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偵探研究所
今天早上都市偵探研究所課程,主要任務是要揭開建功神社之謎!1930年由日本建築師井手薰設計的建功神社,造型顛覆日本傳統神社建築形式,以類似拜占庭建築的風格呈現,有著明顯的圓頂。但是戰後國民政府規劃南海學園,將建功神社改造變形,不只是拆除鳥居、石燈籠等設施,還為建功神社換穿中國式衣服,戴上中國式帽子,讓人完全認不出神社原本的面貌。但是一走入室內大廳,就像是走進聖索菲亞大教堂一樣!令人驚喜的是圓拱屋頂居然還存在,只是被畫上青天白日圖案,而周邊圓型裝飾中,也被加上梅花裝飾,但是整體空間氛圍還是很異國情調!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葳葳愛旅遊WEIWEI Love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8年4月,我們來到了位於歐洲的克羅埃西亞旅遊,這趟旅程成了至今最後一趟歐洲之旅,不曉得何時才會再有機會前往了呢! 今天我們來到扎達爾(克羅埃西亞語:Zadar),是克羅埃西亞的第五大城市,也是扎達爾自治州(Zadar Administrative County) 的首府。扎達爾曾是威尼斯近郊的...
拜占庭建築師 在 豬豬隊友 Scott & Wend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豬豬隊友環遊世界 第 133 天【喬治亞】
日記 126「在紡織廠吃早餐」
「我今天帶妳去吃 Buffet 早餐!」
一副神秘兮兮的樣子,我們來到 Fabrika Tbilisi,
它是一家青年旅社、是餐廳、是酒吧、是藝術空間、是創意市集。
更特別的是,它曾經是蘇聯時期的紡織廠,
1990 年代蘇聯解體,工廠隨之關閉廢棄。
數十年後,一群藝術家與建築師將紡織廠翻新重塑,
融合蘇聯的歷史遺跡、懷舊的工業設計以及創意新潮的嬉皮塗鴉,
彷彿重新賦予紡織廠生命力,搖身一變成為 Tbilisi 最受歡迎的青年旅社。
「他們光是外牆就已經很有 Fu 了耶!」
我們才走到轉角就已經認出哪一棟是 Fabrika Tbilisi,
即使我從來沒看過網路上的照片。
Fabrika Tbilisi 的建築是灰灰舊舊的,佔地面積很大,
但是更讓我一眼就確定是它的,
是牆面上五彩繽紛的塗鴉創作,老老的廠房卻聞得到青春的氣息。
青旅大廳是開放的公共空間,陽光從大面窗戶灑進室內,
擺滿復古的皮椅、鐵桌、老式收音機,
卻也有螢光色的霓虹燈、網美風的燈泡串、鮮豔的沙發椅,
沒有什麼統一的風格,但卻和諧得像是本該如此。
我們並不住在這裡,官網上的照片看起來是很舒適又有趣的那種大型青年旅社,能住在這裡大概也是很特別的體驗吧,單人床位是八美金,感覺可以來試一試!
而我們今天的重點,當然是自助早餐了。
Fabrika Tbilisi 的早餐是 Tbilisi 最有名的早餐之一,十美金的親民價格可以吃到香腸、烘蛋、熱粥、麵包、甜點、沙拉和水果,還有現煎的鬆餅和歐姆蛋,尤其還是在這樣一個富有歷史意義和創新風格的地方,感覺真是划算到爆!
「好久沒看到這麼多食物!」
我們簡直像是四個月沒吃飽過的餓死鬼。
我們很久很久沒吃 Buffet 了,興奮到走路都像是在跳躍。
我先是繞了兩圈,端詳每一樣食物,再小心翼翼地挑選,
深怕隨便亂吃一不小心就飽了。(超級貪小便宜心態~~~)
早餐的時間到十二點,我們也不趕時間,
就一路邊吃邊聊天,吃飽了就休息,休息完再繼續吃,
慢慢吃到服務生來提醒我們時間到了才走。
我們吃好吃滿,飽到走不動,
又在大廳坐了一個小時,才終於有力氣起身走路。
今天是週六,戶外空間正好在舉辦聖誕市集,
橫掛的彩帶和聖誕樹,歡樂的音樂和洶湧的人潮,很有聖誕節的氣氛,
也很像華山或是松菸文創園區的感覺,整個氛圍都很像,尤其是重塑歷史建築新生命的部分。
正事做完了:早午餐一起吃完了。
下一站來到 Chronicle of Georgia,它位於其實是湖的 Tbilisi Sea 旁邊,據說是連當地人都不太知道的景點。
「比我想像的大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耶!」
有人說 Chronicle of Georgia 是喬治亞的巨石陣,
由 16 根三十公尺的高柱組成,建於 1985 年,至今還未完成。
上半部刻畫喬治亞的歷史故事,下半部則記載基督教傳入喬治亞的歷史,可以說是喬治亞的活歷史史書,站在圍成四方形的高柱中央,感覺自己在喬治亞長遠的歷史中,渺小得像一顆砂礫。
或許這就是我們在喬治亞最喜歡的景點了。
回到市區,Holy Trinity Cathedral 又俗稱 Sameba,大教堂由九個小教堂組成,是世界第三高的東正教教堂,也是面積最大的宗教建築之一。
教堂始建於 1995 年,在蘇聯解體之後。
由於蘇聯時期禁止信仰宗教,基督教重新回到喬治亞,因此教堂的建設也被視為喬治亞民族與精神復興的象徵。
教堂具有拜占庭特色,四個層層高疊的造型和最高處的金色尖頂是我最喜歡的部份。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喬治亞介於亞洲與歐洲的交界,
Tbilisi 總是有很多飛機,划過天空留下長長的白線,在空中彼此交叉形成一個又一個十字。久久沒有散去,散去了也馬上有新的飛機重新補上。
奔跑著趕上六點整,Tbilisi 鐘樓的最後幾聲敲鐘。
「臺灣有歪腰郵筒,這裡有歪腰鐘樓!」
鐘樓歪歪斜斜地站在小巷弄中不起眼的一角,
看起來很老很老了,但它其實是很新的建築,
是 2010 年時為了翻修旁邊的木偶劇院而建造的。
每個整點,鐘樓上小門打開,裡面的木偶會出來敲鐘,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有好多遊客都在這裡等著。
Tbilisi 是個令我很驚喜的城市,
如果說亞塞拜然首都 Baku 以新舊交融聞名,
那麽在我看來,Tbilisi 的新與舊不只是和諧共存,
更是巧妙地利用創新創意,把他們的歷史文化打磨得閃閃發亮。
噢對了,今天的照片我超喜歡!
2019.12.21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旅行紀錄在 YouTube 頻道:https://reurl.cc/EO5zg
訂閱我們,一起探險!
#喬治亞 #提比利斯 #georgia #tbilisi
#豬豬隊友 #PiggyTeammates #ScottandWendy
拜占庭建築師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洛杉磯藝術地標~The Getty Center】
相較美東如紐約、華盛頓特區等地美術館與博物館群的密度而言,美西相對遜色不少,但幸好北有舊金山現代藝術美術館(SFMOMA)和榮耀宮(Legion of Honor)美術館,南有蓋堤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多少可以慰解對美之念渴。
行車於高速公路405上,每每接近Santa Monica便可看見一棟醒目白色建築盤踞於山頭上,那便是蓋堤中心(the Getty Center),收藏以歐洲繪畫、素描、雕塑、手稿、裝飾藝術和攝影作品為主。另外在Malibu還有個蓋堤別墅(Getty Villa),仿照西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毀滅的羅馬富人別墅城-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帕皮里別墅(Villa of the Papyri)建成,專門典藏古希臘、羅馬和伊特魯里亞(Etruria)文物。
蓋堤中心與蓋堤別墅合稱為蓋堤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儼然南加州藝術明珠。
整個蓋堤博物館皆是免費入場。拜訪蓋堤中心必須將車輛停放在山腳下的停車場,再搭接駁電車到山頂的中心。若要追究起來,參觀前後所需花費的項目只有停車費20元美金,某些時段甚至更便宜,當天若想再前往別墅,也不須繳交停車費,但要記得去Information Desk換證。
=========================
蓋堤中心整體占地面積就有50公頃,涵括6棟建築物。5棟作為展覽用途,另有研究中心、圖書館、資訊中心,以及精心布局的園林景觀。
從豐富多元的展覽、出版物(藝術類叢書非常值得入手,大推)、贊助學術研究、公共教育和表演藝術節目,以及充沛的人力資源,都可看出館方的大器與用心,就純然私人營運博物館而言,確實相當令人折服。並且符合博物館成立宗旨:『通過收藏、保存、展示和解釋具有高品質與歷史意義的藝術品,來激發人們對視覺藝術的好奇心、欣賞和理解。』
要做到這般程度,財大氣粗,呃,雄厚資本肯定是一定要有的。
此般諸事皆得感念創辦人-石油大亨保羅・蓋堤(Jean Paul Getty,1892-1976)。蓋堤爺爺23歲那年便因石油致富,1957年被財富雜誌評為美國首富,寶座蟬聯數十年。據說他老人家遺產高達60億美金,光是留給博物館的地產便價值6.6億美金。龐大財富引來歹徒覬覦,搞得孫子蓋堤三世1973年被綁架,這起事件2017年還被拍成電影《金錢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
精彩館藏和展覽活動之外,個人始終認為,博物館與美術館建築也該是另外一項重點,蓋堤中心就是個絕佳範例。
在明豔加州陽光映照下,蓋堤中心整個建築群猶如一座白色皇冠燦爛整個洛杉磯風景。
由曾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知名建築師理查·麥爾(Richard Meier,1934年-)所設計,有他一貫的盈白呈現與幾何造型。看似極簡摩登,但覆蓋於牆面上,紋理殊異的的石磚皆遠自義大利Bagni di Tivoli而來,與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羅馬競技場建材同一產地,為簡潔現代感中增添懷古詩意。
據說整個蓋堤中心光是1980年代開始,為期十餘年的修建費用便高達12億美金,就說人家真的是財大氣又粗吧~
透過既龐大又精細,有趣又戲劇化的方形和圓形幾何形狀建築體,耀眼陽光、舞動光影在牆面、地板、窗戶間追逐嬉戲,光是建築本身,便很值得欣賞琢磨。尤其中庭粼粼水面映照樹影婆娑,這回來剛好又遇上枝葉轉色,再襯上蔚藍晴天,逛展之餘,光坐在水邊發呆都很愜意。
美術館建築因應其視覺藝術展示場地與推廣文化教育之需求,空間設計上不只得符合功能,同時反應出其藏品定位、主事者之氣度與品味。許多精彩的美術館建築讓美術館本身也成為一件作品,不受限於精緻藝術只能陳放於仿古空間之窠臼,使得來訪者於此中感受到人文關懷、自然環境、文化特質、時代變遷及建築屬性的緊密連結。
關於這點,蓋堤中心與歐洲、日本許多新興美術館建築設計都值得借鏡。
=========================
蓋堤中心收藏相當豐富,又有財閥撐腰,堪稱世界上財力最驚人的私人藝術機構,礙於場地限制,展出藏品相當有限(這應該也是許多博物館共同的困擾),最著名者莫過於梵谷的《鳶尾花》(Irises,1889)。
繪製於梵谷人生最後一年,也是住進聖雷米療養院初期所開始創作的《鳶尾花》,可說是梵谷創作顛峰之作。館方於1988年花費5300萬美金購得,曾創下當時拍賣高價紀錄。因為梵谷名氣太響亮,展示《鳶尾花》的西棟二樓展間也成為來此必訪之地。若只忙著與它合照到此一遊後便匆忙了事,而忽略細細追尋浮世繪、普羅旺斯與梵谷之間的千絲萬縷綿綿情誼,其實非常可惜。
=========================
從蓋堤中心俯瞰洛杉磯市景,遠眺即是太平洋,磅礡壯闊之美,讓它已是洛杉磯藝術地標,更成為許多電影場景。2016年橫掃眾多獎項的電影《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也讓這兒成為男女主角甜蜜約會之處→個人深深覺得《樂來樂愛你》簡直是洛杉磯旅遊局的心機啊~話說周六開放時間直到晚上九點,因此若是想效法電影來段浪漫的洛杉磯夜景約會也很可以。
雖說因買進不少贓物讓館方近年來惹上許多爭議與官司(全球藝術黑市交易量相當驚人),蓋堤家族本身暗黑歷史也沒少過,但就老百姓而言,能夠如此輕易且愉悅地親近、享受藝術之美好,還是覺得感慨又感激。金錢並非萬能,但有些事還真非得財富才好成就。再次感謝小氣的蓋堤爺爺慷慨地為大眾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饗宴。
#蓋堤中心 #TheGettyCenter
#下次再來聊梵谷的鳶尾花
#還有馬奈特展也很精采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拜占庭建築師 在 葳葳愛旅遊WEIWEI Love trav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年4月,我們來到了位於歐洲的克羅埃西亞旅遊,這趟旅程成了至今最後一趟歐洲之旅,不曉得何時才會再有機會前往了呢!
今天我們來到扎達爾(克羅埃西亞語:Zadar),是克羅埃西亞的第五大城市,也是扎達爾自治州(Zadar Administrative County) 的首府。扎達爾曾是威尼斯近郊的港口城市。曾是達爾馬提亞王國(Dalmatian)的首都,歴史可以追塑到石器時代末期以至新石器時代(Neolithic),而我們來到的舊城區可說是南歐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古城,保留許多古羅馬的遺址及建築物。這次我們就要帶大家來探訪一下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札達爾
我們這次會帶大家來看
1.舊城門(The Land Gate)---
位於札達爾半島的入口,威尼斯統治時期,1543年由義大利維洛納建築師(Michele Sanmicheli)所打造,城門上的浮雕是守護神St. Chrysogonus騎在馬背上的英姿,上頭展翅的聖馬可石獅子,是威尼斯的精神象徵
2.五井廣場 (The Five Wells Square)---
16世紀時,由於土耳其人不斷入侵,除了修築城牆外,威尼斯人還建造大型的儲水槽,水槽上方有5個開口(井口),19世紀後,儲水槽已不再重要,奧地利將軍Welden便在此建造第一座公共公園,而公園的入口就在這5口井旁邊…
3.船長塔(Kapetanova kula)---
五角造型的高塔,當時是威尼斯人存放武器的塔樓位於五井公園旁
4.聖多那教堂(Crkva sv. Donata u Zadru)---
札達爾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興建於 9世紀,當時稱為三一教堂,外觀是少見的圓形建築形式,是典型且獨一無二的拜占庭風格聖殿,15世紀時由主教聖多那重建,因此改稱為聖多那教堂,由於音響效果極佳,1979年後成了每年國際中古世紀文藝復興音樂季的場地
5.聖瑪利亞教堂修道院(St. Mary’s Church)---
屬於本篤會女修道院,一般相信此教堂是札達爾女貴族 Čika 於1066年所興建,教堂在16世紀時翻修成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加上了三葉型的圓潤山牆,而內部則為巴洛克式風格
6.羅馬廣場(The Roman Forum)---
羅馬時代的市政中心,由第一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設立,大小為45*90公尺,廣場上由柱廊包圍,柱廊上方有各種裝飾,柱廊下方為當時的商店、工藝舖,目前只剩地面舖與兩根羅馬石柱仍保存著
7.海風琴(Morske orgulje)---
由建築師尼古拉·巴希奇(Nikola Bašić)設計,於2005年4月15日向公眾開放,白色碼頭堤岸的步道底下,安裝了藏於海中的35根長短大小不一的共鳴鋼管,地表只露出一排方形、圓形小洞,隨著海浪衝擊而產生強弱變化的共鳴聲,可聆聽亞得里亞海的浪漫樂章...
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拍攝器材:
GOPRO6、IPhone
#克羅地亞 #札達爾 #歐洲之旅
克羅埃西亞Croatia之旅|閃耀海上的羅馬古城札達爾Zadar|聆聽自然旋律海風琴【葳葳愛旅遊】
拜占庭建築師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海的聖地] #与那原的聖克拉拉教會:地域文化與B級建築風景 / 李長潔
.
「#与那原」是本島南部的一個小地方,遊客不多,一般人對這裡也不太認識。与那原雖然說是小地方,但卻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與人文歷史。如果來到沖繩有個半天的空閒時間,只消15分鐘搭乘公車即可到達。這個小區域有幾處知名的地點可以拜訪,像是羽衣天女傳說地點「#親川」,或是拔河祭典「#大綱引き」,都是非常有意思地方風俗。
.
■ #山丘上的教堂
.
不過,今天來到与那原,是想要探尋一處B級風景:#聖克拉拉教會(聖クララ教会,St.Clara Catholic Church Yonabaru)。聖克拉拉教會位在小城的山丘上,是一座格局正方的簡約建築,是這次旅行的重點之一。与那原修道院為第一修道院、第二修道院整合而成,踏入院內,精心照顧的小花園相當令人驚艷,花圃裡有一座白色的聖母像靜靜地禱告著。
.
■ #現代主義建築
.
聖克拉拉教堂昭和33年(1958)創立,建築師為在日美陸軍技術部隊建設部的 #片岡献,由專門建造美國辦公室建築的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SOM)事務所參與建造,為50年代沖繩現代建築的發端之一。這股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潮,是冷戰時期隨著美軍力量來到沖繩本土,而教會組織則透過「友善」的策略扎根沖繩鄉土,与那原的聖克拉拉教堂就是當年佈教慈善與現代主義建築變革的展現(向井洋子,2016)。
.
現代建築的變革展現在建築類型、建築形式與建築材質上,更多樣的用途,更強調機能的形式,更加便利的鋼筋水泥工法,讓聖克拉拉教堂在「#戰後依賴型現代性」的特殊情境下誕生。
.
■ #強調簡約幾何的聖克拉拉教會
.
從修道院的部分進入,可以看到教堂是一個中空的口字空間,經過有著水泥磚塊構組成牆面的走廊,冬季的陽光灑在中央的庭院中,沒有人的院區更加地寧靜。
.
脫了鞋,走進空無一人的禮拜堂,面對与那原市區的一側,是整面長方形組合而成的玻璃窗花,引進大量的自然光,微開的鐵製窗戶,更帶來了徐徐的海風,自然的元素被理性且機能性地安排介入到禮拜堂內部空間中。這是一個低成本的建築物,卻始終保持著閃閃發光的清爽。修道院的內部是禁止對外參觀的,從資料上看來,目前依然保存著50年代的格局、裝飾與部分家具,可反映當初教會在沖繩的組織理念與行動。
.
■ #往山下望去的聖心
.
方才在外頭見到的老修女,進來聊了幾句。
.
「從哪裡來啊?」
「台灣」
「第一次有台灣人來,是來看建築吧?」
「對啊,建築」
.
日文不夠好,不能表達太多。老修女指了一下大片的幾何窗花,我轉頭望去。穿透窗格與玻璃,海風吹動大片的棕梠樹葉,遠方山下,与那原市區的人們在黃昏斜陽裡日常地活動著。在那一陣風裡,在那一道光裡,在城市的運作裡,我好像感受到了 #屬於某種現代主義的聖心。
.
#聖クララ教会位置:沖縄県島尻郡与那原町字与那原3090-4
.
■ #參考文獻
.
1. 向井洋子. (2016). 占領期沖縄における慈善レベルの琉米関係: アメリカ人神父がつくりだしたカトリック教会の政治的独立性. 国際琉球沖縄論集=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yukyuan and Okinawan studies, (5), 45-60.
拜占庭建築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