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流中文童書|中秋佳節節慶書|跟著沙莫一家環遊世界趣』團購ING~
市面上最多人喜歡的音樂點按書系列,凹醉一歲起我們家就一直持續跟著禾流推出的書單購買,帶領寶寶0-3探索階段環節中刺激寶寶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透過寶寶6M以上可以親子共讀時光刺激手眼以外,更透過互動詞彙的建立為未來寶寶語言爆發時做準備,每天共讀或者聽有聲音樂書時都在為孩子內建詞彙。
⭕️團購網址:https://bit.ly/3hbqGfw (IG首頁)⭕️
#沙莫獨家滿額贈
滿 3,990 元 ※ 贈送【向塑膠說不-環保牛皮防水購物袋】乙個
滿 4,500 元 ※ 贈送《寶貝摸摸看亮片書-毛毛魚超有趣》乙本
凡購買︰我很好,請再愛我一次 ※ 贈送《元泰竹藝社-小元氣竹牙刷》乙支 / 定價 120 元
開團時間
📌 即日起至 09月13日 23:59 止⚠️
💡
這次最推薦兩個系列-「一起探險趣、藝術饗宴音樂有聲書」,後面音樂書看了快兩年非常有心得,覺得這系列的書真的是中文童書中非常直得投資的系列,而且0-3歲都適合的書籍!這次書單很豐富大家可以好好詳細閱讀。
#一起探險出遊趣 ! (推薦必買)
這次禾流有推出的新書書單,這Spotlight夜遊系列讓大人小孩都愛不釋手,透過裡面設計的手電筒,讓孩子拖拉手電筒在頁面中時可以更專注看到要看的物品,尋找中建立耐心與專注度,而且內容豐富詞彙多元,凹醉一看到這本手電筒就愛不釋手!
全系列六本,我們剛開始只入手一本,經過半個月閱讀,都預計要再多購入幾本。
#經典必買值得收藏 (再版必買推薦)
探險系列裡有些非新書但極度推薦剛認識禾流文創的朋友,凹醉1歲時就購入的這兩本書『出發旅行囉! ★ 2本一套(機場+火車)』他玩到破完到膩還是超愛的,之前大缺貨好久,這次再版拜託大家一定要帶回家,真的很推薦!這本是稍微厚實點的紙張書,每頁裡頭都有小配件搭載,這次開團有趕上再版,所以答應我這次的團購真的要帶回家,大人講起來有趣,小孩看起來新奇又好玩,身歷其境!一定要帶回去(我真的很少這樣鼓吹!相信我)
(會再補一些資訊在文內跟動態,想看內文的配件可以再來看資訊)
還有真心推薦要買『茉莉醫生的神奇醫藥箱』,2歲左右的孩子真的很喜歡扮演遊戲,透過詞彙還有小配件,可以讓孩子滿足扮野的角色,內容精采逗趣!
#藝術饗宴音樂有聲書 (推薦必買)
凹醉1歲時,我選擇跟團買禾流的音樂書籍,那是我買的第一組系列全書,因為上網做了很多功課,本身媽媽也有學音樂,所以從小就希望多給孩子音樂的饗宴,這套書籍都是厚頁,小指頭觸碰到音樂,音樂響起時孩子會覺得很有趣,孩子會隨著音樂擺動,現在看夯特跟凹醉的互動真的很不同,看到魚身體會學魚兒擺動,也都是我們在對話中肢體表達無形中內見到他的大腦中,而且觸碰圓點點時音樂會隨著小指頭的觸碰響起,音質、繪圖style都讓我非常滿意!
1.寶貝想聽系列 凹醉跟夯特最愛”草原動物的聲音” ”消防隊裡的聲音“
2.我愛古典音樂特輯
3.我的小小音樂藝術大師(梵谷的幻想曲-新上市)
4.我的小小音樂大師(貝多芬、蕭邦、巴哈、威爾第...都是世界知名的音樂家 整系列我們都快包套)
5.我的小小音樂世界 (這系列繪圖很童趣超級推”古典=音樂陪我說晚安””我的動物狂歡節”“聖誕系列”)
6.我的小小音樂劇場
#音樂新書推薦
歐系古典浪漫藝術套組 ★ 3本一套(音樂帶我漫步巴黎+梵谷+莫內)
這系列是這次新上市的新書,所以如果之前有跟過禾流團想添購也一定不要錯過,巴黎時尚且夢幻的旅遊景點,讓孩子看看巴黎的模樣拓展視野,還可以跟孩子說說以前媽咪去巴黎做些什麼,或者以後我們一起去旅遊呀! 另外兩本梵谷跟莫內,在孩子小時透過沒有壓力的學習中認識偉大的畫家梵谷與莫內真的很幸福,想到小時候媽媽都只能用背的呢~(苦笑)
#寶寶的五感統合認知學習系列
之前也是就有購入寶貝聞聞看系列,除了視覺、觸覺還有嗅覺刺激。
#繪本親子共讀
這次禾流提供幾本我覺得很有意義的繪本,其中這本我每次跟凹醉講邊講邊快哭出來,是『小男孩與大猩猩』討論人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上,媽媽離開我的世界,我的情緒、還有身邊還有許多愛你的人,透過虛擬的大猩猩角色,溫暖且感動人心房。
『我很好!請再愛我一次』
這本隨書會附送一把竹製牙刷,連凹醉都知道他叫『薩米』透過繪本的可愛畫風跟可愛的對話情節,讓孩子更愛世界更環保。
#沙莫選書限量套組免運又超優惠
這次配合凹醉跟夯特的月齡推出兩組,讓大家跟著我們一起學習!
(我們買這組)夯特的1歲套組,涵蓋這個年紀需要刺激的感官書籍。
凹醉的學齡前必備免運也是配合上幼兒園推出,售完就沒了。
出貨說明
現貨商品 結團後 5-7 天(不含假日) 依照訂單順序開始出貨,無法指定出貨時間。
運費說明
‧ 台灣本島 未滿$2,500 運費$100/外島一律運費$150
‧ 海外-運費貨到付款【限亞洲地區】順豐快遞除台港澳中外,收件地址 / 姓名必需填寫英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62的網紅Hsu-Ting N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談到龜山的發展,不得不提及貫通山上林口台地與山下市區的六十米大道─忠義路。 像是一條蜿蜒向上的「大龍」,忠義路讓整個龜山交通路網得以完整,山上與山下居民交通往來,不用再堵在蜿蜒、狹窄的縣道裡,更是林口新市鎮旁華亞科學園區物流輸出、員工通勤的重要門戶。 忠義路開闢於20年前,本是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
拓牛無法開蓋 在 享生活-打造無印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ownew 拓牛智能垃圾桶T3》
~超級推薦的好物~
我又來賣垃圾桶了,
但這次不一樣,
自動掀蓋的功能只是基本款,
要能 #自動打包 #自動裝袋,
才能稱得上是「智能垃圾桶」。
✳️超棒的智能垃圾桶👉https://bit.ly/3Bfcbiv
#留言內有自動打包過程實錄
家中曾經有過嬰幼兒的家庭,
應該都對這樣的場景不陌生,
打包垃圾時,
迎面而來尿布的臭氣沖天,
好幾次都要憋氣或戴口罩才能忍住不反胃,
嬰兒好可愛,但他的屎尿好可怕😭😱。
我家老大的第一任保母曾經埋怨過,
每次她大完便都要先跑一趟,
把髒尿布拿去大樓垃圾間丟棄,
因為如果放在家裡實在太臭了,
無法忍受🤣🤣🤣。
所以不只有嬰幼兒的家庭適合,
如果是辦公室、幼兒園、補習班、診所
也都很適合的垃圾桶,
來介紹它有多好吧!
#自動打包封口
獨特的熱塑封技術,封口打包緊密合縫,
隔絕氣味外洩,無需接觸不髒手。
#自動換袋
打包完會自動更換垃圾袋,機內風機抽氣把
垃圾袋充飽,緊密貼合在垃圾桶內,
大包裝袋一次搞定。
#IPX3防水等級
機身採用防水材質,整體有IPX3防水等級,
能有效抵擋噴濺的水花。
內部有導流設計,隱藏式排水孔疏導積水,
在潮濕環境下也能運行自如。
#紅外線自動感應
無需觸碰、遠離細菌,0.3s感應速度,
35cm感應距離,經過反覆測試,反應靈敏。
#其他特色
•13L大容量
•外型輕巧簡約,充分利用狹窄側邊空間
•Micro USB充電孔,充電更輕鬆
•緩衝膠墊,開蓋更輕柔
•防滑腳墊,止滑,擺放更穩固
#留言內有垃圾自動打包過程的錄影,
看著垃圾被打包密封好,取出的那一剎那,
有一種「尊榮」的享受感,
生活上有些事情自己動手做會很充實,
但有些事情不想動手做時,
有科技的輔助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拓牛智能垃圾桶」就是這樣的好物。
✳️團購連結 https://bit.ly/3Bfcbiv
👉團購期限9/2~9/8
👉此商品需搭配專用垃圾袋,
欲購買者請記得加購垃圾袋喔!
#享生活打造無印之家
#拓牛智能垃圾桶T3
#townew
拓牛無法開蓋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城規「新秩序」?】林鄭要精簡城規程序 是要精簡什麼? #肢解城市規劃 #8月專研
近日林鄭一反過往「香港缺地論」,指「香港有足夠的土地,但(發展)速度要加快」,以「程序繁複」的理由,開始將土地問題的矛頭轉戰「壓縮城規發展程序」。有大量近年已開始/即將落實就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及綠化上蓋面積、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等精簡審批的措施,亦有各種地產界、建制政黨及智庫提出更激進建議,包括修改城規條例、《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甚至揚言「簡化」公眾參與程序、「改革」補地價制度等,近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提議大規模放寬濕地緩衝區周邊的高度限制,向既有城規制度進行大手術,以期加快土地發展。
以上精簡流程的討論,流於實際的技術操作討論,艱澀難明,所以目前民間缺乏面向公眾的說明,使大家無法掌握相關技術改動,究竟正將香港城市規劃帶往何方。是次 #肢解城市規劃 專題特意邀請了幾位富有參與規劃程序的前線專業人士,透過深入小組探討各項精簡措施的關鍵課題,深入淺出解讀以上精簡城規措施對土地發展的成效、含義與潛在影響。
▌現行城規流程簡明透視
要掌握精簡措施的關鍵,需要先知道現時一個土地發展項目,由白紙一張到取得新地契,直至完成樓宇興建整個發展流程,究竟需要經過多少部門、法規及程序。
簡單來說,一般住宅發展申請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規劃署、屋宇署及地政總署。
一、由規劃署支援的城規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審議發展申請的各種內容,當中會有公眾表述及聽證會表達意見。
二、地政總署會負責就該發展項目,製訂/修訂一份用以發展管制的地契條款合約,有需要修訂地契條款就要計算出補地價的金額,樓盤發售前,須獲得地政署同意地契條款已經完成的「滿意紙」(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
過程中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牽涉不同部門 (例如運輸署、環保署等) 的參與,包括在城規會審議及批出許可條件或者在製訂地契條款時徵詢部門與局方的(技術)意見。
三、建築圖則的審批就會由屋宇署作部門協調,主要檢視圖則是否符合規劃申請時的訂下的要求,與及有否符合《建築物條例》標準,及後會獲批建築圖則 (或叫「開工紙」),工程便可以正式動工,最後工程完成滿足《建築物條例》要求,項目取得「入伙紙」屋宇署的角色就大致完成。
現在不少審批程序,例如高度限制、園景設計等,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之間被認為「疊床架屋」,且準則不一,故此政府先透過「簡化」尤其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重覆審批」,從而加快土地供應。
可是,即將出爐的精簡修訂建議,卻不止是關乎城規流程的重覆審批,亦透過修例或放寬發展限制,聲稱能達到加快土地供應的效果,但這個聲稱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
▌精簡程序 是否重疊 有否加快?
一個發展項目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過往被批評部門審批角色重疊。現時精簡規劃程序有意刪走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審批角色,為求加快審批效率。
以建築物高度限制為例,以往一直以法定規劃圖則和地契兩方面規管,精簡安排後除了特別情況,建築物高限制不會出現在新訂立或修訂的地契內。
有建築業界覺得是項精簡某程度上合理,因為有時地契上的高度限制,有時來自舊的規劃圖則,規劃方面而言,分區規劃大綱圖不斷修改,不必又再重新找地政修改地契,只要規劃署把關就可以了。有規劃師甚至會提出地契中「建築物高度限制」本身多餘,因本身已有總樓面面積和地積比等規劃工具控制建築物的體積。可見,以上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的精簡程序措施是嘗試應對處理規劃申請時職能重疊的「官僚化」問題。
問題是,透過精簡審批這個少少的程序,是否能加快整個房屋發展的過程?
有業界人士質疑,現時地政審批地契條款的程序,會多大程度影響房屋工程的進度。因為地契其實只是政府與發展商之間的一紙合約,不會令工程不乎合法規要求,似乎不太會影響工程進度。發展商只要在最後階段賣樓前滿足地契的要求就足夠,簡單刪去幾個條款,會有多大程序影響整個工程時間表?結論是,到目前一刻的精簡城規流程措施,對加快建屋過程有多大幫助,仍然是個大問號。
過往亦有就地政層面的「加快」嘗試,效果亦是一個大問號。以發展商極為關注的補地價問題為例,政府早於2014年推出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嘗試加快處理農地改劃為住宅用地的地契修訂申請,但直到2021年的6月,地政總署回應立法會質詢時,卻沒有備存實際處理申請個案時間的整體統計數據,並解釋指「每宗申請的時間取決於該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所牽涉的問題」。就此,似乎政府都無法評估「加速」措施前後的成效。
▌審批程序以外的建屋能力限制
現時精簡規劃程序的措施,似乎就不能簡單地加快整體房屋供應,因為建屋步伐其實更多是受制於其他大環境因素,而非地契上的幾條條款。根據業界人士的觀察所得,舉例說現時公營房屋供應的速度更多跟工程部門的負荷能力有關。
過往公屋工程進度緩慢,其實不是全然是覓地問題,更多是覓地後卻無人可跟進工程。據業內人士稱,由於很多「靚地皮」已被政府賣地予私人發展商起豪宅或商廈等,剩下可供建公屋的地皮若不是「盲搶地」得來,就是先天條件不佳,需要平整土地。而負責平整土地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內部有今年工程量的清單,若超出今年工程量的話,就會排後一年再處理,結果房屋署不是沒有土地建屋,而是有了土地,卻等了一整年才得以開展工程。
業界人士推測工程部門長期欠缺人手,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政府大型基建過多,當然這亦包括公眾所理解的「大白象工程」。如果將政府工程部門的人手吸引到明日大嶼等大型基建,似乎亦會令到整個工程界別的人手短缺,倒過頭來拖慢房屋供應,猶如搵石頭砸自己隻腳。
以上的例子顯示,現在政府「發展速度太慢」的定調似乎忽略了規劃程序之外的其他決定性因素,單單強調精簡加快城規程序,或者無助改善現時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犧牲質素的「精簡」趨勢?
政府除了推行現時一系列的精簡措施外,不斷加快審批整個發展流程亦成為各個部門內部的首要任務。此時需要思考,這個「谷催加速」趨勢會對政府部門對於城市發展的把關及引導角色帶來什麼的負面影響?會否削弱本身監管下應有的質素?我們的城市景觀及生活質素,會否因而下降?
以園境規劃程序為例,過往一個發展項目的「園景設計總圖」(Landscape Master Plan)分別交由規劃署及地政署審批。2019年發展局發佈聯合作業備考第3號(Joint Practice Note No. 3),提出精簡園境的規劃申請程序,將規劃申請中園境設計一般交由規劃署作為主要審批,並交由屋宇署審批綠化覆蓋率(Site Coverage of Greenery)。
有園境建築業界觀察所得,過往規劃署及地政署的審批準則不一情況時有出現,亦有批評政府部門審批發展項目的園境設計十分主觀。上至發展項目的通風、園藝移樹、園境美化以及開放空間的佈置,下至會追問項目中種植一顆樹的品種類型,當中不時涉及主觀的判斷。相應地,這亦反映出部門會仔細監管園境的具體設計。若將審批準則統一,精簡成「點心紙式」的硬性要求,會不會使發展商出現「湊數交貨」的情況?
對於現時政府「總加速」的綱領下,除了精簡規劃程序,有部門因審批不透明屢次被官媒狙擊拖慢土地供應,而政府部門內部亦被要求加快工作效率,否則將輕易「中槍」,成為現時「鬥官僚」的目標。有業界亦表示公營房屋項目的園境設計也需要配合加快,我們必須小心,會否因而犧牲園境設計時應有的全面質量。
有園境業界人士有聽聞,政府部門為求加快公營房屋供應(或需要彌補因土木工程署工程吸納量不足而導致的延誤),現時在制定某些公營房屋的園境圖則時,往往鼓勵採用「直線型」的模組化(modular)設計,嫌其他風格(包括曲線型)的設計興建速度慢,而這些曲線型設計對於整體景觀很多時有助益作用,甚或乎是個別地盤的實際需要。
透過犧牲因地制宜的園境規劃考量,而所換來的「精簡」成效,卻只是加快數天的制定工作,省時很少。這樣只會製造出更多倒模型公屋屋邨,而屋苑社區亦欠缺特色及變化,在地住戶的生活質素相信隨之而會被「精簡」。
▌公開補地價計算的雙面刃
發展商開發項目時,必須經歷修訂地契上的限制條款/改變土地用途等申請,因而須向政府就修訂前後的土地價值進行補地價,有發展商指這太浪費時間了。
現在開始有媒體吹風,政府正考慮列明「補地價」不同細項的計算方法,作為精簡城規流程的一個辦法。然而,「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所以政府需要謹慎的補地價計算程序,避免公帑損失或招致官商勾結嫌疑,花這些時間站在公眾利益立場看似是必須的。
但現時,發展商正積極撼動這個多年來的安排。有不少發展商指很難預計政府會提出的補地價水平(業界一般理解是扣除所有成本後,政府會預留發展預期收益的20%給發展商以訂出補地價的金額,大型項目補地價金額可動輒上百億),所以以當發展商察覺到某些時期有條件接近的地皮的補地價金額便宜時,就會出現一窩蜂為數個不同項目申請補地價的情況。
因此有業界認為,對發展商而言,補地價計算準則更透明,發展商理論上有機會更主動向政府申請補地價。但同時,正如前面所述,「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如果被地產商得知補地價的計算準則,亦可以預期發展商會針對每個細項數字向政府「拗數」,若然發生,這將必然拖慢發展程序,有發展商甚至會有理據,就政府開出的補地價及其安排司法覆核(相對於補地價的天價金額,司法覆核的律師費用可說是九牛一毛,若然覆核成功一次半次,發展商已經「賺到有突」,增加了發展商挑起法律挑戰的誘因),引起更長時間的爭拗,所謂「精簡」程序能夠加快發展的期望落空,欲速不達。
而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地產商,補地價問題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前者是關乎龐大的土地收益,後者是巨大的土地利潤,若然挑起補地價的紛爭,這爭拗將沒完沒了,除了公帑有機會蒙上損失,更要命的是,發展商看似很關心的發展速度,很可能會被拋諸腦後。
▌最壞的還未到臨
最後,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現在正考慮推出最具爭議亦係土地利益核心﹕涉及總樓面面積以及補地價方法的精簡措施。連同一系列政府官員以及建制團體,針對濕地緩衝區大幅度放寬的發展管制,以及城規程序的民主參與部分。精簡發展管制小組的動態,即將成為新界北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以外,直接改變本地土地發展玩法,具相當技術性,同時亦最具爭議性的城市議程之一。
--
8月專研系列 #肢解城市規劃 全集:https://liber-research.com/steamlining_planning/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Podcast:https://liber-research.com/podcast/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拓牛無法開蓋 在 Hsu-Ting Ni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談到龜山的發展,不得不提及貫通山上林口台地與山下市區的六十米大道─忠義路。
像是一條蜿蜒向上的「大龍」,忠義路讓整個龜山交通路網得以完整,山上與山下居民交通往來,不用再堵在蜿蜒、狹窄的縣道裡,更是林口新市鎮旁華亞科學園區物流輸出、員工通勤的重要門戶。
忠義路開闢於20年前,本是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中40米寬的聯外道路。那時,龜山鄉人口不到十萬,全年總預算不到八億元,為了開馬路就要配合四千至五千萬元公共建設,對於沒有財源的偏鄉,是無法負擔的大筆支出。
當時台灣社會,經濟活絡,省政府為了紓解公共設施保留地缺錢徵收窘境,以省府補助七成、縣府與鄉鎮市只需負擔三成的優惠方案,大力補助地方公共建設。
善於理財、力推建設,被譽為「開路鄉長」的曾忠義,把握住這個好機會,他一方面運用鄉公所每年獲分配的遺產稅支付馬路工程款;另一方面,則運用自己的政治人脈以及和省長宋楚瑜的好交情,讓全線近八公里長的忠義路,不但從40米寬擴增成60米,還拿下九成上級補助款。
曾忠義生前受訪時表示,徵地開路對用路人來說,雖是德政,實際作業則艱辛萬分:家裡有地要被政府強制徵收,少有人是笑臉迎人的。忠義路光是徵收土地就花了兩年多時間,公所人員挨家挨戶拜訪地主,蓋出八千多個印章,經常公所人員才踏進門,地主就放狗咬人,或破口大罵把公務員掃地出門。
這條60米大道,對照當年全縣馬路頂多40米寬,確實是屬一屬二大工程,興建之初,引來不少質疑,最常被問的「需要開這麼寬嗎?」「真有必要嗎?」。如今,龜山山上地區,工業區、科學園區、大學院校之外,更有機場捷運進駐,如果聯外道路還是羊腸小徑,如何因應快速膨脹的交通需求?
為政者的努力並沒有被遺忘,民國90年,曾忠義已卸任鄉長,但龜山鄉民代表會為感謝他「開路鄉長」的政績,決定把這條馬路正式命名為忠義路。
老龜山人都知道,雖屬同個行政區,但是山上與山下,是少有交集的兩個生活圈。忠義路的開拓突破了地理上的限制;而山上、山下的心理距離該怎麼消融呢?就請您繼續聽聽龜山故事吧!
~拍片愛龜山:牛煦庭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18NIUst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