蘇屬各島設立江蘇省嵊泗縣。1950年5月13日夜至16日拂曉,駐舟山的中華民國國軍秘密自舟山撤退,滃州縣實際解散,是爲舟山撤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進占舟山群島,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管轄。2017年4月,浙江自貿區成立,涵蓋舟山離島片區78.98平方公里,舟山島北部片區15.62平方公里,舟山島南部片區25.35平方公里共三個片區119.95平方公里。
嵊泗貽貝,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舟山方言稱之為"淡菜",別名海紅(東海夫人)、紅蛤、殼菜。嵊泗縣嵊泗縣海域環境優越,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溫度適中,利于海洋生物棲息,為嵊泗貽貝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被農業部劃為一類貝類生產區,嵊泗人採集野生貽貝供人類使用、交易有悠久的歷史,所產貽貝具有個大、鮮嫩、肉肥、出肉率高、營養豐富、無污染等特點,為海鮮中的佳品。嵊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溫差較小。春季多海霧,夏季多氣旋,秋季較幹燥,冬季有霜凍。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嵊泗縣海域環境優越,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溫度適中,利于海洋生物棲息,為嵊泗貽貝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被農業部劃為一類貝類生產區。漁業資源得漁獨豐,嵊泗是中國十大重點漁業縣之一,地處著名的舟山漁場中心,水產品資源豐富,被稱為"東海魚倉"和"海上牧場",盛產帶魚、大小黃魚、墨魚、鰻魚、鰳魚和蟹、蝦、貝、藻等500多種海洋生物,擁有浙江省最大的貽貝產業化基地和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是寧波、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鮮活水產品供應基地。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v1tDn78pdE/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wiVyeosReJKA48dKvg0u_YcFB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