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這篇文章,在「亂世」裡讀來格外真切,
文中表面談武學、文學,骨子講做人處事原則,
在各行各業裡,都可共同看到一個現象:
江湖上,能耐是其次,
同樣能力的人,際遇可能截然不同,
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能在眾人眼前光鮮亮麗的,不一定都有真功夫,
默默無名者,也未必有這麼不足。
行走於「江湖」,每個人都有一套心中準則,
這些準則無關對錯,只求問心無愧,
很喜歡王文華在最後拋出的提問:
你在江湖上行走的原則是什麼?
用我的話來說,大概會是:
嚴以克己,寬以待人,
標準是留在自己心中支持個人成長的,
與人相處時多用一份心,釋出善意,
讓彼此之間存在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那你/妳呢?:-)
梁朝偉、章子怡背後的那個人,教了我4個做人道理
王文華
上週末,台北連續大雨。星期六晚上雨勢稍歇,我和一位拄著拐杖的神秘客走向一間古屋。蕭瑟的感覺,就像小說《大明末世南京城》的開場: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細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遙遙無期,再更寒冷的北方,一對錦衣衛騎著快馬,忍受著鼻耳的凍痛,將名將戚繼光的死訊帶進了京城…」
要進古屋,得先踏過積水覆蓋的石塊。他拿著枴杖,很危險。有人推來輪椅,勸他坐上從另一邊進去。他婉謝。黑暗中用拐杖探路,三步兩步,跨過積水。
他是電影《一代宗師》的金馬獎編劇徐浩峰。
他也是導演,導過武俠片《師父》、《箭士柳白猿》、《倭寇的蹤跡》。
他也是小說家,《大明末世南京城》就是他的小說,後來改編成《倭寇的蹤跡》。
徐導是北京人,應「兩岸電影展」來台。我跟他在松菸的「閱樂書店」對談。
他的小說、劇本,或電影,表面上講武俠,骨子裡講做人。
他最近趕拍新片,身體不適,但仍放下新片,拄著枴杖來台。讓我想起《一代宗師》裡梁朝偉說的:「一約既定,萬山無阻」和「郎心自有一雙腳,隔江隔海會歸來。」
這在容易相約、容易取消的LINE時代,難了。
承諾,貫穿他的作品。《師父》裡的徒弟說:「我在天津活了二十六年,一受嚇唬,就不要朋友、不要家了,我還算個人麽?到別的地方,我能有臉活麽?」
最後他真的就這麼死了。
學到第一課:承諾是倔將的,自己選擇要不要跟他交往。
進場前,陪他去抽煙。他拿出一支給我,我接下。我上支煙是大學時代抽的,但哥兒請,我就陪。
「芙蓉王?」我看著菸盒上的品牌。
「湖南的煙。北京文藝圈喜歡抽的。」徐導說。
「為什麼北京文藝圈喜歡湖南的煙?」
「味道濃。」
他抽濃煙,但作品很淡。早期導演的作品《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形式和內容都很簡單。
他的主角,不會飛簷走壁,也沒有奇特招式。兩人對坐在椅子上,光靠拳腳,兩三下就定輸贏。《一代宗師》裡,梁朝偉的葉問跟前輩宮寶森比武,決勝點不是葉能不能打到宮,而是葉能不能掰開宮手中的一塊餅。
是啊,會飛簷走壁很好,但到了沒牆的地方怎麼辦?
我學到第二件事:
功力,不在於你擺出的陣仗,而在於你安安靜靜坐在椅子上時,發出的力量。《箭士柳白猿》中,箭士的手筋斷了,仍能拉弓。因為命中紅心的出力點,往往不在最明顯的地方。
所以內功,比招式重要。想法,比技術重要。宮寶森輸給葉問後,回顧自己一生,結論是:「我沒輸在『武功』,輸在『想法』 。」
走進書店,影壇大老李行導演也來捧場。徐導先跟李導致意,彷彿《師父》中的拜師禮。
我借用《一代宗師》的對白開場:「『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很高興今天在台北跟徐導『久別重逢』。」
然後聊他成為導演的歷程。
他小學習武,中學學美術,大學到北京電影學院學導演。畢業後沒機會拍電影,進了電視台,在各地拍片,閒暇時寫武俠小說。李安的《臥虎藏龍》上映時,初期很多負評,他力排眾議寫了篇好評,得到注意。他持續寫小說、影評,小成本地拍了《倭寇的蹤跡》。後來得到王家衛的青睞,邀他寫《一代宗師》,開始成名。
「你從導演系畢業,到真正變成導演,間隔多少年?」我問。
「十多年。」
正呼應了《一代宗師》裡那句話:「為什麼刀得有鞘?因為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你這把刀太銳,先藏藏,十年後再成名吧!」
如今成名的他說:「潦倒的時後,就讀讀書,累積實力。」
這第三個做人道理,給正處於低潮的朋友。
但累積實力,不保證成名。他對於自己成名,也覺得幸運。他在《一代宗師》裡寫過:「人活這一世,能耐還是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所以梁朝偉的葉問成了「面子」,而張震的「一線天」武功同樣高強,但終其一生只能成為「裡子」。
裡子重要,但面子還是要顧。所以對談結束前,我送他一份禮。
準備禮物時,我想起他的台詞:「做人就像熬粥,火候不夠,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怎樣的「火候」剛好?
我送他一顆大衣鈕扣。
為什麼送鈕扣?答案就留給看過《一代宗師》的影迷。我希望一顆不值錢的鈕扣,讓他記得台灣。
對談後,兩位大學生找我簽名。看著他們,我想起《一代宗師》的章子怡,和《師父》裡二十六歲的徒弟。
人生,不就是一場武林?有師父,也有徒弟。有「面子」,也有「裡子」。我們都在練功,每天都得比武。只不過不再用拳或刀,而是用手機和電腦。
徐導在《一代宗師》中寫:「習武的有三個階段,思自己、思天地、思眾生。」
不習武的,也會隨年齡增長,走過這三階段。
「思眾生」的人,往往看不到眼前活生生血淋淋的家人朋友。
所以我看著這兩位大學生,詢問他們的近況。我知道他們面對的未來,跟葉問的時代一樣艱難。
於是我寫下徐導的台詞、我學到的第四個道理,祝福他們:
「拼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你在江湖上混的原則是什麼?留句話,讓我們念念不忘。
拜師禮要準備什麼 在 王文華 TOM 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梁朝偉、章子怡背後的那個人,教了我4個做人道理
王文華
上週末,台北連續大雨。星期六晚上雨勢稍歇,我和一位拄著拐杖的神秘客走向一間古屋。蕭瑟的感覺,就像小說《大明末世南京城》的開場: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細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遙遙無期,再更寒冷的北方,一對錦衣衛騎著快馬,忍受著鼻耳的凍痛,將名將戚繼光的死訊帶進了京城…」
要進古屋,得先踏過積水覆蓋的石塊。他拿著枴杖,很危險。有人推來輪椅,勸他坐上從另一邊進去。他婉謝。黑暗中用拐杖探路,三步兩步,跨過積水。
他是電影《一代宗師》的金馬獎編劇徐浩峰。
他也是導演,導過武俠片《師父》、《箭士柳白猿》、《倭寇的蹤跡》。
他也是小說家,《大明末世南京城》就是他的小說,後來改編成《倭寇的蹤跡》。
徐導是北京人,應「兩岸電影展」來台。我跟他在松菸的「閱樂書店」對談。
他的小說、劇本,或電影,表面上講武俠,骨子裡講做人。
他最近趕拍新片,身體不適,但仍放下新片,拄著枴杖來台。讓我想起《一代宗師》裡梁朝偉說的:「一約既定,萬山無阻」和「郎心自有一雙腳,隔江隔海會歸來。」
這在容易相約、容易取消的LINE時代,難了。
承諾,貫穿他的作品。《師父》裡的徒弟說:「我在天津活了二十六年,一受嚇唬,就不要朋友、不要家了,我還算個人麽?到別的地方,我能有臉活麽?」
最後他真的就這麼死了。
學到第一課:承諾是倔將的,自己選擇要不要跟他交往。
進場前,陪他去抽煙。他拿出一支給我,我接下。我上支煙是大學時代抽的,但哥兒請,我就陪。
「芙蓉王?」我看著菸盒上的品牌。
「湖南的煙。北京文藝圈喜歡抽的。」徐導說。
「為什麼北京文藝圈喜歡湖南的煙?」
「味道濃。」
他抽濃煙,但作品很淡。早期導演的作品《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形式和內容都很簡單。
他的主角,不會飛簷走壁,也沒有奇特招式。兩人對坐在椅子上,光靠拳腳,兩三下就定輸贏。《一代宗師》裡,梁朝偉的葉問跟前輩宮寶森比武,決勝點不是葉能不能打到宮,而是葉能不能掰開宮手中的一塊餅。
是啊,會飛簷走壁很好,但到了沒牆的地方怎麼辦?
我學到第二件事:
功力,不在於你擺出的陣仗,而在於你安安靜靜坐在椅子上時,發出的力量。《箭士柳白猿》中,箭士的手筋斷了,仍能拉弓。因為命中紅心的出力點,往往不在最明顯的地方。
所以內功,比招式重要。想法,比技術重要。宮寶森輸給葉問後,回顧自己一生,結論是:「我沒輸在『武功』,輸在『想法』 。」
走進書店,影壇大老李行導演也來捧場。徐導先跟李導致意,彷彿《師父》中的拜師禮。
我借用《一代宗師》的對白開場:「『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很高興今天在台北跟徐導『久別重逢』。」
然後聊他成為導演的歷程。
他小學習武,中學學美術,大學到北京電影學院學導演。畢業後沒機會拍電影,進了電視台,在各地拍片,閒暇時寫武俠小說。李安的《臥虎藏龍》上映時,初期很多負評,他力排眾議寫了篇好評,得到注意。他持續寫小說、影評,小成本地拍了《倭寇的蹤跡》。後來得到王家衛的青睞,邀他寫《一代宗師》,開始成名。
「你從導演系畢業,到真正變成導演,間隔多少年?」我問。
「十多年。」
正呼應了《一代宗師》裡那句話:「為什麼刀得有鞘?因為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你這把刀太銳,先藏藏,十年後再成名吧!」
如今成名的他說:「潦倒的時後,就讀讀書,累積實力。」
這第三個做人道理,給正處於低潮的朋友。
但累積實力,不保證成名。他對於自己成名,也覺得幸運。他在《一代宗師》裡寫過:「人活這一世,能耐還是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所以梁朝偉的葉問成了「面子」,而張震的「一線天」武功同樣高強,但終其一生只能成為「裡子」。
裡子重要,但面子還是要顧。所以對談結束前,我送他一份禮。
準備禮物時,我想起他的台詞:「做人就像熬粥,火候不夠,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怎樣的「火候」剛好?
我送他一顆大衣鈕扣。
為什麼送鈕扣?答案就留給看過《一代宗師》的影迷。我希望一顆不值錢的鈕扣,讓他記得台灣。
對談後,兩位大學生找我簽名。看著他們,我想起《一代宗師》的章子怡,和《師父》裡二十六歲的徒弟。
人生,不就是一場武林?有師父,也有徒弟。有「面子」,也有「裡子」。我們都在練功,每天都得比武。只不過不再用拳或刀,而是用手機和電腦。
徐導在《一代宗師》中寫:「習武的有三個階段,思自己、思天地、思眾生。」
不習武的,也會隨年齡增長,走過這三階段。
「思眾生」的人,往往看不到眼前活生生血淋淋的家人朋友。
所以我看著這兩位大學生,詢問他們的近況。我知道他們面對的未來,跟葉問的時代一樣艱難。
於是我寫下徐導的台詞、我學到的第四個道理,祝福他們:
「拼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你在江湖上混的原則是什麼?留句話,讓我們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