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蒙特梭利 Part 3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可分為聽、說、寫、讀,家庭生活中充滿了聽和說,即使沒有任何教具或教材,孩子已經有大量的機會練習,而寫和讀通常需要額外的教具來輔助。由於蒙特梭利教室裡,每一個語言教具都是精心設計過的,非常的獨特,也需要經過訓練的老師來示範和引導,在這裡我就不贅述,只分享我認為在家裡也可以做的語言活動。
---------------------------------------------------------------
聽和説
零到六歲是兒童的語言敏感期,並擁有吸收性心智,他們就像一塊海綿,能夠大量的吸收,但不感到吃力,這是我們成人所沒有的,想像我們幼年時期,爸爸媽媽講國語、阿公阿嬤講台語,我們也沒有覺得這兩種語言學得很費力的吧。然而到了我們國中開始接觸英文,每天死去活來的背單字、念課文、背文法,卻感到非常吃力,那是因為我們已經過了敏感期。
嬰幼兒時期的哭泣、吸奶、吞嚥、咀嚼、發出聲音其實已經開始在為日後的“説“做準備了,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運用到的口腔肌肉和方式都有點不一樣,而打從胎兒在媽媽肚子裡,耳朵就已經能聽到聲音了,等到他出生後,耳朵更是每天都在接收不同的聲音。
其實不需要刻意教孩子怎麼聽和說,孩子本身就是自己的老師,他們的內在渴望和動力,會引導他們不斷的吸收來自環境中的各種訊息,日常對話、聊天、講故事、唱歌等活動,已經每天都在為孩子建立語言基礎。以下分享一個可以在家裡做的蒙式活動:
聲音遊戲(Sound Game):適合3歲以上
選幾個家裡的物品,不要超過8個,例如:杯子、湯匙、梳子、球、水壺、鉛筆。跟孩子坐在地上,將這些物品陳列在地上,然後一樣一樣的問,『這是什麼?』,當你們達到每一樣物品名稱的共識後,就可以開始玩遊戲。這個遊戲有一個固定問法,『我現在在想一個聲音,它開始的聲音是_,你知道我正在想的是什麼嗎?』,這個問句只提供孩子一個開始的聲音,孩子必須在腦海裡思考每一個物品的名稱,搜尋你正在想的是哪一個物品。以下是不同難度的問題範例,要依照孩子的程度來提問。
基礎難度
媽媽:我現在在想一個聲音,它開始的聲音是ㄅ,你知道我正在想的是什麼嗎?
孩子:ㄅ、ㄅ,是杯子!
中等難度
媽媽左手拿梳子,右手拿水壺
媽媽:我現在在想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在我的手上,它開始的聲音是ㄕ,結束的聲音是ㄨ,你知道我正在想的是什麼嗎?
孩子:ㄕ、ㄕ,ㄨ、ㄨ,是水壺!
高等難度
媽媽左手拿球,右手拿鉛筆
媽媽說:我現在在想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在我手上,它開始的聲音是ㄑ,結束的聲音是ㄧ,你知道我正在想的是什麼嗎?
孩子:是鉛筆!
媽媽說:那你還聽到什麼聲音?
孩子:ㄑㄧㄢ,ㄅㄧˇ,我還聽到ㄧ、ㄢ、ㄅ的聲音!
---------------------------------------------------------------
寫和讀
我們經常說,聽說讀寫,但是在蒙式教學裡,是先寫後讀,蒙特梭利設計的第一個寫的語言教具,就是砂字板,她考慮到孩子正處於觸覺敏感期,當孩子的手指描繪在砂字板上的注音符號時,他不止眼睛看見這個符號,他的手也同時感受到這個符號,進而加深他的印象,並且將生活中聽過的聲音與砂字板上的符號連結起來。想想我們小學的時候寫的生字練習簿,先是描繪兩到三格的虛線字,然後才是自己在空白格中寫字,其實有一點相似,但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是拿筆描的,並不是用手指頭上的皮膚去感受的,而且小學生已經到了六歲的年紀,漸漸遠離敏感期,不過即使已經過了敏感期,孩子的學習力依然是很強的。我們在教室裡教孩子的時候,經常遇到孩子看見一個已經學過的注音符號,但是她已經忘了是什麼,我們不會立刻告訴她答案,會先請孩子先用手描砂字板幾次,有時候孩子竟能在描過之後,說出答案,因為他們的手記得這個符號,印證了孩子處於觸覺敏感期的理論。在運用砂字板認識了所有的注音符號後,接著會有注音盒、活動字母盒、閱讀小書等一連串讀寫活動。接下來介紹父母可以跟孩子做的注音學習活動。
三階段教學法(Three Period Lesson):適合3歲以上
我們可以在沙坑玩寫注音遊戲,找一片平坦的沙地,心裡先想好三個注音符號,注意不要選太像的、發音太接近的,例如ㄅ、ㄇ、ㄍ,然後開始進行遊戲。
第一階段-介紹
媽媽:我現在在想一個聲音,這個聲音是ㄅ,我們來想想,有哪些聲音開始的聲音是ㄅ呢?ㄅㄅ爸爸,ㄅㄅ幫忙,妳有想到什麼聲音嗎?
孩子:ㄅㄅ爆米花!
媽媽:是的,爆米花開始的聲音是ㄅ。
孩子:ㄅㄅ包子!
媽媽:是的,包子開始的聲音是ㄅ。你想不想看ㄅ長什麼樣子啊?
孩子:想~
媽媽接著在沙地上寫ㄅ,寫完再重複描兩遍(記得要慢動作,超慢喔!),然後請孩子在你寫的ㄅ上面描三遍。
媽媽:這就是ㄅ喔!
(如果想要增添多一點樂趣,可以邀請孩子一起用手在空中描、在桌上描、在彼此的手心描、在背上描注音符號)
接下來用同樣的模式來介紹ㄇ和ㄍ。
第二階段-記憶
在沙地上寫下ㄅ、ㄇ、ㄍ,然後跟孩子複習一次,這是ㄅ、這是ㄇ、這是ㄍ。
媽媽:請告訴我ㄅ在哪裡?
孩子:這裡
媽媽:請告訴我ㄍ在哪裡?
孩子:這裡
媽媽:請告訴我ㄇ在哪裡?
孩子:這裡
(這個階段可以玩久一點,也可以變著方式玩,例如把注音符號擦掉,分別把三個注音符號寫在不同的地方,拉遠之間的距離,然後重複的問孩子,『請告訴我_在哪裡?』,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一直出現混淆,請回到第一階段去複習)
第三階段-測試
媽媽可以指著注音符號,然後問孩子,『這是什麼?』
媽媽:這是什麼
孩子:ㄇ
媽媽:這是什麼
孩子:ㄍ
媽媽:這是什麼
孩子:ㄅ
(如果這個階段出現混淆,請回到第二階段繼續玩一陣子,再回來第三階段,直到孩子能說對每一個注音符號。)
這個三階段教學法,其實連大人都可以用(例如學第二外語),我曾經用過這個方法教過我一個大陸同事,她和我一樣曾任教於加州一家連鎖蒙特梭利學校的中文班,但是學校統一教學注音跟繁體,所以她必須學會所有的注音符號,當時我們兩個都覺得這個方法太神奇了!她學得很快,我也教得很開心。
其實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用蠟筆塗鴉、拿湯匙吃飯等,都在練習手部的肌肉,為日後寫字打下根基,有些父母很在意小小孩拿筆的姿勢,其實大可不必,在孩子的手有能力抓起一根蠟筆的時候,就讓他盡情的塗鴉,隨便他要畫什麼都可以,因為那是很好的手部控制練習,父母平時只要自己示範正確的握筆姿勢給孩子看即可,等到有一天他的手足夠力量了,他自然會握好筆的。
最後,親子共讀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從孩子一個字都不認識到開始認字,甚至已經可以閱讀,都可以透過親子共讀來學習,並享受親子互動的親密時光。
#語言教育
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英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際線的年輕人:
〔在老華僑和竹升之間 – 1.5世代的狹縫掙扎〕
廿來歲的Annisa(化名)的打扮,和一般香港女大學生無異,白波鞋白T恤配短褲,一頭長髮配圓型眼鏡,眼鏡後是一對靈巧而敏感的眼睛。小耳環和小頸鍊帶出少女味道,用來綁頭髮的彩色橡膠圈套在瘦削的手腕上。但她一開口,用語和香港學生又有不同。「我唔Get,最Bug我」;她會用北美洲政治正確的字眼「Partner」去形容一對戀人。
數年前Annisa在香港中學畢業後, 到加拿大升讀大學,在大學圈子她結交了竹升友好,也認識老一輩的香港移民。反修例運動前,她沒有特別想過自己的定位:
「以前我們這批香港來的留學生,好像潛了水一樣,最多在大學搞一些廣東話辯論比賽或學術座談會,大部份時間會被當作是CBC同類(Canadian Born Chinese,加拿大出生華人,又稱竹升),但一場反修例運動後,我們幫手籌辦聲援香港的活動,取態明顯和竹升不同;但又和來了幾十年的老華僑有區別。如果竹升是移民第2代,華僑是移民第1代,我們就是『移民 1.5世代』(Generation 1.5)。」
反修例運動在海外華人圈子引起關注,與香港人有連系的移民人口之中,以往只有「老華僑」和「竹升」兩類人,1.5世代的崛起,是反修例運動所引發,於海外漸漸成形的一個嶄新群體。
Annisa形容:「我們人數不多,在每個大城市可能只有數百人,都是18-25歲,於香港讀完高中才過來,於這邊讀大學。大學生的心態較開放,既能明白西方主流社會,也對香港有深厚的感情。」互聯網亦把不同西方國家的1.5世代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超越個別國家界線的虛擬群體。
1.5 世代使用社交媒體習慣是這樣的, Annisa 主要用臉書接收資訊:「香港的資訊,我們會直接follow社運界年輕領袖,根本不需要從香港媒體拿消息;另外也會看加拿大主流媒體新聞。中文和英文資訊比例,各佔一半一半。」
這種「一半一半」剛好反映1.5世代的處境,夾在西方主流社會和華人圈子之間。老華僑在加拿大,主要從廣東話傳媒接收資訊,看TVB、聽華人電台、看中文報紙;竹升則接收純英語主流社會資訊。「我們的難處,就是無論跟那一邊講嘢,華僑定竹升,都一定會出現分歧點。」
老華僑不是跟1.5世代一樣緊張香港嗎?
她留意到老華僑,即使關注香港新聞,但有一種「隔岸觀火」「置身事外」的態度。「老華僑好鍾意講,以前香港有幾好,現在香港有幾差,所以當年來了加拿大這個決定很對,好彩走了到加拿大,上了救生艇。華僑心態係只要加拿大畀個避風港畀佢,等佢安全,搵到錢,佢就唔理主流社會發生咩事。」
至於竹升,Annisa也溝通不了。「竹升覺得,Why care about Hong Kong? 香港對竹升來說,簡直係irrelevant,係『一個唔關事既地方』。即使父母是香港人,他們也會只關心北美洲發生的事。」
華僑留在唐人圈,竹升已融入西方,1.5世代在青春期才離港遠赴海外,記得香港的一切,對香港仍然着緊,亦擁有與主流社會溝通的能力。
去年反修例運動,Annisa天天留意資訊,籌劃支援活動,差點影響學業。 反修例運動後,他們可以用英語與主流社會溝通,也擅於把香港故事解釋給外國人聽。
Annisa去年接受不少傳媒受訪,諷刺是,面對西方傳媒反而較自在,「西方傳媒最多是不明白甚麼叫『一國兩制』;但海外中文傳媒訪問我時,常追問我『認唔認自己係中國人』這些題目,把我視在作『現在新一代年青人』的代表。我感覺自己和那些華人傳媒的主持,好像處於對立面一樣。」
與華僑有別,又未致變成完全的外國人,這種身份認同的遊移和不確定,令1. 5世代感到孤單。Annisa留意到一個有趣現象,關於語言運用上:
「竹升自己圍埋會講英文;我們這班1.5走在一起一定講廣東話。但當竹升和1.5相遇,大家會先講廣東話,如果有爭拗,竹升就會變番講英語,這是明顯竹升想和1.5拉遠距離的做法。」
爭拗的話題是甚麼?Annisa記憶中,例如談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衝突,竹升會用英語回應,批評香港人不應如此針對來自內地的人,多數是關於中港矛盾的題目。
最令人訝異是,留學數年,亦令 Annisa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香港同輩年輕人有所出入。Annisa在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經常思考社會公義問題。
「有啲香港朋友會話,你做乜會分享Black Lives Matter的新聞,香港已經夠多問題,根本沒有餘力去關心這些,叫我別浪費時間去分享外國新聞,多點分享香港新聞,這些都令我氣結。」
她說,1.5世代在西方社會生活,對國際線的想法,明顯和留在香港的同輩有差異:
「我們不能只要求其他國家的人關心香港,你要人地外國人care你的同時,你都要care番人地外國人。你不是要向外國人討拖捨拿同情,希望別人可憐你才出手幫你。你要讓外國人明白,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北美洲警暴和香港警暴,表面上看起來或相似,但整個脈絡不同,他們有種族歧視的歷史背景,所以要深入明白別人社會發生甚麼事,才可以為香港進行遊說。」
Annisa說,隨着香港近日局勢發展,很多港人把西方國家想像得越發美好:「香港人對對歐美國家有種Fantasy,覺得西方國家有民主,好羨慕,怎樣也一定比香港好,覺得別人沒有社會問題。坦白講,裡面有種『崇洋』心態,甚至是對白人有種『優越想像』。以為去到外國生活,就會見到白人,講牛津英語。但其實西方主流社會,特別是大城市,現正嚴厲批判緊白人至上心態。」
她看到一些華僑父母,沒辦法融入主流社會,不肯接受西方價值,最終與竹升子女衝突:「希望子女與華人或者白人拍拖,若果子女跟非洲裔、印度裔、原住民加拿大人拍拖,一定爭拗,因為有些華僑骨子裡看不起非華人的其他少數裔族;又或者要求子女讀書選科一定要實際,例如要讀工商管理和理科。」
Annisa的朋友在大學選科上受父母影響,她則逆流而上,挑選了甚少華人修讀的人文學科。去年更常把香港納入功課作研究命題:「以前研究香港,老師同學都沒有反應,唔明我做乜在加拿大研究香港;反修例之後,我交功課研究香港,同學老師都好接受,好喜歡,覺得好hit,因為常在新聞見到香港,認知多咗。我感覺好奇怪,我從來都做緊同一樣的研究。」
Annisa承認,在1.5群體之中,她這種修讀人文學科,常思考社會公義的性格,是異數。「面對加拿大選舉,1.5世代圈子裡,想的也是很實際,這個政黨是不是會促進經濟,那個政黨有沒有機會贏。去年加拿大選舉,我也是含淚投票,策略上不想另一個黨贏而投,都好無奈。」民主在西方社會實踐起來,Annisa明白還有很多問題。
近來有人提出在海外建立「新香港」方案,Annisa瞪大眼,語氣有點重:「幻想要在外國建立另一個理想香港,把整個香港搬過來,那真是不妥,令我想起『白人殖民』的歷史,你把自己那一大堆人和那一套文化搬過來,把本來這裡的人逼走,把自己那一套成為主流,那真是令我很困擾。」
對於很多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她亦有一些想法:「香港人去到外國, 別圍爐取暖,只圍埋和香港人一起。也不要把外國國籍變成一種工具,只想避開香港的風頭火勢,去拿別人的福利,躲在自己的社區。要有心理準備,去了解當地社區的問題,要思考如何和主流社會結合,和當地人建立關係。」
對於未來,Annisa說,竹升視西方社會為家,華僑亦已落地生根,1.5世代的將來十分不確定:「我覺得留在加拿大可以,回香港亦可以,我們這一批人要思考的是,回香港去面對現況,又或者留在外國繼續國際線,建立自己在海外的事業。」
畢竟年青,還可以選擇。Annisa 說,近來香港局勢緊張,仍留港的父母勸告她:「最好唔好返來,香港而家咁差。但是我的反應是,吓?我對香港有感情,唔係話斷絕就斷絕,唔係話唔 care就可以唔care。」
有一種心痛,沒法逃避:「相比起華僑果種抽離,竹升果種唔關事,我們1.5世代,可以話係心態上在海外最 care香港的那一批人。」
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英文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美台的台海棒賽】
#中國的短打
中國在海軍強大後,繞台不只是威嚇台灣,更重要是確保台日與台菲之間,東北與東南二個進入太平洋的出海口,一如二戰日本海軍二度前進美國,增加對美國本土的威脅。
以及在南海位置上,中日韓台必經的運油航線與貿易航線,日韓台不願中國掐住,中國不願美國以自由航行權干涉。
中國戰力尚難爭霸全球,但需力拼區域霸主,所以在確保出海口與控制南海下,中國會不惜「局部衝突」,以近岸作戰對抗遠洋作戰的距離優勢,試圖進行有限戰爭短打上壘,訂定「近海新秩序」。
#美國的犧牲打
美國想和中國一較高下,認清誰是老大,但是美國不會犯傻,讓航母艦隊群遠征中國近岸,在敵人優勢飛彈的籠罩下,只要一艘航母被擊沉,就是遠征失利,顏面無光。
美國只想犧牲打,不是自己犧牲,而是以往的消耗戰模式,策動周邊衝突或內部分裂。中國內部難以分裂,周邊俄日韓台菲印越,各國友中懼中,沒有一個國家想與中國為敵,願意出借基地已算積極。
唯獨只剩台灣,極易衝突,打不贏中國,卻能耗損中國戰力。至少在中國艦隊出海時,有能力以飛彈,減損中國海軍艦艇,以台灣的犧牲,提高決戰太平洋的勝算。
#台灣的擦邊球
中國繞台,主要目的不在台灣,而是確保艦隊出海口,但是也有向國際宣示,能夠在台灣東部,進行阻援作戰的能力。
台灣不想與中國開戰,但是卻是在美中衝突中,嘗試擦邊球策略。利用衝突測試底線,嘗試突破台灣的國際空間,或是拉遠台灣與中國的距離,奠定未來政黨抗中的選舉基調。
但是台灣想玩擦邊球,背後卻是美國的犧牲打,讓台灣耗損中國戰力。中國在台灣不獨下,目前也無意將戰力耗損在台灣,目標放在太平洋上的美國,只想短打上壘,讓中國軍力突破亞洲島鏈。
台海戰雲詭譎的棒賽,中美台各有算計,但是一旦投錯球,揮錯棒,點燃火藥庫,最後難知誰得利?
但是在大國相爭下,台灣永遠是籌碼最少的國家。
#520不是關鍵期_美國選情急才是危機時
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英文 在 郁可唯Yisa Yu [ 路過人間Walking by the world ] Official Music ... 的推薦與評價
〈路過人間〉單曲配合公視3月23號上檔電視劇<我們與惡的 距離 >,作為收束故事人物的主題插曲。 -「親人朋友是那些在我們生命中輪流登場又退場的人, ... ... <看更多>
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英文 在 蔡英文Tsai Ing-wen 的推薦與評價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了解住宅政策推動的成果,現場來了幾位參與「包租代管」的房東和房客代表,我很謝謝他們,願意參與政府的政策,讓更多有租屋需求的人, 可以找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