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表弟閒聊時,他突然問我「是否支持台灣獨立」。我回答說「是」,表弟立即向我比了個中指,指責我「被台灣教壞了」。
我壓抑怒氣,問表弟「為什麼這麼認為?」
表弟非常自信地說:「網路報章都有寫啊」,那語氣彷彿我沒在看報紙。
我追問他都看哪些報章媒體,他舉了「人民網」、「鳳凰衛視」、「央視」等等。當時,我們眼前的電視正好停在「CCTV4」,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台針對國際華人社群設置的頻道。」
#季風帶「故事」系列講堂後話篇—關於中國紅色力量與馬來西亞中華膠
▍「紅色認同」:淺談馬來西亞「中華膠」現象
作者:馮垂華
先從兩個個人案例說起。
案例1.
去年的農曆新年回到外婆家,和表弟閒聊時,他突然問我「是否支持台灣獨立」。我回答說「是」,表弟立即向我比了個中指,指責我「被台灣教壞了」。
我壓抑怒氣,問表弟「為什麼這麼認為?」
表弟非常自信地說:「網路報章都有寫啊」,那語氣彷彿我沒在看報紙。
我追問他都看哪些報章媒體,他舉了「人民網」、「鳳凰衛視」、「央視」等等。當時,我們眼前的電視正好停在「CCTV4」,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台針對國際華人社群設置的頻道。
案例2.
一位非常敬佩的馬來西亞友人到台灣來旅行,我們在午後的酒吧討論香港反送中運動。友人持反對態度,我們為此花了不少時間討論這場運動的發生、過程以及後繼影響。
友人在討論過程中突然反問我:「難道你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我愕然,然後搖頭否認,並且試著解釋「族群」、「種族」以及「民族」之間的差異:我們並不是中國人。我們在族群類別上屬於「華人」,並且是「馬來西亞」公民,但絕對不是中國人。
一般上,如上述抱持大中華主義,認為所有華人同屬「中華民族」,並嚮往中國治理文化的人,常被戲稱為「大中華膠」。實際上,「中華膠」是相當貶義的詞彙,「膠」為粵語「硬膠」(「戇鳩」的諧音)的縮寫,泛指愚蠢、思維守舊僵化之意(維基百科,n.d.),因此「中華膠」通常旨在嘲笑或諷刺那些主張大中華主義的群眾。近來香港反送中運動引起馬來西亞華人社群在網路上辯論、謾罵,「中華膠」即被大量使用。然而,這樣的現象目前僅在網路上發酵,並未引起當地學界的興趣,也還沒產出足夠的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對「中華膠」有全面的理解,也容易將這種貶義身份標籤化。
對任何一個集體的提問,我們首先應該理解它是如何組成、產生認同,或者被建構的。問題核心包括: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或社會關係有助於這種集體的生成?其認同建構的文化依據為何?又有哪些制度性條件支持這種認同?又為什麼「華人」特別容易被賦予甚至接受這樣的身份分類?唯有試著討論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對「中華膠」有初步的理解。
一、華人的種族建構
安煥然(2019)在〈什麼「中華膠」〉一文中認為「中華膠」其實是一種「中華情結」。他尤其指出早期接受華文教育,或參與左翼運動的前輩對所謂「中華文化」滿懷熱情,因此難免對中國懷抱強烈的認同。作為族群的華人,文化即為其中一種重要的認同依據,但族群認同的邊界其實是雜糅、模糊、易變的,不同世代、社會、教育、工作經驗等等都可能對認同產生影響。但也正因為這種易變的特質,我們才有可能轉換傳統的「中華情結」,將之本土化或在地化。因此,安煥然在文末感慨:「一個缺乏文化主體性的在地族群,注定是離地的」;「當馬華文化就只等同於中國文化的時候,不管老左還是年輕人,你的『馬』已脫韁」。不過,安煥然沒有討論到的是,為什麼一部分的馬來西亞華人認同會如此僵化、不易流動?
華人其實是複雜的文化群體,作為移民社會,馬來西亞華人其實涵蓋不同籍貫的社群。在殖民時代,籍貫社群彼此往往會因為經濟或政治利益而發生械鬥,釀成嚴重的流血衝突。這些彼此差異的社群在英殖民時代被建構為一支「種族」(race),相對的,歐洲人、馬來人、印度人也都被視為不同的「種族」。「種族」的知識建構首先從人口普查開始(如1891年後的人口普查),然後藉由分而治之以及「種族分區」的政策加以制度性強化。
在被視為「種族」的情況下,不同籍貫的華人社群產生極大的涵容性,開始將彼此視為「同種同屬」的群體;相對的,它也具備強烈的排他性,將被歸類於其他「種族」的群體視為絕對的他者。「種族」論述的建構背後暗含兩種意義:首先,「種族」是一種生物性的類屬,在接納這種認同時,人們往往會認知彼此之間的差異是「與生俱來」,並且不能改變的;其二,「種族」知識由歐洲殖民勢力引入時就被賦予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意義,他們認為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優劣之分,而這也合理化了優勢「種族」對他者的歧視、壓迫、剝削、暴力。
「種族」雖然作為一種殖民帝國引入的知識,但馬來(西)亞人民也不全然是被動接受這種歸類的。當「種族」作為政治治理的策略以及經濟活動的單位時,不同族群為了捍衛自身的政治及經濟利益,往往會輕易挪用「種族」身份來區分彼此,以強調我群/他群的絕對差異來獨占特定的政治權力及社會資源。這種以「種族」為知識基準形構出來的國家、政治及社會關係可以被稱作「種族典範」(race paradigm),並且成為馬來西亞最成功的一種知識建構。時至今日,「種族」依舊是馬來西亞媒體及大眾的普遍用語,同時也是政治決策及實踐的主要依準。例如 Nakamura(2015)對馬來西亞大學學生廣泛使用「種族」一詞的現象進行研究,發現使用生物科學定義下的「種族」,其實暗示了馬來西亞各族群在身理及心理上存在著根本差異,繼而認定彼此之間的差異難以消除。
在「種族典範」的影響下,「華人」自認為一種「種族」,並且對自身的「歸屬」有一種本質的想像(nature of belonging)。這種歸屬的想像無可避免地連接到其祖輩的移民母國——中國,並認為彼此作為「種族」的情況下是本質上近似的。不過,類似的討論可能高估「種族典範」對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關係及歷史文化的影響,畢竟當代族群關係是繁複互動與衝突下的產物,因此要思考華人對中國的認同,至少要回到獨立時代的政治局勢進行觀察。
二、民族之爭:華裔族群虛幻的民族認同
民族指的是現代主權國家中的人民集合的稱謂,他常藉著想像共享特定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生活來形成一個共同體。由於「國家」是這一群體的主要行動單位和想像依據,因此民族通常也稱作「國族」,民族主義者常強調自身民族對於國家有行使主權的權力,有強烈的政治治理的意涵(紀駿傑,2014)。和民族不同,公民則是法律賦予的政治身份,並且合理地享有法律規定之權力與義務的群體。在很多時候,這兩種身份看似平等,但在建構民族主義的過程中,社會成員會藉著強調「我族」的共同性來訴求其民族地位,這時候往往會對社會裡的其他弱勢族群造成排除的結果,甚至剝奪其公民身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許多殖民地開始追尋殖民母國的政治經驗,試圖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作為一個多元族群社會,當時的政治團體、知識分子曾就一個「民族」的定義進行過數次爭辯。1946 年,左翼的政治聯合組織(PUTERA-AMCJA)草擬了一份開放而包容的《人民憲法草案》。《人民憲法草案》第二節中,嘗試將「馬來人」界定為一個高度包容性的國族身份,其中沒有任何宗教上的義務,公民僅需要學習一些簡單的馬來語作為對話工具,因此「所有馬來亞公民都會受到平等的待遇,因為『馬來人』(Malay)一詞是一個開放與包容的政治概念,並不帶任何族群或宗教的含義」。
PUTERA-AMCJA的左翼政治背景很快就引起英殖民政府的憂慮,而他將「馬來人」視為一種「開放與包容的政治概念」(實際上是在嘗試建構一個「民族」身份)則導致以巫統為首的馬來人民族主義菁英的憤怒。1948年,英殖民政府以反共為由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並將PUTERA-AMCJA視為非法組織,《人民憲法草案》才遭到廢置,從此(尤其官方歷史中)無人聞問。
相對的,英殖民政府與巫統提出的《馬來亞聯合邦憲制》則成功取得憲制地位,成為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的憲法。這部憲制除了強調蘇丹及馬來人的特殊地位之外,也大大提高了其他族群公民身份的限制。雖然在往後的歷史中公民身份的限制被稍稍放寬,但仍無阻這部憲制強調馬來亞作為「馬來人的國家」的企圖。《聯合邦憲制》也成為未來馬來西亞憲法的基礎,正當化了馬來人的「國族」身份。
Suryadinata(2013)認為,馬來西亞在建構國族身份時,就將特定的族群文化(即「馬來人穆斯林文化」)視為其國族核心,任何抵觸核心者,其國族身份將遭受質疑。換句話說,這種被建構的國族身份保障了馬來人的優勢地位,其他族群的國族身份則隨著政治局勢擺盪,時而獲得認同,時而遭受質疑。此外,國族身份也常與公民權力發生衝突。雖然國族與公民所依據的建構核心並不相同,但若國族身份遭到質疑,公民在一國之內所行使的政治權力也將受到挑戰。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馬來西亞華人雖然在「公民」身份上受到承認,但始終被排除在「國族」(民族)核心之外。在此情況下,華人很容易就將缺失的「民族」想像勾連到中國因統戰需求,以及回堵西方自由主義國家的威脅而建構出的「大中華民族」概念。這樣一來,華人社群在認同上很容易產生同時是「馬來西亞人」又是「中國人」、「中華民族」的詭異又矛盾的認同。
除此之外,華人在馬來西亞政治場域遭剝削的現象也導致華人期待中國的崛起能為他們賦權。誠然,中國崛起了,而華人或許從中獲得些許政治及經濟資本,但其中的管道及方式是相當可議,並且有違民主的。追根究底,這是建構「中華膠」的關鍵因素——紅色滲透。
三、中華膠與紅色滲透
Hamilton(2019)以澳洲的局勢發展為例,討論了中國因素如何破壞澳洲的民主社會。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點,即是利用「僑務」及海外華人來進行滲透。他描繪了澳洲當地華裔商人、政治人物以及中國移民運用金權政治、貿易與投資、「銳文化」來突破民主防線,很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在馬來西亞,這些滲透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使得「中華膠」的討論一直局限在上述我們提到的種族、文化情結,以及政治剝奪感等層面。
2018年,馬來西亞最大中文報刊《星洲日報》在其背頁刊載了一整版的「廣告」。廣告主為「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新聞與公共外交處」登出的廣告,標題為「真實的新疆」。
廣告內文很長,大致分成六小節:一、新疆的歷史;二、中國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中國政府尊重伊斯蘭文化;三、新疆實行民族自治、多民族和諧共處;四、新疆穆斯林族群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得到尊重和保護;五、新疆面臨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重大現實威脅;六、中國充分尊重伊斯蘭宗教信仰,同穆斯林國家傳統友好。
這無疑是回應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新疆集中營事件的指責,並且尋求其他國家華人社群的支持所「製造」出來的廣告。不僅如此,2019年,當BBC深入新疆集中營採訪,並批評中國政府的不人道政策時,數家中文媒體也同時獲准進入新疆報導,其中亦有《星洲日報》。7月7日,《星洲日報》以「新疆教培中心曙光:助維吾爾族重融入社會」為題,正面報導了集中營,寫下令人戰栗的詭異故事:
2019年7月11日,中國公佈「中國大陸以外華文媒體網站影響力榜單」,馬來西亞《中國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分別名列第4、5以及12名。這份榜單的第一名為台灣《中時電子報》,其調查公正性十分可疑。換言之,馬來西亞媒體已遭中國勢力滲透,其獨立、自主的地位岌岌可危。
不僅如此,中國對教育機構的影響也十分令人擔憂。在海外,其手段往往是透過金錢及物質利誘,最終達到滲透的效果。在馬來西亞,我並沒實質證據證明教育機構正成為中國政府的傳聲筒,但中國大手筆資助華校已是不爭的事實。以我的母校寬柔中學為例,中國駐馬大使白天就在2018年捐贈了獎助金、贊助龍獅隊1萬5600令吉,以及提供校董會成員中國簽證便利等配套。另一個經驗是,馬英九在2016年前往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演講時,校方展示的海報、文宣上對馬英九的稱號竟然更改了數次,(印象中)從「台灣總統」或「中華民國總統」改成不倫不類的「世界華人前領袖」,令人疑心背後的政治角力。
企業方面,中國在一帶一路策略下的海外投資已有許多研究。不過,馬來西亞華人企業主一般上常被視為文化或政治意見領袖,因此中國對華人企業的影響不可不查。以馬來西亞海鷗集團為例,其業務主要以經營中國藥材、藥酒、美容及保健產品為主,與中國官方及市場往來密切。在今年的「海鷗與媒體大團拜晚宴」中,其董事經理就引用中馬建交45週年推出的歌曲《左肩》歌詞,比喻彼此之間的關係:「左肩位於心臟上方位置,而海鷗就如同右手般,可以放在左肩上,為其遮風擋雨。」
這段談話雖然僅僅暗示了兩者之間的親密關係,但董事經理提到的《左肩》其實是中馬建交45週年微電影《時間的眼淚》之主題曲。實際上,過去中馬建交週年紀念在華人社群與報章常常博得許多關注及版位,中國政府更不惜透過許多廣告、藝文創作、社團活動等來「凝聚」華人的「中國認同」,將建交週年構築得如慶典一般。這樣的盛況不會出現在馬美建交週年,不會出現在馬英建交週年,也不會出現在馬新建交週年等場合,「中國」是難得的特例。
最後,常常令人難以察覺,甚至認為無關緊要的,也許是中國對日常生活的細微滲透。那些出現在城市與小鎮中心、寫滿中國式標語與賀詞的掛簾與海報;那些在日常生活裡被認為政治意味並不濃厚的綜藝節目;又或者生活空間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日用品或小小裝飾,都可能對我們的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友人Z的家庭在7月1日撕下農民曆的那一天,發現日曆上標著大大的「建黨節」字樣,畫面中還展示著共產黨標誌,彷彿時空的哪個節點出了差錯。Z翻了翻日曆,發現8月31日(馬來西亞獨立日)以及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日)兩頁在右上角部分標上了小小的馬來西亞國旗,象徵這兩天與馬來西亞有關。這樣一來,即確定他並未拿錯其他國家的農民曆,也並未生錯國家。但令人困惑的是,「建黨節」究竟與我們有何關係?
而那每一戶擁有這本農民曆的家庭,每一年7月1日望著那顯著的共產黨標誌,以及強而有力的「建黨節」粗體,他們還會記得那兩面被標識在8月及9月的小國旗嗎?
結語
「中華膠」確實是一個具有貶義的詞彙,但實際上非常值得進行深入討論。我認為,「中華膠」的建構不僅僅是「中華情結」或「政治剝奪感」下的產物,同時也應該關注中國「紅色滲透」的影響。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歷史特殊性也許使得中國的「紅色滲透」更容易成功,甚至能輕易建構其「中國」認同,但這種認同並不純然是文化面向的。對中國的威權意圖而言,這種認同具有高度的政治色彩,並利於中國面對西方民主社會的批評時進行動員。與其稱之為具有貶義的「中華膠」或一般意義上的「中華情結」,我認為「紅色認同」更能帶出其「中國因素」的影響。
當然,這篇文章不過是過去研究的心得,以及胡亂的資料整理。要進行中國對馬來西亞滲透的研究,還需要更嚴謹的實證方法,而且具有其迫切性。也許,未來會好好來寫寫吧。
▍作者簡介:
馮垂華,1990年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研究興趣為族群關係、公民社會與社會運動。偶爾寫小說。
#季風帶—帶給你不一樣的跨域視野
#Read a different world. Read the world differently.
▍Reference
Hamilton C.著,江南英譯, 2019, 《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新北:左岸
Nakamura R., 2015, ―Race or Ethnic Group?‖ Politics of Race in Malaysia.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 389-398.
Suryadinata. L, 2013, The Making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State, Ethnicity, Indigenism and Citizenship.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安煥然,2019,<什麼“中華膠”>,《星洲日報》網頁內容: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072192.html
紀駿傑,2014,<族群關係>,頁181-207,收錄於《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延伸閱讀:
1. 關於季風帶「故事」系列講堂—Season 1
http://bit.ly/2NozRNr
2. 關於季風帶「電影月」系列講堂
http://bit.ly/2XdnrfI
3. 關於季風帶8月講堂
http://bit.ly/2M0JK2r
圖: http://bit.ly/2HcAHaw
【 季風帶文化網店:http://bit.ly/31NH4Zs】
拜占庭帝國國旗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塞爾維亞的尊嚴】
這個位於塞爾維亞首都新貝爾格萊德的小商品市場,有一百多個攤位,一半都是建材,另外一半賣小商品。我騎著河船Uniworld的單車, 在這個庶民市場裡面逛來逛去。最有趣的是T恤,和舊城市場賣給遊客的風景名勝T恤完全不同,足球明星朗拿度、美斯等名字球衣以外,最多的是一個禿頭中年人,分別有迷彩造型、西裝造型、黑超look、大頭chok樣、情深款款文青、雄赳赳軍裝樣, 造型百變,勁過Lady Gaga!
“俄塞” 聯婚雙頭鷹
咦,他不是俄羅斯的獨裁者普京嗎? 為什麼會出現在東歐國家塞爾維亞街頭的T恤上面呢?
T恤上面的熱門圖案,還有十分特殊的 “俄塞” 聯婚: 雙頭鷹國徽! 要看懂這個不倫不類的“神獸”東西,就要學一點羅馬歷史和近代歷史了!
現在東歐眾多國徽的雙頭鷹,均源自早已滅亡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東遷,定都於歐亞之交的君士坦丁堡 (今天的伊斯坦堡),建立新羅馬,即使用了一鷹向東望,一鷹向西望的新徽號,代表東西方都是君王的國土!羅馬是歐洲諸國仰慕的千秋帝國,個個被其臣服的民族都以 “羅馬化” 為文明進步的指標,除了這些使用完全不同拉丁字母的西里爾語的斯拉夫民族認親認戚,還有血洗西羅馬的 “野蠻人”哥德人後裔,自稱 “第二羅馬”的日爾曼民族,中世紀成立的 神聖羅馬帝國和近代的奧匈帝國均以雙頭鷹為國徽,兩個帝國已亡 。遺傳到今天,自稱是 “第三羅馬”的俄羅斯,自然用了這個雙頭鷹做國徽;中世紀短暫的塞爾維亞王國, 也自稱是羅馬後裔,用了雙頭鷹國徽。
那為什麼,今天兩個相隔著羅馬尼亞、烏克蘭等國的兩個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要親熱到將兩國國徽 “聯婚” 呢?還將對方總統,當歌星一樣崇拜? 君不見,東亞之中,中國和韓國關係最友好,也不見得將五星紅旗和太極旗合併,首爾街頭更沒有習近平的T恤當流行文化。
大部份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以脫俄入歐為國策,致力向西方靠攏,把“回歸歐洲”作為首要目標,2004年,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等八國前東歐國家成功入歐盟,2007年,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2013年克羅地亞入盟,這十一個成功 “升呢” 的前東歐國家,飛上枝頭,山雞變鳳凰,變成西方社會一員,令剩下無幾的前東歐兄弟如塞爾維亞 “葡萄”之餘,還可以做什麼呢?
塞爾維亞人民的大救星: 普京
“普京就是上帝啊! 俄羅斯拯救了我們,美國要我們滅亡! 他們搶走了科索沃,全世界只有俄羅斯敢和美國對抗。普京是我們的大救星!”
這個年輕的塞爾維亞小販Vova會講英語,解答了我的疑問。
除了大家都用雙頭鷹的國徽,塞爾維亞國旗上的紅、藍、白三色名為 “斯拉夫色”,也是源自斯拉夫大哥俄羅斯,一八○四年第一次塞爾維亞反抗土耳其起義前,塞爾維亞曾派代表至俄羅斯尋求協助,帶回了俄羅斯的三色旗,將俄羅斯三色旗上下顛倒而成為塞爾維亞國旗。看來,兩國友好歷史源遠流長,就有點像韓國使用了中國的太極圖案做國旗一樣。
我問Vova: “你們不想像克羅地亞一樣,脫俄入歐嗎?” 他想一想: “我曾經去過希臘打工,但不開心,他們看不起我們塞爾維亞人(因為塞爾維亞的國際形象低下, 被人稱為Bad Boy of Europe)! 現在那裡也沒有工作機會了,前年我就回到塞爾維亞,賣T恤Cap帽雖然賺錢不同,但至少可以有一點尊嚴的生活!一件才四歐,你也來一件?”
尊嚴啊! 尊嚴! 這個離開了塞爾維亞人多遠的一個詞啊! 他們被六個斯拉夫兄弟民族逐一拋棄,首都被北約和美國狂轟亂炸七十八天「回到石器時代」,被西方媒體指責為巴爾幹屠夫,他們的民族英雄被一一送上海牙國際法庭受審,他們的總統更是第一位被送交國際法庭審判的國家元首!
我告別了Vova,騎單車回河船碼頭,夕陽照到新貝爾格萊德巨大的Sava Center會議中心,那是七十年代鐵托偉大的不結盟會議召開之地。在這個已經被世界遺忘的新貝爾格萊德, 想起來那個消失了的國度: 遙遠的南斯拉夫,還有萬眾景仰的鐵托。我哼起了七十年代風靡內地的南斯拉夫電影《橋》主題曲 “朋友!再見!”
沿途不停有塞爾維亞人向我微笑注目,不是因為我哼的這首老歌, 而是因為我頭上已經戴上這個代表塞爾維亞人尊嚴和斯拉夫手民族驕傲的──雙頭鷹Cap帽!
泛舟多瑙河
“歐洲壞孩子”的塞爾維亞聲名狼籍, 並非熱門旅遊點。前南斯拉夫七國之中, 旅遊業最發達首推克羅地亞,其世遺古城Dubrovnik因遊客太多, 今年計劃要訂上限。
前往塞爾維亞旅遊, 並沒有直航, 中東Etihad航空經阿布達比轉機, 十七小時到達首都貝爾格萊德。
由於塞爾維亞面積不大, 通常都會連同附近東歐國家旅遊, 我這次坐歐洲最佳河船Uniworld, 泛舟多瑙河的東歐段, 叫做 “雙布之旅(布加勒斯特到布達佩斯)”, 就是由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上船。該河船實施全包制, 三餐、酒水及岸上遊均包, 所以會安排參觀羅馬尼亞前獨裁者壽西斯古之豪華行宮。經過保加利亞玫瑰河谷Rousse, 在千年故都大特爾諾沃欣賞民族土風舞午餐。沿著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天然國界的多瑙河逆流而上, 經過宏偉的Iron Gates鐵門水閘, 就進入塞爾維亞了, 回望前南斯拉夫之父鐵托一手建立的新貝爾格萊德。經克羅地亞古城Osijek, 最後到達多瑙河之明珠: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下船, 總共十日全包, 收費由三千美金起, 香港總代理為美麗華旅運。
今期 信報財經月刊
美麗華旅遊 Miramar Travel
#信報月刊 #塞爾維亞 #普京 #俄羅斯 #Uniworld
拜占庭帝國國旗 在 Beginnero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nimal Kingdom︱國家代表考考你】
唔少國家都會用動物做代表,大家知道幾多呢?背後嘅意思又係咩?等我地介紹幾個特別啲嘅比大家了解下啦!
-美洲:
美國(白頭海鵰):北美洲原住民的文化中,白頭海鵰是一種神聖的鳥,係神和人之間傳遞信息嘅使者。
格陵蘭(北極熊):象徵著格陵蘭廣闊嘅苔原。
-歐洲:
法國(高盧雄雞):源於古羅馬帝國時代,法國被稱為高盧(Gallia),而Gallus在拉丁語另一意思是雄雞,所以就被稱為高盧雄雞。
德國(聯邦之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並與國旗的三種顏色相互輝映。
英國(獅子﹑獨角獸):金獅象徵英格蘭,獨角獸/紅獅象徵蘇格蘭,豎琴象徵北愛爾蘭。
俄羅斯(雙頭鷹):雙頭鷹源於拜占庭帝國的國徽,拜占庭君主身兼東西兩方之王者,需要同時看管兩方的領土。
冰島(牛、白隼、龍和巨人):龍(東)﹑巨人(南)﹑牛(西)、白隼(北)代表保護冰島四角的四個守護神。
-亞洲:
英屬印度洋領地(海龜):國徽兩旁嘅海龜象徵著海島特色。
馬來西亞(馬來亞虎):作為國徽兩側嘅護盾獸,亦象徵人民的勇敢與堅強。
新加坡(獅子﹑老虎):獅子像徵新加坡,老虎象徵馬來西亞,共同象徵著新、馬兩國之間嘅歷史淵源(新加坡由馬來西亞中獨立)。
斯里蘭卡(獅子):斯里蘭卡梵語古名Simhalauipa(馴狮人),所以亦稱獅子國,獅子象征人民嘅剛强同勇敢
印尼(金翅大鵬鳥):印度神話中嘅一種巨鳥,鳥翅左右各有十七根羽毛,尾部有八根,代表印尼脫離荷蘭獨立嘅日子(1945年8月17日)。
-非洲:
埃及(薩拉丁之鷹):鷹係指老鷹,薩拉丁則係代表古老騎士精神。
蘇丹(蛇鷲):非洲的特有物種,身體像鷹,腳像鶴,由於蛇鷲處理害蟲同蛇嘅能力十分高,所以喺非洲一直受到尊重。
厄利垂亞(單峰駱駝):駱駝喺獨立運動時,負責運輸和運送貨物、軍備、糧食等重要物資,代表人民向獨立奮鬥嘅愛國心。
毛里求斯(渡渡鳥﹑帝汶鹿):渡渡鳥係毛里求斯島上一種唔識飛嘅鳥,已經絕種,帝汶鹿則係水鹿。
大家仲知唔知有冇其他動物代表?歡迎提供去分享知識呀!
------------------
◆ 每日分享知識、每月提供課程
◆ Beginneros網站:https://www.beginneros.com/
◆ Youtube:https://goo.gl/OEJrGt
◆ 冷知識投稿:http://goo.gl/zEYS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