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 集集泰順廊橋】
在 #南投 #集集 藏著一個古色古香的神秘景點
那就是「泰順廊橋」啦😍😍
橫跨於河道上,站在上面還能一覽遠方景色!
這座橋最特別的在於其製作工法來自 #浙江
因技藝獨特也被列為 #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之一
外觀是參考泰順縣西暘鎮的 #西洋橋 所設計喔👍👍
原木色的外表加上燈籠、雕刻,東方文化氣息盡現🤩
最厲害的是,這樣的木拱結構竟沒有用到任何一根釘子!
走著走著,半路上還有月老可以參拜呢~~😎
而到另一邊還有 #921大地震 的遺跡:「#武昌宮」
那年廟建好沒多久就崩塌了,現在還保留當時的下陷景象
光站在一旁看就知道地震的威力有多大😮😮
不要以為去南投只能去阿里山、清境農場
如果到了集集不妨來打卡一下 #泰順廊橋
行走於木橋上,也體驗這難得的 #傳統工藝 之美❤️
📍地址:南投縣集集鎮八張街181號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疫情過後再去喲!)
照片來源:
https://bit.ly/3e6i8oV
Instagram @ steven.chi798
-
非常感謝大方的網友們提供照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s://youtu.be/aF6dUy6ExiI (參考後藏 #6扎什倫布寺昌珠寺與羅布林卡夏宮藏戲 ) 羅布林卡(藏語:ནོར་བུ་གླིང་ཀ,威利:Nor-bu gling-ka,藏語意為「寶貝園林」)是一座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的古典園林。建於1740年代。全園占地面積36萬平...
拱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皇都戲院 好戲再連場】
今日到了《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展覽,在現場見到逾百件首度公開的珍貴舊物,親歷香港上世紀50年代的電影文化璀璨歲月。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除了用作播放電影,亦有世界知名的樂團、流行歌手及粵劇名伶都在此演出。戲院在1995年發生大火四級後,因人流減少,在1997年結業。
2020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全部業權,亦將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復修、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飛拱」結構概念是把整個戲院上蓋「吊」起,令戲院內做到無柱令觀眾可以無遮擋地觀賞電影。
大家都十分期待皇都戲院的未來面貌!
拱結構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食明周】福岡華味鳥製作的各種雞肉串燒、沙盤火爐上的燒海鮮,叫人食指大動!
還有九款自家製醬汁和更多爐端燒美食:
http://bit.ly/3bBh245
🍴想了解更多飲食文化,記得like & share👉 想食明周 專頁
- - -
看更多飲食連結
#花雕 酒瓶的藝術故事
bit.ly/2MD3HO5
鞋盒變 #外賣盒
http://bit.ly/38mMrFi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串燒 #男前豆腐 #日本 #華味鳥 #香魚 #和牛 #味噌 #我就是我
拱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ttps://youtu.be/aF6dUy6ExiI (參考後藏 #6扎什倫布寺昌珠寺與羅布林卡夏宮藏戲 )
羅布林卡(藏語:ནོར་བུ་གླིང་ཀ,威利:Nor-bu gling-ka,藏語意為「寶貝園林」)是一座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的古典園林。建於1740年代。全園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為格桑頗章、措吉頗章、金色頗章、夏典拉康、達旦明久頗章(新宮),有374間房,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古蹟最多者。自七世達賴之後,歷世達賴在親政之前,均在此習文、學經、修習佛法;親政後每年夏季來此辦公。位於一個人工湖畔的湖心宮,稱得上是羅布林卡最美的地方,這裡古木參天,芳草遍地,宮殿、涼亭、水榭、回廊佈設緊湊,水池、草坪、林木、房舍相得益彰,亭臺樓閣幾乎完全是漢族的建築風格,走進這裡,仿佛走進了蘇州園林湖心宮也叫措吉頗章,主要建築物包括湖心宮和龍王宮。湖心宮平面為一長條形水池,但在這個大水池之內,又南北分為三個方形小島,在島的周圍和池塘繞以石欄杆,頗似漢地古典園林中“一池三島”的佈局方式。水池中造有湖心宮和龍王宮,通過跨水石橋既相連接兩宮,又可從中心島通達兩岸,體現了漢式園林小橋流水的意境。湖心宮南側一個小島則孤立于池中,島上只種植一些樹木以保持其自然生長的野趣,這與北京頤和園有些類似。湖心宮的屋頂採用了歇山式,黃琉璃瓦屋面。其建築細部,如青灰大理石雕刻的欄板、望柱、木雕的門窗、隔扇、以及彩繪幾乎都使用了漢族的傳統營造手法。湖心宮北面的龍王宮是漢、藏風格的混合結構,在攢尖屋頂的下部採用了漢式的斗拱結構,屋頂飛簷翹角,漢藏建築藝術在此結合的巧妙而自然。湖心宮水榭西面,有幢兩層樓的仲增頗章,這是達賴喇嘛讀書的地方。
青藏鐵路(藏語:མཚོ་བོད་ལྕགས་ལམ་,威利:mtsho bod lcags lam)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鐵路,全長1956公里,為II級單線鐵路,由青藏鐵路公司管理及營運。鐵路沿線共設有45個車站,位於西藏境內的車站均充滿了藏族特色,且無一相同。全線橋隧總長約占路線總長的8%,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凍土層行車時速最高為90公里,非凍土層時速最高160公里。目前旅客列車全程行車時間約為25小時。青藏鐵路沿線地質情況十分複雜,海拔4000多米以上路段共佔960公里,年連續凍土的地段有550公里,還有部分地段為島狀凍土及深季節凍土的地段。在這裡修鐵路有幾大難題:
高寒缺氧:青藏鐵路沿線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最低可達−40℃。每吸一口氣得到的氧氣只有平地上的40%左右。為避免惡劣環境危害施工人員安全,青藏線沿途建立了高壓氧艙,和17座製氧站。施工期間未發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
多年凍土:這裡的凍土不像美國阿拉斯加的那樣常年不化,而是在夏天地表凍土就融化成爛泥。青藏鐵路相應採取的設計準則為「主動降溫、冷卻地基、保護凍土」,儘量繞避有不良凍土現象的地段,建橋墩直通地底深處的高架橋、長達111公里的片石通風路基、路基上插灌有液氨的熱導管和水平的通風水泥管、路基上覆蓋遮陽板等。
生態脆弱:鐵路選線儘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活動區域,沿途修建了33個野生動物遷徙的通道。路基附近進行了草皮移植。
地震帶:唐古拉山地區是地震高發地區。鐵路沿途修建了幾十個自動地震監視器。

拱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青礁慈濟宮在海滄青礁村,又稱慈濟東宮,供奉宋代民間神醫吳夲(979-1036年,音滔,從大從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吳夲深入閩南瘟疫流行地區,拯救萬民,采藥時不幸落崖謝世。當地人民於其故鄉白礁村,建“龍湫庵”,雕像祀奉。為白礁慈濟宮前身,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建廟,宋孝宗賜廟號曰“慈濟”;宋淳祐元年(1241年)改廟為宮,青礁慈濟宮因方位在白礁慈濟宮東,故名慈濟東宮,明成祖封吳夲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俗稱大道公。宮分五殿,飛簷交錯。主殿有12根蟠龍大石柱,上刻蟠龍騰雲、八仙遊山及山川禽獸等,其中一對石柱如花瓶狀,在福建的宮廟建築中難得一見。宮內的大幅青石浮雕上刻著龍虎和隋唐故事,另兩幅石屏上則雕繪哪吒鬧海的故事,梁上木刻有獅象龍鳳和奇花異卉,雕工精細,金碧輝煌。彩畫中有一幅鳳頭、龍尾、龜身、四腳的神物,很是怪異。畫著傳說故事的油彩畫和黑底描金畫雖歷經滄桑,色彩依然鮮明。殿頂鋪綠色琉璃瓦,四周環飾著彩陶綴成的各色人物和12條龍。二層閣樓中的鐘鼓樓,藻井為木拱結構,層層疊疊,玲瓏輕巧。樓內大鐘鑄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宮中還保存著康熙、嘉慶、咸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 宮後的岐山,有涼傘樹、“心”字石、丹井藥泉等景致。“心”字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放在底下。該宮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奉祀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音tāo )。吳夲(979~1036),字華基,號雲沖,出身於白礁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雲遊四方,拜師學醫並選定龍池岩作為其修道、煉丹、行醫之處。吳夲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治病不分貴賤,不取報酬。宋明道二年(1033)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吳夲義診施藥而得以存活者難以計數。民間還流傳吳夲治癒宋仁宗母后的乳癌,被封為“妙道真人”而揚名四海的事蹟。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吳夲在文圃山采藥不幸墜崖而死,時年58歲。現存青礁慈濟宮重建于清初,系重簷歇山頂磚石木結構三進建築,坐西朝東,建築面積1305平方米。中軸線自東向西逐漸增高,前殿重樓,由簷廊、門廳和鐘鼓樓組成;中殿為正殿,內供吳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後殿重建於1989年,內供佛道諸神。三殿由兩側廊廡通連。宮內保存大量珍貴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品,體現了閩南匠師精湛的工藝水準。青礁慈濟宮還保存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慶十九年(1814)、咸豐四年(1854)和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方重修碑記,是研究宮廟歷代沿革的重要文獻資料,而宮廟西北側山上的丹井、丹灶和石臼,則是吳夲當年採制藥草使用過的文物。
