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43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哈德良別墅(1999)
羅馬在西元前27年從共和走向帝國,在屋大維之後,來自於皇帝與元老院之間權力的傾軋,軍閥的擁兵自重,使得帝國的前一百年是一團烏煙瘴氣。
從涅爾瓦接掌帝位開始,羅馬帝國迎來八十多年政治清明的時期,與之前一百年的腥風血雨相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理略被稱為五賢帝,難得的是,這些皇帝並不是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選擇適合人選,然後收為養子作為儲君,在羅馬,領養不是件羞恥的事,反而是加強世族聯繫和政治聯盟的方法,被領養的孩子也不必和原來的家族斷絕關係,像屋大維就是凱撒的養子,達到真正選賢與能的目的,反而「哲學家皇帝」奧理略死後將帝位傳給兒子康茂德,這位政二代就是在電影神鬼戰士中自己也愛下競技場決鬥的那位皇帝,殘暴多疑,個性乖僻,自稱大力神轉世,統治引起人民不滿,帝國自此江河日下,再度走回自相殘殺的親情倫理鄉土劇了。
帶團要靠人品,當皇帝也是,若生在亂世有志難伸,哈德良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第三位,前一任的圖拉真在位期間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在帝國安定的基礎上,他興建哈德良長城,劃定羅馬帝國的北方國境線,也重建萬神殿,倡導人文主義,提倡希臘文化,雅典成為文化中心,他最喜歡旅行和建築,之前皇帝多半依靠各行省的大數據治國,但哈德良在任內幾乎走遍了每個行省,開創下鄉巡視的先河,又進行了前瞻計畫,包括修築神廟、劇場、公共浴室等大型公共工程,更在羅馬近郊的提沃利興建哈德良別墅。
哈德良別墅建築群包含30多座建築物,包括了劇院、花園、泳池、噴泉、圖書館、浴場,園中需要的大量水源都由水道橋從山區引下,為了不打擾皇帝,地底下還有通道,讓工作人員、訪客、僕人都能無聲無息移動到要去的建築物中。由於哈德良曾經遊歷各地,就像有些人出國後會把自己家中打造成波希米亞風、地中海風、巴里島風一樣,哈德良也將許多他印象深刻的地方呈現在別墅中,像是雅典衛城的厄瑞克特翁神廟的少女像柱。
哈德良另一個八卦事蹟是個同性戀皇帝,在古羅馬同性戀是一種公認的社會文化,甚至在許多文學、藝術和詩歌中歌詠這樣的關係,還代表友情、尊敬,到了基督教時期才有禁止婚外性行為,以及不以懷孕為目的性行為的新論述,桎梏了人性。哈德良和他的希臘美少年安蒂諾斯相差36歲,一見鍾情時安蒂諾斯只有12歲,從此安蒂諾斯被賜上書房行走兼御前帶刀侍衛,常伴哈德良左右,20歲時這對情人來到尼羅河旁的卡諾普,安蒂諾斯溺斃於尼羅河中,哈德良悲痛欲絕,下令封安蒂諾斯為神,並為他修廟塑像,哈德良別墅中的卡諾普(Canopus)水池就是象徵埃及尼羅河,而名稱也是當年安蒂諾斯溺斃的所在地命名,據說安蒂諾斯就埋在別墅中,但考古尚無所獲。
這座別墅在哈德良之後亦被使用,到四世紀羅馬帝國衰落後逐漸廢棄,在東哥德和拜占庭戰爭期間,這裡被當作倉庫,基督教徒也搬走這邊的石材來建造教堂,
到16世紀,埃斯特紅衣主教伊波利托二世更將哈德良別墅中的大理石和雕像拆除,來裝飾自己位於附近的埃斯特別墅,這座融合雕刻、建築、水環境的藝術行宮,堪稱羅馬的萬園之園。
拜占庭帝國疆域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次提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前夕,全體市民在索非亞大教堂裡面向上帝禱告。
老死不相往來的天主教與東正教徒肩併著肩,完全沒有對於城坡身亡的恐懼,大家心平氣和。
在知道這樣的背景故事之後,再看看今天的照片,相信大家更有感覺。
我們也提到東羅馬「遠交近攻」的長期策略。
當保加利亞構成邊境威脅,就與基輔結盟;當基輔強大,就與突厥聯盟。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消滅波斯帝國,對東羅馬帝國造成威脅,於是東羅馬就派遣使節到中國求援。
那時正是中國的貞觀年間。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貞觀十七年(643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太宗降璽書答慰,賜以綾綺焉。」
這裏的拂菻就是東羅馬,而「赤玻璃、綠金精」就是紅色與綠色的玻璃。
玻璃以透明為上等,但為了投中國人所好,反而贈送次一級的有色玻璃。
這也可以證明東羅馬帝國的情報工作多麼精準。
不過當時唐朝面對的主要敵人是西突厥,拒絕了東羅馬的請求。
當時還拒絕了波斯一樣的請求。
到了八世紀唐玄宗時代,東羅馬帝國又派遣使節前來,目的一樣也是為了聯合抵禦阿拉伯的擴張。
不過這次也是無疾而終。
到了玄宗末年,唐帝國與阿拉伯正面交鋒,這就是著名的怛羅斯戰役(Battle of Talas)。
這場戰役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我們之後再細說。
到了蒙古帝國,中國與東羅馬又發生了重要的接觸。
忽必烈派遣突厥基督徒 Rabban Bar Ṣawma 到東羅馬結盟。
你可能覺得奇怪,怎麼又是蒙古、又是突厥、又是基督徒?
當然,蒙古帝國是非常重視國際貿易,有各色人種穿梭並不為奇。
而這裡所說的基督教不是一般的基督教,而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景教」。
除了與中原的接觸之外,東羅馬帝國與蒙古的欽察汗國(Golden Hord)、伊兒汗國(Ilkhanate)的關係就更為緊密了。
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汗國的疆域離東羅馬帝國已經非常接近。
我們從最後一張圖就可以知道欽察汗國的疆域。小黑框是君士坦丁堡地帶。
東羅馬帝國皇帝米海爾八世(Michael VIII Palaiologos)將他的兩個女兒分別下嫁給欽察汗國與控制伊朗的伊兒汗國可汗。
後者還真的出兵幫助岳父,參與了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米海爾八世的繼任者安德洛尼卡(Andronikos II Palaiologos)遵循和親政策,而且是集團結婚。
他把幾位姐妹下嫁給伊兒汗國的可汗和贊(Ghazan)。
這位可汗在東西交流的歷史非常重要。
和贊去世的時候,東羅馬帝國甚至還舉行了追悼會。
東羅馬人是天生國際貿易商,他們將貿易這個地中海傳統發揚到地中海之外,中國也是他們交易的對象。
在中國各地甚至越南,都出土過拜占庭的錢幣。
蒙古帝國時期,東西貿易大增,一位義大利商人甚至出版了國際貿易手冊:Pratica della mercatura。
手冊列出名詞對照、貨幣兌換、度量衡轉換,還有各個貿易都市的特色以及注意事項。
拜占庭與中國的貿易最重要的就是絲。
大家都知道絲路,不過我們再往深處想,難道沒有商人想走私絲織技術,直接在東羅馬帝國生產?
當然不可能沒有,而率領走私的不是別人,就是查士丁尼大帝。
我們下次就來聊聊這位皇帝以及他的走私故事。
拜占庭帝國疆域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今天來到伊斯坦堡的重要景點:Basilica Cistern(Yerebatan Sarnıcı)。這是地下供水系統。是君士坦丁堡數百座地下水宮最大的一座:138公尺長、65公尺寬,由28座五公尺的大理石柱支撐,可以供給八萬立方米的水。
它開始建於君士坦丁大帝,在查士丁尼大帝的時候做了重要的修建。
如果大家在歐洲的羅馬舊城旅遊,一定會發現許多供水系統。
原因很簡單:羅馬人每天平均使用一千公升的水,而現代人只有三百公升。
地下水宮最著名的應該是兩尊美杜莎的頭像。
一尊倒置、一尊側臥。
目前對於為什麼是美杜莎、為什麼錯置,沒有定論。
對於前者的解釋應該是當時從鄰近的建築搬來的;
後者的解釋有二:一是工程上的需要,那樣放置比較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
二是為了抵銷美杜莎這個女妖的魔力:據說與她對視的人都將變成石頭。
東羅馬帝國其實對於現代人類有許多貢獻,但我們不僅不知道,甚至對帝國本身可能一無所知。
今天就來看看其中一項:外交策略。
最後一張圖片是東羅馬帝國在不同時期的疆域圖。
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基本上就是圍繞著地中海。
這與我們一般概念上的領土很不一樣,因為東羅馬帝國不管在任何時期,幾乎主要的疆域是地中海,而不是完整的陸地。
這也就是說,「國內」的聯繫往往需要曠日費時的海運,動員能力薄弱。而疆土周圍到處都有敵人。
這樣的國際關係,讓拜占庭的外交策略以避戰為首要考慮。
早在查士丁尼時代(AC527 – AC565,大約是中國北魏到隋朝開國年間),拜占庭就設有「蠻族事務局」,這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外交部。
它主要的工作就是了解各國重要人物,包含他們的喜好。這樣才知道如何籠絡。
東羅馬帝國與波斯(Sassanid Empire)是世仇,雙方進行了四百年的戰爭,互有勝負。
查士丁尼與前任的策略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發動戰爭之前,先進行外交包圍。
靠著「蠻族事務局」,他有效地與衣索比亞的阿克蘇王朝(記得它嗎)與阿拉伯半島上的希木葉爾王國(Himyarite Kingdom)聯盟,有效地嚇阻了波斯對東羅馬帝國的來犯。
而與波斯永久的和平(歷史上還真有一個名詞,就叫做「永久和平Eternal Peace」),能夠達成的原因也不是戰勝對方,而是花了一萬一千磅黃金,贈送給波斯新國王。
而至於我們熟知的「遠交近攻」等傳統中國外交策略,查士丁尼當然是一個也不會少。
例如對付保加利亞人的邊境騷擾,他就聯盟基輔;
而當基輔壯大,他就聯合突厥。
當然外交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個基本道理東羅馬帝國也早就徹底執行了。
這就牽涉到中國,我們下次再聊。
#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 #Istanbul #伊斯坦堡 #伊斯坦布尔 #cistern #地下水宫 #君士坦丁 #拜占庭 #byzantine #constantine #diplomat #外交 #永久和平 #eternalpeace #medusa #美杜莎 #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東羅馬 #東羅馬帝國 #蠻族事務局 #波斯 #per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