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H第三週的第二天,聊聊育兒吧!
「不想要達成什麼」是我最享受的親子時光
也許是因為我的工作內容所觸及的,我了解到使用3C對0-3歲小小孩大腦的殘害,在現在的生活中還沒開放讓孩子使用3C。
#不3C育兒會不會無聊
不少朋友蠻好奇,在這些不3C的每一天時光中,我會怎麼和小小孩一起渡過?其實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被詢問才發掘這樣好像在3C原始人的現代生活中,真是不同吶!也許,是在過去十多年的訓練中「遊戲式的情感回應」不怕小孩無聊早就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 #觀察和回應是必須 #回應還不能太落落長 #他們會難吸收哦
也因為工作中的挑戰,是接觸更多處於生命困難的孩子,他們選擇用違抗、選擇性緘默、拒學或拒絕老師拒絕關心他的所有大人,不信任、生氣和難受是常態
我們工作中常常有的狀況約略是:
一、「#以沉默或違抗為開場白」
二、「出現對抗不滿、不信任語言為孩子開始表達的工作期」
三、「幫助父母也了解孩子內在,正確了解自己的孩子」為第二工作期。
四、重新建立他們對待彼此的語言,重建彼此正確預測的依附連結,工作到這個階段,像我們這樣的助人工作者/過渡性客體,就會慢慢退場。
五、讓孩子回歸正常軌道,協助孩子面對適應問題。
/
「我始終相信,當孩子被聽懂,他將不再需要瘋狂」#孩子不是機器人他的原欲就是 #與妳連結"
和孩子在一起,不會「無聊」,不是因為和他做很多事情,而是無聊通常是父母的感受或擔憂。除非孩子喊出他很無聊,但當他喊出無聊,就是"藉此回應他內心狀態"的入口,也是妳和他一個連結的重要開始!
#等待和觀察是我生活的重要養份
透過過去遊療的訓練也好,或是對RIE的實踐,和小小孩在一起,我是個平凡的父母,順著自己的直覺和觀察回應孩子,我站在過去帶父母團體的角度,重新省視和欣賞自己身為父母的姿態,這個姿態並非教育、諮詢諮商現場。
對我來說,#觀察他的需求給予合適的回應,就是我在教養中很享受的事。
#一歲多孩子的需求
最近一歲多的Alber很喜歡把東西套在另一個東西裡面,像是法圈套在我手上、或是用寶特瓶穿過去紙箱,專注、樂此不疲的做同一件事情,穿過去的時候他會噶格格地滿足地笑著。像是自己逗樂自己。
這是他給自己的任務,我只是給他可以滿足地簡單素材,他就可以待上好一陣子,相較於前階段「扭扭瓶蓋」「打開-關起來-打開-關起來」重複重複旋轉瓶蓋,又是另一個有趣地嘗試。
/
#兩歲半孩子開始乖離自我中心移動到多重角色入角
而兩歲半的Emma開始瓜拉瓜啦大量說故事,很可以聊天「居然、竟然、為什麼公主童話故事的媽媽都死掉了、從前從前有個神祕王國、我要幫這些動物準備食物、媽咪妳當灰姑娘我當姊姊、他們的爸爸都去哪裡了?」問問題、說故事、對剪刀、縫紉產生興趣,就是她現在最喜歡的事,而身為父母,觀察到她最主動性和衝動,#給予不打擾的回應,就是我身為平凡父母除了三餐供給和陪睡之外,最樂於做的事!
/
#觀察和給予合適的素材
對我來說,觀察和給予合適的素材,其他的就教給我最熟悉的「情緒回應和內在描繪」幫助小小孩在崩潰失控的邊緣,對自己還有點把握感,幫助她慢慢從回穩中,喜歡穩定的自己,學會更喜歡的表達方式去表達自己!很多人在見到Emma後,很難想像他是原生情緒容易因為挫折就大起大落的高需求寶寶,因為逐漸透過回應他開始對自己的情緒可以描繪和有把握了,推己及人的同裡能力都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來!
/
過去的藝術表達多元媒材使用、遊療回應如球賽播報員的幫助,幫助我和許多父母一起工作,穿越困惑與自己的孩子心連心在一起。而這些日子,我也充分體會到 #在父母和孩子共同拓展潛在空間的現今,就是日常的點滴。對我來說,不是潛能開發,是參與他的選擇、支持他想做的事,順應他在小小孩時期的各種衝動,順勢而為!
/
對我來說,最自然的狀態 #觀察、#不打斷、#不干預、#給予合適的素材和情感的回應,也在養兒育女階段面對自己的需求和情緒起伏,找到和整理過去自己成長未解的心結和功課!重新面對孩子和自己內心的孩子~
/
身為父母,趁孩子睡午覺的此刻,有感上來聊聊天,說說話
——————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的Podcast #崩潰娃的鎮定計 一起來聽時而父母 時而自己的 #兩位母親抽空聊聊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7的網紅接棒啟蒙計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心理諮商的價值,在於深度探索並澄清內在想法、感受後,解開人與人關係的心結,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 回想自己的工作經驗,他想起一個辛苦的家庭:父母擁有高社經地位,雖有滿滿的愛但卻不知怎麼跟孩子相處,以致於孩子壓力過大產生複雜的身心症狀,漸漸地也拒學了。在經多次個別與家庭諮商後,逐漸解開家庭成員彼此的...
拒學 諮 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生病了怎麼辦
自從我寫了「平價諮商資源整理」這篇文章之後,長年都在Google搜尋的第一個(感謝大家厚愛),但後來我發現還是有許多人在求助之前,會經歷一段長期的猶豫。
.
這個猶豫很正常,畢竟要從辨認、接受、到意識到自己需要協助,的確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旅途的路短一點呢?於是,我做了這份「旅行地圖」。
.
這一份短短的簡報,是整理自《康健》五月號我很喜歡的這一期,情緒與身心精神疾患的懶人包,書裡面提供非常多有用的資訊,不過這份簡報我會著重在下面幾個部分:
.
—如果我心生病了,我要如何求助?
—求助的時候,要如何篩選治療師?
—如果生病的是我的家人,要怎麼「拖他」去看醫生?
.
簡報裡面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我寫的,是書裡第二章非常精彩的內容,我只是整理下來做成簡報而已。在整理的過程當中,我自己也獲益良多,尤其是書裡穿插許多名人的故事,製造出一種「原來我不孤單」的感覺,整本雜誌短小精悍,涉及的主題很廣泛,第三章竟然囊括了十一大常見身心疾病的形成原因、症狀、治療、還有陪伴策略,不僅是一般民眾,我覺得專業人士也值得擁有一本!
.
面對身心的困境,就像是在一個黑暗的森林裡,摸索出一條路徑。在這個冒險當中,除了需要有隊友(朋友/家人)陪伴,也要有NPC魔法師的引導(專業的助人工作者),才不會在冒險當中迷失方向,然後在下一個轉角,看見柳暗花明。
.
在疫情蔓延的日子裡,希望我們都好好的;如果你不太好,那也沒關係,只要你願意伸出手,我們都會陪你一起走。
#標記你覺得需要這篇文章的人
#也可以分享給你需要的朋友
——
本篇簡報整理自《康健雜誌2021年五月號:情緒就醫指南》一書,想買這本書回去收藏的可以點這裡
https://m.commonhealth.com.tw/magazine/4536
康健雜誌 #情緒就醫指南 #憂鬱症 #焦慮症 #躁鬱症 #失眠 #酒精成癮 #酗酒 #失智症 #妄想症 #思覺失調症 #過動症 #自閉症 #拒學 #depression #anxietydisorders #bipolardepression #alcoholink #insomia #dementia #delusion #schizophrenia #adhd #autism #schoolrefusal
拒學 諮 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是這一本了
今天要推薦一本很棒的雜誌,買一本可以勝過你買好多本類似的書!
.
你知道嗎,原來台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身心精神疾病的困擾(2012年發表在《The Lancet》,盛行率是23.8%,調查細節書裡面有說明);然後每六個人有一個人服用安眠藥(中央健保署的資料),40歲以上的人,許多人都需要靠鎮靜安眠藥才能夠入睡——換句話說,你並不孤單。
.
這本雜誌針對:憂鬱、焦慮、躁鬱、失眠、酒精成癮、失智症、妄想、思覺失調、過動、自閉、拒學等等11種精神心理疾病,每一種都用了一整個章節去說明,包含這個疾病可能的症狀、診斷的標準、相關的量表、當事人本身如果因應、家人如何陪伴等等,都有很清楚的說明,也附上了許多康復中的個案、明星的例子,讀起來很有希望感。講幾個我覺得很受用的點:
.
1.失眠與安眠藥:在失眠的那個章節,光是講安眠藥的部分,就讓我嘆為觀止,裡面用表格整理了三大類不同的常見藥物、然後也針對睡眠不同的部分(入睡困難、淺眠早醒、嚴重失眠而且白天容易焦慮)做詳細的說明。上次我看到類似的比較表是在某個藥師偷偷給我的課堂筆記當中,如今在雜誌上看到這樣的整理真的是覺得編輯佛心來的。
.
2.要如何尋求協助:除此之外,裡面也說明我們若真的要尋求協助,到底要找臨床、諮商、身心科醫師還是其他的管道,仔細區別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比較,這個部分也真的是很棒,尤其是針對「想要求助但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資訊。
.
3. 酒精成癮:怎樣才算是酒精成癮呢,雜誌當中指出:「男性一週喝掉14罐350 CC的啤酒,或者是女性一週喝掉7罐啤酒,就是危險性的飲酒」,換句話說如果你每天要喝一到兩罐,而且天天喝,那就危險了。裡面還列出10多項判斷酒精成癮的準則,例如要顯著增加喝酒的用量才能夠解癮,造成人際關係或者是工作社交困擾等等。章節的最後也說明,陪伴酒癮者戒酒,重點在於「不指責」。
.
4.區分失智症與憂鬱:這兩個都可能會有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況,但卻有非常不同的發病時間、生病歷史、記憶、情緒變化等等。書裡面舉例,憂鬱症患者對於問題的反應經常會說「不知道」,但是失智症可能會「虛應、或者是言語重複」;裡面也列出了一個表格,讓你可以對於家中的長者突然行為變得異常,心中有個譜。
.
5.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這個我也覺得非常具體而且有用,書裡面提出了幾個步驟,除了尋求專業的協助之外,還可以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想要未來怎麼過日子,然後一樣重點在於不可以指責孩子,這可能無助與孩子回學校上課,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
.
這本書從心理治療、藥物使用、營養素補充到社會心理適應功能介入(家人要如何陪伴、親友要如何支持),都有畫龍點睛的說明,雖然畢竟是雜誌沒有辦法深入詳述,但我覺得很適合提供一個概略性的觀點,也讓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除此之外,如果你本身就是這23.8%的患者,你也可以在對應自己症狀的章節當中,找到一些讓你「噢,原來是這樣!」的驚喜感。
.
面對情緒以及身心的疾病,我們都需要多一點的寬容、多一點的關注,當我們願意問問自己:「你還好嗎?」,一個小小的溫柔,能夠讓心中那個黑暗的角落,有被照顧到的感受。
.
由衷推薦給需要的人!
(下面提供一張圖讓大家可以自我檢測看看,自己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
#書名 #情緒就醫指南 康健雜誌
https://shop.cwbook.com.tw/SalePage/Index/6976484
拒學 諮 商 在 接棒啟蒙計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心理諮商的價值,在於深度探索並澄清內在想法、感受後,解開人與人關係的心結,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
回想自己的工作經驗,他想起一個辛苦的家庭:父母擁有高社經地位,雖有滿滿的愛但卻不知怎麼跟孩子相處,以致於孩子壓力過大產生複雜的身心症狀,漸漸地也拒學了。在經多次個別與家庭諮商後,逐漸解開家庭成員彼此的心結,孩子的就學適應狀況也才好轉。
完整內容請看:
https://batonproject.com/2019/05/09/consultant-psych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